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二,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俄进入了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1)实行余粮收集制。 (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3)取消自由贸易。 (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作用: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一,二,三,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自主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最终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这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不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2.实施: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施。,一,二,三,3.内容,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自主思考为什么有人说新经济政策是符合苏俄国情的“最恰当的选择”? 提示: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成分的存在,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一,二,三,三、“斯大林模式”(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梳理本知识点),一,二,三,史料解读斯大林上台后,他多次告诫他的人民:“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到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为迅速改变苏联的落后面貌,他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结果如何? 提示:举措:取消新经济政策,进行计划经济建设。结果: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 史料实证 列宁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他公开提出同资本主义妥协,这是一个战略退却。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农民可以自由地出卖他们的农产品。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时期“社会主义化进行得太快了”的经济表现。 (2)根据史料,指出苏俄(联)“同资本主义妥协”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该妥协的主要原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表现: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分配制;大中小企业一律国有;实行义务劳动制等。 (2)措施: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余粮可以买卖;恢复自由贸易;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经营等。 主要原因: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历史解释 (1)就两者实施的目的来看,前者主要是为了集中力量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以巩固苏维埃政权;后者则是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就两者的内容来看,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3)就两者取得的成效来看,前者在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在战后的继续实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后者则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为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 (4)就两者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地位来看,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史家论断美国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认为,斯大林体制建立的时代,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绝大多数观察者认识到,曾经改变了沙皇俄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的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性。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挑战了自由社会的价值观和制度,也表明了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的可行性。,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1】 西方文明简史中这样描述苏俄(联)某时期的社会状况:“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而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了;重工业、银行和矿山则仍然留在政府手中。”上述状况的出现是因为当时正推行着(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建设 D.赫鲁晓夫改革 题目立意: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本题以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苏俄(联)的社会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对新经济政策实质的认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根据材料中“农民现在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了;重工业、银行和矿山则仍然留在政府手中”等信息,可知当时苏俄(联)恢复了商品贸易,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重工业仍然留在政府手中”,表明当时苏维埃国家仍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综合这两点信息,可知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斯大林模式” 史料实证 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在于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计划”,或者说政府机关掌握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中央计划,成为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在苏联,“计划社会”的思想部分来自恩格斯所阐述过的社会主义学说,部分地来自战争的经验,甚至更多地来自一种不可抗拒的压力,即如何应付在提高国家生产水平中出现的连续而长期的问题。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指出1928年以后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 (2)根据史料,说明苏联建立“计划社会”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提示:(1)特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原因:受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战争时期的经验;解决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影响:开辟了一种新的现代化道路,使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实现了工业化;但其弊端导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历史解释 (1)含义:“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2)形成原因:“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崇拜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指导上的失误等。,探究点一,探究点二,(3)特征: 这种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 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4)影响: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规模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发挥了有效的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不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2】 在1952年的苏联,1公担(1公担=100千克)稞麦可分别交换的印花布与砂糖,均不足1928年的4%。1953年,苏联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苏联的上述做法表明( ) A.苏联的农副产品质量差且价格十分低下 B.苏联农产品极端过剩 C.工业发展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 D.苏联市场体制不完善 题目立意:“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它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一方针对苏联产生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本题旨在通过20世纪50年代苏联农产品的价格,考查对“斯大林模式”影响的认识。,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题指导: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来换取工业的发展。题目材料中农产品价格与成本的偏差,正是牺牲农民利益的具体反映。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