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8161719 上传时间:2022-08-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文由上海论文服务中心整理提供民俗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渗透所谓民俗文化,钟敬文定义其为“民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承并享受的文化事象。”1 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大环境上开始重视重焕民俗文化的风采,基础教育界也逐渐开始重视民俗文化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渗透。然而,目前对民俗文化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挖掘还有很多不足。“长期以来,在社会经济的转型、国家政策的偏差、市场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的进入、大众传媒的兴起等多种因素的合力下,民俗文化本身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2 就写作教学而言,初中生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写作素材缺乏、思想情感低下、语言文字干瘪等问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本应该被充分利用,却受到了师生的忽视,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彰显。那么,民俗文化该以哪些途径渗透于初中写作教学之中,使其有效地带动写作教学,进而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呢?一、拓展生活视野的外延内涵从内容性上来说,民俗文化渗透能有效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民俗文化产生的根基是日常生活,因此有着广阔的外延和深刻的内涵,体现出求真、崇善、尚美等永恒的精神追求。日常生活作文模式晚近代表人物山村俊太郎指出:“儿童的生活作文必须是使学生科学地认识生活现象,因而应重视观察、调查、分析、比较等方法。”他又对此概括为“了解生活,发现题材”八个字,可以说,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写作的题材。3 因此,民俗文化通过它庞大的体系,为学生带来一个丰富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看到真情的可爱、善良的可贵和美的价值,从而写出好的作文。(一)关注家庭生活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定的家庭传统,这些家庭传统往往与一定的民俗文化相关。比如:家中晚辈会在长辈整数倍生日的时候为其做寿,这体现了我国的人伦礼仪和孝文化;南方家庭会在一定的时节采摘桂花并将其晒干,围着火炉熏炒青豆,然后制成熏豆茶,内含熏豆、桂花、陈皮、芝麻,这又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一些农村家庭,板凳在他人坐过之后要在其上拍几下,自己才能再坐,认为这样才不会和他人吵架,这是一种民间禁忌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人际和谐的重视。初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之中度过的,家庭生活是学生撰写作文的素材的主要来源。(二)珍惜旅行见闻我国地域广大,各地都有自己独特而有趣的风俗习惯,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也应该好好利用。比如:很多少数民族保留了自己的民俗文化,如泼水节、走婚形式、吊角楼等,涉及婚嫁、建筑、服饰、节庆等各个方面;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开阔眼界的好机会,这些不同的旅行见闻,也成为学生写作取材的一大途径。(三)利用节日资源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后,各类节假日是初中学生调节身心、闲暇放松的一大方式。而各种节日文化也充满了民俗特色。比如: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诞辰,家家户户在晚上为其点香祭祀;乞巧节里,女子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象征着用银河圣水净发,希望获得织女神保佑。相传这天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因此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抹在眼上,可使人眼目清明;六月初六天贶节,家家户户亲手包馄饨吃,还要让孩子下到河水里戏水玩耍,以此希望能平安度过盛夏,免灾去难。这些有趣的节日活动,成为人们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点缀,也有丰富的寓意。学生在玩耍的同时,也在积累着最生动的第一手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取材是写作的重要环节。而写作源于生活,灵感的显现都蓄积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平时多关注、感受生活,多利用身边的民俗文化,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二、珍视本土元素的无限活力从思想性上来说,民俗文化渗透有利于重现本土的精神魅力。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群众思想的反映,因此,民俗文化必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勤劳勇敢、善良质朴等精神风貌,值得珍视。歌德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根植于本土、出自本国的一般需要,而不是猴子式摹仿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4 因此,民俗文化渗透于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在珍视本土文明的基础上建设健康的本土文化,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从而使其作文具备思想上、立意上的独特性。(一)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方位地感受民俗文化,尝试着通过视听等多重感受来引起心灵的共鸣,获得对生活之美的感性认识。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不感兴趣,实质是对此不够了解导致。如果多作了解,会发现其非常具有欣赏价值。很多民俗文化产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北方的窗花剪纸艺术,图案惟妙惟肖,具有强烈装饰效果;南方农村的灶头画,内容多为吉祥图案,色彩缤纷喜气,是民间艺术珍品;江南一带的蓝印花布,做成各种服饰和壁画,蓝白相间,显得素雅洁净、别具一格。(二)形成理性认识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将中西方的传统文化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此形成理性认识。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是缘自追求新鲜与时尚的心理需求,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吸取外来文化也应适度,本末倒置的结果只能是不伦不类。比如,学生喜爱西方节日,却淡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佳节。如果让学生了解中西节日产生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就能懂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了,身在中国,本土节日才最应景和适宜。再如,学生在穿着上喜欢模仿国外各种混搭、嬉皮的打扮,并以之为美。如果让学生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服饰,就能认识到,各国有各国的美的事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有中国有旗袍、中山装,只有中国有纳底布鞋、蓝印花布,我们应为这独一无二而感到骄傲。(三)提高鉴别能力教师要加强指导,帮助学生学会鉴别民俗文化的良莠。对于民俗文化中的糟粕,有的学生一并皆收,缺乏鉴别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索性剥去其神秘的面纱,比起遮遮掩掩的态度,教学效果更好。比如东北二人转说唱艺术,学生往往由好奇心触动而去学习、模仿,结果把其中一些带有不良思想的内容也一并掌握了。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二人转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内容上的一些俗气、情色的表现却是不宜学习的。也有的学生会以偏概全,认为民俗文化整体都太“烦琐”、太“不科学”、太“俗气”,要一并加以摈弃。教师则应让学生认识到,有一些不适合社会发展的民俗,终究会被时代抛在身后,但是能与中华民族一路相依相携走来而经久不衰的,都有其值得珍视的价值,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所在。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写好作文的必备条件。只有让学生重建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唤醒沉睡的本土记忆,才能形成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才能从民俗文化中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资源。三、回归本土语言的隽永之美从形式美上来说,民俗文化渗透能回归本土语言的隽永之美。民俗文化扎根于本国土壤,吸收着本土的养料和气息,其中的语言民俗自然集华夏精华于一体,闪耀着本民族的特有光辉。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整个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他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5 生活中的语言是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和作文语言相通的。因此,民俗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语言民俗)能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使之在广泛吸收各类新兴语言的同时,能保持内在的本土特色和隽永之美。(一)巧用方言俗语一些地方流传的方言,往往使作文语言更有趣生动,别有风味。如上海方言“敲竹杠”,原是指殖民时期外国军官敲生意人用来放零钱的竹管,意思是要交钱了,现在用来指敲诈。北方话“得瑟”,是“得意洋洋”之意。谚语和歇后语等,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如嘉兴农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说的是当地春天的气候特点。哲理农谚“摇船叫替班,一世勿出山”,指做人做事要学会独立才能成功。一些歌谣、民间诗歌,又是抒情散文的好参考,能增强情感的渲染力。如北朝乐府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出草原开阔明朗的景象。又如儿歌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表现出一种童趣,格调清新活泼。(二)融入传说故事民间传说是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基础上、依托百姓奇幻的想象力、通过一定的夸张手法创作而成的,涉及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等几类。比较有名的传说故事有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刘三姐的传说等,还有很多地方性较强的故事。它们内容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是丰富学生作文内容的好帮手。神话故事是在远古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为了探索自然、征服自然和改变自然而创作产生的口头民间艺术,分为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等几类。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八仙过海、西游记等,它们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价值,可以成为学生写作文时引出主题、辅正论述的材料。(三)借用曲艺内容多样的曲艺表演就像一朵朵艺术奇葩,盛开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元宵节里有猜灯谜活动,灯谜语言押韵,多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俏皮风趣,也可以运用到作文之中。如“红娘子,上高楼。心里疼,眼泪流”,指的就是蜡烛。相声是节日必不可少的曲艺节目,同样以幽默而取胜,相声中的一些经典话语也可以成为作文中的点缀。如“外边小雨屋里中雨,外边大雨屋里暴雨,有时候雨实在太大了,全家人都上街上避雨去了”,是一种夸张手法。另外还有快板、评书、戏剧等艺术表演的语言,大都韵味悠长,富有表现力,学生既可以借用,也可以仿写。语言是文章的“面子”,活泼生动的写作语言能使一篇好的作文锦上添花。民俗语言流传千古而能保留至今,充分说明了它的生命力之顽强,是中学生写作的重要参考。综上所述,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渗透相关民俗文化内容,可以起到充实写作内容、深化思想情感、丰富语言表达等作用,是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大举措。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是语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宝贵“矿藏”,对写作教学之外的阅读教学、综合实践教学等均有一定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好民俗文化资源,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思维品质,提升其审美能力。”6 若利用得好,民俗文化就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有利于语文整体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2 黄玫.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语文教学J. 中学语文,2007(9):9.3 方明生. 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J. 外国教育资料,1996(5):66.4 于漪. 于漪文集(一)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82.5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3.6 王莉莉. 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J. 现代语文,2009(1):98.更多内容请查看。论文辅导 论文发表 论文知识 硕士论文毕业论文职称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