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栾靖博)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752478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论文(栾靖博)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课程论文(栾靖博)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课程论文(栾靖博)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编号(学号):13074052课 程 论 文 (设 计)( 2013 届本科) 题 目: 国内外农机化发展现状的对比与分析 学 院: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姓 名: 栾 靖 博 指导教师: 宁 晓 峰 完成日期: 2013年 3 月 10 日目录目录目录2摘要1Abstract21前言3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分析32.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42.1.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42.1.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42.1.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42.1.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52.1.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52.1.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52.2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52.2.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52.2.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52.2.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52.2.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53国外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分析63.1.国外主要农机企业情况概述63.2国外农机化发展的现状73.3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83.4 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特点93.4.1组织结构大致相同103.4.2服务领域基本相同103.4.3服务体系层次分明103.4.4注重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103.5 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13.5.1分工专业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113.5.2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必要基础113.5.3主体多元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113.5.4政策和法律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度保障113.6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113.6.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113.6.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123.6.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123.6.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123.6.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12总结12参考文献13沈阳农业大学课程论文摘要回顾过去的百年,世界与中国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从机械化水平基本为零开始到现在的农机化水平过半,我们只走过了短短的30多年。这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与汗水,但随着中国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农机化的发展已成必然趋势。然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农机化的发展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的机械化发展速度,必须先要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的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在不断地学习中、摸索中才能去的不断的进步。通过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了解我国的农机化之路,由于国家发行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使我国的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本文回顾了我国农业机械发展历程,总结了目前发展的特点、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环境,总结了今后发展的趋势以及重点,并预测了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搞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关键字:农机化; 自动化; 机械化; 农用机械; 现代化; 发展 Abstract Review of the past 100 years, china and the world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Beginni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now,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e, from the level of mechanization basically zero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half, we just went through a short period of 30 years. It embodies the wisdom and sweat of many people,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tion pressur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However, relative to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has lagged far behind China to catch u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zation rat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must understand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developed countries,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constantly, constantly learning, groping to advance. Understanding Chinas agricultural road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issued by the stat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policy safeguard system so tha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analysis of the new environ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and focus,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Further perfect the policy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system, strengthe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ublic services and other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Key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utomation; Mechanization;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1前言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过程。它能有效 减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强度,不仅是传统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是农业现代化历史演进的主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分析新形 势,把握新趋势,确定新重点,对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经过40多年的发展, 我国农业机械化已从无到有逐步壮大起来,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科研、推广、服务体系; 全国机械化程度达到45% ,一部分省区已经实现基本机械化; 取得了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 为全面机械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存在在世界范围内, 农业机械化为各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有关研究指出,18801960 年间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 70%以上来自农业机械化的贡献( 王德成, 2005)。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Pawlak(2003) 的研究表明, 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就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 西欧这一过程完成于 5060 年代, 日本完成于 6070 年代,这些国家的农业率先迈入了现代化阶段。根据 Pingalia(2007)的研究, 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追赶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其中东亚、拉丁美洲、南亚、东南亚和西南亚的农业机械化程度 ( 按照1000 公顷耕地的平均拖拉机保有量衡量) 在70年代、80 年代和90年代分别迈入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非洲则一直徘徊在非常低的水平。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进程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地区和国家的农业发展,而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非洲农业则还在为解决该地区的温饱问题蹒跚而行。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 城乡关系也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实力进一步提高, 工业反哺农业已经具备了雄厚的财力和物质技术条件, 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财力和物质装备条件。然而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低, 手工劳作和效率偏低的役畜耕作方式仍然比较普遍。作为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载体的农业机械,还没有在我国各地区普遍推广应用。在此背景下,推进农业机械化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分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土地改革开到合作化时期,农机化开始起步,推广新式农具。第二阶段从人民公社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机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建立了大批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机耕队、代耕队,大型国有农场的机械化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大中型农机具发展较快。第三阶段从改革开放初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比较特殊,大中型农机具发展几乎停滞,而适合农家小户使用的小型农机具则大量发展。由于适应了分包到户的一家一户生产模式,这种小型农机具,使得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第四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机装备和农机服务都出现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数量急剧增加,马力逐渐提高,尤其是大马力农业机械增长极快。第五阶段以2005年为界,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更新换代频率加快,大马力农机具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也有大幅度提高,尤其是一些农场区和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率几乎达到了100 %。2.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性当前农机化的发展呈现出平稳性、平衡性、高水平、市场化、规范化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农业机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千家万户,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农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发挥出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现代化政务信息沟通了政府部门、生产企业、农机用户和农民之间的联系,农机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2.1.1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机械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们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它的颁布是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此法实施后,我们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修订了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同时,农业部设立各种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机化发展和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制轨道。2.1.2政府对农机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政府的投入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引导。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农机化行业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23.6亿元,基本建设支出为7.3亿元,农机购置资金达320亿元,科研推广培训的投入为3.6亿元,特别是补贴规模迅速增加。2004年中央财政补贴为7000万元,2005年为3亿元,2006年为6亿元,2007年为20亿元,这些数字对于并不富裕的购机主体农民来说是相当可观的。2.1.3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机的强劲需求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快速发展的存在之本。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机已成为重要的载体。2006年,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拖拉机总量达到1728.34万台,比上年增长2.9%,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幅较大,达到167.63万台;联合收割机拥有量55.6万台,比上年增长17%;机耕面积6760万公顷,机播面积5024万公顷,机收面积3853万公顷,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比上年提高3.3%。精量播种、肥料深施、设施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等所有现代农业技术都必须使用相应的农业机械来实现。2.1.4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观念的变化给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稳定需求农民对农机的渴求与依赖是农机化事业得以持续的原始动力。最近5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2004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数量减少了1200万,而且留守务农的只剩下年龄大的和小孩,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形式务必要求不断增加各类农业机械,这就给农机市场和维修市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景象。2.1.5农机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机化事业平稳发展的不竭之源。玉米收获技术和装备、小麦免耕播种机器、油菜牧草加工机械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农机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农民对农产品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2.1.6农机合作经济服务组织发展成了总的趋势农协是为农机服务的社会化、企业化、协会性组织。目前,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新的微观主体。2006年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3502.1万个,其中农机户3474.8万个,分别比上年增长3.4%和3.5%。农协、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2.2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2.2.1农机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基层推广单位不断新增工作人员,但是新增人员基本都是非专业的,他们不懂农机及推广方面的知识,而且单位又没有经费培训他们;其次,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新型农机具的不断出现,单位在职的技术人员也是束手无策,难以应付,知识老化严重的制约新农具的推广。2.2.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要全面推广,最基本靠的是宣传。而宣传需要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现场培训会、新闻媒体专题报道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唤起社会效应,这就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加之推广机构人员逐年增加,财政拨款增长缓慢,这种矛盾势必影响到对宣传的投入,束缚农机化的发展。2.2.3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不够健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以效益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来发展农机化,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化、市场化,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2.2.4农机信息化网络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农机化信息网络是农机化发展的首要条件。在通讯发达的当今时代,建立信息网络势在必行。现在国内主要农机生产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他们形成的长期产销两旺与信息的畅通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建设,是促进农机化健康快速发展的不可缺一的因素。3国外农机化发展的现状与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机需求持续旺盛,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机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2000 年2005 年,全球农业机械销售总额年均增长 6%,2005 年 到2010 年,这一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预计仍将达到 4.8%。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推进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机市场需求巨大,不仅国内农机企业快速扩张,国际农机企业也纷纷抢占,农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机企业也要走出国门,广泛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因此,认清国外农机市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新领域和技术发展新趋势,对于促进我国农机企业更好参与国际竞争具有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全球农机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农机供应和需求基本面发生较大变化,农机供应主体、产品类型、流通渠道模式等也发生显著变化下表是2000年到2010年全球主要地区农机需求的变化。全球主要地区农机需求2000年2005年2010年2000年到2005年(均增长率)2005年到2010年(均增长率)全球农机总产值(亿美元)527.17028885.94.8北美洲144.7213.3240.68.12.4美国118.8180.5201.98.72.3中国56.5115.1193.915.311.0日本41.1540.0542.50.31.0表13.1.国外主要农机企业情况概述目前国外主要的农机企业有:年销售收入在百亿美元级的迪尔(deere)和凯斯纽荷兰 (CNN).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十亿美元级的阿格科(AGCO) .公司、久保田(Kubota)公司和克拉斯(claas).公司,年销售收入在几亿美元级的沙姆道依兹法尔(Same Deutz-Fahr) .公司、库恩(Kuhn)公司、格兰(Kverneland).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独联体、印度等国的其他农机企业。和过去相比,当今国际农机企业的集中度大为提高。曾经在行业中如灿烂群星交相辉映的国外知名农机品牌,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大多归入到几个大型跨国公司集团的麾下,如菲亚特农机(Fiatagri) 、福特(Ford)、纽荷兰 (New Holland)、凯斯 (Case)、万 国(Inlernational Harvester)、斯太尔(Steyr) 、法莫 (Farmall)等的农机品牌进入了凯斯纽荷兰;阿里斯查尔默斯 .(Allis-Chahners)、麦赛福格森 (Massey Ferguson)、芬特 (Fendt)、挑战者 (Challenger)、维创 (Valtra)、怀特 (White)、奥利弗(Oliver)、密尼阿泊里斯莫林 (Minneapolis-Moline)、新思路(New Idea)、格林那尔(Gleaner)等农机品牌进入了阿格科公司;沙姆 (SAME)、道依兹法尔(Deutz-Fahr)、兰博尔吉尼(Lamborshini)等农机品牌进入了沙姆道依兹法尔集团。韩国目前有5个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机制造企业,其中主要是国际株式会社 -以下简称“国际”、东洋株式会社 -以下简称“东洋”、大同工业株式会社 -以下简称“大同”。这些企业早期从日本引进技术,其中国际采用的是洋马公司的技术,东洋采用的是井关的技术,大同采用的是久保田技术,目前产品质量和性能已基本接近日本同类产品水平。近年来实现了部分技术来源的多样化,国际、东洋、大同3个企业44.76以上的拖拉机,有不少型号使用的是美国约翰迪尔、福特及纽荷兰等公司的技术。3个企业主要产品为拖拉机、联和收割机、插秧机以及其他一些农业机械和非农机产品。独联体国家的农机企业主要有白俄罗斯的明斯克拖拉机公司,独联体中轮式拖拉机主要制造商、俄罗斯的伏尔加格勒拖拉机公司,俄罗斯农用履带拖拉机主要制造商、弗拉基米尔拖拉机公司,俄罗斯中小型轮式拖拉机主要制造商 与联合收割机制造商罗斯托夫农机公司和塔干洛克联合收割机公司、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拖拉机公司等。目前独联体国家农机产品的技术水平,总体来说与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水平相当。印度的拖拉机制造业从1996年开始,先后有20多家拖拉机企业,但目前能生产的不20家。其中,除PTL外,其余均与国外企业先后有过合作关系,如M&M与万国收割机,Escorts与波兰乌尔苏斯和英国福特,TAFE与英国麦赛福格森,HMT与捷克,源自德国的Either与芬兰维美德等。此外,20世纪90代后期,意大利纽荷兰、美国约翰迪尔、意大利沙姆均在印度建立了自己的子公司。巴西走“外资主导型”的开放道路,农机企业主要是美国迪尔、英国麦赛福格森、芬兰维美德、意大利纽荷兰在巴西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巴西农机近年来产量有所增长,出口约占其产量的1/3。巴西农机已经在国际市场有了知名度,预计农机出口将继续增长。2002年巴西国内市场农机销量为4.28万台。3.2国外农机化发展的现状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农业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不但拥有足够数量的农业机械,而且还形成了适合各自国情的农业机械化体系。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国家,早在本世纪40 年代,美国就领先世界各国最早实现了粮食生产机械化。近年来美国开始致力于在谷物播种机、喷雾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与装备上采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来进行监控作业等高新生产技术,并向着农业机械与装备的精准化方向发展。日本目前的田间作业从耕田、播种到收获等均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其饲养业也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和集约化。尤其是由于日本的日光温室非常发达,蔬菜、花卉、真菌等均广泛采用温室栽培技术,因而其室内作业的小型机械也非常齐全。日本农业机械近年来为适应经营规模扩大的需要,很注意发展大型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同时注重发展适用于小规模经营、老年农民和妇女操作的小型农业机械。西欧国家的农业大多数是以旱作物为主,其在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各项生产环节均已全面实现了机械化,甚至一些农业机械与装备还安装了 GPS系统来进行更为精确的农业作业。近年来西欧国家为了适应机械化的收获作业,在葡萄、梨、苹果等作物的种植方面,着力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控制作物的结构和形状,以求实现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欧美农机产品制作精良,机、电、液有效结合;农机企业不断兼并重组,跨国公司越做越大;产品的大型化、智能化依然是欧美农机的发展趋势。近年来,欧美农机市场日趋饱和,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拓展。总体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现代农机装备正向着大型、高效、智能化和机电液一体化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适应大农场需求,拖拉机功率继续提高,大型农机实现计算机控制、自动换挡、无级变速,噪声降低,操作舒适简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比如菲律宾、印度、泰国、智利、巴西等国家,也在大力加快本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并积极采用拖拉机等配套农业机械与装备来进行各项农业的作业。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发展也极不平衡.3.3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模式由于历史、经济、自然、社会条件不同,发达国家农机社会化服务所选取的具体措施、方法不尽相同,大致出现了以下 3 种类型:一是地多人少,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二是地少人多,以日本为代表;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西欧国家,以法国、德国为代表。在美国,由于中小农场无力购买必要的农业机械,单个农场购买某些专用的、昂贵的、复杂的农业机械在经济上不合算也不必要,因而农机租赁公司、农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专业化、社会服务产业化便应运而生。开始是推广的、促销式的。如农业机械销售公司开展农机租赁以及代为操作业务,化肥公司配备专用机械代为农场主施化肥等,后来逐步发展为大部分农活都可以请专业公司代劳,如一个种水稻的农民把地整好,浇上水,便可以雇佣飞机来播种施肥,稻子成熟后,还可以雇佣收获公司把稻谷收获、烘干、入库储藏。美国的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如此之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农机使用社会化、商品化与财政管理的改革同步运行,也就是说,国家从开始就注意了对农机社会服务产业扶持。正因为如此,现在美国投资购买农机的不是农民,而是出租机械的服务行业。 在加拿大,人均耕地资源是美国的 2 倍多。20 世纪 90年代后,劳均规模才超过美国,种植业农场平均规模约500hm2,每块条田的面积约 60hm2,其产前 、产后服务主要由专业合作协会承担(如农机行业协会),构成农业机械生产、推广、销售、维修、使用服务网络。企业主和农场主都是协会会员,协会在政府和工业、服务业、农场之间,充当了桥梁和纽带。政府通过协会了解信息,并向农场主提供贷款和补贴,农机生产和销售企业享受免税政策,为农机科研、开发、推广等提供经费支持等。农场主基本上采取机械化自耕方式,即在农场的场院内建有住宅、粮仓,备有各种农机设备,形成规模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日本由于小而全的农机装备方式,形成了其高昂的农业生产成本,因此自 1972 年日本开始推行农业机械银行,旨在促进国家、地方和农业团一体化,高效率地使用农业机械,降低成本,确保高度机械体系不断完善。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为强化和扩大农机银行的职能,增加了农机的中介机构,对外出租农业机械。1988 年,又开始推广更大区域的农机委托或农机出租,完善了信息服务体系。同时,在没有加入农机银行的地区,进行农业机械示范设点,在农户或农场主自愿的前提下,将农户的农业机械通过农协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管理和调配,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在法国,为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帮助组织了许多农机使用合作社。一些效率高、投资大、专业性强的机械,通过合作社集体购买。1975 年,法国的农机使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 1.04 万个,平均每 1 000 个农场就有 7.2 个合作社。农机使用合作社拥有的拖拉机占全国总拥有量的 4%,联合收获机占 30%,牧草收获机占 32%,耕整地机械占 12%。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所用资金的 20%按农户服务面积分摊,80%靠国家低息贷款。农机使用合作社为农户服务按规定标准收费,用收费偿还贷款。机械按 5 年折旧,农户 5 年之内不得退出合作社,但可以转让,5 年之后如想退出,所交 20%的机具费全部退还。在德国,由于农场平均规模较小,因此农业机械利用率偏低,机械化效益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一方面鼓励土地集中,另一方面,通过农民协会组建各种农机合作组织,提高农民机械的利用率。德国共同使用农机设备的合作组织主要有 3 种形式。一是农机环(又称农业银行)和农机租赁企业。该组织 1986 年就拥有 16.25 万个成员农场,占农场总数的 40%,现在已基本覆盖全国,是成员最多的农机合作组织。这种组织在不改变农机所有权的情况下,经过统一协调,组织大型、专用农业机械跨农场使用,使农机所有者能够互通有无,相互合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二是农机合作社。有专门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组织,机器通常属于集体财产,大多是雇佣技术熟练的农业工人操作。三是农机联合体。是 2 个或多个农场共同购买农业机械,购置资金、使用费用和保养费用按成员的使用面积分摊。纵观以上几个国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大都是按产业化进行运作,使分散的农场主或农户通过以服务为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及其启示.3.4 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特点由于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发展情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尽相同,各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区别。但是,农产品的微利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基础性,使各国政府都关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4.1组织结构大致相同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结构一般情况下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公共农业服务系统,主要承担公共范畴的农业教育、科研、试验示范及推广等;二是合作组织,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为降低交易成本、消除私人垄断而组成的自我服务的民间组织,如供销、加工、信贷合作社或合作协会等;三是私人服务企业,如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农业生产过程专业化服务以及农产品购销、储运、加工厂商等。3.4.2服务领域基本相同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一般按生产过程划分,可分为产前服务、产中服务、产后服务领域;如果按功能划分,可分为技术服务,生产作业服务,供销、加工、储运服务,信贷、保险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至于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依各国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情况而异,是国家与制度的产物。美国和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但服务的模式不同。美国是建立在高度分工、专业化、产业化基础之上的市场主导的合同制为主的服务方式, 而日本则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高度集中的社团组织主导的半行政体制为主的服务方式。3.4.3服务体系层次分明 结构完善 ,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明显分开。发达国家农机服务组织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 4 类:一是纯民间性质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社团组织,美国的农机合作社和德国的农机环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二是与政府联系紧密,政府给予补贴,协助政府制定或执行有关政策明显带有中央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农协、日本农业机械化协会、日本农业机械工业会;三是纯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和企业,美国的农机经销商、农业机械租赁公司、农机公司,德国的农机租赁公司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四是纯政府机构和组织性质的组织形式,例如日本的肥料机械处、地方农政局和美国的农业部。3.4.4注重政策扶持和法律保护农机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农业立法比较完备,在农业法中对农机化发展的农机教育、科研、推广、产品质量鉴定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德国制定的农机法 规定农机制造厂商必须保证本厂农机产品有充足的零配件供应和农民操作安全。日本政府颁布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研究、普及推广、产品检查都作了详尽的规定,促使农机化事业有法可依。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确立了农机化的主要参与主体农协的法律地位,并促进了农协的发展壮大。除法律保障外,各国还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扶持。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德国和日本在农业机械方面都实行了补贴支持政策。美国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主要表现为信贷和税收政策。3.5 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发达国家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机械化程,对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有许多好的启示和值得借鉴的地方。3.5.1分工专业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基本前提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实质,就是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前者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后者是生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土地所有者、经营者越来越从生产的主导地位退化到从属地位的商品化、高效率为主的方式。可以说,农业分工、专业化水平越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就越高。3.5.2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必要基础 从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农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涉农经济部门的,并通过部门间等价交换的原则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现代农业的分工体系之间的契约交易关系,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关系。因此,健全完善的市场体制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3.5.3主体多元化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策略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中,后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体等多元主体互为依托、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国家公共服务领域,不仅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还为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厂商服务;不仅提供政策、信息、教育、推广、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还要承担重大科技开发的基础性投入和研究,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5.4政策和法律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制度保障从后发达国家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有“两只手”在发挥调节促进作用,一是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引导调节;二是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推动和保障。国家不仅承担公共物品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有效供给,还提供合理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私人厂商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制定必要的行为规范. 3.6对今后农机化的发展建议3.6.1继续深入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和完善各种法律及法规各基层单位要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制定学习计划,把它的精神领会透彻。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快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政策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积极争取、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等扶持发展政策,充分发挥农机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和产业扶持效应,强化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功能。3.6.2加快发展节约型农机化首先,全面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推行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加快发展农机化的有效途径。要标准化就必须淘汰旧的机具、旧的耕作模式,这就为推广新技术、新机具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加强节能型产品的开发。它的研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设节约型农机具,对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只有农机与农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出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产生最大程度的经济效益,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第四,行政与经济手段并用,淘汰落后的农业机械。政府部门一边要强制执行作业标准化,淘汰落后的机械,另一方面要给使用新技术、新机具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大面积实行项目补贴,以点带面,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具的热情。3.6.3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步伐要建立各级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领办的农机合作社、村与大户合办的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大户创办的农机合作社,发挥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组织带动、示范推广、富民增收和桥梁纽带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以节本增效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机服务组织的作用,不断发展壮大农机服务业。3.6.4加大购机补贴资金,逐步扩大补贴范围近几年,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投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农机执法队伍经费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应当立足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紧紧围绕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科学选取项目,突出补贴重点,推动农机化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3.6.5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监督管理在农机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强化产品质量是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农机管理部门与农机生产企业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益是相关的。质量是产品的命脉,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是企业自身、农机监督管理单位和农机管理行政部门的共同任务。总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推进、国家基础工程的加速进行和国内外平等互动竞争平台的搭建,将使国内农机快速发展,农机工业装备农业能力不断增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总之,农机化事业任重道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大力推广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为重要目标,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农机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参考文献1 宣杏云 ,王春法.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透视M.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2 宋树友 ,孙学权.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览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3 许先.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山东大学学报,2003(4):124-127.4 祁玉春.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 ,2004(5):66-67.5 范耀红.农机服务合作社运作模式初探J.中国农机化 ,2004(2):58-59.6 淳伟德.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5(10):31-33.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科技日报,2001.3.18(1-3)版.8 杨敏丽.美国农业机械产品和技术水平发展概况.90年代国外农机产品和技术.2000.5.166-192.9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90年代国外农机产品和技术.2000.5.10 王智才,开拓进取 再接再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国农机化报,2001.6.28.2版.11 农机补贴拉动内需效应显现 拖拉机销售井喷EB/OL.20090505. http: / / news. 21 sun. com.12 农业部. 全国主要农田机械化项目发展情况对比表EB/OL.20071210. 经济学家网站.13 校林. 从成本上涨与市场趋好看农机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当代农机,2008(5):3031.14 章勇. 百亿补贴:可否唤醒农机图强?J. 中国科技财富,2009(3):68 75.15 Robert W Lane. Avoiding commodity hell: John Deere betson innovation to drive enduring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profit over the long termJ.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8(12):19-20.16 徐志强,杨敏丽. 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第5期.17 王智才. 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4年5月.18 穆维松,傅泽田,候丽薇.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1月.19余友泰,薛朝贵.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J.农业工程学报.1985年12月.20 邓宏海. 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学报.1986年8月.21 王智才.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1,34增刊.22 高焕文,李问盈,李洪文.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世纪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00年3月.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