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栏目索引,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谈清高 清高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与境界。他追求的是一种人格的魄力,他达到的境界是人性的至善处。虽有为民的信念,但他不屑于功名。虽有出仕的愿望,但他鄙视利禄。功名富贵于他如浮云。当现实社会,打碎他这种梦想时,他开始归隐于山林之间,与草木为伴,与鸟兽为友,日徜徉溪流山泉边,夜观望星斗素月寒。或饮酒为歌,或作诗为乐,与天地共融,与自然为亲。他崇尚淡泊恬然、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无欲无我,与世无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哲思短章,而现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清高不复来矣,清高无存矣。即使有,也是微弱如荧火,短暂如昙花。清高在文人阶层的最后一块阵地,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消失殆尽。谁还在坚持最后的清高?谁还在向世俗做最后的挑战?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是深刻反映社会和人性的文字,也许寒窗一坐,十年板凳冷,也许最后不是很畅销。但每个读过它的人,都会从中有所收获,最后他们会说,在这本书中有文字的清高和作者的清高。,1.凡论人,必先称其所长,则所短不言自见。资治通鉴晋纪 赏读: 凡是评价一个人,一定先举出他的长处,那么他的短处不说也就知道了。 2.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赏读: 人们常易犯的毛病是不管自己田里的草却去别人的田里锄草,对别人要求很重,自己负担的却很轻。比喻不修自身而苛求于人。,修身名句,返回,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答案,1.通假字 为丛驱爵者,鹯也_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_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_,“爵”通“雀”,鸟雀,“畜”通“蓄”,积聚,“有”通“又”,答案,贼,贼仁者谓之贼 汉将辞家破残贼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得,得天下有道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一词多义,损害,敌人,强盗,得到,能够,被认可,通“德”,名词用作,动词,感激,应该,应当,答案,与,所欲与之聚之 以行与事示之者 与斗卮酒 吾与点也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替,为,和,给予,授予,赞成,赞同,等待,结交,亲附,3.古今异义 牺牲既成 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 古义:_ 夫然后之中国 今义:连词,动作或情况的延续。 古义:_ 以陷于死亡 今义:生命的终结。 古义:_,答案,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这样以后。,被诛杀或逃亡。,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 诸侯危社稷_ 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_ (2)名词的活用 名词作动词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_,答案,危害,安于,成就王业,5.文言句式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_ 祭祀以时_ 天下诸侯朝觐者_,答案,判断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6.名句默写 (1)_,社稷次之,_。 (2)苟不志于仁,_,以陷于死亡。 (3)人有不为也,_。,答案,民为贵 君为轻,终身忧辱,而后可以有为,返回,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主旨归纳,本课共有五节,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今天听来简单,但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说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深远的洞察力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超前意识”。齐宣王就“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掷地有声地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当时能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独夫民贼应该杀,是需要有极大胆识的。孟子坚决反对愚忠,反对盲从。他认为,为,臣的态度是由为君的态度决定的。君主并非任何时候都对,也并非都应无条件服从。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对于暴君,他是深恶痛绝的。,重点突破,一、你是怎样理解“仁言不如仁声”这一章的?,答案,提示 “仁言”即宣扬仁的言论,“仁声”却是具备仁德而产生的声望。“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论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却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搜刮和聚敛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二、齐宣王的问话有何特点?孟子是如何回答的?,提示齐宣王所问的两点是非常尖锐的,“汤放桀,武王伐纣”和“臣弑其君”都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儒家思想中的君臣关系。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孟子自己也宣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孟子肯定商汤流放夏桀和周武王讨伐殷纣,就会与儒家思想强调君臣父子有序自相矛盾,而对“臣弑其君”,又必须进行明确的回答。 孟子的回答机智而锐利。对第一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于传有之”,显示了孟子的机智。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界定:损害仁的人叫贼,损害义的人叫残,损害仁和义的人叫独夫。于是“汤放桀,武王伐纣”“诛无道,弑独夫”的正义主张不言自明。,答案,三、如何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答案,提示(1)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百姓的生产生活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看到了百姓的力量,敬畏并尊重这种力量,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先进的。 (2)但是孟子又是站在当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所理解的“民”不是享有人生权利的民,而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子民”。他的思想的根本宗旨是使君“得民”,使民“拥君”,而依据民本思想提出的“仁政”“王道”等德治主张,也只是对君主政治统治的稳定在以前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的方案,告诉君主如何才能更好地管辖、统治自己的子民。他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废除君主,而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希望君主可以明白,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为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他们必须“视民如子”,必须以“民为中心”。这样不仅符合了当时政治上的需求,也符合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标准。,文本审美,浅析民为贵一章的说理艺术 1.层次井然,又曲折有致 “民为贵”一章,先从重到轻:民社稷君,得乎丘民得乎天子得乎诸侯。后由轻到重:变置诸侯变置社稷。层次极为分明。 “桀、纣之失天下”一章先从反面说暴君失天下,分析失天下的原因失去百姓的支持,便失去了民心;接着又从正面分析得天下之道:不仅要“得其民”,更要“得其心”;而“得其心”的关键是从民所欲,广施仁德;广施仁德,百姓就会望风归附;进而分析暴君失天下的深层原因施行暴政,众叛亲离;最后联系现实,指出当今国君如果广施仁德,定能称王天下;反之如果不积累仁德,就一定会身死国灭。文章思路清楚,论证严密,又富有变化。,2.汪洋恣肆,极其雄辩 孟子一亮出“民为贵”的观点,顿时使君王黯然失色;对于“臣弑其君,可乎”的提问,他只拈出“仁”“义”二字,就剥除了天子国君所把持的特权,使不仁不义的国君陷于被人民堂堂正正诛杀的境地;他评论夏桀、商纣两大暴君因为失去民心而失去天下,突然直指现实,横扫天下诸侯,认为他们不过是给有德之君驱民的桀、纣之流。孟子的议论真是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