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四 化学实验探究题课件.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3665192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四 化学实验探究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四 化学实验探究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广东省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四 化学实验探究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部分 专题突破,专题四 化学实验探究题,考情分析,题型剖析,类型一 有关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5年4考),有关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主要考查点有以下几种: 1. 固体混合物的成分探究一般采用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硝酸钡、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此类题目常考的几个易错点有:,题型剖析,反应产物的检验等。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的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 3. 纯净物组成元素的探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4. 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此类探究从物质是否恰好全完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验证时一般不需要验证生成物,因为生成物是一定存在的,只需验证过量反应物是否存在。,题型剖析,(1)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不一定就是碱,也可能是Na2CO3等碱性物质。 (2)沉淀加入稀盐酸,全部溶解且产生气体,若沉淀不是金属单质,可确定沉淀中含有碳酸盐,但可能还混有不溶性碱,如Mg(OH)2。 2. 气体混合物的成分探究有关气体成分的探究,涉及的知识点有CO、CO2、CH4、NH3、HCl、O2、H2、N2等气体的制法和检验,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一些,考点精练,【例】(导学号08224556)馒头、面包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他们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小明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后,将家里制作馒头用的白色粉末带到实验室与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探究。【初步探究】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测得溶液的pH7,说明溶液呈_性。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成分是什么?,碱,考点精练,【查阅资料】 (1)碳酸钠、碳酸氢钠都可用于制作发面食品。 (2)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碳酸钠很稳定。 【猜想与假设】 猜想:碳酸钠; 猜想:碳酸氢钠。,考点精练,【实验探究】甲乙兴趣小组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进行探究。甲组方案:如图6-4-1甲,取适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将导管伸入澄清石灰水,加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正确。写出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考点精练,乙组方案:用如图6-4-2乙所示装置作为反应容器,准确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以判断白色粉末的成分。分别向盛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白色粉末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记录如表:,考点精练,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表中m= _;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猜想正确,判断的依据是_。 【反思应用】 (1)甲组方案中,无法判断白色粉末是否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乙组方案可以判断,如果是两者的混合物,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a,V3=V2,V1V3V2,考点精练,(2)家中制作馒头、面包时,将面粉发酵(产生有机酸),再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钠,可以使馒头、面包松软。原因是 _。 方法点拨: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碳酸氢钠与有机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考点演练,1. (导学号08224557)如图6-4-2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猜想】 ()含可燃性气体CO; ()含可燃性气体CH4; ()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考点演练,【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矿泉水瓶倒转,使_,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 【进行实验】,水流出,烧碱(或NaOH)溶液,水蒸气,变蓝色,CO2,考点演练,【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也有相同的现象。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_的存在,其方法是_。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CO,将气体通过炽热的氧化铜粉末,看粉末是否变红,鼓风排气,考点演练,2. (导学号08224558)(2016广东)小明在课外阅读中得知:氢氧化铜受热会分解生成氧化铜 ,于是用CuSO4溶液与KOH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并对氢氧化铜进行加热。 (1)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_。 (2)制取氢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为_。,H2O,考点演练,(3)小明在加热氢氧化铜时,发现蓝色固体先变成黑色;继续高温灼烧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同时有气体产生。为弄清这种红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查阅资料】Cu和Cu2O均为红色固体,且Cu2O+H2SO4=Cu+CuSO4+H2O。 【提出猜想】红色固体是:.Cu;.Cu2O; . _。,Cu和Cu2O,考点演练,【进行实验】 【结论分析】 (1)据上述实验现象,小明认为猜想正确。但有同学认为小明的判断不严谨,因为猜想_也有相同的现象。,Cu2O,考点演练,(2)氧化铜高温灼烧由黑变成红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 (3)如要确定1.44 g红色固体成分,还需要补充的操作是_,再通过_得出结论。,对最后剩余的红色固体进行称量,计算,考点演练,3. (导学号08224559)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酸雨的危害,煤燃烧产生的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SO2与水结合生成弱酸性亚硫酸(H2SO3)。 已知:H2SO3易分解生成水和SO2,也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或稀硝酸反应生成H2SO4;H2SO3和SO2都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考点演练,(1)酸雨是pH小于_的降雨。 (2)常用脱硫方法减少废气中的SO2,以生石灰(CaO)为脱硫剂,高温下与废气中的SO2与O2化合生成CaSO4,化学方程式为_。 (3)实验室常用亚硫酸盐与HCl或H2SO4反应制备SO2,Na2S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5.6,考点演练,(4)小鸿同学利用中和反应的原理,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酸雨(pH约为3)中加入足量的KOH,并就反应后混合溶液中盐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反应后的混合溶液中盐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猜想1:只有K2SO3;猜想2:_;猜想3:既有K2SO4,也有K2SO3。 【实验探究】限选试剂:稀硫酸、稀盐酸、稀硝酸、氯化钡溶液、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只有K2SO4,考点演练,有气泡产生,品红溶液褪色,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稀盐酸,考点演练,4. (导学号08224560)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海洋中,工业上主要是从含有金属元素并有开采价值的矿石中提炼金属。 (1)赤铁矿在自然界中储藏丰富,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 (2)磁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3O4,在Fe3O4中存在两种不同价态的铁离子,其中1/3是Fe2+,2/3是Fe3+。请写出Fe3O4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Fe2O3,考点演练,(3)工业上主要采用高炉炼铁,常用到的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石灰石和空气。其中,焦炭的作用是_(仅答一点)。 (4)由于铁的氧化物中Fe3O4和FeO均为黑色,实验室用CO还原Fe3O4得到的铁中是否会含有Fe3O4和FeO,某同学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 资料:FeCl3溶液与铁发生的反应是 但FeCl3溶液不与Fe3O4、FeO反应:含有Fe3+的盐溶液遇到KSCN溶液时变成红色,利用该反应可检验Fe3+的存在。,燃烧提供热量,考点演练,【提出问题】CO还原Fe3O4得到黑色产物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猜想1:Fe;猜想2:Fe和Fe3O4; 猜想3:Fe和FeO;猜想4:_。,Fe、FeO、Fe3O4,考点演练,【实验探究】限选试剂:CO、盐酸、澄清石灰水、KSCN溶液、FeCl3溶液。,取少量操作所得的滤渣于试管中,再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加入适量的KSCN溶液,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题型突破,类型二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考点精练,【例】(导学号08224561)我们知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那么二氧化硫与水是否也能反应生成一种酸呢?某实验小组对此进行探究,设计的探究过程如下。请你回答其中的有关问题: (1)做出假设:_。(2)设计方案:先验证水能否使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6-4-3:,二氧化硫能(或不能)与水反应成酸,考点精练,(3)查阅资料:你认为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_(填序号)。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SO2不与浓硫酸反应 二氧化硫有毒,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考点精练,(4)实验: 实验过程中装置C内石蕊试纸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_。装置D中胶头滴管中的蒸馏水在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之前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未见试纸颜色发生变化,当有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时发现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此现象说明_,此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二氧化硫气体不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水不能使蓝色的石蕊试纸变色;二氧化硫和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某种酸性物质,考点精练,装置E的作用是_。 (5)结论:根据以上实验操作和现象,原假设_(填“成立”或“不成立”)。,吸收多余的SO2气体,防止污染空气(尾气处理),成立(或不成立),考点精练,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以及检验常见物质性质的方法。如检验物质的酸碱性可以用酸碱指示剂,根据变色情况判断;也可以用pH试纸,根据pH值判断;还可以根据酸或碱的其他的化学性质来判断,如向某溶液中插入铁丝时,如果有气泡冒出,那么该溶液为酸溶液。,考点演练,1. (导学号08224562)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 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pH试纸测得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1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_。,碱性,考点演练,【探究实验二】 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_。结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 【探究实验三】 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6-4-4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大量气泡,考点演练,(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4)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氯化钙,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考点演练,2. (导学号08224563)第五套人民币1元硬币采用了钢芯镀镍(Ni)材质,某化学学习小组对镍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镍、铁、铜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怎样的?,考点演练,【设计实验并验证】,考点演练,(1)实验前需要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_。 (2)甲中,银白色铁丝表面有黑色固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3)乙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是_。 (4)丁同学把镍丝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由蓝色变成浅绿色,FeNiCu,考点演练,【反思与拓展】(1)若采用丙实验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C是_。 (2)实验后,甲、乙、丙的废液倒在了一起,废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Ni,Ni2+、Fe2+,题型剖析,类型三 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物质的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成分如氧气,水,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常见的有NaOH、CaO、Ca(OH)2、碱石灰(NaOH和CaO的混合物)的变质。解题时需掌握NaOH、Na2CO3、CaO、Ca(OH)2、CaCO3的检验鉴别等有关基础知识。,题型剖析,变质的情况有三种: 没有变质(变质后的物质不存在),检验时只需证明不存在变质后的物质。 部分变质(变质前与变质后的物质都存在),检验时需分别证明变质前和变质后的物质都存在,但一定要注意二者在检验时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扰以及加入的物质对成分检验的干扰。 全部变质(变质前的物质不存在,只存在变质后的物质),检验时只需证明不存在变质前的物质。,题型剖析,1. 氢氧化钠(NaOH)的变质 (1)变质的原因: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变质情况分析:没有变质,成分:NaOH。部分变质,成分:NaOH和Na2CO3。全部变质,成分:Na2CO3。 (3)变质情况的检验方法: 没有变质:取样,滴入稀盐酸(或CaCl2溶液),若无气泡产生(或无白色沉淀生成)。,题型剖析,部分变质:取样,滴入足量或过量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上层清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部分变质。 全部变质:取样,滴入足量或过量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往上层清液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红色,说明全部变质。 部分变质:取样,加水,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再往不溶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部分变质。,题型剖析,全部变质:取样,加水,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红,再往不溶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全部变质。 2. 氧化钙的变质 (1)变质的原因:吸收空气中的H2O和CO2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Ca(OH)2+CO2 = CaCO3+H2O。,题型剖析,(2)变质情况分析: 没有变质,成分:CaO。 部分变质,成分:CaO、Ca(OH)2或CaO、Ca(OH)2和CaCO3。 全部变质,成分:Ca(OH)2、CaCO3或CaCO3 (3)变质情况的检验方法: CaO的检验:取样,加水,温度明显升高,说明有CaO。,题型剖析,Ca(OH)2的检验:因为CaO的检验会对Ca(OH)2的检验带来干扰,所以若有CaO存在,一般不能检验Ca(OH)2 的存在。 CaCO3的检验:取样,滴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有CaCO3。 3. 氢氧化钙的变质 (1)变质的原因: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题型剖析,(2)变质情况分析: 没有变质,成分:Ca(OH)2。 部分变质,成分:Ca(OH)2和CaCO3。 全部变质,成分:CaCO3。 (3)变质情况的检验方法: 没有变质:取样,滴入稀盐酸,若无气泡产生,说明没有变质。,题型剖析,部分变质:取样,加水,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再往不溶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部分变质。 全部变质:取样,加水,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红,再往不溶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全部变质。,考点精练,【例】(导学号08224564)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稀盐酸,考点精练,【猜想与假设】猜想1: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猜想2:该氢氧化钠溶液_。 【查阅资料】(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全部变质,考点精练,【实验探究2】 【实验结论】该溶液_(填“部分”或“全部”)变质。,碳酸钠,氢氧化钠(或NaOH),部分,考点精练,【反思与评价】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_(填“能”或“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原因是_。,不能,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无法确定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存在,方法点拨:有关物质变质情况的探究题目,首先要明白物质变质后会生成什么物质,原物质和生成的物质各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相应的碳酸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把露置于空气中可能变质的Ca(OH)2放到水中,出现浑浊,过滤后的滤渣可能含有CaCO3,也可能含有Ca(OH)2,因为Ca(OH)2微溶于水,可能有Ca(OH)2未溶解。,考点演练,1. (导学号08224565)(2016恩施州)在学习常见的碱课题时,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标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底有一些白色固体物质。课后同学们对这瓶石灰水是否变质进行了探究。 【提出猜想】甲同学认为:石灰水完全变质; 乙同学认为:石灰水部分变质; 丙同学认为:_。,石灰水没有变质,考点演练,【实验方案】,石灰水没有变浑浊,酚酞溶液变红色,取少量白色固体,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分析与讨论】大家通过分析和讨论认为:如果丙同学的猜想也正确,则瓶底的白色固体物质是_(填化学式),其产生的原因是_。,Ca(OH)2,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有一部分氢氧化钙析出,考点演练,2. (导学号08224566)(2016海南)实验室有一瓶敞口放置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同学们想证明这瓶过氧化钠是否变质,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2Na2O2+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提出猜想】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全部变质。 【实验过程及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无明显现象,证明猜想_正确(填序号)。,考点演练,(2)取少量(1)中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证明原样品中一定含有_。 (3)请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实验证明原样品中还可能含有什么物质。(简写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_。,碳酸钠,取少量(1)中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或取少量原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溶解),加入足量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则原样品中含氢氧化钠,反之则不含氢氧化钠。,考点演练,3. (导学号08224567)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BaCl2溶液显中性。,考点演练,【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_。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Na2CO3,NaOH,考点演练,【思考与分析】 小杰同学经过分析认为步骤的结论不准确,原因是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 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一定含有的物质是Na2CO3、Ca(OH)2;实验探究步骤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Ca(OH)2+Na2CO3=CaCO3+2NaOH,NaOH、NaCl、BaCl2,题型剖析,类型四 有关化学反应影响因素的探究 有关影响化学反应因素的探究包括催化剂、燃烧条件、金属生锈的条件等内容。解答此类探究题的关键是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时,必须明确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只改变一个因素来进行分析。在分析问题时,要先找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相同,从改变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题型剖析,1. 催化剂的探究 (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2)化学反应速率的改变通常通过产生气体的快慢来判断;质量不变往往通过比较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改变来证明;通常将反应后的物质回收后重复实验来判断其化学性质是否改变。,题型剖析,2. 燃烧条件的探究: 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 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常考查Fe、Al、Cu三种金属的生锈条件。 4.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其他因素 (1)溶液的浓度。(2)外界的温度。(3)催化剂的种类。(4)反应物的接触面积。(5)反应物的浓度等。,考点精练,【例】(导学号08224568)(2016杭州)小金为了探究温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借助如图6-4-5 所示实验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了两次实验,两次实验的部分设计如下表所示:,考点精练,(1)实验2中应加入5%H2O2_毫升。 (2)在两次实验中,可通过_来比较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大小。 (3)实验2中水浴温度控制在80 时,测定的反应速率会比真实值偏大,其原因除锥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外,还有_。 (4)实验结束后若要将MnO2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可采取的方法是_。,40,相同的时间内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温度较高时水蒸发成水蒸气,过滤、洗涤、干燥,考点精练,方法点拨:在探究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的过程中,往往要运用到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包括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金属生锈的条件、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影响固体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探究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的因素等。控制变量法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实验中的平行反应中只能有一个因素是变量,其余的因素都要一致。,考点演练,1. (导学号08224569)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用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CaCO3+2HCl=CaCl2+H2O+CO2,考点演练,【作出猜想】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还可能是_。 【设计实验】 (1)验证猜想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_的石块,加入质量相同、_的稀盐酸进行实验。 (2)验证猜想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_。,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产地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考点演练,【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_。,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考点演练,2. (导学号08224570)小亮同学在制取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硫酸铜溶液滴加到了盛有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气泡,于是引起了小亮同学的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是哪种粒子能使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加快呢? 【查阅资料】硫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H2O、SO42-、Cu2+。,考点演练,【猜想与假设】不可能是H2O,理由是_;可能是SO42-;可能是Cu2+。 【实验验证】 (1)在试管中加入10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滴加稀硫酸后,无明显变化,说明_不能使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加快。,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SO42-,考点演练,(2)在试管中加入10 mL 5%的过氧化氢溶液,滴加_后,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进一步证明能使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的是_。 【结论】实验证明,硫酸铜在该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发生变化,硫酸铜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反思与交流】检验实验(2)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硫酸铜溶液,Cu2+,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考点演练,3. (导学号08224571)小明同学在练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时,将没有打磨的铝片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结果发现产生的气泡很慢,于是他想:铝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呢?经过认真思考,小明认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与酸的浓度、反应的温度有关,下表是他设计的实验和记录的数据(每次实验用相同质量的铝片和足量的稀盐酸反应)。请你根据表中的信息填空:,考点演练,(1)没有打磨的铝片和稀盐酸反应慢的原因是_。写出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铝在常温下能和氧气反应,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了铝与稀盐酸接触,2Al+6HCl=2AlCl3+3H2,考点演练,(2)小明设计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_;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_;实验、探究的结论是_。 (3)除了用铝片消失的时间来衡量反应的快慢,还可以用_的方法来衡量反应的快慢。,稀盐酸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溶液的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中冒出的气体的速率,考点演练,(4)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铝片和稀盐酸反应的速率?_。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是:_。,铝片的表面积,质量相同但表面积不同的铝片加入等温度等浓度的稀盐酸中进行实验,进而作出判断,类型五 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5年1考),中考中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些特殊的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此探究要认真分析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可能产生的相应产物、现象,分析与实际产生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时,要涉及对比实验,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题型剖析,【例】(导学号08224572)CO2与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进行如下探究活动。图6-4-6,考点精练,【查阅资料】(1)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 【设计实验】 (2)方案一:,考点精练,CO2+2NaOH=Na2CO3+H2O,稀盐酸(或CaCl2溶液等),有气泡产生(或有白色沉淀产生),(3)方案二: 【反思与评价】(4)有同学认为方案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出“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结论,还应再做对比实验,理由是_。,考点精练,挤压胶头滴管滴入NaOH溶液,振荡,打开活塞,方案二的实验现象也可能是CO2溶于水造成的,方法点拨:熟练掌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并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对物质进行鉴别,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考点精练,1. (导学号08224573)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后,进行了如图6-4-7所示的探究。,考点演练,【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 石墨; . _。 【实验】用天平称量1. 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_,那么猜想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考点演练,铝箔,不变红,【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_。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的活动性顺序是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考点演练,对比试验(或控制变量法),AlCu,【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烧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_。,考点演练,是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物质形状)影响反应速率(或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大),2. (导学号08224574)小宁和小明同学学习完酸、碱、盐后发现: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Na2CO3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碱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碱在水中解离出OH-,那么Na2CO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呢?小宁设计了如图6-4-8所示的三个实验,请你和小宁和小明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考点演练,(1)Na2CO3属于_(填“酸”“碱”或“盐”)。 (2)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 (3)实验加入蒸馏水的目的是探究水分子是否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小明同学认为实验没必要做,你认为小明的理由是_。,考点演练,盐,探究Na+是否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酚酞溶液中就有水分子(或氯化钠溶液中含有水分子),(4)实验滴入Na2CO3溶液,振荡,酚酞溶液变红,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后,振荡,红色逐渐消失,同时还观察到生成了_ (提示:CaCl2溶液呈中性),由实验、得出结论:溶液中的CO2-3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5)小明同学在和老师交流上述结论时,老师说:“其实Na2CO3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也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你认为Na2CO3溶液中存在OH-的原因是_。,考点演练,白色沉淀,CO2-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O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