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题组一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A组20142018年浙江中考题组,五年中考,一、(2018杭州,17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姚长子墓志铭明张岱姚长子者,山阴王氏佣也。嘉靖间,倭寇绍兴,由诸暨掩至鉴湖铺。长子方踞稻床打稻,见倭至,持稻叉与斗。被擒,以藤贯其肩,嘱长子曰:“引至舟山放侬。”长子误以为吴氏之州山也。道柯山,逾柯岭,至化人坛。自计曰:“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乃私语乡人曰:“吾诱贼入化人坛矣。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及抵化人坛,前后桥断,倭不得去,乃寸脔姚长子,筑土城自卫。困之数日,饥甚。我兵穴舟窒袽以诱之。倭夜窃舟为走计,至中流,掣所窒舟沉,四合蹙之,百三十人尽歼焉。乡人义姚长子,葬于钟堰之寿家岸。无主后者,纵为牛羊践踏之墟,邻农且日去一锸,其不为田塍道路者几希矣。余为立石清界,因作铭曰:,醢一人,醢百三十人,功不足以齿;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旌义之后,公道大著,乃不欲存盈尺之土。悲夫!注脔(lun):切割成小块。穴舟窒袽(r):在船上凿洞用败絮塞住。袽:败絮。蹙(c):逼近。主后:此处指继承人。去一锸(ch):挖走一锹土。几希:很少。醢(hi):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旌义:表彰(姚公的)义举。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山阴王氏佣也(被雇用的人)B.嘉靖间,倭寇绍兴(盗贼)C.乡人义姚长子(以为义)D.纵为牛羊践踏之墟(听任)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若辈亟往断前桥,俟倭过,即断后桥,则倭可擒矣。(3分)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2分)4.墓志铭是刻在墓碑上,叙述死者生平事迹并表达追思的铭文。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写这篇墓,志铭的用意。(4分),一、1.答案B联系上下文可知,“寇”应为动词,“侵犯、侵略”。解题技巧要注意积累常见实词,并根据语境进行准确判断。“倭寇绍兴”中的“寇”若解释成名词“盗贼”,则句意不通。2.答案化人坛四面皆水/断前后两桥/则死地矣/盍诱倭入?解析句意为:“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化人坛四面”是句子主语,“水”是宾语,表意完整,此处应断开;“则”表承接,“盍”表疑问,这两处应分别断开。解题技巧断句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和虚词来断句。要积累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如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借助句式结构断句、根据虚词标志断句等,并理解文意准确划分句读。3.答案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解析翻译时关注重点字词,如“若辈”“亟”“俟”“仓卒”“全”“桑梓”等。也要关,注句子的省略成分,句中“前往”缺少宾语“化人坛”,句缺少主语“姚长子”,要补充,用小括号表示即可。解题技巧翻译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要写出文言句子的意思,关键在于准确通畅地翻译整个句子,特别要联系上下文翻译,如“乃”联系上文“救死不暇”可知这里表转折,应翻译成“却”。4.答案称颂姚长子牺牲自己保全家乡的壮举,弘扬其大义;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题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先回到原文,文章主要叙述了姚长子不顾自身安危,诱杀倭寇,救活千万乡亲的英勇事例,功不可没,然而他的墓穴却日益破损。“悲夫!”可见作者感慨百姓对其墓的践踏,警示世人要保护好义士的遗存,世代铭记像姚长子那样的义士。译文姚长子,是山阴王氏的雇工。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绍兴,从诸暨偷偷潜至鉴湖铺。姚长子正踞坐在稻床打稻,见倭寇来到,持稻叉与他们搏斗。姚长子被擒,被(倭寇)用藤穿过他的肩,(倭寇)叮,嘱姚长子说:“带我们到舟山就放你。”姚长子误以为他们说的是吴氏的州山。取道柯山,翻越柯岭,来到化人坛。(姚长子)自己谋划说:“化人坛四面都是水,断前后的两桥,那么(它)就是死地了,何不诱倭寇进入?”于是悄悄地告诉乡里人说:“我引诱强盗到化人坛了。你们急速前往(化人坛)截断前桥,等到倭寇一过,就截断后桥,那么倭寇就可以抓住了。”等到(倭寇)抵达化人坛,前后的桥都被切断,倭寇没有办法离开,于是把姚长子一寸一寸切成小块,筑起土城自卫。(当地人)围困他们好几天,(倭寇)饿极了。我们的士兵在(河边的)船上打洞,并在洞中塞入旧棉絮来引诱他们。倭寇深夜偷船计划逃走,(船)行到河当中,(乡兵)拉走塞在船里的(棉絮)让船沉没,四面合围夹击他们,一百三十人全部被歼灭。乡人认为姚长子的行为是正义的,把他葬在钟堰的寿家岸。(姚长子墓)没有后人祭祀,任其沦为牛羊践踏的废墟,旁边的农民还每天挖走一锹土,恐怕它不沦为田埂道路的情况是很少了。我为它立石碑划定墓的边界,并作铭文说:(自己)一个人遭受粉身碎骨的醢刑,倭寇一百三十人遭受醢刑,功劳不足以挂齿;(自己)一个人遭受醢刑,却使千万人存活,这功劳怎么不让人怀念?仓促之间,(姚长子)无暇顾及自身安危,却想着保全家乡父老;(官府)表彰他的义举后,公道得以大大彰显,(可我们后人)却不想保留这一,尺见方的墓地。(我)悲叹啊!,二、(2018金华,1619)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2分)()A.得异石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求石兽于水中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文中“赐”“付”都是指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甚喜,以付迨、过。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二、1.答案BA.“异”均为“怪异的,奇怪的”。B.第一个“为”是“写,刻”的意思,即刻下铭文;而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C.“明年”均为“第二年”。D.“求”均为“寻找”。2.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解析“也”是句末的标志词,故“是天砚也”是一个句子,在其后断句。“而”是句意的转折处,故应在“而”前面断句。3.答案“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解析题目中要求考生回答“有何异同”,就应该从“异”和“同”两个角度来回答。苏洵将天石砚赐给儿子苏轼,可见苏轼对此事是十分重视的,有庄重的仪式感,从中看出苏轼对父亲的敬重;而苏轼将天石砚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其中蕴藏了苏轼作为长辈对晚辈的期盼与厚望,从中看出这是苏轼对儿子的期待。而这两种情感的相似点以天石砚连接,都蕴含着作者对天石砚的珍惜、爱护、重视。,4.答案(示例1)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示例2)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生从两种角度回答皆可。文中苏轼获得了一块奇异的天石砚,它发墨甚多,却不足于形。刘禹锡认为自己的房屋的外表并不重要,虽然很简陋,但其中的“德”却是十分可贵的。由此,可以认为苏轼和刘禹锡对“德”与“形”的看法相同。因为二者都不拘于事物的外表,更珍惜事物的“德”。然而,原文中又描述天石砚“形”上的遗憾之处是缺少了储水的地方。由此可知,苏轼认为天石砚的“形”有缺陷,他是在乎“形”的,而这涉及如何在“形”和“德”之间去取舍。这是与刘禹锡的观点相矛盾的。这就是认为苏轼和刘禹锡看法不同的理由所在。,译文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行的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把它当作砚使用,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赐予我,说:“这是你诗文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一旦接受了上天的赐予,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我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三、(2018宁波,14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与知识联结,更懂“记”】1.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岳阳楼记核舟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小石潭记A./B./C./D./,【与篇章联结,更懂“情”】2.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与材料联结,更懂“人”】3.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9分)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注夷简:人名。延州:地名。砦:同“寨”。【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A.丰富,充足B.供给,供养(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B.怨恨【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三、1.答案A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文体,在题干中已经对“记”的文体进行了分类,学生只要联系文章内容,对号入座即可。岳阳楼记中提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醉翁亭记中提到“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两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都提到了建筑物及其修造情况。满井游记的标题直接点明了“游”,小石潭记的标题中“小石潭”属于自然风景,并且文末提到了“同游者”的内容,这两篇文章可以归类为“游览”。核舟记篇首和篇尾提到“器皿”“桃核”,属于“器物”。2.答案(1)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示例1)有对世人的感叹,有对朋友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感叹。(示例2)当今世上志同道合的人何其少啊!老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努力,追寻古仁人的脚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微”,解释为“如果没有”;“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归”字在语境中解释为“一道”。(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探究能力。首先,从字面意思入手,“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里的“斯人”又是谁呢?再联系上文,可知这些人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是“古仁人”;这些品德高尚的人,是谪守巴陵郡一直有这一政治抱负的老朋友滕子京,是有着这一政治信念的范仲淹自己。所以感叹内容应该从这三方面去回答。3.答案【任务一】D【任务二】(1)B(2)B【任务三】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任务一】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作答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语境中潜在的时间顺序:“母在时”“其后”,以及前后“贫”和“贵”情况的对举,初步确定“其后”两字前面断开;“非”字应该跟下文“宾客不重肉”连在一起,构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强调范仲淹生活的俭朴。【任务二】本题考查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1)可联系现代汉语中“赡养”一,词,并结合语境可知“赡”字应该和下文“族人”一词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该选择动词性的解释“供给,供养”。(2)也需联系下文“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理解为“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所以此处的“憾”字不应该是“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任务三】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材料的能力。题干要求抓住范仲淹“先忧后乐”这一信条,结合三则材料中范仲淹的具体行为,分析范仲淹的精神品质。材料一,抓住“好施予”,结合范仲淹对族人和对自己及家人的不同行为,分析得出他的“俭朴”和“乐善好施”是心系百姓的表现之一;材料二,抓住“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一句,可知范仲淹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的大度;材料三,抓住“自请行”,理解其主动请缨背后的家国情怀。译文材料一(范仲淹)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来供养族人。材料二吕夷简第二次入朝担任宰相,皇帝告诫范仲淹让他消除先前的怨恨。范仲淹磕头道,歉说:“臣先前争论的是国家的事情,我对于吕夷简没有怨恨。”材料三延州多处山寨失守,范仲淹自己主动请缨,被任命为户部郎中兼掌管延州。,四、(2018湖州,141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与子俨等疏(节选)东晋陶渊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选自陶渊明集)注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大分:指寿命。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4.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5.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4分),四、1.答案(1)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2)没齿:终身,一辈子。解析第(1)小题比较简单,第(2)小题有些难,但学生应比较熟悉“没齿难忘”的意思,即“一辈子也忘不了”,由此可知“没齿”的意思是“终身,一辈子”。2.答案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解析“汝辈稚小家贫”的意思是“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有完整的主谓结构,应在“贫”后停顿;“每役柴水之劳”的意思是“常常从事打柴挑水的劳作”,是一个承前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应在“劳”后停顿。3.答案C原文中说“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意思是“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所以,这句话意在告诫他们要珍惜兄弟情义。4.答案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文章通过写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来表现他们同心同德、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再联系前后文中的“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可,知举这六人的事例是希望儿子们能学习这六人的美好品质。5.答案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题要求结合这篇文章和所学过的知识来谈对陶渊明的认识。在答题时需要围绕具体的文句进行概括。在学过的诗文中,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但这篇文章所展现的陶渊明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形象,两个形象完全不同,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别进行分析。方法技巧在概括人物形象时,首先要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情节,关注人物的语言、事迹、性格等,逐条逐层分析概括,形成答案。译文自从患病以来,我的身体逐渐衰惫,亲朋故旧不嫌弃我,常常用药物救治,但我知道我离死期不远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从事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我心里想着,此事,可是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两人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畅叙旧情。于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还能回国立功。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个父亲的儿子呢!颍川的韩元长,是汉末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氾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说:“敬仰古人崇高的道德就像仰望高山,效法古人的高尚行为就像沿着大道前行。”虽然我们达不到古人那至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话什么好说呢!,五、(2018嘉兴,161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11分)青衣捕盗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后公以挂误,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注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稔(rn):熟悉。渠:第三人称。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公鉴其诚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惶诚恐B.时已薄暮莫辞酒味薄厚积薄发C.汝等何足污我手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挂齿D.公及夫人皆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见异思迁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3.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5分),五、1.答案CA.“公鉴其诚”的“诚”意思是“诚心”,“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和“诚惶诚恐”的“诚”意思都是“的确”。B.“时已薄暮”的“薄”意思是“靠近”,“莫辞酒味薄”的“薄”意思是“味道淡”,“厚积薄发”的“薄”意思是“少量地”。C.三个“足”意思都是“值得”。D.“公及夫人皆异之”和“父异焉”中的“异”意思都是“对感到奇怪”,而“见异思迁”的“异”意思是“不同的(事物、方面等)”。方法技巧此题涉及的词句较多。可以先对确定的字词意思进行标注,再将其代入其他句子中看是否恰当。2.答案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解析“书儿手夺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需在其后断开。“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都是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也都需要在其后断开。解题关键该题有一定难度,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中的断句,很多考生将“盘”理解为数量词,因而断句成“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如能理解“盘”是“回绕”的意思,那就能明白“盘”和“揉”应该是连用,就不会出错。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停顿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3.答案(示例)木兰诗意在塑造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形象(也隐含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所以略写战场厮杀场面;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从选文看,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两文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安排,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不同。解析该题有一定难度。这两篇文章都刻画了女英雄的形象,但描写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这跟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的不同有关。所以,这个题目应该理解为“这两篇文章详写或略写厮杀打斗的场景对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有什么作用”。答题时应该围绕具体的场景叙述和相应的人物形象来回答。易错警示答题时,很多考生认为书儿与强盗英勇厮打的场景仅仅是为了表现她的武功高超、勇敢,这样的理解过于表面了。文章还用了一组对比反衬,她和强盗的激烈打斗与在家,“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而究其原因,是父亲叫她“报公大德”,可见其“知恩图报、孝顺”。译文有一个姓聂的人,因为人命官司被诬陷。某公为他沉冤昭雪,他把自己的女儿书儿献给某公做婢女。某公有感于他的诚心,接纳了。某公的夫人对待下人很严格,除了打扫卫生以外,还督促她们做缝纫、刺绣等针线活。书儿学不会针线活,夫人每天鞭打她,她只是低着头顺从地接受处罚。后来某公因为受牵累被撤职,带着全家回老家。当时(路上的)枣树林有一个强盗头领叫“赛张青”刘标。某公熟悉他,有所戒备地前行。当时已经快到傍晚时分,听到林子中发出射箭的巨大的声音,某公的大腿都在发抖,夫人的脸色像土一样。随从仆人,没有一个不改变神色的。书儿从容地上前说:“一群区区鼠辈,怎么敢冒犯大人的尊驾?如果他们不想活了,我亲手杀了他们便可。”她讨要某公面前的一匹马,空手前去。她怒叱强盗说:“你们这些狗贼,认识河南的聂书儿吗?”强盗笑着说:“我们只知道钱啊钞票啊,书儿有什么用呢!”书儿愤怒地说:“你们的死期就要到了,还敢说笑!”强盗也发怒,突然间发射了一个弹丸,书儿右手张开两根,手指接住了它;又来了一个弹丸,她用左手接住了;第三个弹丸到了,她用嘴巴笑着迎接,用牙齿咬着它,腾起身子站起来,吐出口中的弹丸,大笑着说:“你们这些狗贼的伎俩就只是这样吗?”一个强盗拿起铁拐走上前。书儿用手夺取了它,把它弯曲成了三四段,又用手揉搓揉搓,那铁拐竟软得像丝绵,扔到地上。她笑着说:“(这是)你娘灶炉下的柴棒,也拿来吓唬人,太可笑了。”这群盗贼聚集到马前跪拜乞求饶命。书儿说:“你们这些人怎么值得玷污我的手呢?”呵斥命令他们离开。书儿淡定从容地骑马返回,向某公禀告说:“托大人您的福气庇佑,我有幸没有辱没您的命令。”某公及夫人都对她感到奇怪。接着便问:“你有这巧妙的技艺,为什么不能拈一根针呢?”书儿说:“长枪、大剑是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抓着把玩惯了,一根针在手上,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学不会。”又问道:“鞭打你的时候为什么就低下头接受呢?”她回答道:“我的老父亲命令我来报答您的大恩大德,我如果稍有忤逆冒犯,也是以怨恨回报您,我怎么敢啊!”,六、(2018衢州,182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甲朱买臣(节选)东汉班固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节选自汉书朱买臣乙越妇言唐罗隐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用心也。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有删减注毋:w,不要。经:上吊。乞:q,给。蔑:消失。矜:夸耀。1.用原文填空。(4分)甲文省略号处,略去了朱买臣的境遇变化,这个变化可以用乙文中“(1)”一词来概括;甲文中朱买臣“置园中,给食之”的原因,乙文中有一种说法是“(2)”,而朱妻认为是“(3)”。2.乙文是对甲文中哪一内容的具体解释?(2分)()A.好读书B.不治产业C.求去D.妻自经死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2分)与买臣过苦日子(1)改嫁他人(2)上吊自杀4.甲乙两文或显或隐地写了朱妻之羞,请分别写出她因何而羞。(4分),六、1.答案(1)通达(贵)(2)仁者之用心(不忍)(3)矜于一妇人(矜)解析该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1)省略号之前说的是朱买臣贫困时的情景,省略号之后说的是朱买臣供养前妻和她现在的丈夫的情景,由此可见省略了朱买臣的“通达(贵)。(2)甲文这句话讲的是朱买臣善待其前妻。虽然在他贫困时,妻子离开了他,但等他富贵后,依旧愿意照料前妻,由此可以在乙文中找到“仁者之用心(不忍)”。(3)可以从朱买臣前妻的话中直接找到她的看法,“矜于一妇人(矜)”。方法技巧做该题时,首先要从题目出发,找到原文中相关内容。题目中明确说明“用原文填空”,直接到相关的文段中找到答案填写即可,不需自己概括。2.答案D乙文中第二段主要在描写朱买臣前妻的言语,内容是她认为朱买臣的行为是为了在她面前夸耀自己,而且段末出现关键词“闭气而死”。3.答案(1)离朱而去(2)被朱收留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具体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概括。(1)处对应“妻羞之,求去”,可以概括为“离朱而去”;(2)处对应“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可,以概括为“被朱收留”。解题关键该题第(2)处有不少考生概括成“朱收留了前妻”,类似的错误答案都是审题不清导致的。题目中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朱妻的人生经历”,从它所给的3处概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主语应该是“朱妻”。4.答案(1)羞于买臣歌讴道中,且阻止之后愈益疾歌。(2)羞于自己在买臣饥寒勤苦、胸怀大志时离开了他。(3)羞于被买臣收留。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筛选、概括能力。从文中可见关于羞的描写有“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再用简洁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译文甲朱买臣(节选)朱买臣,字翁子,是吴郡人。家里穷,却喜欢读书,不置办财物,经常砍柴去卖来供给饭食。一边挑着柴走,一边读书。他的妻子也背着柴相随,多次制止他,让他不要在路上朗读。朱买臣越发,大声地读。妻子认为这是羞耻的事,请求离他而去。到了吴地境内,(朱买臣)看见他原来的妻子和她现在的丈夫在修筑道路。朱买臣停下车,让后面的车载着他们夫妻,到了太守府中,(把他们)安置在后园,供给(他们)饭食。过了一个月,朱买臣原来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就给了她现在的丈夫一些钱,让他安葬了她。乙越妇言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一天早晨,前妻对朱买臣身边的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打扫庭院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知晓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要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七、(2018绍兴,1419)阅读古诗文,完成16题。(20分)清白堂记(节选)宋范仲淹一日,命役徒芟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铸、卧龙、龙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宝元二年记。注清白堂:在绍兴府山上。芟(shn):除草。扃(jing):关锁。绠(gng):原指井绳,此指提水。饵:吃。忝(tin):玷污。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1)绠不可竭,(2)三日而后汲视(3)悦人襟灵2.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3分)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线句子的意思。(2分)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参考规:谋划,规划;典范,榜样;规劝,谏诤。(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4.文中的“嘉泉”有何特点?作者为何详写“嘉泉”之“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5.下列两个句子一“叹”一“问”意蕴丰富,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范仲淹?请简要分析。(4分)(1)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清白堂记)(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参考庶几:或许,可能;但愿,希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6.结合清白堂记的相关内容,阅读王十朋的清白堂,品析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清白堂南宋王十朋钱清地古思刘宠注,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注钱清:在绍兴市西北。刘宠:东汉时期任会稽太守,整治官吏,抚恤百姓,政绩卓著。,七、1.答案(1)完,尽(2)打水,取水(3)使(人的心情)愉悦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1)(2)题都比较简单,(3)题是使动用法,所以要翻译为“使愉悦”。2.答案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名源矣。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可以根据句子的成分和关键字词进行判断。“其或雨作云蒸”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需要断句;“醇醇而浑”是形容泉水的状态,是独立的短语,需要断句;“盖山泽通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需断句;“应于名源矣”是承前省略主语的句子。解题技巧断句是常见的文言文考题。断句时,首先根据上下文,推测整体的意思,找出其中完整的句子和独立的短语进行断句,特别要抓住谓语动词进行判断;一些关键字词也是断句的标志,如“盖”,“盖”一般是放在句首。在做断句题时,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3.答案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解析要注意补上被省略的成分,“规”的翻译可参考注解。根据语境,“规”应译为“榜样”。4.答案井泉特点:晶莹澄清,味道甘美,渊然不竭;暑凛冬暖,应于名源;以茗试之,甘液华滋,悦人襟灵。详写“嘉泉”之“嘉”是为了突出它的美好品质,表达对它的喜爱之情,为下文作者阐述为官之道作必要的铺垫。解析第一问,要求概括井泉的特点,需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其泉清而白色悦人襟灵”,这段话中直接点明了井泉不同方面的特点,可以从中直接选取词语来概括。第二问问的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既要考虑作者对井泉的情感,也要关注主旨句“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从内容、情感、结构等方面进行概括。5.答案读到了一个爱国爱民、有着高尚为官节操和远大政治理想的范仲淹。第一句感叹句,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努力做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第二句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努力追随“古仁人”的强烈愿望,学习他们忧国忧民,奋发向上,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伟大精神。解析该题难度较大,仔细审题,发现题干中“两个句子一叹一问”等提示性文字,这,就是答题时所要关注的角度。从这两个角度联系两篇文章,从具体的语段中概括范仲淹的人物形象。6.答案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范仲淹和会稽太守刘宠,赞美他们清正为民的风范;勉励自己,也告诫后继者应该秉承二贤遗志,以清白自律,教化百姓。解析从文到诗,该题富有创意。在回答该题时,特别要把握诗歌中的“无愧”二字,作者在清白堂联想到命名者和会稽太守,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抒发了自己的“无愧”之情。要联系文和诗回答“无愧”的具体内容和情感。译文一天,(范文正公)命令劳役除草开辟荒地,从中获得了一个废弃的井。他就叫工人挖出其中的泥土渣滓,观察井的好坏,说:“(这)是很好的泉水。”他于是关闭井口使泉水中的杂质沉淀,几天后打出水看。这泉水清冽显现白色,味道非常甘甜,井水很深,有一丈多,提水提不尽。当天气炎热之时,喝泉水像吃白雪、咀嚼着冰块一样,非常寒冷。当严冬的时候,如果遇到暖阳,就,像到了阳春,水非常温暖。有时雨蒸发变成云,水流汹涌,发出很大声音,大概是山河贯通一气,是对这有名的水的源头的回应。又邀请尊贵的客人,用建溪、日铸、卧龙、龙门的名茶来试验它,就发现甘泉所泡出的茶水味道很好,使人心情愉悦。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道德信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榜样。于是在大堂上写下“清白堂”三个字。又在井泉边上建了一座亭子,叫“清白亭”。但愿居住在这样的屋室,登上这座亭子,不会玷污了它的名字!宝元二年写下这篇文章。,八、(2018台州,161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义猫清宣鼎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力耶?姑先质资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注典质:典当。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狸奴:猫的别称。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1.解释下列各组加点的词。(8分)(1)【食】翁每饭必食以腥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2)【已】借贷无门,典质已尽然志犹未已(隆中对)(3)【故】明告其故而归之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4)【从】翁不得已,姑从之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三处)(3分)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4.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八、1.答案(1)喂养,给吃食物(2)已经停止(3)原因故意(4)听从,顺从跟随,跟从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这些词语都是我们常见的文言词,其中(1)中的第一个“食”较难翻译,这句话省略了“食”的宾语“之”,全句意为“老翁每顿饭都用荤腥来喂养它”,所以此处“食”字意思是“喂养”。方法技巧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复习时,建议对有多个义项的文言词语进行归纳整理。该题中最难的是(1)小题,这两个“食”词性不同,在复习时要格外关注“词类活用”的现象,这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2.答案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确这句话的意思,再根据句子的关键词推断。“岂”表反问的语气,往往放在句首。“廉士”是这句话中的一个主语,表明有一句话开始了,所以在“廉士”前要断句。“所谓”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说的”,往往放在句首,其前也要断开。,方法技巧了解清楚句子的意思后,开始断句;当碰到难以分辨的地方时,可以根据句子中的提示词,如此句中的“岂”“所谓”等进行判断。除此之外,句式也是一个判断的关键,尤其在前后对称的句子当中。3.答案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先抓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如“睹”“恻然”“伺”等,然后将意思串联起来,整合出答案即可。易错警示这句话中,最容易出错的是“恻然”“伺”两个词,“恻然”联系我们非常熟悉的“恻隐之心”可知它的意思是“心生同情”;“伺”是一个通假字,同“饲”。在平时复习时要对难懂的词加以联想,不断积累,才能在中考中厚积薄发。4.答案(示例1)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初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示例2)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还可以继续寻找。(意对即可)解析审清题意,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认同或不认同;然后再从文章中选取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内容进行回答。若认同,主要考虑老翁家的实际情况、猫对他的情感以及他遍访失主的经历。若不认同,主要考虑他原本受人敬仰的品行、宝珠来历不明及可能会冤及他人等方面。译文有一个老翁,救助将死的人,体恤活着的人,对人对物都很好,大家都敬仰他。然而受困于命运,家中落魄,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从此这只猫不去其他地方,恋恋不舍地依偎在老翁的边上。老翁每一顿饭都要用荤腥来喂养它,即使外出,也一定嘱咐家人尽心爱护喂养它。这一年秋天遭遇了涝灾,颗粒无收。老翁家里缺少食物,无地方去借粮食,(家中东西)都已经典当。猫更加无法得到食物,在一旁嗷嗷地叫着。老翁的小女儿责备它说:“人尚且没有食物,(难道)你想吃东西吗?你不想想平日里的养育之情,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却反而嗷嗷地叫着让人憎恶吗?”猫嗷一叫像表示同意,一下跳起来离开了屋子。过了一会儿,这只猫衔了一个东西扔到老翁的怀中。老翁看了,是妇女束在额前的旧的巾饰,上面镶嵌着二十多颗宝珠,光亮明净,非常圆润,价值千金。老翁感到惊讶,失了神色,说:“猫虽然通灵气,但偷来的东西,玷污了我的品行,而且(我)怕丢失物品的人家,会冤及婢女仆人,这关系到他们的性命,怎么办呢?”他的妻子、女儿说:“您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井上的李子,难道就没有主人了吗?清廉之人仍然摘取它,这就是所说的饥不择食。何况这件物品自己到来,一定是天神可怜您,借(猫)的手来救济我们,这哪里全是猫的能力啊?(我们)姑且先抵押宝物换钱,私下里寻访宝物的主人,(找到的话)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再归还他,也不会有什么伤害。”老翁没有办法,姑且听从了这个主意。第二年遍地寻访,没有一个丢失宝物的人家。他们于是赎回了宝珠并卖了它,因此发家。,一、(2017宁波,1418)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18分)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集)乙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后一人,酒不屑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者,其得,题组一20142017年浙江中考题组,意笔也。尝为上洛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注张平山:明画家,擅画人物。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篆籀(zhu),即篆书。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1)造饮辄尽,期在必醉。(2分)(2)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3分)4.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甲文中“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4分)5.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4分),一、1.答案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解析“王怒甚”是“王甚怒”的倒装,为一完整的主谓结构,应停顿;“裂其幅”“驱之出”是两个承前省略主语(王)、语意完整的动宾结构,应停顿。2.答案DA.甲文第一句就指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里没有表示出钟爱的意思。B.不是无暇顾及,而是常常写文章自娱自乐。C.刘酒的落款,文中说像行书又像篆书,并且不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3.答案(1)(五柳先生)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2)刘酒和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解析(1)要注意补上省略成分“五柳先生”。注意关键字“辄”是“就”的意思,“期”是“希望”的意思。(2)“妻子”在这里指“妻子儿女”。4.答案率真随性狂傲不羁(淡泊名利或恃才放旷)(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曾不”结合后面的“吝情去留”可以看出人物率真的性格特点。“不屑”一词说明刘酒恃才放旷。5.答案他们都以艺术创作自娱;淡泊名利,不攀附权贵;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写出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两位传主人生追求的相同之处。爱喝酒这个答案肯定不合适,分析短文可知,他们都淡泊名利,不惜得罪权贵,并用艺术自娱自乐。方法技巧首先要能够从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情节,关注人物的语言、事迹、性格等,逐条逐层进行分析概括,形成答案。译文乙刘酒,是汴梁人,没有名字。自称“酒”,别人就称呼他“刘酒”。他画人物,有清新刚劲之风,酒后作画,更觉得有神韵。别人都认为他是张平山之后的第一人,刘酒很不屑。凡是(他)作画,落款都写一个“酒”字,接近于行书,也似篆书,是他的得意之笔。(他)曾经为上洛郡王作画,郡王很欣赏他,说“(他是)张平山后第一人。”借着酒意他有点不高兴,急忙要回画说:“还没有写落款。”于是卷起画走到旁边的屋子,在画卷的上下左右写了百十个大大的“酒”字。郡,王非常生气,撕裂了他的画,赶他出去,但刘酒仍怡然自得。刘酒除喝醉后睡觉之外,只了解作画,别的一无所知。刘酒与我交往时间最长,(他)没有妻子儿女,经常对我说:“死后劳你料理后事。”一天正持杯痛饮,忽然死去,开口而笑,杯子还在手里。我感慨于他以前说的话,为他买棺材装殓了他。,二、(2017杭州,16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5分)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选自朱国祯涌幢小品,有删改)注殣(jn):饿死。钱塘:地名,今杭州。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罹(l):遭受。,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衰耄(mo):年老体衰。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