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7140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 文化生活6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接高考,时效热点,失分误区,考向1,考向2,考向3,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向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接高考,(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真题引路,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可见A符合题意;B、C虽然表述正确,但均与题意不符;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D项错误。,A,中华文化两大基本特征比较,考点精讲,对点训练,(2016天津卷,10)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B C D ,解析传统文化有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形式,所以说“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表述片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选A。,A,考向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017课标卷,39(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真题引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答案具有开放性,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答题时注意两个方面:第一,必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或名句;第二,必须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真题引路,真题引路,答案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1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精讲,提醒,考点精讲,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指中华文化能和外来文化和睦相处,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也指中华各民族文化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彼此吸收、借鉴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入其他文明。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善、结合、融合、借鉴等。,2如何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方向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传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文化交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发展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发展应该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考点精讲,一直有一些人担心,圣诞节的流行将为西方文化“入侵”中国推波助澜。然而,现实告诉我们,圣诞节在中国快速流行的这些年,很难说是它改造了年轻人,还是它被年轻人改造了。中国年轻人实际是在把圣诞节拿来“为我所用”,使得这个节日迅速“中国化”了,圣诞节成了年轻人放松身心、营造浪漫的机会和理由。这启示人们()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正在逐步消失,不必要杞人忧天对于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我们需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创作要关注和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A B C D,对点训练,B,解析错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不会消失。说法错误,对于外来优秀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考向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2015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 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B C D,真题引路,解析旗袍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可见外来文化可以为我所用,凸显了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故正确。旗袍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也融入了外来文化,可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故正确。庆祝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排除。当今世界文化呈现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互相借鉴吸收,但并不趋同,排除。,A,1.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贡献,意义,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考点精讲,2.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考点精讲,3.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注意点,考点精讲,(1)认为“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整合而成”是错误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色,“整合”说法错误。 (2)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3)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等于民族之间文化无共性。,(2012海南卷,17)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B C D,对点训练,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海南地理环境是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其性质的决定因素,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错误。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A,失分误区,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其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其表现是独特的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剖析矫正,“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项符合题意,而中华文化的另一特点“博大精深”未体现出来,C项排除;A、B两项不符合题意。,D,矫正训练,错误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地域文化、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示例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示例2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 示例3 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剖析矫正,提醒: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能认为是它们的简单相加。各地域文化或各民族文化既渐趋融合,但又保持各自特色。地域可影响但不能决定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差异也并不等于文化冲突。,剖析矫正,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广东的“围村”、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等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由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C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统一、渐趋融合,解析 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故B符合题意;A错误,自然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D“统一”错误,文化要展现多样性而不是日趋统一;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无关。,B,矫正训练,时效热点,分层突破,书写中国汉字 传承中华文化,热点点击 信息解读,汉字是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是世界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分层突破,热点点击 信息解读,为传承中华文化,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于2013年推出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听写意味着我们中华文化的传承,意味着我们热爱历史,面向未来。 12月15日, 2017京津冀中学生汉字听写大会,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成功举办。2017年11月23日,中山大学举办第五届“音韵独奏汉字狂欢”汉字听写大赛。,创新文化传播的形式,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书写中国汉字 传承中华文化,命题预测,1.在键盘时代,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成了一种集体记忆。我们应将汉字敬畏感重新提升到重要位置,担当起对祖国文化的坚守责任,让热爱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们之所以关注汉字,是因为() 普及书法艺术,才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汉字能够传递中华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汉字内涵丰富,书写汉字才能感受汉字美汉字是中华文化基本载体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B C D,C,命题预测,2. “中华文化像一个很大的圆,圆的半径就是中文,半径有多长,文化就能够走多远。”在著名作家余光中看来,中华文化正是依靠汉字才流传至今,“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教这些东西,不能让它缺席。”这说明() 中文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 B C D,D,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特征,正确。观点均错误,排除。,命题预测,3“横平竖直写字”与“堂堂正正做人”紧密相连,汉字的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从形意到声韵组合都极富美感,这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 A博大精深 B具有包容性 C源远流长 D具有地域性,A,解析汉字在世界文化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A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