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1 师 说,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资源助读,知识整合,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相关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比“论”随意。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这类文体。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二、分清通假,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理解多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活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五、区别古今,资源助读,知识整合,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六、明察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句式特点:判断句 (2)而耻学于师。 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不知句子的停顿,解决不了疑惑。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资源助读,知识整合,(5)不拘于时。 翻译:不受时俗的限制。 句式特点:被动句,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七、积累名句 (1)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作者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良好风气,体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不顾世俗抗颜为师的果敢精神。,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一】把握文章的论述层次 1.这篇文章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参考答案:本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第3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4.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联系吗?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对后辈李蟠的勉励,也是对当时求学之人的号召。,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任务二】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1.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统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 参考答案: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2.第2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请根据提示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参考答案: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圣益圣,愚益愚 择师而教之 耻学于师 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君子之智乃反不能及,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3.第2段在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之后,用三层对比展开论证,这三层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还是逐层深入的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是逐层深入的关系。这三层对比,一层深于一层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作者抓住这三层文字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 4.第3段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阐述了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第3段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的言行,证明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提示可以结合文章论证思路,分析这两句话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它们各自在文中的作用。,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四译文白对译,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学点引用论证 技法指导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师说的第3段,作者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证法,具体可分为三种:,技法借鉴,主题阅读,1.概括引用。即不完全用原材料中的文字,而是作者自己把要引用的原文的主要意思概括地转述出来,当然,其中也可夹杂一些原文。 2.完全引用。就是照录原文,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也可单独成段。 3.分析引用。这种方法在论文中运用最多,它是根据作者论述的需要,将原文内容拆散、打碎或重新组织,和论文作者阐述分析的文字糅合在一起或边引用边分析。 运用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的文采,使论证更有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对点小练 请尝试采用引用论证的手法,以“爱国”为主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写作示例:在所有的词汇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怀沙,投身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浩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他梦魂所牵是“祖国”;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就义时说“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时,他所报效的,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血沃中原”。,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师魂不朽 名句诵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务学不如务求师。扬雄 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司马光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吕不韦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李觏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素材趣读 1.韩愈:敢犯流俗为人师 “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的人。但是韩愈却不顾流俗,“抗颜为师”,招后进,办学校,排佛老,兴师道,不仅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联想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庸俗风气的泛滥,你问了吗?你说了吗?你挺身而出捍卫或反对了吗?你敢对潮流说“不”吗?今天,我们是不是缺少“好为人师”的风气?是不是缺少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技法借鉴,主题阅读,2.尊师崇教,方能进步 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也批评唐王朝后期“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竞争激烈的时代,请不要认为自己暗自发力,留一手,就可以一枝独秀、脱颖而出,其实那样只能封闭自己,最终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也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技法借鉴,主题阅读,美文品读,读 韩 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论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触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在过蓝关时写下那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技法借鉴,主题阅读,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用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当其获罪海隅,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技法借鉴,主题阅读,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而为。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于是,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文题 一个“读”字,一方面,作者对韩愈的认识,是以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读”字用得准确。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韩愈的精神世界,“读”字用得传神。 品凤头 开篇从韩愈的遭遇写起,通过其耿耿忠心与其遭贬潮州作比,一个宦途悲剧形象立于世人面前,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手法 第段用登山来比喻韩愈、李白、柳永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人生悲剧的不同程度,从而突出韩愈遭受挫折之严重,也是为下文赞其身处逆境仍爱民如子的高尚品格做铺垫。 第段写韩愈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儒家道德,由此,作者联想到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联想,使韩愈的形象得到升华,文章的内容得到拓展,文章的主旨得到深化。 品列举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段采用了列举手法,列举了韩愈在潮州做的四件关系民生的大事。这四件事典型、具体地赞美韩愈身处逆境仍能心系百姓的高尚品格,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技法借鉴,主题阅读,品豹尾 作者对作品人物的艺术开掘,正显示出了作者本人对这些历史伟人由衷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在伟人的情怀中陶冶,产生共鸣。文章结尾提出人生四逆境:“生活之苦”“心境之苦”“事业受阻”“存亡之危”,又颇有见地地揭示处逆境之势的心态:“心灰意冷”“怨天尤人”“见心明志”“泰然处之”。我们看到了作者深邃的洞察力,也看到了“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内在意义。,技法借鉴,主题阅读,【问题】 1.文章主要写了韩愈被贬前后的哪些事? 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韩愈写给侄孙的诗,请简述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韩愈上表获罪,被贬潮州。韩愈被贬,行至蓝关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到任后为民兴“四利”。 2.内容上突出韩愈被贬的原因,和为国为民兴利除弊反被贬黜至远方、难以生还的悲愤心境;结构上从写传主被贬前的主要经历,过渡到写传主被贬后的心灵历程(或“精神世界);且与结尾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