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8545913 上传时间:2022-08-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肩凝证中医临床路径 修正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路径 一、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2)西医临床分期诊断: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2.病期诊断(1)粘连前期:肩周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风寒湿证、瘀滞证多见。(2)粘连期:肩痛较轻,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瘀滞证、气血虚证多见。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证瘀滞证气血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见附件)。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治疗时间20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肩凝证(TCD编码为:BNV262)和肩关节周围炎(ICD编码为:M75.011)。2. 病程超过一年患者不进入本路径。3. 除外合并肩部骨折未愈合者4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肩关节X线检查,必要时行MRI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血沉等。(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体针(2)经皮穴位电刺激(3)电针(4)温针灸(5)平衡针灸(6)拔罐(7)穴位注射(8)TDP照射2.辩证的选择口服中药或中成药(1)风寒湿型:治宜驱风散寒、利湿通络为主。(2)瘀滞型:治宜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为主。(3)气血虚型:治宜补养气血,通络止痛为主。3.其他疗法:如肩关节周围推拿、肩关节松解术、小针刀治疗、康复治疗。(九)完成路径标准1.肩部疼痛改善,视觉模拟评分8分。2.肩关节活动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达到4级。(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治疗。退出本路径。2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二、肩凝证(门诊)中医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 中医:肩凝证(TCD:BNV262)西医:肩关节周围炎(ICD:M75.011)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进入路径时间: 年 月 日 结束路径时间: 年 月 日标准治疗日20 天 实际治疗日: 天日期 年 月 日(第1天) 年 月 日(第5天) 年 月 日(第10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成必要的辅助检查 肩关节X线检查 完成初步诊断 确定治疗方法o 针灸治疗o 中药治疗o 肩关节周围推拿o 肩关节松解术o 康复治疗。 完成首诊门诊病志 与患者和家属沟通病情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医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第15天) 年 月 日(第20天)主要诊疗工作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注意证候变化 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 完成复诊记录 制定随访计划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无有原因: 医师签名附: 肩凝症诊疗方案肩凝症,又称“五十肩”、“漏肩风”、“冻结肩”,属西医之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发生在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滑膜囊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退行性炎症病变。以肩部疼痛,肩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局部肌肉萎缩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病性顽固,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多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或感受风寒湿邪史。本治疗方案适用于肩凝症病情发展的各个时期,尤其对肩凝症早期(粘连前期)治疗效果更好,能较好地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程度。一 诊断(一)诊断依据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肩周炎诊断标准,1994年6月28日)”。(二)临床分期参照李平华编著肩周炎(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规定的肩周炎分期标准执行。二 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A 粘连前期:主要表现为肩周部疼痛,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活动正常或轻度受限。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治疗方法: 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隔日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 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温针灸: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等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定位: a 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b 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 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 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 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将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与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的混合物,(建议不用西药)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治疗疗程:隔日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二)粘连期:肩痛较为减轻,但疼痛酸重不适,肩关节功能活动受限严重,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明显缩小,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主穴: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外关、合谷配穴:若风寒重可加用风门、风池穴;若湿重,可加用曲池、阴陵泉穴或采用平衡针疗法;若有瘀滞可加用肩贞、阳陵泉、条口穴。治疗方法: 温针灸:取肩髃穴多方向透刺(向肩髎穴、向肩前穴、向臂臑穴方向),在肩前、肩髎、肩髃、臑俞局部腧穴针刺得气后,选用23个腧穴实施温针灸,连续施灸23壮(每壮3克艾绒);合谷、外关采用毫针刺激,用泻法、留针3045分钟。 经皮穴位电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采用两对电极(带有直径为3厘米的不干胶电极板)分别粘贴连接患侧肩部二穴(肩前与肩髎或肩髃与臑俞,隔次交替使用),和合谷、外关二穴,刺激参数为:连续波、高频(100Hz)刺激10分钟后转为低频(2Hz)刺激30分钟,强度10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 电针刺激: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施泻法或平补平泻,得气后肩前、肩髎(或肩髃、臑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刺激,合谷、外关分别接电针,刺激参数为疏密波(2Hz/100Hz)、强度82mA(合谷、外关刺激强度可适当降低),留针至30min。 平衡针疗法 主穴:肩痛穴。配穴:疼痛及项加颈痛穴、正气亏虚加升提穴。定位:1、肩痛穴: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2、颈痛穴:在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之间,指掌关节前凹陷中。3、升提穴:两耳尖向上与正中线交点前1-2寸。取穴原则:肩痛穴与颈痛穴采用交叉取穴,即右侧患病针刺左侧穴位,左侧患病针刺右侧穴位。针刺方法:取坐姿膝直位,选用3寸无菌毫针,肩痛穴与颈痛穴直刺1.5寸左右,提插针刺手法,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同时令患者活动肩部,动作由慢到快,用力不宜过猛,不留针。升提穴向前平刺1-2寸,可留针。针感要求:肩痛穴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颈痛穴、升提穴以局部出现酸、麻、胀感为宜。拔罐:针灸后可在压痛点或局部腧穴加拔火罐13只,留罐1015分钟。若瘀滞严重可刺络拔罐:采用皮肤针叩刺或粗针点刺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再加拔火罐12只,留罐1015 min。穴位注射:选取以上穴位1-3个,将1%利多卡因注射液2ml与曲安奈德注射液40mg的混合物,(同上)或香丹注射液,注射至每穴1ml,每周注射1次,4次为一个疗程。 TDP照射:肩部局部或针刺部位局部神灯照射,每次30分钟。(三)治疗疗程:以上病例均隔日治疗,以5次为一个疗程。2中药治疗(1)风寒湿型治法:祛风散寒,利湿通络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15g 独活15g 藁本9g 防风9g 蔓荆子6g 川芎12g 甘草6g 生姜3片 元胡9g偏风寒,可加桂枝6g;偏湿重,可加威灵仙。或采用蠲痹汤 羌活10g 独活10g 秦艽10g 当归6g 川芎6g 桂枝3g 木香6g 乳香6g 茯苓12g 防风9g 桑枝15g 海风藤15g 炙甘草3g中成药:大活络丹,一次1丸,一日3次。或用代温灸膏 每次1-3片,贴患处。 (2)瘀滞型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方药:舒筋活血汤加减:当归12g 川芎12g 熟地15g 川牛膝9g 威灵仙15g 苍术12g 陈皮6g 白芍12g 防己9g 防风9g 羌活12g 白芷12g 茯苓12g 醋元胡9g 生姜3片中成药:七厘胶囊3粒,一日3次。(3)气血虚型治法:补气养血,通络止痛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2g 川芎9g 白芍12g 熟地15g 太子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炙甘草6g 醋元胡9g或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9g 桑寄生15g 杜仲9g 川牛膝9g 细辛3g 秦艽9g 茯苓12g 桂枝3g 防风9g 川芎9g 党参12g 当归12g 炙甘草6g 中成药:黄芪生脉饮10 ml,一日三次;或参麦地黄丸9g,一日两次。三 疗效观察指标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肩凝症两大主症,故本方案以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为疗效评定的依据。 肩部疼痛变化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的疼痛变化,使用痛尺,在每次治疗前后进行评价,进行积分计算。 肩关节活动范围变化采用颈肩痛(周秉文主编)推荐的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即使用卷尺和旋转测量角度盘测量肩关节内旋和外旋的角度,摸背实验和摸口(耳)实验,将以上4项指标测定结果按评分标准换算。具体见肩关节功能评定方案:A:肩部活动功能评定指标 内旋:肩外展900,达不到900者采取最大外展。肘屈900,前臂旋后。将角度盘缚于前臂背面正中,将前臂被动转向中部记录肩内旋角度。外旋:准备如上,将前臂旋向头部,记录肩外旋的度数。摸背:正坐于凳上,反手用拇指端背面触及背中线,尽量向上移动,用卷尺测量指端至第七颈椎棘突之距离,以厘米计。摸耳(口):正坐,头保持正直,举手屈肘,经头顶摸对侧耳,记录中指尖端触及处。 B:肩关节活动评分:分数内旋(度) 外旋(度) 反手摸背(cm)左手摸耳01020304050607080900102030405060708090010203040506070809057524742373227221712左头外侧左耳左耳上方左顶部头顶中线右顶部右耳上方右耳上1/3右耳中1/3右耳下1/3注:右手摸耳之结果将左右换即可。C:肩关节功能分级:功能级别功能情况4项指标总分012345极度受限严重受限显著受限中度受限轻度受限正常06060120121180181240241300301360疗效评定标准由于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是肩凝症的两大主症,疼痛的缓解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 是肩凝症好转的标志。若患者肩部疼痛消失,视觉模拟评分达8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达到4级,为治愈(临床痊愈);若肩部疼痛缓解明显,视觉模拟评分达6分或8分,肩关节活动功能3或4级,为显效;若肩部疼痛基本缓解,视觉模拟评分达4分或6分,肩关节活动功能2级,为有效;若患者肩部的疼痛症状未改善,为无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