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目标导航 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 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内容索引,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自主学习 基础知识 把握教材知识体系,一、背景 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5.主观:冯太后和 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拓跋宏,二、内容 1.经济方面:均田制 (1)前提: 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 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 和征发徭役。,政府,荒地,赋税,租税,2.政治方面 (1)三长制 原因: 存在很多弊端。 内容:设 、里长、 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 的巩固。 (2)整顿吏治 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 措施:制定 制度,按 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 意义: 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宗主督护制,邻长,党长,中央集权,俸禄,政绩,吏治,(3)迁都洛阳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 的控制。 过程:493年,由平城迁至 ;秉公执法,打击以拓跋恂为首的保守派。 意义: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 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文明。 (4)改行汉制 废除鲜卑族旧制。 官制一律改行 。,黄河流域,洛阳,胡汉民族文化,汉制,3.社会习俗 (1)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2)内容 改穿 ,改说汉语。 改用 ,定门第等级。 提倡与汉族通婚。,汉姓,汉服,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之后,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但鲜卑族落后的政治制度却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矛盾,使整个北魏的统治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因此孝文帝的改革是历史的必然,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改革。 2.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3.孝文帝崇尚汉族文化,实行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族的文化水准,是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三、作用 1.经济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 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民族关系:加快了各族人民 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政治方面:有利于加速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魏、晋,融合,概念阐释,史论要旨,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隔阂和民族差异消除的过程,是民族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1.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迁都洛阳,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击了保守势力,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移风易俗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4.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可,有力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知识图示,史料实证 深化探究 理解重要史料史论,史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 史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主题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史料三(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史料解读 说明北魏政权内部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 表明鲜卑族统治者横征暴敛,严重破坏了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用来形容一个人富有才华文采,一般多指书生,是一个褒义词。,提示,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问题:民族矛盾尖锐。影响: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的巩固。,(2)史料二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什么结果?,提示结果:民族阶级矛盾尖锐。,(3)结合史料三,说明孝文帝改革与孝文帝个人素质的关系。,提示孝文帝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这对他的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史论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 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主题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解读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 “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提示,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特点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成功原因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反馈训练 随堂巩固 会做题才是硬道理,1.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 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发生 D.汉族的不断反抗,1,2,3,4,答案,解析,解析A、B、C、D项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1,2,3,4,2.“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 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答案,解析,解析从题中材料关键信息“迁洛之民不得还北”可知,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2,3,4,3.下图是北魏鲜卑族的“扬场图”和“耕牛图”的墓葬壁画,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鲜卑族生产方式的农耕化鲜卑农民特别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实效性都市繁华,商业活跃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 A. B. C. D.,答案,4.(2016泰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2,3,4,答案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1,2,3,4,答案,(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