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掌握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推测气候变化趋势。 运用资料分析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学习目标,内容索引,自主学习,互动探究,达标检测,自主学习,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 2.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 (1)地质时期,总体状况: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交替, 周期约为十万年 当前状况:正处在温暖的间冰期中,(2)人类历史时期(我国),15、17、19世纪比较寒冷 16、18、20世纪比较温暖,寒暖交替,(3)气象仪器观测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 世界性的气候增暖时期 20世纪40年代之后 全球气候逐渐变冷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气温逐步回升,并呈加速态势 现在,气温波动上升,全球气温上升的原因,为什么?,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了冷冬天气,有人认为“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说法是不对的。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案不认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整体大趋势,并不是说地球上任何时间或任何地点温度都在上升。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气候异常事件多发,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冷冬天气,这其实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答案,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 1.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 2.证据:温室气体增加的趋势与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的趋势是一致的。 3.未来变化幅度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 ,海平面将上升0.090.88米。,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1)原因:气温升高,极冰融化,海水膨胀。 (2)后果:造成海岸侵蚀加强,淹没土地,海水入侵等。 (3)区域差异:三角洲、沿海平原由于地面沉降等原因使未来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幅度大于全球平均值。,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灾害事件增加 (1)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2)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 3.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1)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改变植被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2)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使植物的生产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主要受害人口: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2)原因,气温升高,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全球变暖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 菌的滋生环境,我们在担心什么,冷和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淹没沿海低地 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 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海岸侵蚀加强 地下水位升高,土壤盐渍化,图瓦卢,马尔代夫,高纬度地区粮食增产 中低纬度地区粮食减产 世界总体粮食减产,气候寒冷,土地生产力降低,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人们吃不饱,社会动荡,朝代 更叠,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的变化,饥饿的非洲,生态系统不能适应气候变化 物种灭绝 有些渔场消失,有些渔场扩大 土地荒漠化,水旱灾害更加频繁 极冷极热,雪灾和热浪频发 沙尘天气多发 危害人体健康,增加疾病危害,高纬度供暖能源消耗减少 低纬度制冷能源消耗增加 全球范围能源消耗增加 低碳经济获得广阔市场,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威胁人类健康,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原因及未来变化幅度,过去,现在,互动探究,1.冰架加速消融的现象,揭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什么?,答案全球气候变暖。,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答案,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2.产生此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人类活动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自然原因:地球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CO2等温室气体;大面积砍伐森林,导致CO2吸收减少。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也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可见,气候变暖既与自然环境变化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其中人类活动加快了气候变暖的进程。,答案,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3.该环境问题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答案,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答案海平面上升,对农业的影响,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位于南极大陆边缘的庞大冰架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受害者”之一。美国航天局一项研究显示,有着上万年历史的拉森B冰架的最后剩余部分正在快速消融,有可能在2020年前完全消失。,探究点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万年冰架快速消融,4.面对此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答案,答案应对措施如下:,(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海陆分布的变化、地形的变化以及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等。 (2)人为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 。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推测,如右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1.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大量使用煤、石油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被大量 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答案,解析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解析,2.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 出现的频率减少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答案,解析由于温度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延伸。,解析,3.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面积植树造林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A. B. C. D.,答案,解析,解析大气中CO2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上大面积植树造林增加CO2吸收量,可以减缓变暖趋势。,达标检测,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 回答12题。 1.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冷交替变化,解析考查植物生长与气候的关系,暖湿气候下树木长的快,年轮稀疏。从图中可看出,年轮稀疏密集稀疏,气候温暖寒冷温暖。B项正确。,解析,答案,1,2,3,4,5,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解析,答案,解析M时期年轮密集,气候冷干。雪线下降,A项错误。 气候寒冷,B项错误。气候寒冷, 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C项正确。 降水少,河流水灾减少,D项错误。,1,2,3,4,5,3.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 A.持续上升 B.波动上升 C.波动下降 D.暖、冷期交替,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变化曲线。据此完成34题。,答案,解析,1,2,3,4,5,解析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出现暖期和冷期交替出现现象。,1,2,3,4,5,4.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 B.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 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 D.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解析,答案,解析读图可知,明清时期气候处于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1,2,3,4,5,5.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地处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是一个由约1 200个珊瑚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全国平均海拔只有1.2 m。马尔代夫被众多旅游者视为“人间天堂”,醉人的风光给马尔代夫带来滚滚财源,也使它成为世界上高消费的国家之一。 材料二下面图甲为马尔代夫地理位置图,图乙为该国供游客居住的水上小木屋。,1,2,3,4,5,(1)有人说不久的将来马尔代夫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试简述有这种可能性的原因。,答案,答案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将上升,马尔代夫平均海拔低,可能会被海水淹没。,1,2,3,4,5,(2)图中M国是马尔代夫最理想的搬迁地,M国为_,搬迁到该国之所以最理想,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马尔代夫与印度隔海相望,地缘接近;印度地域辽阔,生活空间大。,印度,1,2,3,4,5,(3)马尔代夫开发图乙所示的水上小木屋有哪些好处?,答案,答案马尔代夫陆地面积狭小,开发水上小木屋可以节约建筑用地;水上小木屋景观独特,安全舒适,是该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增加旅游收入。,1,2,3,4,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