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 孰重孰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7609169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育 孰重孰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 孰重孰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校教育 孰重孰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教育,孰重孰轻?山东师范大学 教科院 心理系 王凤彬我的教育经历几乎是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同步进行的,从初中到高中,再从高中到大学,学了这么多年,也喊了这么多年,我看到的变化以及亲身感受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种成效也只能用“差强人意”来聊以自慰,因为从教育的实际来看,其中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教育是一项宏伟的整体工程,教育的根本变革必然涉及这项工程的方方面面,而非某一部分的简单改变,即使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也包括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教学活动等方面的改革。现行教育中在这些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也是比较多的,教学重点往往不放在应予以重视的环节上,结果轻重颠倒。那么,我们现行的教育中到底孰重孰轻,我们理想的教学又该孰重孰轻呢?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中国自古就有“学以致用”的论断,“用”即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人的一生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社会化的过程,没有社会化就无法融入人类群体,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甚至威胁到其生存。而学校的作用正是为人的早期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载体,教育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其社会化的一种方式。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使学生阶段的社会化既承继于更早期的家庭教育,又有利于以后的社会适应,而不是孤离的与两者脱节。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就是说在课堂上的运算、背诵、写作等真正迁移到实际社会生活中的量是很少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举例而言,高中物理电学部分讲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并辅以大量理论:电流的变化、电压的变化、电阻的变化但如果让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安装几个连接不是很复杂的电器时,他甚至不如一个没有任何物理知识的农村电工;化学中讲灭火器时,先说CO2为什么能够灭火,接着说灭火器中的物质如何反应生成CO2,要会方程式,属于哪种反应类型但生活中如果火灾一旦发生,就很可能会拿着灭火器却不会使用;语文课从语法到句式,从诗词歌赋到小说散文,从文言到白话除非专业作家,否则它的效果仅仅是茶余饭后读书看报时的一两个生字而已!据1998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5万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有704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48、9%)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包括职业学校,有117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各类高等学校,即每年近1000万普通学校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在15岁左右),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就整个知识体系而言,基础理论固然举足轻重,但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也并非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我们应该转变重理论轻应用的数学思想,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二、教学方法:重灌输轻启发北京烤鸭,闻名中外,然而其鸭的饲养却近乎残忍。鸭们一生没有择时择地而食的自由,只能定时定量的吞食人工塞入嘴中饲料一直有些鸭子因消化不良而死。教师借鉴养鸭之方用于课堂便有了“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从未知到知或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如何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并内化为其组成部分是学习的关键。学生不可能独立的掌握所有新知识,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来实现这一转变。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承担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呢?是将知识原封不动的灌输给学生,即“授之以鱼”;还是给学生以引导是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很显然前者是不可取的,因为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时刻守护在学生身边等待他们的索取。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的现行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却在扮演着“授之以鱼”的角色。起初知识在课本上,教师通过简要提取将其写到黑板上,学生再把黑板上的东西抄在笔记上,然后便反复的背,背过的少就掌握的少。这种教学方法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背诵”,“背”就类似填鸭子的“吃”,而且两者都是被动的。教师不必担心自己准备的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为即便对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也是有余的。当然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剩余就更多,浪费也就更多。背诵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记忆吸收教师的授课内容以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思考“为什么?”。不明白“为什么”便永远都处在被动的接收更新的知识,长期叠加,学生连问“为什么”的意识也没有了,只有机械地接受。记得在参加华中师大陶宏开教授的一次报告会时,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近代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接着台下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1840年”,陶教授接着问:“为什么?”“因为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那么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呢?”学生给的解释是:课本上这么写的。显然,这位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老师也没有告诉他“为什么”。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肯定不知中国近代史这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中,其他科目中肯定还有很多“为什么”。他之所以不问“为什么”,老师之所以不解释“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思维已经存在这样一种定型:老师把内容交给学生,不必说为什么;学生接受老师的灌输,不用管为什么。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只有在教学中多加以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保证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取新知识,而且即便踏入社会也能较快的接收、适应新事物。三、教学结果:重智育轻心育谈到重智育轻心育,我的头脑中即刻闪现出一个熟悉的名字:马家爵。即将踏入社会的云南大学高材生马家爵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残忍杀害四名同学,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葬送了五个家庭的幸福。这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杀人案再次引发了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造成马成为杀人犯的原因是多反面的,有长期的也有一时的,有自身的也有其外在的,但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代的教育观念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写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ON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长期以来全面发展的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失偏颇,重智育而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心育。心育不单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应试教育下教师通过大量的讲授、做题、考试训练学生以获得高分数、高升学率,其实就智力教育本身而言,这种方法也是不科学的,因为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如一个积极、自信的学生远比一个消极、自卑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新知识,这同时也显示出心育的重要性。分析马家爵的悲剧,我们可以归结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缺乏理想。马认为自己“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这一点反映了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贫乏,没有可以使灵魂的以寄托的信仰,没有驱动自己不懈努力的信念。难怪在人生的道路上会迷失方向;其次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较差。马家爵自啊统计这的谈话中说,如果(发生矛盾后)有人听他说说话、倾诉倾诉,后来的事实不会发生的。但他一个人躺在床上,坏情绪得不到宣泄,心理压力得不到减轻,逐渐积聚直至最后爆发杀人;再者,缺乏最基本的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个体在遇到挫折时通过他人寻求支持以应对挫折。马家爵在与同学的共同生活中不能顺利的彼此沟通,甚至当坏情绪左右自己是连一个倾诉对象也没有。其实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和心育密切相连的,如果能够加强学生的心育,此类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改变重智育轻心育的传统教育观念就要彻底摒弃“分数第一”的片面认识,转到智力教育同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建设并重的原则上来。不但让学生学会知识,也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适应,学会生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四、教育活动:重形式轻实效这里所涉及的教学活动是指课堂教学之外的,由班级、学校等组织的某些针对性、具体性的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植树节植树活动等。学校教育中除知识教学之外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是对知识学习的一种补充。每一种学校教育都会开展许多教学活动。毋庸置疑,无论学校或者班级其组织这些活动的初衷是好的,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但就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活动过于注重形式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 模式化。每年的三月初都会在学校掀起学雷锋活动的高潮,大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街头,走进社区,做些诸如帮交警指挥交通或为老人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回到学校,写点感受交给老师,“这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活动啊!”、“我要向雷锋叔叔那样为人民服务”老师看后很高兴,认为学生受到了教育。其实不然,我们照样可以看到公交车上稳稳在座假望车窗的学生旁边站着摇摇晃晃的老人;照样可以听到孩子在父母要求做家务是的抱怨声。第二、 强制性。开展活动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背离学生意愿,强迫其参加到会增强其反感心理,结果事与愿违。比如临近十月学校举办爱国征文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写一篇文章,这就可能产生矛盾:有的同学却不愿一些也不擅长写。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一定要让他们写吗?正文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不写文章并不代表不爱国,写了就代表爱国,因为爱国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能时时装在心中。第三、 短视性。每当接近重考或者接近高考,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邀请心理学专家或者教育学专家为面临升学的学生进行一次考前辅导。学校可谓不惜重金、用心良苦,但问题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方法是一两个小时的辅导就能培养到位的吗?专家辅导可能一时受益匪浅,专家一走刚刚高涨的情绪就会逐渐降温,很快又恢复到原来水平。第四、 错位化。学校的某些活动、工作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只是领导或老师对目标原因不明确或者混淆而造成的错位。比如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于是老师便针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上升到国家、民族的理论高度来说教。而实际上,这些问题往往并非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而是存在某些心理因素,诸如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压力过大,师生关系不良等等,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该避免模式化,三月份也要政治教育,十月份也要学雷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使学生乐于为而为之;应该坚持长期性,似和风细雨润泽大地,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应该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存在这么一座金字塔:从塔基到塔顶依次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层排列,从下一层到上一层的“门槛”就是考试,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形象表征。不难发现能够一直稳步攀升最终顺利登上金字塔顶的人知识很少一部分,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教育全程中能够收到关注的仅占极少数。应试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作为考试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分数,从而导致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就是学习成绩。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即使是正常的个体,其智力水平以及智力成分都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单靠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显然有失偏颇,而且容易造成高分低能。学生的最终归宿是踏入社会,我们必须建立多维评价标准,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使他们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注。六、总结学校教育,孰重孰轻?其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对此做出正确的回答,不是问题并没有被意识到,关键在于如何转变轻重倒位的教学观念并能付诸实际。如果将现行的教育体制比作一项建筑工程业已竣工,且交付使用若干时间之后突然发现它的种种不足,甚至断定它是豆腐渣工程时,我们是对其维修还是拆除重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甚至消亡的过程,我们可以预测,现行教育体制肯定要被淘汰。但是它也经历了从出行到建立到不再适应得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过程,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一种更优化、更有效的新的教育机制,那么指望我们的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必将是长期的。注:均引自郝克明主编.面向21世纪我的教育观:综合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