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4课后赤壁赋,第四单元唐宋辞赋,文本导学,学后自评,内容索引,文本导学,1.通假字 (1)以待子不时之须同 , 。 (2)反而登舟 同 , 。 (3)俛而不答 同 , 。,基础整合,“需”,需要,“返”,返回,回到,“俯”,低头,2.古今异义 (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 今义: (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 今义: (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 今义:,形容声音响亮悠长。,形容声音突然停止。,江山的景象。,江河和山岭,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绝壁,陡峭的崖岸。,岸边。,(1)顾,顾安所得酒乎:_ 道士顾笑:_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四顾寂寥:_,3.一词多义,(2)危,攀栖鹘之危巢:_ 危言危行:_ 秋日荒凉石兽危:_,(3)适,适有孤鹤:_ 舟行适临汝:_,可是,回头看,反而,看,高,正直的,威严,恰好,适逢,到,往,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行歌相答:_ 予乃摄衣而上:_ 掠予舟而西也:_ (2)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_ (3)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_,唱歌。,上山。,向西飞。,向东。,以为乐。,5.文言句式 (1)草木震动:_ (2)以待子不时之须:_ (3)步自雪堂:,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6.翻译下列句子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曾几何时,江山的景象已变得不认识了。,于是我们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中心,听任它停在哪里就在哪里休息。,整体感知,一、结构图解,后赤壁赋,游览前写影见月,行歌相答 (前奏) 游览中山谷深幽,诗情画意 (主体) 游览后如梦如幻,反映人生向往 (神来之笔),人生感悟 处逆境 能超脱 超尘绝世,二、中心主旨,这篇赋是苏轼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前赋着重写水,后赋着重写山;前赋着重写秋景,后赋着重写冬景。在境界上,前赋安谧幽静,在消极中又有一种开阔旷达的胸怀。后赋惊险恐怖、迷离恍惚,特别是通过道士化鹤的幻觉给文章笼罩上了一层缥缈的气氛,反映出作者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重点突破,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件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答案,答案顾乐叹谋游。,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答案,答案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是特地发明胸中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境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学后自评,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1,2,3,4,5,6,7,8,9,10,11,12,13,14,15,解析A项边走边唱。 C项提起衣襟。 D项筑在高处的鸟巢。,答案,解析,1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 B项跟随。 C项可是/回头看。 D项恰好。,答案,解析,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顾安所得酒乎 顾野有麦场,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俯冯夷之幽宫 燕巢于飞幕之上,A.,B.,C.,1,2,3,4,5,6,7,8,9,10,11,12,13,14,15,16,3.对下列加颜色词语的词类活用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掠予舟而西也侣鱼虾而友麋鹿羽衣翩跹 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 C.和相同,和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答案,解析均为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向西飞”。 “侣”、“友”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羽衣”为名词作状语,“穿着羽衣”。,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阅读达标,【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47题。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2,3,4,5,6,7,8,9,10,11,12,13,14,15,16,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2,3,4,5,6,7,8,9,10,11,12,13,14,15,16,4.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初一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披蒙茸 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答案,解析,解析望:农历每月十五日。,1,2,3,4,5,6,7,8,9,10,11,12,13,14,15,16,5.对下列带“然”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划然长啸 划然:忽然 B.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愁的样子 C.肃然而恐 肃然:严肃,严正 D.戛然长鸣 戛然:形象声音响亮悠长,答案,解析,解析划然:刀突然破物的声音。,1,2,3,4,5,6,7,8,9,10,11,12,13,14,15,16,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解析,A.,B.,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C.,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顾安所得酒乎,D.,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解析D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A项的/代词,他,指道士。 B项“如何”,对怎么办/像。 C项回头看/只不过。,1,2,3,4,5,6,7,8,9,10,11,12,13,14,15,16,7.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 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 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 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答案,解析,解析后赤壁赋所写并非实事,而是虚幻之境。,1,2,3,4,5,6,7,8,9,10,11,12,13,14,15,16,【文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亿。”,1,2,3,4,5,6,7,8,9,10,11,12,13,14,15,16,“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有删改),1,2,3,4,5,6,7,8,9,10,11,12,13,14,15,16,注与可:文与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萧骚:风吹动树木的声音。庳(bi):低。猗猗(y y):美盛的样子。掩冉:草丛被风吹拂的样子。箨(tu):笋皮。荦埆(lu qu):山石大而多的样子。冱(h):寒冷凝结。朕:征兆、形迹。,1,2,3,4,5,6,7,8,9,10,11,12,13,14,15,16,8.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 B.庐乎修竹之林 庐:搭建茅庐 C.绝涧谷而蔓延 绝:横穿 D.蹇将抽而莫达 达:达到 解析达:幼苗出土。,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解析,A.,嗟壤同而性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B.,与可以墨为竹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C.,猗猗其长,森乎满谷 以吾一日长乎尔,D.,而养生者取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B项两个“以”均为介词,意为“用、拿”。 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 C项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介词,可译为“比”。 D项代词/助词,用在时间词后面,没有实在的意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 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 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 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 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 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解析“全放置于”错,应该是“不仅仅放置于竹子”。,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视 听 漠 然 无 概 乎 予 心 朝 与 竹 乎 为 游 莫 与 竹 乎 为 朋 饮 食 乎 竹 间 偃 息 乎 竹 阴 观 竹 之 变 也 多 矣 答案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译文:_ (2)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译文:_ _,参考译文,答案,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可是这与我画墨竹又有什么不同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参考译文 文与可擅长画墨竹,画出的竹子看起来和真的一样。客人见到他画的竹子之后非常惊讶,说:“大自然赋予了竹子生命和形貌。竹子受到雨露滋润,存在于天地间。春天竹子开始萌芽生长,夏天竹笋就脱离竹壳,舒展为竹。等到叶子慢慢增多,到了冬天竹子就长成了。竹子性情刚直,长得姿态却娴雅妩媚。历经寒暑变化,笑傲面对冰雪严寒。草木所吸收的天地间浑然之气是一样的,嗟叹它们生长的土壤一样,但是性情却不一样。确实万物生长有其天然的本性,除了造物主谁能够驾驭的了?如今你却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画出的竹子弯直横斜,粗细高低,形态各异,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你难道就是那得道的人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文与可听过了之后微笑着说:“我所追求的就是道,把这种追求寄予在竹子中了。我开始在高山的南面隐居,在竹林附近修建房屋,视听淡漠,对外界无牵挂。早晨和傍晚都和竹子在一起。在竹林间吃饭,在竹阴下睡觉休息。看到竹子形态体貌的变化很多。每当风住、雨停的时候,太阳出来,山色空明,竹林就显得特别秀丽茂盛,布满了整个山谷。竹叶像是翠鸟的羽毛,竹上的青皮像是青玉,非常淡薄,竹上的寒露好像都要滴下来了。只有蝉和鸟在林间鸣叫,人的声音寂寞而寥落。我顺着风长啸一声,终日看着那苍茫的远方。新的竹笋带着笋壳一起落下,根在土里生长,穿过涧谷蔓延开来,生出成千上万的子孙。”,1,2,3,4,5,6,7,8,9,10,11,12,13,14,15,16,“到了被斧头砍过,比较稀薄的地方,怪石嶙峋,荆棘丛生,竹在那种地方艰难地抽出来却不能伸展开,虽欲倒却顽强支撑着,虽环境艰难元气受损却更加坚强,身体弯折形状却更加奇特。狂风在隙穴之间怒号,飞雪在池塘中冻结,叹息别的树木无所依凭,即使很粗大却不能自持。竹却依旧在严寒之后苍翠,没有那种可怜的姿态,使自己与松柏同列,这是效仿仁者的做法,这就是竹子为什么称之为竹了。我一开始见到竹子就很喜悦,现在这种喜悦的感觉已经融入自己身体里而自己不知道了。好像忘记了笔在我手中,纸在我面前了。来了兴致之后,挥毫泼墨,那真切的竹子就在眼前了。即使上天创造竹子的时候没有痕迹,可是这与我画墨竹又有什么不同呢?”,1,2,3,4,5,6,7,8,9,10,11,12,13,14,15,16,客人听了之后说:“我从前听说,庖丁,是个杀牛的厨师,但是学养生的人从他那里学到了养生的道理;轮扁,是制造车轮的木匠,读书的人却从中学到了读书的道理。世上一切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而已,更何况您把这道理寄托在竹子中,我说您是得道的人,难道不对吗?”文与可听过之后说:“大概是这样子的吧!”,1,2,3,4,5,6,7,8,9,10,11,12,13,14,15,1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真题回放,1,2,3,4,5,6,7,8,9,10,11,12,13,14,15,16,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1,2,3,4,5,6,7,8,9,10,11,12,13,14,15,16,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夭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选自揭傒斯全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3.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即屏去”中的“去”是舍弃不用的意思,从结构上看“屏”与“去”为同义复指,从通假联想来看“屏”通“摒”。据此可以推断“屏”是“摒弃”的意思,正确。 B项“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是名词,根据它有“容貌”的义项,可引申为“表象”的意思。 C项“怨恚”从字形和内容推断两词为同一意思,句中的“而”表转折关系,结合语境解释为“怨恨”,正确。 D项“以脉,不以证”结构一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 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 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 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 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D项。 “责”是“要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A项。 “去”是“离开”的意思,“不顾”是“不回头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开,从而排除B项。故C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 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 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 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 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 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 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本题从缩小范围、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项原文中“终不一语加咎巫”的意思是“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选项说“很少受到谴责”,把“没有”说成“很少”,缩小了限制范围;“学者不愿行医”在原文中没有任何体现,原文中“学者日以怠”的意思是“学医的人一天天懈怠”。故A项与原文内容不符。,1,2,3,4,5,6,7,8,9,10,11,12,13,14,15,16,先读佳作,再悟亮点,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 译文:,答案,解析,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定语后置句。“殚”“竭”是同义词,联想成语“殚精竭虑”可知,是“用尽、耗尽”的意思。多义词“卒”在此语境中是“最终”的意思。虚词“且”联想课文中“不出,火且尽”,译为“将要”。“交责”字字落实应为“相互指责”。“是”是代词,译为“这”。,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先读佳作,再悟亮点,(2)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 译文:,参考译文,答案,解析,(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解析对句“一方之良”“一言之善”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即“一良方”“一善言”,“一个好的药方”“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币”是古今异义词,指财物重金。“师”活用为动词,联想课文中“吾从而师之”,译为“拜师”。虚词“乃”联想课文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译为副词“才”更合语境。,1,2,3,4,5,6,7,8,9,10,11,12,13,14,15,16,参考译文 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哎呀,难道是先王的法度不开明吗?为什么巫术的祸患到了这个地步!人们能够得以终养天年,不也是幸运的吗!,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我的家乡有位徐若虚先生,他家是郡中的大姓人家。他十五岁考中进士,就拒绝做官回乡行医。(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历经几十年,他的医术大有所成,著成易简归一几十卷。分辨疑难补充遗漏,广博简约明晰详审,贯通精深融汇聪敏,都说他是古人重生。他治疗凭借的是脉象,不依靠症状,无论富人还是穷人,不索求回报,相信医术就去治疗,没有不奏效的,如果不能治疗,一定先让求医的人家知道,只要一用到巫术,就离去不回头。从这以后,我们乡里的巫师,渐渐地不能独享治病的功劳了。我走了几千里路也没发现比得,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上他的,偶尔遇到的,又只研究一门学问,擅长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同时擅长的。(我)来到旴江,得以认识汤伯高,(他)明晓知识、沉静高深,不夸耀、不骄傲,跟徐先生很相似。我正担心巫术的祸患,从医的风尚不能显明,袖手旁观百姓的性命受摧折却不能救助,而且爱惜汤伯高的学识与徐先生相似,而且试验医术都起效,所以一起写出巫师、医生的行为带来的祸害和好处以及徐先生的根本始末来赠送给您。唉,假使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一样,相信医术的人都像我们乡里的人们一样,巫师还能长久取胜吗?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听说庐山有个姓郭,号南寄的人,也很有名望。,1,2,3,4,5,6,7,8,9,10,11,12,13,14,15,16,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