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280935 上传时间:2020-07-15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知人论世,1.作者作品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汉代因避宣帝讳,写作孙卿。荀子早年曾游学于诸国,广泛接触各派学说。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因为德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山)令。失官后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2写作背景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仍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栏目索引,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定胜天”吗 在人类的干预下,2 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大批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的。 我们不应归咎于提出“人定胜天”的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 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哲思短章,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果我们七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1.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赏读: 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行为举止自然会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2.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赏读: 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 。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修身名句,返回,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答案,1.通假字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_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_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_ 小人错其在己者_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_ 星队、木鸣_,“大”通“太”,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匈匈”通“汹汹”,形容喧扰,“知”通“智”,明智、聪明,“错”通“措”,废弃,“县”通“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队”通“坠”,坠落,答案,治,治乱天邪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不效,则治臣之罪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2.一词多义,形容词,安定,动词,研究,动词,处理、审理,动词,惩处,动词,部署,答案,非,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是己非人 治乱非天也,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一鼓作气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形容词,不对的,动词,认为不对,副词,不(是),动词,生,动词,建筑房屋,动词,振作,动词,写,动词,劳作,答案,乎,珠玉不睹乎外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虽,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介词,同“于”,在,助词,疑问语气,吗,助词,反问语气,吗,连词,即使,连词,虽然,3.古今异义 地有常数矣 今义:表示常量的数。 古义:_ 勉力不时 今义:努力;尽力。 古义:_,答案,经久不变的必然性。,力役,人民所服的劳役。,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今义:因果连词。 古义:_ 风雨之不时 今义:时时,经常不断地。 古义:_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今义:本领。 古义:_,答案,的原因。,不按照时节。,农事。,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的使动用法 楚王后车千乘_ 思物而物之_ 名词作动词 风雨之不时_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_,答案,使跟在后面,使成为物,刮风下雨,称王(统治天下),(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因物而多之_ 文王康之_ 形容词作动词 大王荒之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怪之,可也_ (3)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孰与骋能而化之_,答案,使多,使安乐,开垦,垦辟,以为怪,感到奇怪,使变化,5.文言句式 人祆则可畏也_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_ 物之已至者_ 礼义之不愆兮_,答案,判断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答案,6.名句默写 (1)天行有常,_,_。 (2)目不能两视而明,_。 (3)道虽迩,不行不至。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 (5)_,_;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6)故不积跬步,_;不积小流,_。,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耳不能两听而聪,事虽小 不为不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返回,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主旨归纳,本课选文的8个自然段共同阐释了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及见解。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天行有常”的观点,指出天就是没有意识的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天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祸福,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制天命而用之”,认为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顺应自然规律,但不能消极等待自然的恩赐,要主动认识自然法则,并利用自然为人类谋福祉。,重点突破,一、荀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答案,提示 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二、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答案,提示大而言之,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力奋斗,克服盲目崇拜和自卑的心理,以自己的行动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三、怎样正确看待“人定胜天”的思想?,答案,提示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祆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其实,荀子并没有直接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他只是说“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这里的意思并非要人类把自然踩在自己脚下,而是要人类“制天命”,意即认识、掌握“天命”,这个态度是积极的,认为人们在“天命”面前可以有所作为,即人类可以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很好地利用自然。人类来自自然,又离不开自然,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自然完全推到人类的对立面,加以征服,并不符合荀子的本意。,文本审美,骈散结合,气势充沛 从天论看荀子的说理艺术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和庄子的文章固然有他们独自的风格,并给后世散文家以很大影响,但荀子却于他们之外独树一帜,除了首创“赋”这种文体外,特别值得注意的要数他的议论文。 为了说理酣畅,增强文章的气势和鲜明的节奏感,荀子在语言的运用上把骈句和散句很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界。如“治乱天邪”一段,荀子运用设问的手法,从天象、时令、地利三个方面论证了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变化没有直接的联系。从总的方面说,,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并列关系,而且其中还运用了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起着强调自己的看法、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可说是“骈”;末了引诗作结,可说是“散”。而从每一个方面说,本身又有骈有散,极尽文笔的变化。再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段,荀子运用比较取舍的句式阐明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一连用了六个“孰与”构成的排比句,不仅鲜明地表达了观点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而且气势极旺,宛如六道大川,奔腾澎湃,势不可当,最后一起朝宗于海“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个散句式的结论,骈散结合,巧妙自然。,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