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4226165 上传时间:2020-07-14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1 OSI参考模型,本章主要内容,3.2 物理层协议,3.3 数据链路层协议,3.4 网络层协议,3.5 传输层及高层协议,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3.7 网络互连设备与相应层次,2,3.1 网络互连,1、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网络互连是指利用相应的技术和设备将多个网络或设备连接起来,以达到更大范围的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目的。,网络互连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多个独立的、小范围的网络连接起来构成一个较大范围的网络;二是将一个节点多、负载重的大网络分解成若干个小网络,再利用互连技术把这些小网络连接起来。,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网络互连功能,基本功能:是指网络互连所必需的功能,如寻址和路由选择等;,扩展功能:是指各种互连网提供不同服务时所需的功能,如协议转换、分组长度控制、排序和差错检测等。,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4,3、网络互连的要求,(1)在网络之间至少提供一条物理上连接的链路和对该链路的控制规程 ;,(2)在不同网络之间提供合适的路由;,(3)不要对参与互连的某个网络的硬件、软件或网络结构和协议做大的修改;,(4)不能为提高整个网络的传输性能而影响各子网的传输性能。,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5,4、网络互连目的,(1)扩大网络用户之间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范围。,(2)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和网络管理能力。,(3)使不同网络中的节点互连互通。,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6,5、网络互连、互通与互操作,互连 (Interconnection):是指在两个网络之间至少存在一条物理连接线路,它为两个网络之间的逻辑连接提供物理基础。如果两个网络的通信协议相互兼容,则两网络之间就能进行数据交换。,互通(Intercommunication):是指互连的两个网络之间沟通逻辑连接并可进行数据交换。,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是指网络中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具有访问对方资源的能力。互操作是在互通的基础上实现的。,互连、互通与互操作三个概念是不同的,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涵义。但三者之间又有密切关系:互连是基础,互通是手段,互操作是目的。,7,6、网络互连的类型,(1) LAN与LAN互连 (2)LAN与WAN互连 (3)WAN与WAN互连 (4)LAN通过WAN与其他LAN互连,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8,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7. 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为实现开放系统互连所建立的分层模型。,目的:是为异种计算机互连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和标准框架,并为保持相关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提供共同的参考。,所谓开放:是强调对OSI标准的遵从。开放并不是指特定的系统实现具体的互连技术或手段,而是对可使用的标准的共同认识。,一个系统是开放的,是指它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遵守相同标准的其他任何系统通信。,9,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及功能划分,OSI参考模型提供了概念性和功能性结构。该模型将开放系统的通信功能划分为七个层次。各层协议细节的研究是各自独立进行的。这样一旦导入新技术或提出新的业务要求时,就可以把由通信功能扩充、变更所带来的影响限制在直接相关的层内,而不必改动全部协议。,OSI的参考模型分层的原则:是将相似的功能集中在同一层内,功能差别较大时则分层处理,每层只对相邻的上、下层定义接口。,10,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的结构及功能划分,OSI参考模型,1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 物理层 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为此,该层定义了物理链路的建立、维护和拆除有关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机械方面规定连接器的类型、尺寸,插脚的数目及所使用的电缆类型等;电气方面则规定网络上所传输信号的电气范围(多大的电压表示1,多大的范围表示0)以及信号的编码方法等;功能方面则规定每个引脚代表的是什么意义;规程方面规定在相邻两个节点之间传送电气信号时的工作顺序。除此之外,物理层还规定通信信道上信号的传输速率等。,12,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2)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是为网络层提供服务的,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数据帧中包含物理地址(又称MAC地址)、控制码、数据及校验码等信息。该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转换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此外,数据链路层还要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即进行流量控制,以防止接收方因来不及处理发送方来的高速数据而导致缓冲器溢出及线路阻塞。,13,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 网络层 网络层是为传输层提供服务的,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包或分组。该层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如何使数据包通过各结点传送的问题,即通过路径选择算法(路由)将数据包送到目的地。另外,为避免通信子网中出现过多的数据包而造成网络阻塞,需要对流入的数据包数量进行控制(拥塞控制)。当数据包要跨越多个通信子网才能到达目的地时,还要解决网际互连的问题。,(4) 传输层传输层的作用是为上层协议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服务,包括处理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等问题。该层向高层屏蔽了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使高层用户看到的只是在两个传输实体间的一条主机到主机的、可由用户控制和设定的、可靠的数据通路。传输层传送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段或报文。,14,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5) 会话层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会话层得名的原因是它很类似于两个实体间的会话概念。例如,一个交互的用户会话以登录到计算机开始,以注销结束。,(6) 表示层 表示层处理流经结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以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统的应用层读出。如果必要,该层可提供一种标准表示形式,用于将计算机内部的多种数据表示格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采用的标准表示形式。数据压缩和加密也是表示层可提供的转换功能之一。,(7) 应用层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该层通过应用程序来完成网络用户的应用需求,如文件传输、收发电子邮件等。,15,在OSI参考模型中,不同主机对等层之间按相应协议进行通信,同一主机不同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除了最低层的物理层是通过传输介质进行物理数据传输外,其他对等层之间的通信均为逻辑通信。在这个模型中,每一层将上层传递过来的通信数据加上若干控制位后再传递给下一层,最终由物理层传递到对方物理层,再逐级上传,从而实现对等层之间的逻辑通信。,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以上简单介绍了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那么,按照这样的分层结构,信息传输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16,3.1 OSI参考模型,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17,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简介,18,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比较:,(3) OSI模型有3个主要明确概念:服务、接口、协议。而TCP/IP参考模型最初没有明确区分这三者。这是OSI模型最大的贡献。,(1)TCP/IP虽然也分层,但其层次之间的调用关系不像OSI那样严格。在OSI参考模型中,两个N层实体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N1)层。但TCP/IP可以越级调用更低层提供的服务。这样做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销,提高了数据传输的效率。,(2)TCP/IP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异种网的互连问题,并将互连网协议作为TCP/IP的重要组成部分。而ISO只考虑到用一种统一标准的公用数据网将各种不同的系统互连在一起,根本未想到异种网的存在,这是OSI/RM的一大缺点。,19,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5)通信方式上面,在网络层OSI模型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方式,而TCP/IP模型只支持无连接通信模式;在传输层OSI模式仅有面向有连接的通信,而TCP/IP模型支持两种通信方式,给用户选择机会。这种选择对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是非常重要的。,(4)TCP/IP一开始就向用户同时提供可靠服务和不可靠服务,而OSI在开始时只考虑到向用户提供可靠服务。相对说来,TCP/IP更侧重于考虑提高网络传输的效率,而OSI参考模型更侧重于考虑网络传输的可靠性。,20,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 物理层协议,1. 物理层的功能,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其任务就是为它的上一层提供一个传输数据的物理连接。在这一层,数据仅作为原始的比特流(bit流)进行处理。,该层规定了网络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特性及通信规则,即,规定了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通信结点之间的物理路径)所需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特性。其作用是确保比特流在物理信道上传输。,2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 物理层协议,2. 物理层协议(标准)的内容,物理层接口协议实际上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或其它通信设备之间的一组约定,主要解决网络结点与物理信道如何连接的问题。,(1) 机械特性,规定物理连接器的规格尺寸、插针或插孔的数量和排列情况、相应通信介质的参数和特性等。例如,PC机上的COM1和COM2接口称为RS-232接口,使用的是典型的物理层协议RS-232C和RS-232D。(这两种接口标准基本是等同的),22,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 物理层协议, 建议使用25针连接器(DB-25)。 在DTE一侧采用孔式插座形式,DCE一侧采用针式插头形式,并对连接器的尺寸、针或孔芯的排列位置等都作了确切的规定,如图所示:,(a)DB-25,(b)DB-9,RS-232C或D规定的连接器的机械特性,23,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 物理层协议,(2) 电气特性,电气特性规定了在链路上传输二进制比特流有关的电路特性,如信号电压的高低、阻抗匹配、传输速率和距离限制等,通常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电气特性以及与互连电缆相关的有关规则等。,24,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2 物理层协议,(3) 功能特性,功能特性规定各信号线的功能或作用。信号线按功能可分为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接地线等。,(4) 规程特性,规程特性定义DTE和DCE通过接口连接时,各信号线进行二进制位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动作序列),如,怎样建立、维持和拆除物理连接,全双工还是半双工操作等等。,25,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该层解决两个相邻结点之间的通信问题,实现两个相邻结点链路上无差错的协议数据单元传输。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协议数据单元称为数据帧。,所谓链路就是数据传输中任何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点到点的物理线路。数据帧通常是由网卡(NIC)产生:上一层的协议数据单元(数据包)传递到NIC后,NIC通过添加头部和尾部将数据打包(封装成帧),如图所示;然后数据帧沿着链路再传送至目的结点。,26,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数据帧首部和尾部含有对等数据链路进程需要使用的协议信息。头部的信息包括发送结点和接收结点的地址(MAC地址)等。校验和、头、尾部分一般由发送设备的硬件实现,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其实现方法。,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不关心数据包中包含什么信息,而仅是将其传递到网络中的下一结点。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概括如下:,(1) 数据链路的管理,和物理层相似,数据链路层要负责建立、维持和释放数据链路的连接。(包括同步、站址确认、收发关系的确定、最终一次传输的表示等。) 在局域网中,数据链路层又被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27,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2) 帧同步功能为了使传输中发生差错后只将出错的有限数据进行重发,数据链路层将比特流组织成以帧为单位传送。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方法能够明确的从物理层收到比特流中对其进行识别,也即能从比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止,这就是帧同步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传输中很难保证计时的正确和一致,所以不能采用依靠时间间隔关系来确定一帧的起始与终止的方法。,28,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3)传输差错控制 包括一套防止信息丢失、重复和失序的方法。,(5)异常情况处理 包括如何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发现后的处理过程。协议中对异常情况的处理主要用于发现和恢复永久性故障。,(4)流量控制功能,29,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发送方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受来自高层的数据,并将它加工成帧,然后经物理通道将帧发送给接收方,如图所示:,数据链路协议工作图,30,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及HDLC格式简介,(1) 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也可分为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两类。异步协议以字符为独立的信息传输单位,在每个字符的起始处对字符内的比特实现同步,但字符与字符之间的间隔时间是不固定的(即字符之间是异步的)。由于每个传输字符都要添加诸如起始位、校验位、停止位等冗余位,故信道利用率很低,一般用于数据速率较低的场合。同步协议是以许多字符或许多比特组织成的数据块帧为传输单位,在帧的起始处同步,使帧内维持固定的时钟。由于采用帧为传输单位,所以同步协议能更有效地利用信道,也便于实现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功能。同步协议又可分为面向字节计数的同步协议、面向字符的同步协议和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其中,面向比特的同步协议的典型代表是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3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及HDLC格式简介,HDLC协议的特点是: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字符编码集;实现透明传输的“0比特插入/删除法”易于硬件实现;全双工通信,不必等待确认便可连续发送数据,有较高的数据链路传输效率;所有帧均采用CRC校验;对信息帧进行顺序编号,可防止漏收或重发,传输可靠性高等。,32,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及HDLC格式简介,(3) HDLC帧格式简介,33,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及HDLC格式简介, 标志字段01111110用以标志帧的起始和前一帧的终止。, 地址字段的内容取决于所采用的操作方式。命令帧中的地址字段携带的是相邻结点的地址,而响应帧中的地址字段携带的是本结点地址。, 控制字段通过不同编码构成各种命令和响应,以便对链路进行监视和控制。该字段是HDLC协议的关键部分。, 信息字段用于传送有效数据,下限可以为0(无信息字段),上限未做严格限定,但实际上要受FCS字段或站点缓冲器容量的限制,一般是10002000比特。, 帧校验序列字段可以使用16位或32位的CRC,对两个标志字段之间的整个帧的内容进行校验。,34,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3 数据链路层,2、数据链路层协议分类及HDLC格式简介,HDLC帧类型: 信息帧、监控帧与无编号帧,数据链路层工作过程:,在执行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动作时,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一般要经过数据链路建立、数据传输与数据链路释放三个阶段。,35,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4 网络层协议,1. 网络层功能概述,网络层是OSI七层协议模型中的第三层,它是主机与通信网络的接口。它以链路层提供的无差错传输为基础,向高层(传输层)提供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服务。,数据链路层是相邻两直接连接节点间的通信协议,它不能解决数据经过通信网络中多个转接节点的通信问题。设置网络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报文分组以最佳路径通过网络到达目的主机而提供服务,让网络用户不必关心网络的拓扑模型与所使用的通信介质。,网络层的主要任务是设法将源结点出的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结点,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概括地说,网络层应该具有以下功能:,36,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4 网络层协议,1. 网络层功能概述,(1) 为传输层提供服务网络层提供的服务有两类:面向连接的网络服务和无连接的网络服务。虚电路服务是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的一种使所有数据包按顺序到达目的结点的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进行数据交换的两个结点之间存在着一条为它们服务的虚电路;而数据报服务是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源结点发送的每个数据包都要附加地址、序号等信息,目的结点收到的数据包不一定按序到达,还可能出现数据包的丢失现象。典型的网络层协议是X.25,它是由ITU-T(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提出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协议。,37,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4 网络层协议,1. 网络层功能概述,(2) 组包和拆包在网络层,数据传输的基本单位是数据包(也称为分组)。在发送方,传输层的报文到达网络层时被分为多个数据块,在这些数据块的头部和尾部加上一些相关控制信息后,即组成了数据包(组包)。数据包的头部包含源结点和目标结点的网络地址(逻辑地址)。在接收方,数据从低层到达网络层时,要将各数据包原来加上的包头和包尾等控制信息去掉(拆包),然后组合成报文,送给传输层。,(3) 路由选择路由选择也叫做路径选择,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路由选择算法在多结点的通信子网中选择一条最佳路径。确定路由选择的策略称为路由算法。在数据报方式中,网络结点要为每个数据包做出路由选择;而在虚电路方式中,只需在建立连接时确定路由。,38,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4 网络层协议,1. 网络层功能概述,路由算法很多,大致可分为静态路由算法和动态路由算法两类。, 静态路由算法 静态路由算法又称为非自适应算法,是按某种固定规则进行的路由选择。其特点是算法简单、容易实现,但效率和性能较差。, 动态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算法又称为自适应算法,是一种依靠网络的当前状态信息来决定路由的策略。这种策略能较好地适应网络流量、拓扑结构的变化,有利于改善网络的性能;但算法复杂,实现开销大。,(4) 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的作用是控制阻塞,避免死锁。网络的吞吐量(数据包数量/秒)与通信子网负荷(即通信子网中正在传输的数据包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对防止出现阻赛和死锁,需进行流量控制,通常可采用滑动窗口、预约缓冲区、许可证和分组丢弃四种方法。,39,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1、传输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统称为低层协议。低层协议涉及的是节点之间或主机与节点之间的协议和接口。传输层以上,不再考虑主机如何与网络相连,它们是主机到主机之间的协议。,传输层是OSI参考模型的七层中关键的一层,处在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之间,处于七层的中间层。如果从面向通信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角度进行分类,传输层一般划在低层;如果从用户功能与网络功能角度进行分类,传输层又被划在高层。,设置传输层的主要目的是在源主机和目的主机进程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层的协议软件只在主机上运行,而低层协议则出现在主机和通信节点机上。,40,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1、传输层,传输层为上层提供传输服务,完成无差错按序的报文传送,其基本内容如下:,(1)传输地址,通信双方的传输地址,4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1、传输层,(2)传输连接,传输服务的用户可请求在本地主机传输地址和远地主机传输地址之间建立连接。这时,必须借助于低层协议,传输层把传输地址映射到网络地址。两个传输连接CFGNLI和BEGNKH中,每个连接使用不同的虚电路FGNL和EGNK。当然,多个传输地址也可复用一条虚电路,以降低传输费用。也可以让一个传输地址分散到几条虚电路上传输,以增加传输吞吐率,缩短传输时间。,在主机B,网络层应将输入信息进行分解,指出哪些分组属于虚电路K,哪些属于L,以便传输层处理。,42,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1、传输层,(3)传输层的正常工作,传输层要发报文时,只要把它拆成若干数据块,向网络层要一个网络地址即逻辑通道号。在这个通道上把数据块逐块向下交发,由下层组织分组,再由链路层组织层帧,最后经物理层发出去。,接收报文时,传输层先向下层提出接收请求,并给出至少一个缓冲区。下层收到分组后,拆去分组的封装信息,将数据块填入传输层提供的缓冲区,并向传输层报告。传输层取走一块数据后,还可以继续要求接收,直到最后一个数据块收完,组合成报文,交给自己的高层协议。,43,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1、传输层,(4)处理低层不可恢复的差错,2、会话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是OSI模型中面向信息处理的高层,对这三层的功能实现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在TCP/IP这个事实上的网络体系结构中,高层只有应用层,没有设置会话层和表示层。,会话层也称为对话层或会晤层,该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服务,组织和同步进程间的通信,提供会话服务、会话管理和会话同步等功能,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仅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程序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44,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2、会话层,(1) 会话服务,会话层服务包括会话连接管理服务、会话数据交换服务、会话交互管理服务、会话连接同步服务和异常报告服务等。会话服务过程可分为会话连接建立、报文传送和会话连接释放三个阶段。,(2) 会话控制,从原理上说,OSI中的所有连接都是全双工的。会话层通过令牌来进行会话的交互控制。令牌是会话连接的一个属性,表示使用会话的独占权:拥有令牌的一方才有权发送数据。令牌是可以申请的,各个端系统对令牌的使用权可以具有不同的优先级。,45,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传输层及高层协议,2、会话层,(3) 会话同步,所谓同步就是使会话服务用户对会话的进展情况都有一致的了解,在会话被中断后可以从中断处继续下去,而不必从头恢复会话。,3、 表示层,这一层主要处理流经端口的数据代码的表示方式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服务:,(1) 数据表示解决数据的语法表示问题,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的表示,即确定数据传输时的数据结构。,46,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 传输层及高层协议,3、 表示层,(2) 语法转换为使各个系统间交换的数据具有相同的语义,应用层采用的是对数据进行一般结构描述的抽象语法,如使用ISO提出的抽象语法标记ASN.1。表示层为抽象语法指定一种编码规则,便构成一种传输语法。,(3) 语法选择传输语法与抽象语法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即一种传输语法可对应于多种抽象语法,而一种抽象语法也可对应于多种传输语法。所以传输层应能根据应用层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传输语法传送数据。,(4) 连接管理利用会话层提供的服务建立表示连接,并管理在这个连接之上的数据传输和同步控制,以及正常或异常地释放这个连接。,47,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5 传输层及高层协议,4、 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是用户与网络的接口。应用层通过支持不同应用协议的程序来解决用户的应用需求,如文件传输、远程操作和电子邮件服务等。,48,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OSI与部分现场总线通信模型的对应关系,49,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1、基金会现场总线通信模型,FF现场总线模型与OSI,50,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2、LonWorks通信模型,LonWorks模型分层,51,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3、PROFIBUS 通信模型,52,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4、CAN通信模型,CAN 模型,53,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6 OSI参考模型与现场总线通信模型,5、HART 通信模型,54,3.7 网络互连设备与相应层次,网络互联从通信协议的角度可分为四个层次:在物理层,使用中继器在不同网段之间复制位信号;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网桥在局域网之间存储或转发数据帧;在网络层,使用路由器在不同网络间存储转发分组信号;在传输层及传输层以上,使用网关进行协议转换,提供更高层次的接口。,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55,(1)中继器 (Repeater),(2) 网桥(Bridge),(3)路由器(Router),(4)网关,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7 网络互连设备与相应层次,56,第三章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3.7 网络互连设备与相应层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