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课时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常用氮肥:,46.7%,含氮量最高的氮肥(有机物),17.7%,易分解,施用时深埋,35%,易爆,结块不可用铁锤砸,21.2%,26.2%,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铵态氮肥防晒防潮,且均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混合施用,1.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为_,德国化学家哈伯因在合成氨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NH3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_溶于水的气体,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易液化,工业上可使用液氨作_剂。,极易,制冷,3.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氨水显弱碱性的原因是_ (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4.氨气分别与浓盐酸、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 5.实验室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制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 6.常见的铵盐都是白色、_溶于水的晶体,受热易分解,能与碱反应放出_。,NH3HCl=NH4Cl,2NH3H2SO4=(NH4)2SO4,易,氨气,1.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 B氨水中的NH3H2O电离出少量的OH 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电离 D氨本身的碱性弱,B,2.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A闻到有氨气逸出 B棉花被气体冲出 C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蓝 D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在试管口检验,发现试纸变红 解析:NH3是唯一一种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用它可以检验NH3的存在。,C,3.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入试管中,然后 ( ) A加热,用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试液 D加入苛性钠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解析:检验铵盐的方法是把NaOH溶液加到某物质的固体或溶液里,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可以判断该物质是铵盐。,D,感悟导引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 ) (2)可以加热分解氯化铵制备氨气( ) (3)可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3.净化装置:盛有碱石灰或NaOH固体的干燥管(或U形管)。 4.收集方法: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5.尾气吸收:棉花用稀硫酸浸湿,吸收氨气,防止多余的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6.验满方法 (1)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处,若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2)用玻璃棒蘸取浓盐酸靠近试管口处,若产生白烟,则说明氨气已收集满。,(2014常州高一质检)实验室制氨气常用以下两种方法:用Ca(OH)2和NH4Cl固体反应制取;用固体生石灰与浓氨水混合制取。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方法的化学方程式:_。 (2)方法能制取氨气的原理是_。 (3)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_。,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混合物温度升高导致浓氨水中的NH3挥发出来,在试管口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看是否变蓝,(4)通常用于证明NH3极易溶于水的实验是_;氨水显碱性的原因是_。 (5)发生装置如上图,方法应选用_,方法应选用_(填标号)。,喷泉实验,A,B,解析 根据NH3的制备原理选择合适的装置。NH3是一种碱性气体,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方法产生NH3的原因是CaO与H2O反应生成Ca(OH)2同时放出大量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放出NH3。,规律方法 (1)收集氨气的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氨气和空气发生对流,提高氨气的纯度。 (2)不能用浓硫酸、P2O5干燥氨气,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氨气,浓硫酸、P2O5分别与氨气反应生成相应的盐,CaCl2与NH3发生反应:CaCl28NH3=CaCl28NH3。 (3)不能用NH4NO3和NH4HCO3代替NH4Cl,NH4NO3受热可能发生爆炸,NH4HCO3受热分解产生CO2,而使制得的氨气不纯。 (4)不能用NaOH、KOH代替熟石灰,因为NaOH、KOH易潮解而使反应物板结,而且在加热时对试管有较强的腐蚀性,易使试管破裂。,解析:此气体要符合3个条件:可用固体干燥剂干燥;可用排气(此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法收集;该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而且能用水吸收。符合这3个条件的气体为NH3。,D,感悟导引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铵盐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可产生氨气( ) (2)二氧化碳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做喷泉实验( ) (3)产生喷泉的原因是气体溶于液体中而产生压强差( ),铵盐的检验和喷泉实验,2.喷泉实验 (1)喷泉实验原理:容器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强差,在压强差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尖嘴的导管喷出来,形成喷泉。 (2)用NH3做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氨气、烧瓶要干燥;装置气密性好;氨气的量要充足。 (3)常见能形成喷泉的气体及液体,酸性气体(HCl、H2S SO2、CO2),碱性气体(NH3),水溶性大的气体HCl、NH3,Cl2,NaOH溶液,水或盐酸,水,NaOH溶液,(1)图甲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各组合中不能形成这样的喷泉的是_。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B,(2)某实验小组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办法,并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能产生喷泉的是_。 ACu与稀盐酸 BNaHCO3与NaOH溶液 CCaCO3与稀H2SO4 DNH4HCO3与稀盐酸 (3)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甲是_(均填“增大”或“减小”)上部烧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图乙是_下部锥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D,减小,增大,解析 第(1)小题四个选项中,A、C、D均是中学化学中学生熟悉的“喷泉”实验适用试剂,而只有B项,由于O2在水中的溶解度太小,故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强差,不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为B。第(2)小题与第(1)小题相比,在原理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均可以通过一定的压强差形成喷泉,不同之处是图甲是通过减小烧瓶内气体的压强形成压强差,而图乙是通过增大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形成压强差,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明显增大,从而将液体压入烧瓶产生喷泉,故答案为D。图甲是因为烧瓶内气体压强突然减小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乙则相反,是因为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增大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2.如图装置,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液体。挤压滴管的胶头,不能形成喷泉的是(已知CuS是难溶于水的黑色物质)( ) ACO2(NaHCO3溶液) BNH3(H2O中含酚酞) CH2S(CuSO4溶液) DHCl(AgNO3溶液) 解析:CO2在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不能形成喷泉;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NH3H2O部分发生电离生成OH,酚酞变红;H2S和CuSO4反应生成CuS黑色沉淀;HCl极易溶于水,且和AgNO3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A,1.氨与挥发性酸相遇产生白烟,氨遇浓硫酸无白烟产生。 2.氨气是非电解质;氨水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氨气是碱性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燥,也不能用无水CaCl2干燥,可用碱性干燥剂碱石灰、固体氢氧化钠或生石灰干燥。 4.多余氨气气体的吸收:用稀H2SO4浸湿的棉花堵在管口或用如右图装置吸收。 5.氨气溶于水,生成NH3H2O,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计算氨水物质的量浓度时溶质仍视为NH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