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系统复习 成绩基石,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第1篇 公输 考情检索:2012年考查阅读理解。 一、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通“_悦_”,高兴) 2子墨子九距之 (通“_拒_”,抵御,抗拒,阻挡)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通“_御_”,抵挡) 4公输盘诎 (通“_屈_”,理屈) 5知而不争 (通“_诤_”,谏诤,规劝) 二、词类活用 1吾义固不杀人 (名词用作动词,_坚持道义_)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名词用作动词,_入侵_) 3义不杀少而杀众 (形容词用作名词,_数量少_) 三、古今异义 1虽杀臣,不能绝也 (古义:_即使_;今义:虽然) 2再拜 (古义:_两次_;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3善哉 (古义:_好_;今义:善良),四、一词多义。,五、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起于鲁 _出发,动身_ 2再拜 _拜了两拜_ 3邻有短褐 _粗布衣服_ 4然胡不已乎 _为什么_ 5吾请无攻宋矣 _愿意,表谦逊语气_ 6吾知所以距子矣 _用来的方法_ 7邻有敝舆 _破车_ 8舍其文轩 _装饰华美的车_,六、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宋何罪之有。 倒装句。应为“宋有何罪”,宾语前置。 2胡不见我于王。 倒装句。应为“胡不于王见我”,状语后置。 3此为何若人。 倒装句。应为“此为若何人”,宾语前置。 4吾既已言之王矣。 省略句。应为“吾既已言(之)于王矣”,省略介词。,第2篇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考情检索:2014年考查古今异义;2015年考查背诵默写;2016年考查文言句式。 一、通假字 1亲戚畔之 (通“_叛_”,背叛) 2曾益其所不能 (通“_增_”,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 (通“_横_”,梗塞,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_弼_”,辅佐) 二、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使痛苦_) 2劳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使劳累_) 3饿其体肤 (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饥饿_) 4空乏其身 (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受贫困(之苦)_) 5动心忍性 (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惊动_)(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坚韧_) 6人恒过 (名词用作动词,_犯过失_)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_限制_) 8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_使巩固_),三、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 (古义:_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_;今义: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四、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兵革非不坚利也 _泛指武器装备_ 2委而去之 委:_放弃_ 去:_离开,文中指弃城而逃_ 3七里之郭 _外城_ 4环而攻之 _围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_巩固_ 国:_国防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威慑_ 7寡助之至 _极点_ 8天下顺之 _归顺,服从_ 9舜发于畎亩之中 _起,指被任用_ 10管夷吾举于士 _狱官_ 11百里奚举于市 _集市_ 1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责任,使命_ 13而后作 _奋起,指有所作为_,14入则无法家拂士 _指国内_ 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_指国外_ 16失道者寡助 道:_道义,道理。文中指儒家所提倡的“王道”_ 寡:_少_ 1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_脸色_ 喻:_通晓_五、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寡助之至 _到_ 2入则无法家拂士 _如果_ 3委而去之 _表示顺承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_凭借_ 六、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式。 2舜发于畎亩之中。 倒装句。应为“舜于畎亩之中发”。,七、翻译重点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筋骨遭受劳累之苦,使他遭受饥饿之苦,使他遭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这个国家灭亡。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国家)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八、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_天时不如地利_,地利不如人和。 2_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_入则无法家拂士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_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_空乏其身_。 5得道者多助,_失道者寡助_。 6寡助之至,_亲戚畔之_。,第3篇 鱼我所欲也 考情检索:2016年考查背诵默写与虚词“而”。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_避_”,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_辨_”,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_德_”,恩惠,文中是感激的意思)(通“_欤_”,语气助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_向_”,从前) 二、一词多义,三、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二者不可得兼 _同时得到_ 2故不为苟得也 _苟且取得,文中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故患有所不辟也 _祸患,灾难_ 4.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假如,假使_ 5是亦不可以已乎 _停止,放弃_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通过这样的手段、办法、方式_ 7所恶有甚于生者 _有比更重要的_ 8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_因此_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不仅仅_ 10贤者能勿丧耳 _不丢掉_ 11蹴尔而与之 _用脚踢_ 12乞人不屑也 _因轻视而不肯接受_ 13万钟于我何加焉 _这里指高位厚禄_ 14万钟于我何加焉 _有什么益处_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_天性,天良_,四、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生,亦我所欲也。 判断句。“,也”是判断句式。 五、翻译重点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六、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舍生而取义者也_。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_? 3_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所恶有甚于死者。 4_蹴尔而与之_,乞人不屑也。 5_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为身死而不受,_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_:是亦不可以已乎?_此之谓失其本心_。,第4篇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考情检索:近六年未考。 一、词类活用 惠子相梁 (名词用作动词,_做宰相_) 二、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搜于国中 _国都_ 2子知之乎 _您_ 3非梧桐不止 _栖息_ 4非练实不食 _竹实,即竹子所结的子_ 5非醴泉不饮 _甘泉,甜美的泉水_ 6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_在这时_ 鸱:_猫头鹰_ 7是鱼之乐也 _这_ 8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_怎么_ 9子固非鱼也 _本来_ 10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完全,确定是_ 11请循其本 _要从最初的话题说起_,三、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_用_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_在_ 3仰而视之 _表示修饰_ 四、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倒装句。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3子非鱼。 判断句。“非”为否定的判断句式。 4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也”为判断句式。,五、翻译重点句子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2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恐吓我吧? 3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六、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_非梧桐不止_,_非练实不食_,_非醴泉不饮_。 2庄子曰:“子非我,_安知我不知鱼之乐_?”,第5篇 曹刿论战 考情检索:2014年考查古今异义;2015、2017年考查文言句式。,一、通假字 小惠未徧 (通“_遍_”,遍及,普遍) 二、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_赐福,保佑_) 2一鼓作气 (名词用作动词,_击鼓(进军)_) 三、古今异义 1小大之狱 (古义:_案件_;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 (古义:_指牛、羊、猪等_;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 3齐师伐我 (古义:_讨伐,攻打_;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 (古义:_参与_;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 (古义:_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_;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 (古义:_虚报_;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 (古义:_即使_;今义:虽然) 8再而衰 (古义:_第二次_;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 (古义:_实情_;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 (古义:_尽力做好分内的事_;今义:忠诚),四、一词多义,五、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既克,公问其故 既:_已经_ 克:_战胜_ 2可以一战 _可以凭借_ 3望其旗靡 _倒下_ 4公将驰之 _驱车(追赶)_ 5弗敢专也 _个人专有_ 6小信未孚 _为人所信服_ 7衣食所安 _有“养”的意思_ 8难测也 _推测,估计_ 9齐师败绩 _大败_ 10一鼓作气 _振作_ 11彼竭我盈 _充满,文中指士气正旺盛_,六、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再而衰 _表示顺承_ 2登轼而望之 _表示顺承_,七、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省略句。应为“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必以分人。 省略句。应为“必以(之)分人”。 3何以战。 倒装句。应为“以何战”。 4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也”为判断句式。,八、翻译重点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判断。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气就竭尽了。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追击他们。,九、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_肉食者鄙_,未能远谋。 2_小惠未徧_,民弗从也。 3小大之狱,_虽不能察_,必以情。 4一鼓作气,再而衰,_三而竭_。 5_彼竭我盈_,故克之。 6吾视其辙乱,_望其旗靡_,故逐之。,第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情检索:2013年考查词类活用;2015、2016年考查文言句式。,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_穿戴_) 2私我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_偏爱_) 3闻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_使听到_) 4吾妻之美我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以为美,认为美_)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_当面_)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_土地方圆_;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_国君身边的近臣_;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_第二天_;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_指议论,没有贬义_;今义:诽谤,讥讽) 5窥镜而自视 (古义:_照_;今义:偷偷地看) 6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_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_;今义:讽刺),三、一词多义,四、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而形貌昳丽 _光艳美丽_ 2邹忌讽齐王纳谏 _采纳、接受_ 3徐公何能及君也 _比得上_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实在,确实_ 5期年之后 _满一年_ 6王之蔽甚矣 _受蒙蔽,文中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_ 7时时而间进 时时:_不时,有时候_ 间:_间或,偶然_ 8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_指责_ 9邹忌修八尺有余 _长,文中指身高_ 五、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皆以美于徐公 _认为_ 2窥镜而自视 _表示顺承_,六、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忌不自信。 倒装句。应为“忌不信自”。 2皆朝于齐。 倒装句。应为“皆于齐朝”。 3能谤讥于市朝。 倒装句。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也”为判断句式。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判断句。“,者”为判断句式。 6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应为“与(之)坐谈”。,七、翻译重点句子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说我比徐公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授给上等奖赏。 3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断断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八、背诵默写重点句子 1邹忌修八尺有余,_而形貌昳丽_。 2_窥镜而自视_,又弗如远甚。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4_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_,受上赏。 5_能谤讥于市朝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6数月之后,_时时而间进_。 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第7篇 愚公移山 考情检索:2012年考查虚词“之”;2015年考查虚词“以”;2017年考查虚词“其”。 一、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通“_慧_”,聪明) 2始一反焉 (通“_返_”,返回) 3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无_”,没有) 4一厝朔东 (通“_措_”,放置) 5无陇断焉 (通“_垄_”,高地) 二、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_用尽_)(形容词用作名词,_险峻的大山_)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_用箕畚装土石) 三、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义:_黄河_;今义:泛指一般河流)(古义:_山之南,水之北_;今义:太阳)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_草木_;今义:毛发),四、一词多义。,而,局势而谋曰 表示修饰,而山不加增 表示转折,五、解释重点文言实词 1惩山北之塞 _苦于_ 2出入之迂也 _曲折,绕远_ 3聚室而谋曰 _家_ 4吾与汝毕力平险 _你们_ 5杂然相许 _赞同_ 6其妻献疑曰 _提出疑问_ 7以君之力 _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_ 8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_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_ 损:_削减_ 9如太行、王屋何 _把怎么样_ 10投诸渤海之尾 _之于_,1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_扛_ 夫:_成年男子_ 12叩石垦壤 _敲,凿_ 13始龀 _换牙_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_交换_ 节:_季节_ 15固不可彻 _通_ 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_穷尽_,六、解释重点文言虚词 1年且九十 _将近_ 2且焉置土石 _疑问代词,哪里_,七、判断特殊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2告之于帝。 倒装句。应为“于帝告之”。 3帝感其诚。 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意感动了。 八、翻译重点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孩子。,即时过关,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是(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待楚寇(入侵) C入则(如果)无法家拂士 D神弗福(保佑)也,1A A项中的“是”是“这”的意思。,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所以动(惊动)心忍性 B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 C出(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 D人恒过(动词,犯错误),2A A项中的“动”是“使惊动”。,3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B吾知所以距子矣 C亲戚畔之 D肉食者谋之,3D A项中的“亡”通“无”;B项中的“距”通“拒”;C项中的“畔”通“叛”。,4下列“之”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齐国之(的)美丽者也 B暮寝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 C孰视之(他,代指徐公) D吾妻之(的)美我者,4D D项中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C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知而不争 C呼尔而与之 D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5C ABD三项中的“而”都是表示转折,C项中的“而”表示修饰。,6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皆朝于齐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能谤讥于市朝 C忌不自信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A 例句是倒装句,BCD三项皆是倒装句,A项是判断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