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6 荷塘月色,开篇得益,课前预习,文本精解,课堂演练,美文赏读,素材积累,开篇得益,采莲曲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鉴赏: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有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前两句并不正面描写,而是让采莲少女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少女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产生了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不见踪影了,一丝变幻莫测的惊奇和怅惘涌起时,菱歌四起,恍悟采莲女子仍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闻歌而不见踪影,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课前预习,一、资料卡片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中国现代作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创作。1931年至1932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早期诗作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杂文集论雅俗共赏等。,2.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一文写于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然而,朱自清毕竟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作者“这几天似乎有些异常,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见朱自清给S君的一封信),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3.相关知识 (1)朱自清的骨气 由于长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劳累,朱自清先生患了严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他的病情加重了,然而他顾不得疗养,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争中去。此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后立即让孩子把面粉配给证退了回去。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恶化,入院治疗无效,不幸于12日逝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2)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导言) (3)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二、知识积累 1.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答案: (1)rn xi m nio nu sh j y hn wn q q chn zhn m mi h h,答案:(2)寂寞 冷漠 沧海 苍茫 伧俗 点缀 辍学 啜泣 气息惙然 拾掇 宛然 婉约 惋惜 没精打采 喝彩 掂量 惦记,(2)形近字组词,2.熟语集释 (1)蓊蓊郁郁: (2)迁延顾步: (3)没精打采:,答案:(1)树木茂盛的样子。 (2)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地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 (3)形容不高兴,不振作。,文本精解,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2.整体把握 欣赏写景抒情散文,首先要从景物特点入手。朱自清写了荷塘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贯穿全文的有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行文线索,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绪变化的语句。,参考答案:,文章表现作者情绪变化的句子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二、局部揣摩 1.作者在第3段说:“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 的“我”有何不同?,参考答案:“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我”是指被哀愁困扰的“我”;此时的“我”是指借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暂时摆脱了哀愁而变得超脱、自由的“我”。,参考答案:这两段运用最多最美的是比喻和通感两种修辞。“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几句话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不同角度写月下荷花给人的无穷美感。“袅娜”“羞涩”以拟人方法生动描绘出两种情韵的荷花。“袅娜”以女子体态的轻柔优美,状盛开荷花之妍;以本意是难为情的“羞涩”,写待放荷苞之媚。在朦胧月光的照射下,白色荷花的光泽如明珠闪耀,在弥望的田田荷叶映衬下的零星荷花闪烁的光色形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仿,而荷花质地的白嫩丰润水灵与刚洗浴的姣好的肌肤相似。前一句以物喻花,后一句以人比花,从光、亮、质多角度写荷花的美。,2.文章第4、5两段用了很多优美别致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几例,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叫通感。所谓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简言之,就是感觉的转化、迁移。 “微风过处歌声似的”,句中的“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塘中的月色奏着的名曲”,句中的“月色”原属于视觉的,在这里,作者把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化静为动,写活了景物,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同时,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3.作者在第6段最后说“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有两方面:一是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在表达情感或表现文章主旨方面的作用。 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写作者沉浸在自然美景之中流露出淡淡的喜悦,暂时超脱,到又回到现实,复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看,这句话写蝉、蛙的热闹,意在反衬自己苦闷、哀愁、求解脱而不得的心情。,参考答案:(1)动词的锤炼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泻”一“浮”,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充满了动感。“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2)叠词的音韵美。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在第2段中,作者写到,“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4.朱自清先生在动词的锤炼、叠词的使用上,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分析。,5.采莲赋和西洲曲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采莲赋和西洲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都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的。作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朱自清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的,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世界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所以采莲赋和西洲曲反映了朱自清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否定。,三、开放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请反复阅读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思路提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紧扣文本,把握住文中景物的特点和抒发作者情感的语句;一是适当联系写作背景。言之成理即可。 过去多家评论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它们是作者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所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情,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也可能让我们喜,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事。这样看来,朱自清只不过是写出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而已,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他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传世作品而已。,课堂演练,剖析:C A项,脉应读m;B项,僻应读p;D项,乘应读chn。,剖析:D A项,彩采;B项,婉宛;C项,缈渺。,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驳 弥望 朗照 没精打彩 B.风姿 婉然 稀疏 蓊蓊郁郁 C.缈茫 嬉游 羞涩 隐隐约约 D.分辨 点缀 和谐 迷迷糊糊,剖析:D 前三句都是通感,D项为比喻。,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剖析:C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不符合语境。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凭借,事情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门道,做事情能很快就成功。蹉跎岁月,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使用错误。痛下针砭,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萨德”问题在华引发愤怒,一些知名食品品牌如雪冰元素、韩式烤肉汉拿山等,向消费者纷纷澄清它们是100%的中国品牌。 B.系列动漫图书大中华寻宝记写的是家常小吃,画的是民家小院,却处处向孩子们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情与质朴。 C.剑齿虎、猛犸象等古生物物种的消失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的正常现象,人类完全没有必要执着复活已经灭绝的古代生物。 D.阿尔法狗自从称霸棋坛之后,人工智能的话题就一直保持热度,其中“会不会被机器人挤掉饭碗”是普通大众关心的话题之一。,剖析:C A项,语序不当,“纷纷”移至“向消费者”前面。B项,不合逻辑,前后句不构成转折关系,删去“却”。D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阿尔法狗”没有下文。,美文赏读,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赏析:本文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以宁静悠远的文笔和看似不经意的巧妙运思,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的生命颂歌。它清新俊逸,脱尽浮华,行文平易晓畅,情感朴素真挚。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清塘,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素材积累,【内容素材】 生活中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排解方法。朱自清选择了荷塘,选择了到自然中去看美景。他用优美的文笔将荷与月融合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也给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营造了一个暂时的栖息场所。荷塘月色是一首别致的月光曲,是纤巧的心灵之手在自然美景的琴弦上弹出的天籁。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那颗敏感的心,那个多愁善感的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适用话题】 净化、人与自然、精神家园。,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