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 西游记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新课助读,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入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记。,吴承恩幼时跟随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神奇的神话故事。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爱好有增无减。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其中感触最深的是玄奘到天竺(印度)取经的故事。玄奘西天取经,前后十七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而他的弟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院本中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50岁左右,吴承恩写出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一部章回体神话长篇小说。,句段点评,1.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点评:借助于谐音,由“人叫”孙悟空想出了“人轿”“骡轿”“明轿”“睡轿”,他一心要岔开话题,转移唐僧的注意力。 面对唐僧的斥责,孙悟空不急不躁,通过对事情大小、轻重的比较,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小说中孙悟空这样的话语比比皆是,一则表现了他对唐僧的忠心耿耿;二则表现了他处事机智灵活,说话幽默风趣,也与猴子的古灵精怪相吻合。,2.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点评:这是经典的俗语,讽刺了世态的炎凉、人情的淡薄。西游记描写的是神仙鬼怪的世界,可是处处又有着现实社会的影子。,3.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他说得是,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若与他亲戚们说了,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救他下来罢。”,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 八戒暗想道:“不好啊,行者溜撒,一时间丢个破绽,哄那妖魔钻进来,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你看他抖擞精神,举着九齿钯,在空里,望妖精劈头就筑。 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说声走,他也不顾行者,跑过涧去了。,点评: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结合一定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是西游记的一大艺术特色。在此,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将猪八戒贪吃、愚笨、喜欢贪小便宜、狭隘自私、关键时候只想到自己等一系列性格弱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性格中的弱点不仅没有损害到形象,反而使形象更加可爱。,多维探究,1.红孩儿是采用什么办法让唐僧上当的?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本是妖身,却变成了赤条条的小孩,用绳子捆了手脚,高吊在树梢上,让自己处在一个危险的处境中。其目的就是要引起唐僧的怜悯,让唐僧上当受骗,因为红孩儿很清楚唐僧的弱点:肉眼凡胎,不辨好歹,一味善良。这充分说明红孩儿是一个手段非凡、法术高强、精于计谋、很难降伏的小妖精;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僧的盲目善良、软弱无能,他只能是处处被动挨打,遭人算计。,2.从大战红孩儿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提示: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首先,他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嘴”,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躁躁,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险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再次,他具有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他时时细心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他还幽默诙谐,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也没个人抬你”,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他也有凡人的一些缺点。容易急躁、冲动,当师父被掳走后,心急之下,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私下寻找师父,却“没个音信”时,也会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通。,结构图解,审美鉴赏,真,文学艺术创造的魅力 古今中外的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美学家,在文艺实践中都深刻地认识到“真”是文学艺术创造的魅力,因而极力提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他认为文辞的华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损于文艺的真实。真实性对文学艺术创造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在于:,首先,虚构的合理性,即艺术的真实。生活真实虽然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艺术真实在根本上受社会现实生活的决定和制约的同时,又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这是因为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心理意识归根到底都是主体心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产物。,人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总要把作家虚构的世界同社会生活相对照,寻找其间的联系,看其是否达到虚构世界与真实生活的“幻想的同一性”,这并不是说作家必须正面、直接描写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任何夸张、变形、抽象,都可以让读者在想象的世界中理解和相信。有许多作品所描绘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或存在的。如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它“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小说中孙悟空七十二变时从身上拔下的毫毛,本来就是实际生活中猴类身上的实有之物,只不过对它的功用作了审美的歪曲而已,但这样的歪曲、虚构总是用真实情感,把人们带到一个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的艺术天地,让人反思、体味,从而体现出其虚构的合理性。,其次,真实性具有客观性,非主观决定。我们所说的真实,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事实。它不是由某个人或某个阶级的主观意志所决定的。应该说,客观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唯一源泉,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只有当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生活时才可以称之为具有真实性。 由上述可见,文学艺术创造的真实性是结合其特点来谈论的,它是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统一。这种真实性是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最高品质,也是我们衡量文学作品的客观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