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领袖风采,毛泽东(1893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磅礴的诗作,主要作品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文选毛泽东诗词等。其字洒脱自然,大气豪迈,世称“毛体”。,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又名“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词逐渐与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他称为“诗余”还有人称之为“乐府诗”。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长沙”。,一、关于词的常识,词的分类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片段: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双调:两段,也叫两片,或两阕或两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3年6月12日-21日,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毛入选中央局,任中央局秘书,陈独秀任委员长(另三人是罗章龙、蔡和森、谭平山),是后向共产国际报告、向全党发指示,均由委员长和秘书共签。在中央局工作至1924年冬,中共四大召开前夕,毛突然带着妻儿离开中央局回到韶山冲。其原因有二:养病与陈意见不合。约一个月后,中央局改选,由陈独秀、张国焘、彭述之、蔡和森、瞿秋白组成。难免郁闷。,1925年的毛泽东,二、知人论世:走近毛泽东,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回到韶山后,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湖南省长赵恒惕下令湘潭县团防局抓捕毛泽东。1925年10月,毛化装成郎中到长沙,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建农民运动讲习所,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倍感振奋,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毛泽东词的特点,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有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三、夯实基础整体感知,4、全词主要内容:上片:湘江秋色-国家命运-谁主沉浮?下片:同学少年-我辈才俊-浪遏飞舟!,四、赏析上片,1、开头三句有何作用?写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立寒秋图”,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人,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1)交代了时间寒秋(2)交代了地点橘子洲头(3)交代了人物作者(4)作者独立寒秋,面对了滚滚北去的湘江,描摹了一个立于天地之间,心忧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形象,为全诗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情奔放的感情基调。,2、一“看”字领起了几句,写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共七句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秋江壮景图”,3、这几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赏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句,诗人不着眼于一草一木,而是选择有大气象的“山”“林”两个意象。“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的景象;着“红”色,又加程度副词“遍”字,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蒸腾热烈的意境。万木为林,以“层”限制,写出了树木随山势起伏而远近上下的形态;“染”字写出了霜叶经霜变红的均匀鲜艳,副词“尽”字,表示了远远近近、里里外外的普遍程度。山林一体,境界阔大,让人游目骋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由远望转为俯视,选择了江水和航船两个意象。“漫”,字意为满,不是掬趣一朵浪花一轮涟满,而是放眼湘江整体;着色碧绿,用副词“透”,突出深浅远近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写“舸”用数词“百”,用动词“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表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景物特点归纳:(1)“万”“遍”“层”“”漫“百”等词可见数量之多,范围之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壮美。(2)“争”“击”“翔”分析,自然景象昂扬奋进,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活力。(3)红绿辉映,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湘江秋景图。,4、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1)“看”字作为领字,统领景物描写。,(3)描写角度摇曳变化。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见下图),(4)使用富有传神、表现力的词汇。,(2)色彩绚烂,对比鲜明。“红遍”、“碧透”。,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层林尽染,漫江碧透,远眺,仰视,俯视,远景,近景,高景,低景,静景,动景,万类霜天竞自由,近观,5、试比较“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万类霜天都自由”的区别?,“竞”写出了万物奋发自强,蓬勃发展的生机;“都”显示了一种状态,体现不出竞争性。,6、面对如此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找出。反映了诗人什么情感?,广阔无垠的大地啊,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主人呢?想到了祖国的命运与革命的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这表明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7、在深秋季节里,作品为什么没有充满萧杀、伤感的情调,而是如此的色彩绚丽,生机勃勃?,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作者不是普通的一介书生,而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所以他的诗歌充满豪情壮志。(知人论世),1、下片有无领字?如有的话,它管住了哪几句?,五、赏析下片,“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的“忆”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毛之峥嵘岁月:,2、这几句再现了一个怎样的群体?拟个小标题概括一下。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几句形象的概括了当时青年一代雄姿英发的风貌与气概,评论国家大事,把权贵视为粪土,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表明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肩负国家兴旺,充满主宰国家命运的壮志豪情。,少年才俊图,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末三句描绘的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赏析这几句话。,当年曾经与同学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层层波浪,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运用了象征手法,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六、整篇结构的统一,上片故地重游,赏壮景而发天问:谁主沉浮?下片追忆往昔,忆往昔而作豪答:舍我其谁!衔接巧妙,浑然天成。,沁园春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秋江壮景图,少年才俊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动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斗风貌,中流击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问谁主沉浮?,答舍我其谁!,英雄气概,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切,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见,练习探究,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湘江秋景图”。,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贺新郎别友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翻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重比翼,和云翥。【注】这首词是毛泽东1923年告别杨开慧时所作。,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妻”,却用了“别友”呢?,1、下片中与“挥手从兹去”相照应的是那一句?,-“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2、“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描写了送别途中的情景,诗人与爱妻头顶半边残月,脚踏遍地清霜,穿过凄清的横塘,并肩行进在东门外大街。借景抒情用凄凉的景色衬托凄苦的心情。,3、这首词是作者告别妻子时所作,为何题目不写“别妻”,却用了“别友”呢?,-这是他有意强化与杨开慧的同志情、战友谊。称夫妻,后面必为家庭背景、生活背景,虽然亲昵,但难免琐屑。称友人,后面必是社会背景、事业背景,既写了普通的夫妻之情,又写了夫妻间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的崇高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