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4169020 上传时间:2020-07-08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8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新课标Ⅱ)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历史 (课标历史专用),五年高考,答案A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文献史料的主观性 司马迁编写的史记属于典型的文献史料。这类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我们在阅读此类史料时,一定要理解作者在叙述这段史料时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2.(2014课标,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答案C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知识拓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3.(2017课标,24,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述不当,排除。,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D项。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不熟悉导致失误。随着早期国家的出现,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4.(2016课标,24,4分)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这表明西周时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因此B项符合题意。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的甲骨文是继承关系,并非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C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体现的是青铜器上刻的铭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D项错误。,名师指导解答选择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比较性内容。,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6江苏单科,1,3分)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答案D“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误区警示注意“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并非等级秩序。,评析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注意从“长兄”“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角度分析。e2,2.(2015江苏单科,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贵族朝会时,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九夷、八蛮等都有严格的列位礼节,这种礼仪规定体现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特征不符。,评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可以从材料中的“贵族朝会”和礼仪规定角度分析回答。,3.(2015浙江文综,14,4分)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答案D“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体现了分封制,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依托的,故A项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B项“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反映的是宗法制影响下的家谱意识;C项“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了统治权在家族内继承,折射出宗法制观念。“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反映了一种用人观念,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符合题意。,4.(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 之形,“”可能表示() 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答案A在夏商周时期,“宗”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即题干中所说的“”,则“”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文”这 一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远,故C、D两项可排除。,评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偏上。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会意字”,然后再结合“宗”字在古代的意思进行分析,只要考生知道“宗”字有宗庙之意,一般都能作出正确判断。e2,5.(2017北京文综,37,10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 材料一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社会的重要基础。表中能够反映礼乐制度对儿童要求的称谓有哪些?简析在先秦社会礼乐制度是如何渗透到儿童成长过程中的。(10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1)称谓: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 简析:先秦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礼乐制度培养子弟;依据儿童年龄划分学习阶段;男女要求不同;学习礼乐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解析(1)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第一小问旨在考查学生对礼乐制度概念的理解,分析材料可知,孩提和孺子两阶段均不涉及礼乐制度;幼学、舞勺、束发、及笄、舞象、弱冠则体现了礼乐制度对儿童的要求。第二小问,通过对第一小问的回答可知,先秦时期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统治秩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礼乐制度,贵族根据这套制度培养子弟,儿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对男女的要求也不同。,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1课标,24,4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董仲舒宣扬春秋是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局面而服务的,其是实现“大一统”局面的历史依据,故C项为正确答案。A、B两项反映的是秦统一天下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仅反映了西周分封制的影响,排除。,评析本题通过新情境、新视角考查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和汉代董仲舒“大一统”主张的影响的理解。试题难度中等偏上。注意董仲舒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解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010课标全国,24,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答案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与中国地名的关系。山东简称鲁,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鲁国,山西简称晋,源于西周时期分封的晋国,故C项为正确答案。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六个省区的简称分别为豫、冀、湘、鄂、粤、桂,均不是西周时期封国的名称,故可排除A、B、D三项。,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属于容易题。解答本题既要牢固地掌握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又要结合一定的地理知识,因此属于史地结合题。本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3.(2015上海单科,32,3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A从材料中“贵贱等矣”“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规范社会秩序,故A项表述最为准确。C项曲解了材料意思。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e2,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4课标,24,4分,0.41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知识拓展古代祭天仪式:华夏民族自古就有“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亲自主持祭天仪式,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贡献给天,作为对天滋润万物的一种报答。秦汉以后皇帝的祭天仪式带有明显的神化皇权的目的。,评析本题考查秦汉以后的政治特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皇帝祭天、官员与百姓祭祖的内涵。,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6上海单科,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答案B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虽然分封在秦汉以后王朝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西汉,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2.(2015江苏单科,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答案C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很久之前大禹就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A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B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D项错误。e2,3.(2015海南单科,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答案A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组教师专用题组 1.(2010课标全国,25,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材料中的“公天下”的含义是从天下选拔官吏,它与世卿世禄制的“私天下”相对,由此可知D项与“公天下”含义相符。A项不是主要表现,B、C两项虽体现了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2.(2015上海单科,4,2分)在中央集权体制初创的秦朝,选用啬夫的是() A.太尉 B.皇帝 C.郡守、县令D.丞相,答案C啬夫是乡吏之一,由郡守、县令选任,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实际上考查每项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即可。(2)实际上考查制度创新对中国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影响,选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即可。,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A组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化”表述有误。,思路点拨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 第一种是驾空相权,如汉武帝设立的中朝,其成员由皇帝挑选的亲信组成,重大决策由皇帝和中朝商议作出,这样就驾空了宰相的决策权。第二种是分散相权,如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通过增加宰相的数量来分散相权,从而削弱相权。,2.(2017课标,25,4分)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答案C本题以史书修撰主体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官修史书的本质特征。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考查史学研究方法的命题经常出现,它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史学素养。本题中朝廷收回史书的修撰权,并且由皇帝、宰相亲自过问,说明最高统治集团对官修史书的重视。朝廷重视的原因是让史书修撰成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工具,这就使史书修撰打上了浓厚的政治烙印,故C项正确。官修史书往往服务于皇帝统治的需要,在记述历史时经常有粉饰当时朝廷的现象出现,因此很难做到记载的真实性、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和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故A、B、D三项错误。,解题方法材料信息锁定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要准确锁定材料信息,并紧紧围绕材料信息对选项进行判断。具体到本题,材料只涉及朝廷对官修史书的重视,没有涉及官修史书的具体内容,所以凡是通过具体内容才能得出的结论均需排除。,3.(2016课标,25,4分)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知识拓展自隋唐开始至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内容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唐朝初年,进士科的考试仅考时务策。唐高宗时期,加试杂文、帖经。到中宗神龙元年(公元 705年),科举考试形成了“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的三场考试制度。,4.(2015课标,25,4分,0.518)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名师指导理解“郡县治,天下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拔、监督和管理,因为只有地方安定,国家才能安定。而要让地方安定,必须选拔任用德才兼备、尽职尽责的地方官员。,5.(2018课标,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项错误。,知识拓展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 (1)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致使中央集权严重削弱,社会动荡不安,这是唐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2)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实际上是唐朝末年各地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直到北宋建立后加强中央集权,消灭各地割据政权,藩镇割据局面才得以结束。,6.(2018课标,25,4分)下表为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知识拓展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权的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政,适应了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封建中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的士族势力。总之,科举制的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7.(2017课标,25,4分),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观察表格可知,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国”和郡一样成为朝廷直接管辖的政区,这反映了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汉武帝时期,朝廷直接管辖的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据此可知,到汉武帝时,随着王国问题的逐步解决,内部分裂势力消除,朝廷解决匈奴等边患问题的条件更加成熟,故选C项。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王国实力,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逐渐缓和,故A、D两项错误;朝廷直接管辖郡、国反映了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故B项错误。,知识归纳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 (1)分化地方事权,使地方机构互相牵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8.(2017课标,26,4分),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从材料信息看,四则史料都记述了唐朝军队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唐军战败的事实,故C项符合题意。旧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高祖本纪中均称李世民为“秦王”而非“皇帝”,故A项错误;新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述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将领而非主帅,故B项错误;李世民患病只在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记载,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分析史料时要注意综合分析,孤证不立。,9.(2017课标,27,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方法技巧史学素养类试题的解法 对史学素养类试题,考生应分辨备选项的内涵,排除过于绝对的选项。,10.(2016课标,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宋太祖闷闷不乐的主要原因在于时常担心史官记录其过失,而记录其过失是史官的法定职责,并不能说明史官与宋太祖之间必然存在尖锐矛盾,故C项所述并不能由材料信息得出。,11.(2016课标,25,4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题干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应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知识拓展汉承秦制是指汉代基本沿袭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修改,但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加强。,12.(2015课标,25,4分,0.174)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名师指导在“家国同构”的古代政治中,“宗庙”“社稷”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宗亲,而依照“汉家之制”,皇帝依靠舅舅、外祖父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可见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B组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A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解题方法解答本题,一要准确把握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二要注意理解中央制约地方的方式。,2.(2018江苏单科,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射爵射侯”即取得爵位侯位,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选B项,排除A项。“射爵射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政治诉求,故排除C、D两项。,3.(2018江苏单科,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知识拓展西汉武帝“推恩”之后,诸侯的权力进一步被剥夺,他们不再拥有封地内的政治权利,只能衣食租税,诸侯对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威胁逐步解除。本题中“射爵射侯”,虽然在当时可以取得爵位侯位,但这与“推恩”之前的诸侯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答案D从材料信息看,中央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代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排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排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知识拓展三省六部制的运作 军国大事,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皇帝裁决,皇帝下诏后尚书省正式实施。,4.(2017北京文综,13,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D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选D项。,5.(2017江苏单科,2,3分)公元前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化。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中央,这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权力,故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故C项错误。D项混淆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这两个概念。,6.(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7.(2016北京文综,13,4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答案B题干信息表明,这一时期地方势力膨胀,再结合题干材料中的“中书省”“节度使”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唐朝,中书省宰相被刺杀的地点应在都城长安,故B项正确。汉朝无中书省,故A项错误;北宋行使宰相职权的是中书门下,且这一时期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已被剥夺,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设行省,长官听命于中央,故D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把握中国古代重要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王朝的都城。,8.(2016浙江文综,16,4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据题意可知要求判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据所学分析,唐代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东周诸侯国具有很大独立性,而元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区划,排除A项;西汉州刺史是地方监察长官,明监察御史是中央一级监察长官,排除C项;宋提点刑狱司是中央派出机构,明通政司是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9.(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答案A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可排除B、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0.(2015安徽文综,13,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答案C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下地方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11.(2015福建文综,15,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答案B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12.(2015四川文综,2,4分)“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故选C项。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B项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材料并未体现三省制的曲折发展历程,D项错误。,13.(2015北京文综,13,4分)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评析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深入、全面的分析。,14.(2015天津文综,2,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本题考查秦汉朝议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正确。“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说明A、C错误;朝议制度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不正确。,评析本题以朝议制度切入,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中枢机构运行情况的理解,难度适中。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群臣议定和皇帝裁决的关联。,15.(2015山东文综,14,4分)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是为了避免其得到友人、宗族的支持而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使其远离宗族,但不足以瓦解宗法体系,A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起不到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的作用,C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不能体现完善地方监察制度,D项错误。,评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16.(2014北京文综,14,4分)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在地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主要是宋代为削弱相权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17.(2018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史学: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材料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1)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12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 (1)不同之处: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简述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 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可从两部史书的编写体例,记载的时间范围、内容等方面比较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根据篇目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作答时要着重关注括号中的提示信息,根据提示来归纳。,命题评审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确定了汉朝之后,历代正史的写作模式,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产生了深远影响。本问以春秋和史记为切入点,多角度、多层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考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18.(2017天津文综,12,10分)(节选)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e2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海昏侯这一封号及所学知识可知,此项制度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提炼概括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第二小问,运用史学研究的知识进行说明。,19.(2016北京文综,40,8分)(节选)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和江西南昌刘贺墓都是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答案(1)原因:与海昏侯墓有关的资料都没有引发争议,结合器物上的文字,完全可以证明其墓主为刘贺。西高穴墓出土器物的时代以及墓葬规制分别与曹操所处时代及其身份相符,但这一时期有三位“魏武王”,且文献中关于曹操墓的位置有多种记载。综合来看,虽然西高穴墓的墓主为曹操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相关资料说服力不如海昏侯刘贺墓,因此墓主的身份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基本上一致认为海昏侯墓的墓主就是刘贺,但在西高穴墓的墓主是否为曹操这一问题上还存在争议。 (1)阅读上表,对比刘贺墓资料,说明西高穴墓墓主身份存在争议的原因。(8分),解析(1)根据表格中有关海昏侯墓的位置、形制特征、出土器物及其上面的文字即可判定墓主身份。由西高穴墓“只符合部分文献记载”“与当时王侯级墓类似”及该时期有三位“魏武王”等信息难以断定墓主的身份。,名师指导历史文献由于受记录者的影响,其真实性需要佐证;历史文物是历史的遗存,史料价值最高;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历史,但其可靠性需要多方印证。,C组教师专用题组 1.(2013大纲全国,12,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答案A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的“经济发展”、D项中的“疆域变化”等表述均与监察区关系不大;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更强,C项表述错误。本题选A项。,评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特点的角度认识这一现象是解题的关键。,2.(2010课标全国,14,4分)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唐宋时期,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文学水平,与材料中“文选烂,秀才拌”的表述相符,故B项正确。,3.(2009课标全国,13,4分)“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答案B楚汉战争中项羽面临“四面楚歌”,最终战败。西汉建立后,在刘邦的倡导下,楚歌流行于世,故B项符合题意。,4.(2015上海单科,9,2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隋朝B.唐朝C.北宋D.元朝,答案D材料表明,该朝代以“省”作为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机构名称,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故D项符合题意。,5.(2015海南单科,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答案D谣谶是古代一些方士、政客等为了一定目的所编造的话,也指迷信的人因事后应验而流传的话。因此,谣谶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历史预见性,D项正确。,6.(2015重庆文综,4,4分)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 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材料关键信息“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成一代治规”,表明金章宗在位时期,完善了金朝的典章制度,故选A项。内阁制度始于明朝,排除B项;C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本身表述有误。,7.(2015浙江文综,15,4分)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答案D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有路、州、县三级;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省、路、府、州、县。由此可见,D项正确。,评析本题设计平实,主要考查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及演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8.(2015广东文综,13,4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由题干材料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而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即主张加强相权,C项正确。A项反对中央集权与题干材料所述内容不符;B项所述与题干材料无关。题干材料中反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在维护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9.(2014北京文综,15,4分)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这一论据反映出唐代宰相大多来自北方,但同时也说明还有17%的宰相不是来自北方,从而得出结论: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C项论据充分,结论正确,符合题意。A、B、D三项都存在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结论的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评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即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应注意历史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应以偏概全。本题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了历史研究中的现象,考查了学生的史学素养。难度中等。e2,10.(2014浙江文综,14,4分)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A.B. C.D.,答案B从“新军、警察”等信息可判断山阴志编纂于民国时期;从“临安”“三省”“禁军、科举、坊市”等信息可判断临安志编纂于宋代;从“本路蒙古学”等信息可判断四明志编纂于元代;根据“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等信息可判断绍兴志编纂于当代。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项正确。,11.(2014江苏单科,21,6分)(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