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琵琶行并序 *锦瑟,书香晨读,课前预习,课堂探究,随堂检测,课后悦读,书香晨读 开卷有益,国学讲堂,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译文】 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假如两样不可能同时得到,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希望拥有的,道义也是我所希望拥有的;但假如两样不能同时兼顾,就牺牲生命而坚持道义。 【领悟】 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在“生”和“义”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一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译文】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领悟】 “天将降大任”的使命感,“动心忍性”的苦难观,“曾益其所不能”的成功感,这一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身处穷困中人以坚强的意志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导入阅读,白居易名噪京师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十六岁时,白居易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当时,顾况是长安的一位名士,许多人都到他那里求教。白居易虽然诗才过人,但由于没有诗作传播在外,在长安并无名气。白居易也早已听说顾况的大名,于是便拿着自己的诗集,去拜谒顾况。 顾况的门人把白居易领入府中,他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一见白居易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心里就已经不以为然了。接过诗集一看署名 “白居易”,便取笑说: “长安的什么东西都贵,想居住在长安可是不容易哟!”,白居易听出话中的讥笑之意,但一言不发。 顾况掀开诗集,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刚读完前四句,顾况就不由得高声赞叹说:“好诗!”又想起刚才自己挖苦的话,于是又赞许地对白居易说:“能写出这样的句子,不要说是长安,就是整个天下,你也可以居易了!” 从此,白居易便名噪京师。尤其他那首被顾况称赞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更是千古传诵,全诗是这样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诗中的名句,诗句通俗浅显,但含蕴极为深刻,给全诗增添了活力,使之如古原春草一样,生命不衰,成为千古绝唱。,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一、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白居易(772-846),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后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为直言进谏,被贬江州司马。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75岁,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早年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诗集有白氏长庆集。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观刈麦等。,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受“牛李党争”的影响,遭人排挤,终生潦倒,内心苦闷。他的诗多抒写对时代离乱的感慨、个人失意的心情,诗中充满着感伤情调,给人们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爱情诗。他的诗歌多用象征手法,意象绮丽、活泼空明。他的七律诗有独特风格,对诗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著有李义山诗集。代表作有无题安定城楼贾生等。,2.背景解读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所作的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蛮瘴之地”,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吏,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诗。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因为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落魄潦倒,故晚年回顾生平坎坷不遇,辛酸悲痛,不可胜言,所以这首诗的感情特别哀伤悲愤。,3.古代文化知识 (1)歌、行、引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谣的三种形式,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后来演变为古代诗歌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新乐府 所谓新乐府,是指模仿乐府诗却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诗。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其代表人物是元稹和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二是主张用浅明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3)咏物诗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咏物诗的思想感情大体分为四类: 单纯咏物,表达喜爱或赞美。如贺知章的咏柳。 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咏人与抒情。如李纲的病牛。 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琴诗。 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如罗隐的蜂。,(4)文化积累 左迁:即降职。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九江郡:隋郡名,唐天宝年间改为浔阳郡,乾元年间改为江州。州治在今江西九江。 善才:唐代琵琶师的俗称。 霓裳:即舞曲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绿腰:本名“录要”,是乐工所进曲调,被皇帝命令录要成谱。后讹为“绿腰”“六幺”。 秋娘:唐代歌伎多以“秋娘”为艺名,所以成了歌伎的代称。 青衫:唐代官服制度规定,最低品级(八品、九品)的文官服为青色。白居易被贬后为江州司马,官阶为将仕郎,从九品,故身着青衫。 五十弦:传说上古时代的瑟有五十根弦。,二、基础积累 1.一词多义,答案:(1)话,名词/字,名词/说,动词 (2)叫,吩咐,命令,动词/题名,动词 (3)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数量,名词,答案:(4)这,此,指示代词/是,动词,表判断 (5)创作,动词,读wi/弹奏,动词,读wi/替,给,介词,读wi (6)回答,说话,动词/曲,名词,答案:(7)轻轻,形容词/轻视,动词 (8)短暂,形容词/顿时,忽然,副词 (9)哭泣,动词/眼泪,名词,答案:(10)难道,哪能,副词/大约,副词/值得,动词 (11)原因,动词/边缘,动词/(指一)种,量词,答案:(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3)形容词作动词,看重、看轻 (4)形容词作动词,敲碎,2.词类活用,答案:(1)第二年 (2)于是创作;七言诗 (3)叹息声,3.古今异义,答案:(4)以前,先前 (5)突然冲出 (6)整理 (7)上了年纪,答案:(8)容貌 (9)青春年华,此指一生 (10)对青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答案:(1)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2)省略句 (3)省略句,被动句 (4)介宾短语后置句,4.特殊句式 (1)送客湓浦口( ) (2)使快弹数曲( ) (3)感斯人言( ) (4)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答案:(1)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4)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5)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5.名篇名句默写 (1)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是全诗的基调。 (2)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精炼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不得不出场的矛盾心情。 (3)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交代了琵琶女生活发生改变的三个原因。 (4)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演奏完毕后“ , ” 两句突出了音乐效果,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5)锦瑟中“ , ”两句表达了作者理想渺茫、身世悲凉的怅惘和伤感。,课堂探究 合作学习,一、整体感知 1.结构图解,琵琶行,锦瑟,2.写法鉴赏 琵琶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故事性的情节和隽永的抒情性巧妙结合。 诗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伤别的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变黄,落花抖瑟,已经让人伤感了,而送客上船饮酒,没有音乐相伴,更感情绪低落。忽然听到有琵琶声从江中响起,给这寂寞的告别增添了一些亮色。两人依声寻找,经过千呼万唤后始出来的琵琶女便开始了她高超的技艺表演,让人不禁沉醉其中,而后其自叙年轻时辉煌的经历及婚后不得意的婚姻生活,让人颇感同情。之后诗人感叹其遭遇,联想到自身的境况,便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件事情由送客缘起,引出了一段琵琶女平凡而辛酸的故事,这其中有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在这段故事的叙述中融合着抒情性的成分,在琵琶女高超的技艺表演中,其曲子就表现了她复杂的心情;在琵琶女自叙其身世过程中,就饱含着她对昔日辉煌经历的留恋,对青春不再的感叹,以及婚姻不如意的悲伤。“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那种无言而酸楚的心情跃然纸上。诗人自身的遭遇,更是如此:居住环境恶劣,被贬后心情苦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因而听琵琶声后有了同病相怜的感受。“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恰切表达了诗人当时悲伤的心情。这种隽永的抒情性和故事性情节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这篇长诗的一大特色。,(2)通过简练的神态、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捕捉具有代表性的细节,把人物的情态、心理形象地描绘出来。诗的第二段,诗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情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女子在生人面前迟疑、腼腆的情态以及她的欲出不出的矛盾心理。又如诗中描写女子弹过一曲转而自述其遭遇的时候:“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用两个描写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向“自言”句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最后一段女子听到诗人一席同情的话后:“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其中“良久立”表现了琵琶女对诗人把自己当为知己叙述自身遭遇后的感叹,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有同病相怜之意;“却坐促弦弦转急”虽说是动作描写,描写其定调急迫,但通过外部情态写出了琵琶女因诗人的所言而激动不已的心情,展示了女子内心复杂的精神世界,到这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乐曲互相照应,完成了对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使人物形象生动。,(3)对音乐进行描绘使之具体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在语言上,琵琶行这首诗歌对音乐形象的描绘取得了高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靠使用具体的比喻。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十四句中,诗歌借助语言的音韵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把大弦弹奏的“嘈嘈”的声音比作“急雨”,既用“嘈嘈”这对叠字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把小弦弹奏的声音“切切”比作“私语”,既用“切切”这对叠字摹声,又用“如私语”使它形象化;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了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旋律交错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曲终收拨一划把“四弦”发出的声音比喻成“裂帛”来标志着弹奏的结束。这当中作者运用比喻描写弹奏的声音,运用得灵活自如。,靠对演奏者意图的揭示和听众听后的心理反映。 在琵琶女弹奏时,作者分别用“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来揭示对其意图的领略。其中“似诉”表现了作者对琵琶女弹奏音乐目的的揣摩,“说尽”表现了琵琶女通过音乐展现出来的事似乎说不完。其后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也是对弹奏者意图的照应。对于听众听后的心理描写,作者用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等诗句来描绘,其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叙述展现了听众听完弹奏后的感触,最好的效果是沉默无言,独自品味;“唯见江心秋月白”则用环境描绘来渲染听众听后寂静无声的场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则表现了女子重弹琵琶后听众因此深深触动,掩面而泣的动人场景。这些诗句从侧面反映了琵琶女精彩的弹奏给听众所带来的超凡视听效果。,靠运用叠字,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叠字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如“弦弦”“声声”的重叠,着重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的每一弦的连贯流畅。“嘈嘈”“切切”分别表现了大弦、小弦的弹奏在音质上的差别:一个舒长浑厚,一个急促细碎。这些都很好地反映出了弹奏所表现出的情感、音乐内容以及节奏的流畅性。 锦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首联用起兴手法,虽未点出锦瑟所奏的曲名,但诗人由此而思及“华年”,它的情调也就可想而知了。诗人没有指出弹奏者是谁,如果不是佳人而恰恰是诗人自己呢?引人遐想,造成了一种迷离的意境。 “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泪是美人之泪还是作者之泪?“珠有泪”“玉生烟”各有什么象征意义?怅惘、悲伤之情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象征意义,大家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2)清丽的语言 李商隐的语言艺术从这首诗中也可见一斑。例如开头写诗人形容瑟及瑟音,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语言清丽,却使人可以想象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意味无穷。,二、局部揣摩 1.琵琶行并序中几次写月,前后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关于月的描写共有三处。第一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主客分别,相对无言,黯然神伤,只有江月照着离人泪。第二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急奏之后,乐声戛然而止,听众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第三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秋江寒夜,冷月无声,琵琶女孤寂伤感,冷落愁苦之情溢于笔端。江无变化,月亦无变化,这三处描写,因情不同,景就不同。景随情变,这是文学描写的一般特点。,2.琵琶行并序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参考答案:,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了一连串贴切形象的比喻,使所描写的琵琶声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犹如江潮叠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3.如何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具体内涵?,参考答案: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通过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通过写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他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这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表现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体验。又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成为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千古传诵的名句。,4.如何理解锦瑟首联的表现手法和含意?,参考答案: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用的是民歌的起兴手法。意思是:锦瑟呀,你要那么多的弦干什么?你每根弦上发出的音乐都勾起了我对美好时光的回忆。诗人用“瑟”起兴不是无因的,瑟这种乐器本可以演奏各种情调和乐曲,但诗人们往往喜欢把它跟哀怨的情调联系在一起,如:“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杜甫诗)“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悼丁君)这首诗虽未指出锦瑟所奏的曲名,但诗人既然由此而思及“华年”,它的情调也就可想而知了。,【高考小贴士】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命题形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 答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对比、白描等等。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5.锦瑟中运用的四个典故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庄生晓梦迷蝴蝶”用了庄子中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不知自己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自己。诗人表现了这样的情景: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这里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的梦境,借此典故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 (2)“望帝春心托杜鹃”,传说古代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悲凄,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无限伤感,亦表达殷切的思念。,(3)“沧海月明珠有泪”,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洁净的爱赏,又有对其凄寒孤寂的感伤。 (4)“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升腾,远察如发,近视却无。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的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三、探究争鸣 对于锦瑟一诗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你认为这是一首什么诗?,思路提示一:这是一首悼亡诗,当时作者结发之妻王氏去世,二人感情甚好,王氏的离世,对诗人打击很大,诗人就是要通过这首诗来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思路提示二: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人通过弹奏锦瑟之弦,引起了对往事青春年华的追忆,重在抒发一种对社会、人生、青春年华的无限怅惘之情。,点击进入 古今对译 文白互通,随堂检测 巩固学习,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 B项,言:字。C项,信:随意。D项,去来:去了以后。来,语气助词,无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 惘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古今意义相同。A项,可以: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能够;许可;值得”。B项,突出:古义为“突然冲出”,今义为“鼓出来;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C项,老大:古义为“上了年纪”,今义为“排行第一的人”。,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解析:A 动词,“绝”都是停止、消失的意思。B项,动词,吩咐,叫;动词,命名。C项,动词,任由;形容词,讲信用的。D项,动词,弹奏乐器的手法;名词,弹弦的工具。,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5.【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别时茫茫江浸月”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答案:此句景中含情,溶溶月色中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渲染了气氛。,6.【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琵琶女的整个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从中能体会到琵琶女怎样的情感变化?,答案: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可分四个层次:孕育情感欢快明朗伤感沉思悲愤激越。旋律的变化暗示了琵琶女的情绪由舒缓平静经短暂间歇后转为雄壮激越的变化。琵琶女将蕴藉已久的悲情借乐曲弹奏了出来。,7.【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选文第二段音乐描写历来被誉为古代音乐描写的典范,作者在描写时使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化为形象可感的实物,写出了音乐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显示了琵琶女内心情感的起伏,表现了她高超的弹奏技艺。,8.【对应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选文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答案:这两句诗属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烘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课后悦读 延伸学习,我看李商隐 李商隐诗现存约六百首,其中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的诗,情思婉转,辞藻典雅,摹写曲折入微。当然也有一些诗篇绮语飞荡,轻薄浮艳,透露出作者沉湎于情爱而不能自拔的心境。他的诗意往往是避真就幻,刻意求曲,打破了时空顺序,混淆了实虚境界,透过一种象征手法把感情宣泄出来。由于省略了表面和内在的过渡和关联,诗句间跳跃很大。再加上他多愁善感和政治上的沉浮,使人读起来感到晦涩难懂,如雾里看花,后人评价极为分歧。如王渔洋诸人,曾发过“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感叹。,正如我们看凡高的画,有些色彩和构图并不能理解,凡高用他精神病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以至他的画含着诡异的力量和神秘的风情。李商隐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激情描摹爱的婉曲,祭奠流逝的感动、心中的伤痕和逝去的爱人,自有他的道理,何况他的爱恨情仇并不准备给后人观看。我联想到已故学者陆侃如和冯沅君伉俪,一辈子相濡以沫,他们那句“兔儿永在你笼中”的爱情隐语,不也成了谜,谁能解读得清楚? 李商隐一生,命运乖戾,怀才不遇,在时代的倾轧下,无法大声呐喊,于寂寞和困苦中,只能尝试去和自己对话,把自己不遇的悲哀写于幽怨之中,把自己的千千心结,尽藏在那呕心沥血的诗里。对爱的执着,虽造就了低回再三的震悚,但终究仍在自我的困境中徘徊。凝练的文字,奏出凄美的音调;含蓄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情感,不过却显现出一种残缺的美丽。但诗人那种热切的入世情怀,没落的时代感伤,注入瑰丽诗境的凄凉,都是字字血泪,当是无法磨灭的。,旧唐书说李商隐“恃才诡激,俱无持操”,新唐书说李商隐“诡薄无行”,这都源于李商隐一生四次,虽短暂坎坷,但却销魂蚀骨的感情经历。苏雪林女士认为李商隐的爱情“是千古以来文人中罕有的奇遇,情史中的第一悲剧”。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总以为李商隐种种均系子虚乌有,野史笔记所记当不得真。其实任何人文科学都离不开这个“情”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李商隐那些情动天地、爱撼山岳的吟咏不仅源于心灵中感动的升华,更是和鸣着宇宙万物本有的共同律动。这才有永恒,这才有真理。抽去了“情”,那些干巴巴的汉字还有什么韵味? 爱情,成了李商隐诗中最重要的主题,而一生四次的爱情却如此艰难,更增添了李商隐一生的悲苦。爱情的本质,究竟如烈火猛烈,一燃即尽,还应似江水不断,天长地久?婚姻究竟是对爱情的承诺,还是该留下无尽的遗憾?爱情最完美的时候,是抓在手中诚惶诚恐,还是存在于失去时的无限思念?爱情难道这样不可靠?爱得轰烈,到头来又如水般清,爱得冷静,却总是擦肩而过。李商隐一生所求,终成水中月、镜中花,只留下哀怨千古的歌吟,在一片岑寂中,冷中凝香,幽幽飘来 让我们跟着李商隐的爱情心路,去领悟他曾翻江倒海的心底波澜。,赏析:本文虽题为“我看李商隐”,但作者并没有架空分析,而是紧密结合李商隐其人及其生活的时代,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他的思想、感情、诗风,把一个真实的李商隐推到了读者面前,仿佛触手可及。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李商隐的钟情以及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