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设计人:滕州七中 王晓艳 邮箱:wxy.09课 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课 时1、2课时 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点1、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2、 感受词作豪迈的艺术风格能力点1.诵读涵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2.品味语言,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教育点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培养学生心系祖国的情操重难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感受词作豪迈的艺术风格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师:宋神宗元丰二年,朝廷名臣,一代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了排遣政治上遭受的挫折和打击,苏轼不时登山涉水,寻求解脱,并借此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其中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文赋前赤壁赋就是两颗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必修一我们已经学过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今天就让我们来摘取另一颗明珠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先我们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诵读涵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2.品味语言,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二、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师:咱先找同学朗读一下全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生:朗读全词师:找同学点评一下生:点评,纠正字音,句读。师:正字音:故垒li 纶巾gun 强虏l 华发hu 酹江月li正句读: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师:播放朗读录音,然后齐读全词师:读准了字音,读清了句读,接下来我们要读出感情。而要想读出全词的感情,我们必须深入文本,理解每一句诗句的意思。请同学们再读文本,借助注释,深入探究诗词的内容,理清全词的情感。生:学生散读,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内容大意。三、 再读文本,质疑问难师: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从作者的文章中就能窥知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下面咱们就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检验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请各小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自学的成果。【学生充分的交流探讨】师:咱把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首先,有请第一小组的代表。生: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出一个豪放的苏轼,理由如下:(一)、你看这首词的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江水浩荡,巨浪翻腾,倚势挟风,一泻千里。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这不正是一幅壮美的大江奔流图吗?其中“浪淘尽”三个字最妙,它不仅给人以极佳的视听效果,而且化空间为时间,从具体有形的长江转到抽象的历史长河,从对自然伟力的惊赞转到对人类社会杰出人物的歌颂。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能写出这样豪迈的诗句,能抒发出这样旷远的忧思。(二)、你再看第三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其中一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一个“拍”字,写出江水与堤岸搏击的力度;一个“卷”字,写出了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由此可见词人笔下的景物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我们小组认为能写出如此壮美之景,只能是一个生性豪放之人。师:听你们这意思,我是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喽。生大笑:当然异口同声生:老师老师,我还有证据师:你还有什么证据?生:我们学苏轼诗歌的时候,老师说过,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又是他的代表作品,当然我们在词中能读出一个豪放的苏轼来。师:你补充的太有说服力了,知道知人论世,大家要学习这种分析文章的方法。听第一小组的同学这么一分析,看样子词的上阙主要是写景,而且写了壮美之景。师:那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观点。生【1】:我们也非常认同第一小组的观点,但我们还有补充。我们认为词中除了可以读出一个豪放的苏轼外,我们还能从词中读出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苏轼。理由如下:从下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作者在词中着力刻画了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小乔初嫁了”说明了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雄姿英发”说明了周瑜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说明了周瑜风度翩翩、儒雅潇洒;“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明了周瑜指挥若定,战功卓著。我们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苏轼却如此美化周瑜,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做了如下探究:生【2】: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即借助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认为这首词应该应该是苏轼想借周瑜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我们想到了老师在讲前赤壁赋的时候给我们介绍的这样一段写作背景:生【3】:读写作背景:本词写于北宋元丰二(一零七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地方分军区的司令员,但“不得签书公事” ),游赤鼻矶,作词抒怀。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那种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仍然是掩盖不住的。作者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生【4】:结合这段背景,我们在想到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可见他是十分有才华的,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生【五】:所以我们小组认为词人为我们刻画了周瑜的“雄姿英发”,与自己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师:我觉得你们小组分析的太好了,既知道知人论世,还知道知时论事,还没忘了分析诗歌的题目,从题目中找到诗歌的题材特征,大家要学习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我能不能再给你们增添点证据。生笑:当然,请吧,老师师笑:我这里有个表格,大家可以看一下。周瑜苏轼年龄2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三十丧妻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师:这个表格的内容是不是再次佐证了第二组的观点。生:是的。生:看样子在鉴赏诗歌的时候,知人论事,知时论文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师:下面咱就不按小组顺序了,哪个小组还有高见?生:老师,我们小组还有补充,我们在文章中还读出了一个消极的苏轼。师:是吗?你们有什么证据?生:老师你看“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说 人生犹如梦一般这不很消极吗?师:大家同意吗?生:我们小组不同意,我们觉得 “人生如梦”,是说人生犹如梦一般,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他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这是苏轼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我觉得这一句反而体现了词人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情怀。师:其他小组的意见呢?生:我们同意刚才那个小组的观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生:这里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师:你说的好有哲理的深度。生笑师:对这个问题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也比较倾向于 “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我们所学的赤壁赋说得更为清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师:咱们刚才说词的上阙主要写景,那词的下阙呢?生:抒情【齐声】师:看样子大家的意见一致。那咱们讨论到这里,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总结一下?生:上阙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师:你总结的好全面。生:笑,老师我查资料了。师:呵呵,好习惯。四、 重点品读,合作探究师:明确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们就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下面咱们讨论一下,这首词应该如何读才能读出感情?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认为词的上阙,描写了赤壁壮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整个基调应该是高扬的,朗读时应多连少停,多重少轻。多扬少抑,节奏拖长。师:你们说的好专业。谁来示范一下。生:老师,我来生:有感情的诵读。师:大家觉得如何?生:好师:那其它的诗句呢?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表达了苏轼的赞美之情,我觉得应该声音清亮,速度偏快。师:你给大家读读生读师:大家觉得怎么样生:好师:其他的诗句呢?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应多重少轻。多扬少抑,语音要平稳、凝重。表现了周瑜面临大敌从容不迫,克敌制胜的儒将风度。生: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朗读时应多重少轻,声音沉重、旷远,流露出作者无可奈何的消极思想,又隐含着对现的超脱。师:你能 能给大家读一读吗?生:可以生:有感情的诵读师:老师也有点诵读的小建议,能不能给大家分享一下?生:当然能师:那大家请看大屏幕看大屏幕:【PPT展示】:出示诵读本词的情感基调:【高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低徊,平稳过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激昂慷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热烈奔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舒缓】遥想公瑾当年,【渐紧渐烈】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沉郁】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沉静,旷远】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师:读懂了诗句,理解了感情,读出了诗歌的气势,最后让我来总结一下同学们在分析这首词的几点好的做法:1、 能注意四读: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2、 能之人论文,知时论文3、 能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也是我们鉴赏诗词常用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就用这一技巧来鉴赏苏轼的另一首词。第二课时五、 回扣文本,语文运用【一】 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参考答案】:(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宋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背景和词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二】比较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参考答案: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都是北宋著名作家苏轼的代表作,均入选中学或中师课本,也是学习中文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篇目。这两篇(首)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为题,都写赤壁景色,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然而细细品味这两篇(首)作品,会发现它们同中存异。 1 都写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开头一句“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水浩浩荡荡,滔滔不绝,东奔大海。场面宏大,气势奔放。接着集中写赤壁古战场之景。先写乱石,突兀参差,陡峭奇拔,气势飞动,高耸入云仰视所见;次写惊涛,水势激荡,撞击江岸,声若惊雷,势若奔马俯视所睹;再写浪花,由远而近,层层叠叠,如玉似雪,奔涌而来极目远眺。作者大笔似椽,浓墨似泼,关景摹物,气势宏大,境界壮阔,飞动豪迈,雄奇壮丽,尽显豪放派的风格。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写景则迥然不同。作者在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后即写景。诗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时节,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摆弄着诗人的衣角头发,吹走恼人的暑热,大江江面,水波不兴,风平浪静。诗人信笔写来,心情闲适潇洒。在写了诗人和客人饮酒咏诗之后,诗人再写日出后的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雾浮起在宽阔的江面上,在皎洁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莹透明。诗人所写秋夜月下江景,反衬其澄澈无滓、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赤壁赋所写的赤壁景写得空明柔美,反衬出了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2 都写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但人物成败不同。 这词和赋,不但写了赤壁景,并且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我们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战场上敌对双方的主帅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国鼎立之势。赤壁之战,周瑜功成名就,英名远播;盖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词所缅怀的古人,是赤壁之战中取得巨大胜利的周瑜。诗人写周瑜,可谓是极尽赞美之能事。先从侧面描写,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衬英雄,英雄美人,风韵无限;次写肖像,姿态威武,英俊奋发,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面对强敌,谈笑自若,胸有雄兵,稳操胜券。诗人通过从不角度的描写,写出了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儒将风范和过人的胆识和才智。诗人以浓墨重彩渲染在赤壁之战中胜利的英雄周瑜,实是以古人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衬托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功业无成的失意,为下文抒情蓄势。正如古人云“词是赤壁,心实为已发。周瑜是宾,自己是主,寓主于宾”。 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诗人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破荆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势不可挡;次写军队之多,气势之大,水军船队首尾相接千里,军旗遮蔽了天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面对长江喝酒,横执长矛吟诗,这实在是一个盖世的英雄,诗人在极力渲染曹操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后,最后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啊!拥有百万雄兵,视天下为无物的曹操,一样“困于周郎”,一样被“浪淘尽”,何况是被贬谪放逐的诗人呢?故诗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哀叹。诗人写失败英雄曹操,是为了抒发其“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用得恰到好处。 诗人同怀赤壁的历史人物,却胜负不同,成败各异但又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3 都抒怀,感情基调又各不相同。 词中,诗人倾笔于周瑜,以浓墨重彩写出了他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飒爽英姿,盛赞了他所立的赫赫战功和辉煌业绩。诗人自比古代英雄,从而引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喟和怅惋。诗人半生颠簸,命运坎坷;先是不支持变法,不被宋神宗重用;后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旋即又遭贬谪。诚及“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人“早生华发”,而“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即可见其深深的痛惋和颓唐。但是,诗人毕竟性格旷达乐观,“奋历有当世志”,尽管身处逆境,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人生如梦”这种虚无的佛老思想仅仅是一闪念,“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以酒祭月,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现了自己壮心未泯,夙志犹存,诗人内心虽有苦闷傍徨,但是思想还是乐观旷达、昂扬向上的,所以该词词风气势磅礴,雄壮豪放。清代文人评苏轼词曰:“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该词可算代表作。 赋中,苏轼充分利用赋重铺排的特点,思想感情发展过程一波三折。诗人月夜泛舟赤壁,欣赏明月秋水,心情恬淡闲适,怡然自得;但因听萧声,怀古人,羡水月而悲;最后诗人通过一番哲学思辩,摆脱“哀吾生之须臾”的烦恼。思想得到升华,由悲而喜,开怀畅饮。赋亦写作者被贬谪放逐,壮志难酬的苦闷及旷达乐观的思想,但和词相比,它没有词的雄壮豪放,而是显得深沉蕴藉。 不管是词和赋,诗人都写了他被贬后有志难伸的苦闷,但最终都得以解脱,这也充分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 对于两篇(首)具有相同背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写的作品,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合起来学,注意比较其异同,我们将学得更深更透,对我们的学习将大有裨益。 【三】布置作业:背诵全词,完成自主导练中的题目板书设计: 咏赤壁 惊涛拍岸 写景念奴娇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赤壁怀古 怀周瑜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人生如梦 抒情 感人生 多情笑我 早生华发 古诗词鉴赏方法:四读:析题目 析作者 析诗句 析注释 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到了极致,诱使了教学中的简单化。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语文世界中诗意的美、丰富的内涵,几乎被抛之一边。语文世界被收缩于抽象的考试说明之中,很多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应考训练课。这节课我想改变这一做法。首先我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该有主体参与意识,训练表达能力,提高鉴赏评价能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思维训练,课堂上要给予学生思考的话题和时间,让学生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所以在节课上我让学生充分自学诗词后从朗读诗词的角度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贯穿课堂始终的问题: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从而引领学生很好地探究了诗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然后再带上这种感情分析诵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读好全词,让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课堂,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今后会积极实践,继续努力。设计亮点:亮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对话参与意识。亮点之二:在教学过程中,以诗歌诵读法贯穿课堂。亮点之三:课堂的主问题设计意识较强亮点之四: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