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40784536 上传时间:2022-08-2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SPM中国文学:文选(2013年开始采用)古文篇章:原文、注释与翻译目录古文今译的要求和方法1第一课 孟子鱼我所欲也3第二课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6第三课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9第四课 司马迁鸿门宴14第五课 李密陈情表21第六课 唐诗五首:骆宾王咏蝉李白把酒问月杜甫望岳刘禹锡竹枝词(不宜直译)白居易观刈麦25262627第七课 韩愈答刘正夫书28第八课 柳宗元三戒(并序):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3031、32、33第十课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5第十三课 沈复闲情记趣(节选)38注:第六课(唐诗五首)和第九课(宋词五首)都不考翻译。第十一课 高明琵琶记五娘吃糠(不宜直译)第十二课 罗贯中三国演义赵子龙长阪坡救幼主(明代白话小说不必翻译)(属白话小说,不宜考查翻译)古文今译的要求信、达、雅古文今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误译: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用今义“诽谤”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例如: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这一句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这句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动、优美,能再现原作的风格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古文今译的方法一、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的词序、句式,逐词逐句地翻译。例如:原文: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直译: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这种译法的好处,是它能准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也较容易反映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因此,翻译时尽量采用直译法。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它不受原文的词序、句式的限制,文字也可以适当增减。例如:原诗: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意译:天昏地黑,鬼哭神号,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原文: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译:如果五十步笑一百步,那怎么样?意译:如果那些嘲笑別人犯错的人,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那怎么样?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尽量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二、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郑 人使我掌 其 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其他们的;管钥匙。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如:原文 :夫战,勇气也。译文 :打仗是要凭勇气的。原文 : 愿效愚忠。译文 : 愿意献出忠心。原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译文:一个男人不耕田,有人就会捱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人就会受冻。5、补,是指古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如:原文 :触草木,尽死。译文 :(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增补词语时应该“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古文:甚矣,汝之不惠。对译:到了极点,你的愚笨。调整:你的愚笨,到了极点。古文:子何恃而往?对译:你什么依靠而前往?调整:你依靠什么而前往?原文:孟尝君客我。对译:孟尝君客人我。调整: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第一课 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注释译文孟子曰:“鱼,我所欲 也;“所”字结构:“所”附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指代人、事、物。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标志“是”或不译。孟子说:“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亦我所欲也。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二者不可 得兼,(如果)两样东西不能 同时得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者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标志“了”或不译。(我便)放弃鲜鱼而选择/拿熊掌。生,亦我所欲也;生命,也是我想要/喜欢的;义,亦我所欲也。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就)放弃/牺牲生命而选择/要正义。”写作手法:开篇提出论点。赏析评点:孟子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形象地区别出“生”与“义”的价值高下,引出题旨/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所欲有甚于生者,甚于: 比更重要/超过/胜过。(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正义,(可是我)想要的东西中,有胜过生命的正义,故不为苟(gu)得也。苟:只为求活,不择手段所以/因此我不肯做 苟且求得(生存)的事。所以/因此我不肯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亦我所恶,死亡,也/本来是我厌恶的,所恶有甚于死者, 比更厉害/超过/胜过(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可是我)厌恶的东西中,有超过死亡的(不义),【意译:我厌恶“不义”,胜过厌恶“死亡”。】故 患有所不辟(b)也。辟:通“避”所以/因此,(对有的)灾祸/祸患(我)不躲避。所以,在祸患中有(我)不躲避的祸患。【意译:为了躲避不义/取得正义,宁肯面对死亡的祸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什么是)胜过生命的,则凡可 以得生者,那么一切/凡是能够 用来保住生命/求生的手段/方法,何不用也?有什么/哪(种)(手段/方法)是不能/去采用的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中,没有超过死亡的,【意译:人们最厌恶的是死亡。】则凡可以辟患者,那么一切/凡是能够用来避开祸患的事情/方法,何不为也?”有什么/哪样(办法/方法)不可以/去采用的呢?”写作手法:先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再从反面论述不义重于死。赏析评点: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生”与“义”不可兼得时,宁可取义,也不愿苟且偷生;“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宁可赴死,也不愿躬行不义。再次说明“舍生取义”的主张。“由 是 则生,是:这。指生存的办法/不义的手段“凭借/依靠/通过这种求生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活下去,而有不用也;却(有人)不肯采用;由是则可以辟患,依靠这种不义的方法就能够避免祸患,而有不为也。却(有人)不肯去做。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以说,在人们想要的东西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正义),所恶有甚于死者,在厌恶的东西中,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义),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不是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有这种 思想/精神,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精神,贤者能勿丧 耳。”(只不过)品德高尚的人能够(由始至终保有这种思想/志节)不丧失它罢了。”写作手法:以有些人的不贪生,不避患再次突出“义”重于“生”。赏析评点: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而人们的行为有贤与不肖的原因,在于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一般人则难免因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失其本心”。“一箪(dn)食,一豆羹,“一筐米饭,一盅/碗肉汤,得 之则生,人们有了 这些米饭肉汤/食物就能活下去,弗得则死。没有得到/得不到便饿死。嘑 尔而与之,尔:着。语气助词。(如果)呼喝 着/恶声恶气地(把食物)给人家,行道之人弗受;(就算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蹴(c)尔而与之,(把食物)踢 着给人家,乞人不屑也。”(就是)乞丐也是不愿接受的。”写作手法:从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共性。赏析评点:以“行道之人”和“乞人”在即将饿死的危难条件下拒绝不义之食为例,补足“舍生取义”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论断,使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更明白、更浅显,意在鼓励人们增强认识并做到这一点。“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古代量器。意即“万钟粟米”,借代为“优厚的俸禄”。 辩:通“辨”,区别。“(有人)对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没有加以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于我何加焉?加:增添,引申为“益处”。那优厚的俸禄/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为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宫室:住宅。(只是)为了(换取)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欤?”得:感激,同“德”。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 感激我吗?”写作手法:以“万钟”虽好为例,从反面强调了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再一次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赏析评点:批判因贪财取富而舍弃“礼义”的行径是丧失了“本心”。“向为身死而不受, 为身死而不受:意即“为(之)身死而不受(嘑尔、蹴尔之食)”。“之”指正义、羞耻之心。 “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今 为(wi)宫室之美为(wi)之; 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优厚的俸禄;向为身死而不受,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今为妻妾之奉为之;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优厚的俸禄;向为身死而不受,过去为了正义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施舍,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现在为了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优厚的俸禄;是 亦不 可以 已乎?亦不:不亦这些(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也应该 停止吗?此之谓失其本心。”(如果坚持那样做,)这 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写作手法:用一组排比句,对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加以批判。最后归纳全段,照应开头。赏析评点:批判那些不辨礼义,擅取万钟,鱼肉百姓的统治者是在无尽的利欲的引诱下丧失了本心,正是背弃了“舍生取义”。这段论述虽然简略,但是在前段论证的基础上生发,所设譬喻也极为人熟知并易于接受,因而也就显现出了巨大的说服力量。第二课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原文、注释译文晋侯、秦伯围郑,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以 其无礼于晋,因为 郑国(曾经)对晋文公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因为 郑国(曾经)没有用应有的礼节来接待晋文公。且 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标志“是”“了”或不译。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晋军函陵,秦军氾(fn)南。军:名词作动词,“军队”作“驻扎”。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的军队驻扎在氾水的南面。赏析评点:本段行文简洁,短短几句话就渲染了气氛,交代了当时的形势兵临城下和战事的起因,点明烛之武临危受命的艰难环境。但攻打的原因主要与晋国相关,而且秦、晋未驻军在一起,这为烛之武离间秦晋埋下伏笔。佚(y)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郑文公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了!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如果 派烛之武去拜见秦国国君/秦伯,师必退。”师:军队。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秦国一定会撤军。”公从之。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辞曰:“臣之壮也,(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犹不如人;尚且比不上别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公曰:“吾不能早用子,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今急而求子,现在国家的情况危急了才来请求您(帮忙),是 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然郑亡,然而郑国要是灭亡了,子亦有不利焉。”焉:语气词,表陈述。您也没什么好处啊。” 许 之。(于是,烛之武)就答应了郑文公。赏析评点:这段写由佚之狐举荐引出烛之武,烛之武临危受命。郑文公态度诚恳,讲明利害关系以打动烛之武为国效力;而烛之武先辞(因之前不受重用而满腹委屈和牢骚)后许,可见他是一个以大局为重,有智有勇的人。夜缒(zhu)而出。当天晚上,烛之武叫人将自己用绳子栓着,从城墙上悬吊而下出了城。在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墙上放下去,出了城。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烛之武去拜见秦伯,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既知亡矣。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若亡郑而有益于 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如果使郑国灭亡 对 您有好处,敢以 烦 执事。敢:表示敬意的谦辞。可译做“冒昧地”。“以”字结构:“以”附在动词前,省略了“之”字。“以烦”即“以之烦”的省略。执事:办事人员,这是外交辞令,表面上说是秦穆公的下属,实际上说的是秦穆公。(那么我就)冒昧地/大胆地拿/用(亡郑这件事)麻烦 您。越国 以 鄙远,鄙:边境。此作动词,动词意动用法即“把作为边境”。(然而)越过别国/晋国 把 远地(郑国)当作(秦国的)边境,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那是困难的,焉用亡郑以 陪邻? 陪:增加。您怎么/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来 增加邻国/晋国的土地呢?您为什么要使郑国灭亡而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作为”。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让它作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行李之往来,也作“行吏”,外交使节。您秦国的使者来来往往经过这里,共(gng)其乏困,共:同“供”。困乏:乏,行而无资;困,居而无食。郑国可以供应使者们所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矣:表示肯定的语气,可不译或译作“啊”。况且您曾经 给予晋惠公恩惠,许君焦、瑕,(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作为报答),朝济而夕设版 焉,设版:筑墙。 焉:语气词,可不译。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修建防御工事(来防备您)啊,君之所知也。这是您知道的事。夫(f)晋,何厌之有?夫:那。 何厌之有:有何厌。“厌”通“餍”,满足。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既东封郑,封:疆界。此作动词,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晋国已经把郑国作为它东边的边界,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 封:疆界。再想向西边扩展它的边界。若不阙(ju/qu)秦,阙:使减损。如果(晋国)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不侵损秦国的土地,将 焉取之?将:打算。(它)打算 从哪里取得所贪求的土地呢?阙秦以 利晋,利:使动用法,使获利。侵损秦国用来 让晋国受益,唯 君 图之。”之:助词,无实意,不译。希望 您好好考虑。”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高兴。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使杞子、逢(png)孙、杨孙戍之, 还派杞子、逢孙、杨孙(帮忙)守卫郑国,乃 还。就(撤军)回国了。赏析评点:这段是全篇重点,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充分表现了他的外交能力和论辩才能。本段共分四层:亡郑于秦有害;舍郑于秦有利;借秦晋旧事离间;郑亡,晋必阙秦。本段精彩之处在于烛之武的目的虽然是说服秦国退兵而解郑国的困境,但他句句却从秦国的利害着手,入情入理,不由秦穆公不信而甘心退兵。留人戍守则是秦穆公的远见,有军事意义,为两年后秦国袭郑做准备。子犯请击之。子犯请求攻击秦军。公曰:“不可。晋文公说:“不可以(这样做)。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那。(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支持),我是不会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因人之力而 敝之,不仁;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 知:通“智”。失去自己结交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不武。武: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用分裂来代替团结,这是不符合武德的。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我们还是回去吧。”亦去之。于是晋国也撤兵离开郑国了。赏析评点:这段写晋国撤兵,郑国的危机得以化解。第三课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原文、注释译文齐人有冯谖(xun)者,齐国有一个名叫冯谖的人,贫乏不能自存,(因为)贫穷而无法养活自己,使人 属(zh)孟尝君,属:同“嘱”,嘱托、请托。便托人 请求/告诉孟尝君,愿 寄食门下。说他希望 到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曰:“客何好?”孟尝君问:“客人/他擅长什么?”曰:“客无好也。”(受委托的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擅长的。”曰:“客何能?”(孟尝君)又问:“客人有能做什么?”曰:“客无能也。”(那人)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孟尝君听后笑了笑,接受了他,说:“好吧!”左右 以君贱之也,食(s)以草具。食:给吃。草:粗糙;具:酒肴。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 认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便拿粗劣的饭食给他吃。赏析评点:这段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文章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可见孟尝君鄙薄轻蔑之情。居 有顷,倚柱弹其 剑,歌曰:过了 不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指头敲他的剑把/剑柄,唱道:“长铗归来乎!食(sh)无鱼。”来:语气词,表祈使。“长剑啊,(我们)回去吧!没有鱼吃。”左右以告。孟尝君曰: “以”字结构:“以告”即“以(之)告”。以,把;之,这件事,指冯谖弹剑唱歌的事;告,告诉、报告。办事人员把这件事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食(s)之,比门下之鱼客。” 比照、等同于鱼客:按孟尝君的待客惯例,此指中等门客,获得“食有鱼”的生活待遇。“给他吃鱼,按照家中中等门客/有鱼吃的门客的待遇对待他。”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过了不久,冯谖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坐。”左右皆笑之,以告。办事人员都取笑他,并把这情况报告孟尝君。孟尝君曰:“为(wi)之驾,驾:车马齐备。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子,比门下之车客。”按照家中上等门客/坐车客人的待遇对待他。”于是乘其车,揭其剑,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高举着他的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客我:待我以客,把我当作上客看待。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作上等客人看待。”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这以后不久,冯谖又敲着他的剑柄,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以为家:没有什么用来养家。“长剑啊,(我们)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左右皆恶之,办事人员都讨厌他,以为贪而不知足。以为:即“以(之)为”,认为(他)是。认为他是一个一味贪求不知道满足/贪得无厌的人,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孟尝君问道:“冯先生有父母吗?”对曰:“有老母。”办事人员回答说:“有个老母亲。”孟尝君使人给(j)其食用,无使乏。孟尝君派人供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不复歌。于:在。是:这,这种情况下。如此,冯谖再也不唱歌了。赏析评点:这段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冯谖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三弹而歌,为了养家,要求更高一步,孟尝君都待以客礼。文中“弹剑、弹铗,弹剑铗”显示出用语灵活多变。最后写冯谖在生活改善以后的得意神态,表现他对孟尝君的感激的心情。小结上文,说明冯谖对孟尝君别无所求,并以其行动否定了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判断。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后来孟尝君发出一则文告,询问家中门客们:“谁习计会(kui),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文:孟尝君自称。者:与“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作谓语。“谁熟悉财务/会计工作,能够替我到薛邑去收债 吗?”冯谖署曰:“能。”冯谖在文告上签名,写下:“我能。”冯谖在文告上签名,并写上一个“能”字。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也: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啊”或不译。孟尝君对冯谖这个人感到奇怪,说:“这个人是谁呀?”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夫:那。办事人员说:“就是 那个唱长剑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孟尝君笑着说:“这客人果然有才能啊,吾负之,未尝见也。”我亏待了他,还不曾接见过他。”请而见之,谢曰: 冯谖便特意邀请冯谖来,接见他,并向他道歉说:“文倦于事,愦于忧,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愦:同“溃”,乱。“我被国事搞得疲劳不堪,被忧患弄得心思烦乱,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懧:同“懦”。于:表有关对象,可译为“在(中)”。而且我天性懦弱愚笨,整天埋头/陷在国事之中,开罪于先生。于: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可不译。得罪了先生。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认为/觉得是羞辱。而先生不(因此)感到羞辱/不介意,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居然/反倒愿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吗?冯谖曰:“愿之。”之:后缀助词,起强调作用,可不译。冯谖说:“我愿意去。”于是约车治装,约:拴系,把马系于车前。于是他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券契而行,辞曰:券契:借契。券,借贷双方各拿一半,可合验的契据。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问(孟尝君):“责毕收,以 何 市而反?”何市:市何。 反:同“返”。“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 回来?”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是哪些东西,就买回来。”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自荐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孟尝君才发现冯谖是有才能的。孟尝君通过特意的邀请接见冯谖,从主客观两方面向冯谖解释未曾早接见他的原因,希望得到他的谅解,并对冯谖收债之行寄以希望。由此可见孟尝君善于言辞。最后两句对话,显示出冯谖问者有意,而孟尝君答者无心,为下文冯谖出人意料的收债法埋下伏笔。驱而之薛,使吏召诸 民 当偿者,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各位 应该还债的老百姓,悉来合券。券徧合,徧:同“遍”,全面。全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起,矫 命 以责赐诸民,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借债的)老百姓们,因烧其券,民称万岁。称:说,此为“呼”。随即/于是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赏析评点:这段简叙冯谖到薛以焚券市义的方式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写出老百姓的感激和欢欣心情,突显冯谖以债赐诸民的重大政治意义,间接反映了薛地百姓以前备受高利贷剥削的痛苦。长驱到齐,(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晨而求见。大清早就要求拜见(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其疾:以其疾为怪。疾:快。孟尝君对他回来得那么快感到奇怪,衣 冠而见之,曰:穿好衣服 戴好帽子接见他,说:穿戴整齐接见他,说:“责毕收乎?来何疾也!”“债款收齐了吗?回来得这样快呀!”曰:“收毕矣。”(冯谖)答道:“收完了。”“以 何 市而反?”(孟尝君)问:“用(它)买 什么东西回来?”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说:“您说看我家里缺少哪些东西。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我私自考虑了,您宫里堆积着珍奇宝物,狗马实外厩,猎狗和骏马挤满了宫外的牲口圈,美人充下陈。美女站满了堂下。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通“已”,仅仅。您家里缺少的东西只是义罢了!窃 以为君市义。”以为:以(之)为。我/私自 用(债款)替您买了仁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孟尝君问:“买仁义是怎么回事?”曰:“今君有区区之薛,(冯谖)答道:“现在您有了小小的薛邑,不拊爱 子其民,拊:同“抚”。子其民:以其民为子。子:名词的意动用法。当作子女来看待。其:那里,指薛邑。不把那里的人民当作自己的子女般爱护,因而 贾 利之。贾:商人,此作状语,意即“用商人的手段”。利之:从人民身上谋利益。之,指薛邑百姓。(还)趁机 用商人的手段 从他们身上谋取私利。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还给了老百姓,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顺便烧了那些/他们的借契,老百姓都欢呼万岁。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所以: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方法、方式,可译作“用来的方法(方式)”。也: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可译作判断句常用的语言标志“是”“了”“啊”或不译。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说:通“悦”。孟尝君不高兴,说:“哦,先生,算了吧!”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收债的结果,表现出冯谖“果有能”。但是孟尝君却不能理解冯谖市义的真正目的,足见孟尝君的平庸和短视。后期(j)年,齐王谓孟尝君曰: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我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做我的臣子。”孟尝君就 国于薛,未至百里,国:卿大夫的封地。孟尝君便回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薛邑还差一百里路,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君:孟尝君。老百姓就扶着老人挽着小孩子/成群结队,在路上迎接他。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顾 谓冯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所为+动(宾)”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或为之而发的对象。可译为“为的”、“的目的”、“的原因”。“先生替我买义的目的,“先生替我买义的道理,“先生替我买的仁义,乃今日见之。”之:它,指“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今天才算看到了。”赏析评点:这段写孟尝君终于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和作用,对冯谖赞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冯谖曰:“狡兔有三窟,冯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仅得免其死耳。仅仅能让它避免死于猛兽或猎人之手罢了。今君有一窟,现在您只有一个窝,未得高枕而卧也。还不能垫高枕头(安稳地)睡觉啊。请为君复凿二窟。”请允许我替您再掘两个窝。”孟尝君予车五十乘(shng),金五百斤,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黄金,西游 于 梁,谓惠王曰:梁:魏国,此指魏国国都大梁。魏原都安邑,魏惠王时迁都大梁,国号也叫梁。故魏惠王也称梁王。惠王:与下文的“梁王”为同一人。往西到 大梁去游说(魏国),冯谖对惠王说:“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 到诸侯国来,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诸侯国中首先迎接孟尝君的国君,就会国家富足,兵力强大。”于是,梁王虚上位, 是:这。于是/由于这个原因,梁王把相位空出来,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让原来的宰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往聘孟尝君。前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 驱 诫孟尝君曰:冯谖抢先(使者), 赶车回齐国 提醒孟尝君说:“千金,重币也;“一千斤黄金,是很厚重的聘礼;百乘,显使也。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贵的使臣。齐其闻之矣。”齐国大概听说这件事了。”梁使三反,孟尝君固 辞不往也。梁国的使者往返了多次,孟尝君坚决 推辞不去梁国。赏析评点:这段强调孟尝君所能起的作用,以吸引梁王重用孟尝君。梁王重金礼聘则提高了孟尝君的声望和地位,逼使齐王恢复孟尝君的相位。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齐王听到这件事,他和大臣们都惊慌害怕起来,遣太傅赍(j)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文:同“纹”。驷:四匹马拉的车,等同于“辆”就派遣太傅送来一千斤黄金,两辆装饰华丽的马车,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一把佩剑,写了一封信向孟尝君谢罪说:“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不祥:糊涂、不善、没福气。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借指祖先。祟:原指鬼神害人,此指祖宗降下的祸害。“我不审慎/失察,遭受 祖宗降下灾祸惩罚,沉 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寡人不足 为也。不足为:一作“无所作为”。我是不值得您辅助的。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回来齐国治理全国人民吧!“冯谖诫孟尝君曰:冯谖提醒孟尝君说:“愿请先王之祭器,“希望您向齐王求得宗庙里祭祀先王的器皿,立宗庙于薛。”在薛地建立宗庙。”庙成,还报孟尝君曰: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三窟已就,“三个窝都已经建成了,君姑高枕为乐矣。“您可暂且叠高枕头睡觉,安心享乐了。”赏析评点:这段写冯谖替孟尝君凿就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的宰相,无纤介之祸者,纤介:纤丝和草籽。“介”同“芥”。比喻极微小。没有遭遇到任何/微小祸患的缘故,冯谖之计也。都是冯谖的计谋啊!赏析评点:总结全文,对冯谖的计策给予高度评价。第四课 鸿门宴(司马迁)原文与注释译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刘邦驻军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欲王(ng)关中,使子婴为相, “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国相,珍宝尽有之。” 珍奇宝物全部被他占有了。” 项羽大怒曰:“旦日 飨(xing)士卒,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 用酒肉犒(ko)劳士兵,为(wi)击破沛公军!”要/准备(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当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在 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的时候,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贪图财物,爱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所取:拿的东西;所幸:宠爱的女人。财物一点都不拿,妇女一个也不亲近,此其志不在小。这(说明)他的志气/志向可不小啊。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我叫人远望他那里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形状,成 五采,此天子气也。采:彩色。现出 斑斓的彩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急击勿 失!”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 错失良机!”赏析:1. 此段文字先指出刘、项两军的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2. 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范增洞察并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丞相)之佐。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素 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善:对友好。留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封留侯。一向 跟留侯张良要好。张良这时候正跟随刘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张 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 去,具告以事:以事具告。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跟他一起 离开。曰:“毋(w) 从俱死也。”项伯说:“不要 跟沛公一块儿送死啊。”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张良原是韩国旧贵族,反秦义军兴起后,张良成为韩王的申徒。刘邦率兵从洛阳南出时,韩王成留守阳翟,张良率兵随刘邦入武关,攻略秦地,直取秦都咸阳。故有此语。张良说:“我是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的,沛公今 事有急,亡 去不义, 亡:逃。去:离开。沛公现在的情况危急,我若逃 离就是不讲道义了,不可不语。”良乃入,不能不告诉他。”张良于是进入(军帐),具告沛公。 (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刘邦。沛公大惊曰:“为 之 奈何?”刘邦大吃一惊,说:“该怎样 应付 这件事呢?”刘邦大吃一惊,说:“这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wi)大王为(wi)此计者?”张良说:“是谁替您出的(派兵守关)这个主意/计策?”曰:“鲰(zu)生 说(shu)我曰: 鲰生:骂人话,指目光短浅、愚蠢无知的小人。鲰,小杂鱼。(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 劝我说:距关毋内(n)诸侯,秦地可尽 王也。距:通“拒”。 内:通“纳”,接受。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秦国这片土地可以全部让你称王/统治了。故听之。”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采纳了这个主意。”良曰:“料大王士卒 足以 当项王乎?”张良说:“估计您的军队/兵士 能够 抵挡项王(的军队)吗?”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且 为之奈何?”且:将要。一说同“则”,那么。 要/那么 怎么应付这件事/这要怎么办呢?”张良曰:“请往谓项伯,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对项伯解释,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的?”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 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交往,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活之:使之活。项伯杀了人,我使他免了死罪/救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故幸来告良。”所以亲自前来告诉我。”沛公曰:“孰 与 君少长?”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长”。刘邦说:“(他)和 你比,哪个年纪轻,哪个年纪大?”良曰:“长于 臣。”沛公曰: 张良说:“他比 我大。”刘邦说:“君为我呼入,吾得 兄 事之。”兄:像对待兄长那样。“你替我请(他)进来,我可以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待/侍奉他。”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沛公奉 卮(zh)酒 为寿,约为婚姻。卮:大酒杯。为寿:进酒于尊长,祝他多福寿。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刘邦就捧上一杯酒 祝项伯长寿,(并)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说:“我进入关中后,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取用, 籍 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造户籍册或登记。府库:官府储存财物兵甲的仓库。登记了官吏和老百姓,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所以遣将守关者, 所以:的原因。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备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是为了防备 別的盗贼的进出和意外的变故。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我日日夜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愿伯具 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德:恩德。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旦日不可不蚤 自来谢项王。”“明天可千万要早点来亲自向项王道歉/谢罪。”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 至军中,具 以沛公言报项王。回到项羽军营里,把刘邦的话一一报告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趁机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您怎么敢进关呢?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攻打人家,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不如因 善 遇之。”项王许诺。不如就趁机 友好地 款待他。”项王答应了。赏析:战争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次日一早上门谢罪。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第一部分(第1、2、3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包含六个小节: 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范增劝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张良以项伯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沛公旦日 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从:使随从。“从百余骑”即“使百余骑从”。 骑(j):一人一马。刘邦第二天 带领随从一百多 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l)力而攻秦;戮:联合,一同。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北岸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想。然而 我没有料想到能够先攻进函谷关打败秦国,得 复见将军于此。今者,能够 在这里 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郤:同“隙”,嫌怨,隔阂。有小人的流言/谎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籍 何以至此?”籍:项羽自称。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要不是这样,我 怎么会到这种地步/这样呢?”项王即日 因留沛公与饮:项羽当天 就留住刘邦同他饮酒。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项羽、项伯朝东而坐;亚父朝南而坐亚父者,范增也。亚父:项羽对范增的尊称。表示在项羽的心中,范增仅次于其父的地位。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数(shu)目项王, 范增多次 使眼色给项羽,举所佩玉玦(ju)以 示 之者三。玉玦:玉器名。“玦”和“决”同音,范增以玉玦向项羽示意,是要他下“决心”。并多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 示意 项羽杀刘邦,项王默然不应。项羽默默地没有表示。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范增站起来,出去派人叫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君王的为人下不了狠心,不忍下手。若 入 前 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以剑舞:拿剑舞。你 进去 上前 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因 击沛公于坐 杀之; 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死他。不(fu)者,若属皆且 为所虏!” 不:通“否”。者:的话。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不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 被他俘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 为:作为。“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用来娱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蔽:翼,名词用作状语。蔽,遮护。翼蔽即“如鸟般张翼护蔽”。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 庄不得击。项庄没有办法刺杀(刘邦)。赏析:1. 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2. 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3. 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趁机在席上杀掉刘邦,使气氛越来越紧张。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kui) 曰:军门:古时军营树两旗为门,称军门、营门。于是张良到营门外去见樊哙。樊哙(fn kui)说:“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哙曰:“此迫矣! 樊哙说:“这太紧迫/危急了!臣请入,与之同命。”请让我进去,我要跟沛公同生死。”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营门。交戟(j)之卫士欲止不内(n);交戟:以戟相交叉,以禁止出入。戟,长柄兵器。拿戟交叉着守卫营门的士兵想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樊哙斜举着盾牌撞击卫士,卫士跌倒在地上。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披:分开。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朝西站立,瞋(ch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 瞋:发怒时睁大眼睛。瞪大眼睛 怒视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目眦(z)尽裂。 眼眶 都要裂开了/两边眼角都要睁裂了。项王按剑而跽(j)曰:“客何为者?”跽:挺直上身而跪,又称“长跪”。跽便于跃起,这里表示有所戒备。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来客是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骖乘(shng):即“参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王曰:“壮士!赐之卮(zh)酒。”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斗:古代盛酒器。会注考证认为“斗”为衍字。(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起身,站着(一口气)把酒喝了。项王曰:“赐之彘(zh)肩。” 彘:猪。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猪肘。”则与一生彘肩。生:当指“半生”较合理;有说是“全”之误。(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肘/一只整猪腿。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剑切而啖(dn)之。项王曰: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壮士!能再喝杯酒吗?” 樊哙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辞?且: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可译为“连都”、尚且、还。“我连死都不怕,一杯酒又哪里 值得推辞!“死亡,我尚且不怕,一杯酒又有什么 可推辞!夫(f)秦王有虎狼之心,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皆叛之。(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与诸将约曰: 楚怀王曾经和众将领约定: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ng)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让他在关中称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 现在刘邦先 打败秦军进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丝毫的财物都不敢动用,封闭了秦王宫室,还 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退军 驻扎在霸上,以便等待大王到来,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事变。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像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此亡秦之续耳!这是已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 罢了!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罢了!窃为大王不取也。”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会)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王未有以应,曰:“坐!”以应:即“所以应”,用来回答的话。项羽没有话回答,只是说:“坐吧。”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沛公起如厕,因 招樊哙出。刘邦起身去厕所,就 打手势叫樊哙一起出去。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回来。赏析:1. 宴席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张良出去招樊哙进来保护刘邦。2. 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3. 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对“王关中”一事,说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4. 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