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II)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644290 上传时间:2020-06-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II)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II)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合肥市高考语文全国卷Ⅲ压轴卷(II)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肥市高考语文全国卷压轴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17高一下孝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三种境界分别引自晏殊、柳永、辛弃疾的词句。若自原词观之,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这些词句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将其比肩而立,这只是由于联想而已。“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不过欣赏者之联想与创作者之联想又微有不同。创作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由联想而化为具体之意象;欣赏者所致力的乃是如何将作品中所表现的具体的意象,由联想而化为自己抽象之感觉、感情与思想。创作者的联想我们可以找到两个简明的例证,其一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其二是秦少游“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自“离恨”到更行更远还生的“春草”,自“回肠”到金炉断尽的“篆香”,这当然是联想。而“离恨”和“回肠”是抽象的感情,“春草”和“篆香”则是具体的意象。使读者自此具体之意象中,对抽象之感情、感觉、思想,得到鲜明生动的感受,这是创作者之能事。至于欣赏者的联想,则我们自人间词话中就可以找到两个例证,其一是评南唐中主摊破浣溪沙词的话,王氏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其二是评冯延巳鹊踏枝词的话,王氏云:“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自“菡萏香销翠叶残”到“美人迟暮”;自“百草千花寒食路”到“诗人之忧世”当然也是联想,而“菡萏香销”和“百草千花”是具体的意象,“美人迟暮”之感和“诗人忧世”之心则是抽象的感情,自作品具体之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感情、感觉和思想,这是欣赏者之能事。这种由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且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已经赋予这作品以生生不已的生命了,这也就是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当然,我这样说也并不是以为欣赏单只着重联想,而便可以将作者之原意完全抹煞而不顾,我只是以为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辞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只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反之亦然,若一个欣赏诗歌的人,但凭一己之联想,便认定作者确有如此之用心,那么即使他所联想的十分精微美妙,也不过只是盲人摸象的痴说而已。所以我以为对诗歌之欣赏实在当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人间词话三种境界之说,当然只是王国维由一己主观之联想所得的感受,但王氏的可贵之处则在他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他还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虽然每个人之所得不尽相同,但每个人却都可以就其不同的感受而将之加深加广,这种触发的提示岂不是极可贵的么?(节选自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有删改)(1) 关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国维用前人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是他在前人词句感发下产生联想的结果,这种联想真切而独特。B . 词人以“昨夜西风”等词句形象描写不同情绪;王国维又引用这些词句来描述三种境界,这是欣赏者的联想。C . 王国维能把三位词人的词句,统一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是因为词人能以常见之物事现其未见之情思。D . 王国维三种境界的联想赋予了前人词句以更强的生命力,也带给后来的读者更为丰富的联想与感受。(2) 下列关于“创作者的联想”和“欣赏者的联想”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运用“比”“兴”“托喻”“象征”等源于联想的手法,将自己的抽象之感觉、感情、思想化为读者更易于接受的具体之意象。B . 欣赏者的联想由创作者所描写的具体意象引发,联想的过程与内容又能充分体现欣赏者的主观感受与思想,不再受创作者所提供的具体意象影响。C . 如果说创作者的联想是由此及彼的,那么欣赏者的联想就是由彼及此的,后者与前者的过程相反,但二者都涉及到具体意象和抽象的感觉、感情、思想。D . 两者在作者与读者间形成的微妙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作品只要在欣赏者心中唤起真切而深刻的感受,就会有强大生命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真正欣赏诗歌作品的人,其针对作品的联想并非胡思乱想,而应具备两个条件:对作品真有所了解,对作品真有所感受。B . 王国维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从前人诗词中生发出“人生境界”这一独特联想,更在于他谦逊的态度给后人树立了榜样。C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映了欣赏者对同一意象的联想差异,强调了欣赏者的主观联想对作品意义的决定作用。D . 本文采用引用、比较等论证方法,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种境界”说为例,明确了创作联想与欣赏联想的异同。2. (12分) (2017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孤狼屠格涅夫(俄)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你是什么人呀?”“我是这里的护林人。”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怎么办呢!”“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你就是孤狼呀?”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你要干什么?”“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护林人转过身去。“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小说开篇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B . 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C . 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D . 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2) “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18分) (2016高三下涞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史学泰斗何炳棣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选自文汇报,有删改)相关链接:何炳棣(1917-20120607),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何炳棣先生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9年,何炳棣先生被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代表作: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B . 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C . 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D . 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E . 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2) 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3) 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4) 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 (11分) (2016高二下锦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B . 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C . 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D . 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2)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里中:“里”为古代居民组织,有“五邻为里”之说。“里中”指同里的人,也指家中。文中为后者意。B . 茶法:古代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茶叶买卖实行征税。明代茶法征收办法在元代基础上斟酌改订。C . 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李善长全家就因胡惟庸谋逆之罪而连坐被诛。D . 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因居殿中而得名。明初沿用旧制,太祖就曾封刘基为中丞。(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善长全力辅佐太祖,深得信任。李善长曾跟从太祖攻下滁州,担任参谋,参预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B . 李善长熟悉典章制度。他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人才,常常命他书写文告书信。C . 李善长多次修订法度。他提出对盐实行专卖,立茶法,恢复制钱法,请求删去除犯大逆罪的连坐处罚,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D . 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等稍有越权,李善长立即上奏罢黜他们。刘基也因与其发生争执而请假回乡。(4)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5. (7分) (2019高三下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赵嘏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B . 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C . 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D . 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2)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6. (7分) (2018高一上扶余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这两句词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博大的革命者胸怀。 (2) 在荆轲刺秦王中,与成语中“怒目而视”和“怒发冲冠”都形容非常愤怒的两个句子是:_,_。 (3) 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康桥的柳树的句子是:_,_。 (4) 在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_。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5分)7. (3分) (2017舒城模拟)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两项是( ) A . 2016年新学期教代会上,教师代表结合学校实际,抛砖引玉 , 畅所欲言,为新一学年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B . 在西方美英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洋洋洒洒 , 一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著作。C . 中国封闭式小区的形成原因,从历史文化、审批政策,到市场运作等方面不一而足 , 人们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方式,越是封闭的小区越安全。D . 这个钟鸣鼎食、米珠薪桂之家的围墙虽然很高、很厚,但这丝毫掩盖不了这个大家庭内部的种种矛盾。E . 中国政府公布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使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机不可失,刻不容缓。8.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问责制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问责制度是一个国家反腐倡廉和法治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B . “河套人”的生存年代经考古确认大幅度提前,一下子跃居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C . 近年来,国内有的高校也受到奢侈风气的影响,大修豪华办公楼,某高校仅三层的餐厅,也安装了观光电梯,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和极其恶劣的影响。D . “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是好好活!”电视连续剧士兵突击中的经典台词,将引发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共鸣,成了他们的人生坐标。9. (2分) (2017高一下邹平期中)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生存无忧,_谋生态这是人民的要求。近些年来,_我们在生态建设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_连日来浓雾重锁的城市污染又警醒我们:空气污染防治_面临巨大挑战。政府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了追求生态文明的决心,_从源头上扭转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我们_可能拥有天蓝、地绿、水净、风清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应从健康呼吸开始。A因而虽然可/只要就B所以当然而仍然/还C从而尽管/还是一旦也D进而/但依然只有才A . AB . BC . CD . D10. (3分) (2017高二下南部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通顺,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划线句子不超过15个字。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_ ,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_ ,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 ,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_ , 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11. (5分) (2017高三下重庆月考) 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8高三上牡丹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知名律师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长途火车,买了2张上铺。上车后,他开始找人商量换下铺。问了两位男生,一位因为腿伤不便换座,另一位没有说明原因直接拒绝了。最后,两个女孩给他换了下铺,也没要求补差价。事后,这位微博拥有将近200万粉丝的律师,写了一篇火车换铺有感,他在微博结尾写道:“至于那两位男生,有朝一日,你们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现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热议,有人为热心女孩点赞,有人为不愿换座的男生叫屈,也有人对该律师的态度表示不满。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第 17 页 共 17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1、1-2、1-3、2-1、2-2、2-3、3-1、3-2、3-3、3-4、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4-1、4-2、4-3、4-4、5-1、5-2、6-1、6-2、6-3、6-4、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5分)7-1、8-1、9-1、10-1、11-1、四、 写作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