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

上传人:少*** 文档编号:141840988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4《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word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分析(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2、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二、【重点、难点】:1、茅盾的概念;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整体感知】: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方法点津】:(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五、【课文导语】: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一款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1、矛盾。(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课堂探究:(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探究提示:(1)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2)生物界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只要我们留意便可搜集很多,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l(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课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3)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略)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课堂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2矛盾特殊性原理。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文科班补充: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课堂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讲述)。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本部分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三、李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这当然要到张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张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离开张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课堂探究:(1)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2)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探究提示:(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2)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很多,可让学生列举,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鸡、狗、牛、羊等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相对于张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第二框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课堂探究:(1)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战略决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2)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复杂事物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探究提示:(1)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其哲学依据是复杂事物中,主次矛盾关系原理。(2)让学生举例(也可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说明),这两个探究题目的是;出本节所学内容。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本知识点首先应弄明白主、次矛盾的含义,其次理解掌握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1)主、次矛盾的含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课本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就是说,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如:在学校有许多矛盾,但这些矛盾的中心是教学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各学校都必须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抓好;但各种次要矛盾也要处理好,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再如,在一个班级中,抓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要任务、主要矛盾,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也是评价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志。但班级中的纪律、卫生、班风等,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学习有重要影响,因而,也必须抓好。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例如,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个矛盾基本解决了,于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问的矛盾就成为主要矛盾了。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例如,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看,而国内的阶级矛盾则暂时地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由原来的主要矛盾变成次。课堂探究:(1)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探究提示:(1)这首诗说明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2)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然后老师引导,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该知识点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二是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重点)文科班补充: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性问题,但二者有着严格的区别。首先,二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其次,两者的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再次,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最后,两者的方法论要求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叉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能忽视支流。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这就是说,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表现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中,而且在每一种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有主、次之分。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又是怎样的关系呢?(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相互排斥。主要表现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这一问题也是本框题的难点。为此,把握这一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a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力量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占优势,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居于支配地位。b正是由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对比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规定该事物的性质中,能起主导作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由于在矛盾中的力量对比上处于劣势,其地位和作用都居于被支配地位,所以,在规定事物性质中不起主要作用。c复杂事物或过程中包含许多矛盾,这些矛盾也是不平衡的,其力量、地位、作用都是不一样的。其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的作用。这时,物的性质不是由其他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而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例如,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有许多矛盾,而决定该社会性质的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再如,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因特网的发展,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等。二者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固然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但不能由此而否定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的影响和作用。因为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没有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说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就是指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关系。倘若离开了相互依存的条件,所谓对立双方力量的平衡或不平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矛盾的次要方面,对规定事物的性质不是不起作用,只是不起主要作用罢了。例如,人的生命运动,主要是由于人体内新陈代谢的矛盾所引起的。其中吸收养料,促进细胞生长的因素居于主要地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是,即使在这时,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也绝不是不起作用的。倘若人体内没有排除废料和一部分旧细胞死亡的因素存在,则生命中新陈代谢的矛盾运动就停止了,生命运动也就停止了。所以当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或在促进事物转化的时候,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作用,也决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作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两方面地位的相互转化。这时,事物就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由这一事物变成另一事物。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该知识点是上面所学的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本部分知识的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首先,从理论角度看,这是因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并且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集中力量抓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如果只抓主要矛盾,甚至把主要矛盾看成是唯一的矛盾,而不用必要的力量去解决次要矛盾,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其次,从社会实践角度看,我们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的观点,这是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九条重要方针之一。最后,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同时又要善于围绕中心抓好其他工作,学会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防止“单打一”。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尽管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也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因为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支流对主流的发展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不加控制,就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而对次要方面也不可掉以轻心,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我们分析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光明的一面,又要看到存在问题和困难的一面。分析我国的形势,我们就可以看到,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这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困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我们自身还有许多困难,这是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这是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住重点。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等等。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才可能把事情办好。教材中毛泽东同志这段名言的意思是,研究复杂事物,首先要找出主要矛盾。如果找不到主要矛盾,问题将无法解决。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看问题、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是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所以,要把握事物的性质,就必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要准确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必须分清主流和支流,才不至于混淆事物的性质,或者不分主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正确分析形势、认识事物、评价个人。活中,要注意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2)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含义。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联系。二者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1)(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课堂探究:上述材料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分析具体问题的?探究提示:(1)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2)可让学生结合学习及生活中的实例具体说明,教师归纳。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知识点主要讲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意义。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说明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什么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地位如何?(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思维拓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依据是矛盾特殊性原理。(2)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了。教材中毛泽东同志的名言特别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东西,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各种事物的质的区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解决矛盾。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因此,只有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思维拓展: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蕴涵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吗?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量人为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看菜吃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等。课堂探究:孔子的上述做法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探究提示:孔子对不同人所问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包含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对待矛盾问题上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反的成语和俗语有: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画蛇添足”“草木皆兵”“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粗枝大叶”“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等。小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坚决反对不重视矛盾特殊性的研究,不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理论的错误做法。本课小结:本课共分两框四目,每一框每一目都是从具体的事例人手提出问题,起到统领本框的目的。本课主要讲矛盾分析法,而矛盾分析法先从矛盾含义讲起,接着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这些内容始终离不开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