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唐朝末年的社会危机,“官乱人贫,盗贼并起,土崩之势忧在旦夕” “冻无衣,饥无食” “兵兴以来(指安史之乱以来),赋敛无度,所在盗群,半是逃户”,公元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殺。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天街踏尽公卿骨” “甲第朱门无一半”,884年4月,黄巢被打败,退入山东,6月,于狼虎谷(今山东泰山东南莱芜界)自杀身亡。,周世宗(柴荣),周世宗见诸将方面大耳者皆杀之,然我亦终日侍侧,不能害我赵匡胤,950年23岁 从军 951年24岁 后周建立,任 禁军东西班行首 953年26岁 任开封府马直 军使,成为皇子柴荣亲信 954年27岁 柴荣(周世宗) 即位。升殿前都虞候 956年29岁 从周世宗伐南 唐,升殿前都指挥使 959年32岁 周世宗病卒。 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为禁 军最高统帅 960年33岁 陈桥兵变篡位,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明 敖英,宋太祖赵匡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上(太祖)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赵普,北宋的官僚政治,军事: 中央 收兵权“杯酒释兵权” 建立新体制分散军权 枢密院(枢密使)主军政 ,任用文官 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统兵 皇帝总揽兵权 地方 内重外轻“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 挑选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上留老弱厢军和乡兵 兵将分离更戊法,“兵无常将,帅无常师”,方镇太重,收其精兵,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明日,皆称疠,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宋史石守信传,根据宋史卷一八七志第一百四十绘制,内重外轻,北宋的官僚政治,政治: “重文轻武,以文驭武”文官政府 通过科举制度大量选拔文人担任中央重要官职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防止武人干政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加强中央集权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 )民政 枢密院使 军政 三司使财政 “官职分离,叠床架层” 官、职、差遣相分离,君弱臣强,稍夺其权,重文轻武,“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官、职、差遣相分离,“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拯为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四 “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 樊树志国史概要,北宋的官僚政治,经济: 集中财政权: 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司法: 集中司法权: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制其钱谷,冗官、冗兵、冗费,收集流民以养兵“荒年有叛民而无叛兵,丰年有叛兵而无叛民”的双重效果,另有茶酒、厨料、薪蒿、炭盐、饲马芻粟、米面等各项(包括每年薪柴1200束,炭100秤,每年盐7石),甚至他的随从人员(70名)的衣粮也由国家承包,又有额外的赏赐及恩荫。 外官在正俸、职钱、禄粟之类以外,还有公使钱、公用钱(其实是私使钱、私用钱)、职田、茶汤钱等。 退职时又有词禄和各种特权,形成一个特权阶层,当时称为“形势户”或“形势之家”。,正一品宰相的待遇,朱熹:“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惟有糊名公道在,孤寒宜向此中求。” 朱胜非引前辈诗,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郑樵 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王明清,宋科举殿试图,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 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歌(传宋真宗作),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根据登科记考宋史选举制等绘制,美墨菲(Rhoads Murphey):亚洲史 第七章“中国的黄金时代”,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拨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科举制的影响,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7世纪末和18世纪,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方式引起西方各国的高度重视,成为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重要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