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六国论,苏 洵,学习目标: 1、疏通文字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 3、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4、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八大家是指“韩柳”、“三苏”、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作者简介,当年苏老泉, 年已二十七。 方知需用功, 发奋读书籍。 并同儿与女, 思究圣人语。 寒窗多少年, 青丝根根白。 父子同进京, 三人皆中举。 皇城咸震惊, 争诵苏洵名。 读书从不晚, 辛勤为第一。,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背景展示,文中七国指哪些国家? 七国:齐楚韩魏燕赵秦,七国大概分布图:,秦,楚,齐,燕,赵,魏,韩,1、全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A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B 不赂者以赂者丧。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挈领下文议论。,整体梳理,4、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中心意思?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第二段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么论证的? 论证方法: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怎么论证的,赂地造成了双方土地(实力)变化(对比),对待土地的历史比较(祖先和子孙对比),对待土地的现实比较(“有限”与“无餍”对比),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6、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7、试概括第三段的中心内容?,不赂者灭亡的原因,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亡:以荆卿为计。,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8、请找出第一段中与第三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9、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总结历史教训:,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要敢于对敌斗争),10、试概括第四段的中心内容?,11、试概括第五段的中心内容?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12、第六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论 证 方 法,“古人云: ”,引证法,加强论证说服力,六国灭亡史实,例证法,证明观点正确性,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对比法,证明破灭必然性,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三段) 假设论证(第四段),归纳总结,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 语言: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