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相关资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6161828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相关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相关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相关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第5单元第16章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资料1 动物的行为的概念图表示:资料2 蚂蚁的趣事轶闻资料3 动物的防御行为资料4 动物的育幼行为资料5 动物的攻击行为资料6 蚂蚁复杂的社会行为资料7 动物之间的战斗资料8 动物的防御行为举例资料9 昆虫的化学防御资料10 捅马蜂窝的后果资料11 节律性行为资料12 取食行为资料13 生殖行为资料14 亲代照顾与社会行为资料1 动物的行为的概念图表示:资料2 蚂蚁的趣事轶闻在我的记忆中,蚂蚁是我儿时的玩伴。在地上蹲上几个小时津津有味地看着它们筑巢、觅食、打架,有时甚至挖开土壤想看看它们的家里边。长大后才知道,这小小的蚂蚁身上还有许多的学问。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蚁科的动物。蚂蚁是人们常见的一类昆虫,很容易识别。一般体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有翅或无翅。小小的蚂蚁在一亿年前就开始生活了,和恐龙是一个时代的。谁也没想到,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灭绝了,而小得可怜的蚂蚁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生活的还挺好。蚂蚁的一种社会性昆虫。在它的家族中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最高级的也就是家族中的领导者蚁后。蚁后是一只生殖能力很强的雌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它的一生什么也不干,只负责产卵,让这个家族延续下去。而和它交配的就是雄蚁,一种有翅膀的蚂蚁。头圆小,上颚不发达,触角细长。有发达的生殖器官和外生殖器,主要职能是与蚁后交配。它的命运也不济,大多和蚁后交配后就死去了。而在蚁穴中最辛勤、最勇敢的就数工蚁了。工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它们的一生都在辛苦地劳动,要不停的觅食、保卫家园、照顾蚁后产下的卵和弟弟妹妹们,就连蚁后的生活起居都要照顾好,如果不把食物喂到蚁后的嘴边,蚁后就会饿死的。蚂蚁不但要自己出去觅食,有时还会饲养自己的“奶牛”,办有自己的畜牧厂。蚂蚁饲养的“奶牛”是蚜虫。蚜虫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工蚁把成群的蚜虫豢养在蚁穴中,每天晚上都把这些“奶牛”驱赶到植物枝叶上,为了安全起见,每次“放牧”之前,工蚁总是先爬到树枝上把甲虫、草蛉之类的昆虫赶走,好让蚜虫安枕无忧地吃食。蚂蚁之所以饲养这些蚜虫,是因为蚜虫吸食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可以产生带有甜味的粪便棗蜜露。当蚂蚁“挤奶”时,只要有触角轻轻的敲打蚜虫的腹部,蚜虫就可以分泌出蜜露。工蚁吸食后,回到巢穴内吐出,由专门储藏蜜露的工蚁储藏起来备用。看来蚂蚁们还是相当聪明的,很会过日子的呢!当我们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时候,看见蚂蚁在树干或地面上川流不息的忙于搬运食物的时候,它们总是沿着一条从蚁穴到食物的固定路线来回运动的。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在巢穴和食源之间开辟道路的哪?原来在蚂蚁的腹部末端有一些开放的腺体,能分泌一种叫信息素的化学物质。蚂蚁在外出觅食时,总是在一段路就把一小滴信息素留在路上。这样,不管走多远路都不会迷路的。外出觅食的工蚁,一旦找到美味的食物,便沿着原路回来召唤其他的蚂蚁前来搬运,沿着这条路来回搬运食物的蚂蚁多了,信息素也就越来越多,气味也越来越浓,渐渐的便行成了一条宽达几厘米的大道。如果有人在这条道路上用新鲜的泥土把它覆盖上,蚂蚁们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大千世界中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套很特殊的生活方式,它们以其特有的方式生存着,延续着自己的种族。在这到处充满危险的世界中努力而顽强的生存着,我们人类应该尊重它们,让它们在自己的家园中美好的生活下去。 资料3 动物的防御行为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 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走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的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的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一旦狼来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好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问,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椅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产在南美洲的卷尾豪猪具有惊人的爬树本领,它既能笔直的向上爬,又能头朝下往下滑行。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使它在树冠上也能相当自如的活动。这种本领使它能逃过敌害的追捕。实在逃不掉时。它会将全身长满的尖硬利刺竖起来,这时再凶的猛兽也会感到害怕而放弃攻击。当尺蛾的幼虫尺蠖遇到危险时,便用腹足和臀足抓牢所在的树枝,身体的前部和中部抬起来,胸足全部向前伸直并紧贴在胸部腹面。此时,外形和体色酷似树枝的尺蠖,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于是它借此常可获得逃生的机会,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拟态。资料4 动物的育幼行为动物的育幼行为是其繁殖行为的一部分。多数动物的育幼任务是由母亲承担的。哺乳动物、一部分鸟类和爬行类通常由母方照看幼体动物。有人认为,由于这些体内受精的动物可以多次交配,雄性动物难于确定幼体是否是自己的后代而疏于育幼。有些食肉的雄性哺乳动物(如虎、豹等)在母兽产仔后,给母兽和幼仔送猎物,一些“一夫一妻制”的鸟类(如鹤、燕等)则由父母双方共同育雏。只有少数动物由父亲照看后代。如,雄海马的育儿袋孵化小海马;王企鹅由雄鸟负责孵卵;雄三棘鱼保护受精卵。动物的育幼行为是先天的,与动物的发育阶段和激素的分泌密切相关。资料5 动物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巢区是指动物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绝大多数鸟类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后,就积极地寻求异性来繁殖后代。雄鸟飞临巢区,便立刻占据一块安全、舒适、食物充足的领域来“割地称雄”,绝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的雄鸟再进入这块地盘。于是它站在大树尖上高声歌唱,并且冲天而起,在自己地盘上空兜着圈子飞一阵,再落到领域内,这是告诫其他鸟类“这块地盘是我的”。这样的炫耀式飞行还有招引雌鸟的特殊意义。 鸟类在繁殖期间这种抢占地盘的现象称为“占区”,它所占的地盘称为“领域”。这个领域是在巢区内有一定范围的作为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和防范的区域,绝不允许其他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侵入,时常要用威吓或战斗来捍卫小区。兽类同样要建立领域。例如,马来西亚丛林中的黑长臂猿是个头儿高,双肩发达的猿类,它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不容易。每天早上,它要靠喉风箱发出巨大的声音来啼叫,以表示周围4 500米以内的地域是自己的领地;非洲雄狮常常在夜间重新设立疆界,因为它的气味界桩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为防止入侵者,狮子有时还要吼叫几声,这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以这响亮的吼声来加强气味界桩的作用;红羚羊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所以有固定的领地,它是用鸣叫警告对方不要来侵犯;鬣狗用气味来标定领地的界限,不管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只要是冒险越过这条看不见的边界,就会遭到反击。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兽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般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弱肉强食,就是在同种类内也有领地之争、食物之争、繁殖季节争雌的搏斗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适应性,使同种类间的这一争斗,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致诱发成有灭绝种族之灾的大战。非洲狮在战败时,会仰面躺下,向对方亮出柔软而易受攻击的腹部,胜利者见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与它纠缠。得胜者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伤害对方,只要对手认输,它也就不再计较。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住手,进行和解。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优胜者投降,请对方宽恕。于是一场恶仗就会平息下来。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从以上几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兽类内部,一般不会出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现象,战败者总是采取某种屈从的姿势或特殊的叫声来表示,最后垂头丧气,一走了之。另外,兽类还有着一条天然的规矩,即母体对子代有着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双亲进行搏斗,它们对双亲是唯命是从的。如果气候恶劣、食物缺乏,幼兽即使饿死,也不能从双亲嘴里抢食,这就是非洲狮幼崽在旱灾时节,大量夭折的一个原因。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成员。资料6 蚂蚁复杂的社会行为蚂蚁的“牧业”活动。蚂蚁保护蚜虫。它们用触角拍打蚜虫的尾部,使蚜虫放出汁液,供蚂蚁吸吮。有些蚂蚁居然会将蚜虫“驱赶”到植物的枝叶上,使蚜虫得到食物,从而能有充足的汁液供蚂蚁吸吮。这简直是蚂蚁在“放牧”。蚂蚁的“农业”活动。有些蚂蚁将树叶、动物的粪便等搬运到窝里,将其嚼碎铺平,使真菌在上面生长。蚂蚁以这些真菌为食,像蚂蚁在进行“农业”活动。蚂蚁的“蓄奴”活动。有些热带蚂蚁能将身体较小的其它种蚂蚁的蛹大量俘到本窝中,这些蛹化成蚂蚁以后,承担这一窝的采集食物、喂养幼蚁的工作,成了这一窝蚂蚁的“奴隶”。蚂蚁的这种活动,像在进行“蓄奴”活动。资料7 动物之间的战斗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是指同种个体之间所发生的攻击或战斗。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抢占巢区、领域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巢区是指动物在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利用的地方,如觅食、活动、休息、筑巢、育幼等活动的区域,这个区域的范围较大。绝大多数鸟类从遥远的南方返回繁殖地后,就积极地寻求异性来繁殖后代。雄鸟飞临巢区,便立刻占据一块安全、舒适、食物充足的领域来“割地称雄”,绝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的雄鸟再进入这块地盘。于是它站在大树尖上高声歌唱,并且冲天而起,在自己地盘上空兜着圈子飞一阵,再落到领域内,这是告诫其他鸟类“这块地盘是我的”。这样的炫耀式飞行还有招引雌鸟的特殊意义。 鸟类在繁殖期间这种抢占地盘的现象称为“占区”,它所占的地盘称为“领域”。这个领域是在巢区内有一定范围的作为该动物特别加以保护和防范的区域,绝不允许其他个体(主要是同性个体)侵入,时常要用威吓或战斗来捍卫小区。兽类同样要建立领域。例如,马来西亚丛林中的黑长臂猿是个头儿高,双肩发达的猿类,它过着“一夫一妻”制的生活,要养活一家老小并不容易。每天早上,它要靠喉风箱发出巨大的声音来啼叫,以表示周围4 500米以内的地域是自己的领地;非洲雄狮常常在夜间重新设立疆界,因为它的气味界桩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为防止入侵者,狮子有时还要吼叫几声,这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以这响亮的吼声来加强气味界桩的作用;红羚羊因为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所以有固定的领地,它是用鸣叫警告对方不要来侵犯;鬣狗用气味来标定领地的界限,不管是年青的还是年老的,只要是冒险越过这条看不见的边界,就会遭到反击。攻击行为有的是肉体的进攻,有的是非肉体的(如装腔作势、恐吓、驱逐等动作)。提起兽类,人们会很自然地把它们和凶残一词联系起来。你可知道当同种兽类生活在一起时,即使在争斗中,除了凶残的一面外,还有着共同信守的“君子协定”这是一种姿势语言。在激烈的争斗中,弱者只要赶快跑开或趴在地上向强者求饶,强者就会饶它一命。兽类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一般表现为不同种类的弱肉强食,就是在同种类内也有领地之争、食物之争、繁殖季节争雌的搏斗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适应性,使同种类间的这一争斗,总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不致诱发成有灭绝种族之灾的大战。非洲狮在战败时,会仰面躺下,向对方亮出柔软而易受攻击的腹部,胜利者见到这种情景,也就不再与它纠缠。得胜者从来不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去伤害对方,只要对手认输,它也就不再计较。非洲猎豹在进行搏斗时,如果某一方翻身倒地,仰面朝天地轻轻呻吟起来。就表示自己已经投降,对方也就住手,进行和解。狼在搏斗中,谁战败了,就会侧着身子躺在地上,把自己的致命部位咽喉部暴露在对手面前,这就意味着向优胜者投降,请对方宽恕。于是一场恶仗就会平息下来。生活在北美洲的臭鼬,是用刺耳的尖叫声表示向强者屈服的。从以上几个例证可以看出,在兽类内部,一般不会出现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的现象,战败者总是采取某种屈从的姿势或特殊的叫声来表示,最后垂头丧气,一走了之。另外,兽类还有着一条天然的规矩,即母体对子代有着不言而喻的威力,所有的子代都不得和自己的双亲进行搏斗,它们对双亲是唯命是从的。如果气候恶劣、食物缺乏,幼兽即使饿死,也不能从双亲嘴里抢食,这就是非洲狮幼崽在旱灾时节,大量夭折的一个原因。由于兽类中存在着这种“君子协定”和天然的规矩,才使得各种兽类在复杂的环境中,能继续繁衍生息下去,成为自然界生物圈中的成员。资料8 动物的防御行为举例防御行为是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行为。鹿是山林中常见的动物,鹿的短尾所遮盖住的肛门周围是白色的,称为肛门后盾,平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但在遇到危险时,鹿尾的姿态和肛门后盾却走着异乎寻常的功能。当鹿发现有“敌人”靠近时,如鹿尾垂直不动,表示周围有值得注意的异常情况,然而是吉是凶,是敌是友还需要做进一步地观察,周围的鹿见此信号(平时在宁静的环境中,鹿尾总在不停的摆动着),立即警觉起来,向四周观望。当为首的鹿尾巴向后呈水平方向伸出时,表示来者是敌害,最后将肛门后盾无遮挡的露出来,这是一般警告,表明可能有危险,要提高警惕。一旦狼来了,就拔腿便跑,尾巴马上向上竖起,白色的后盾全部显露出来,这是紧急的危险警告,这时所有的鹿都把尾巴竖起,跟着为首的鹿跑去。非洲猎豹快速追捕瞪羚时,瞪羚在全力奔跑一阵以后,会突然停住,马上改向一侧跑去。如果它不拐弯,仍照直跑,那么它很有可能被猎豹抓住。瞪羚虽然跑得不一定很快,但它在奔跑过程中有急转好的特殊本领,因此它常常能从猎豹的爪下逃脱。栖居在北极苔原地带的麝牛,在遇到狼的袭击时;会把幼牛保护在牛群中问,成年的麝牛成群地围成圆阵,个个头朝外,用椅角与狼搏斗。在这种阵势下,狼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退了之。产在南美洲的卷尾豪猪具有惊人的爬树本领,它既能笔直的向上爬,又能头朝下往下滑行。它那灵活的长尾巴,使它在树冠上也能相当自如的活动。这种本领使它能逃过敌害的追捕。实在逃不掉时。它会将全身长满的尖硬利刺竖起来,这时再凶的猛兽也会感到害怕而放弃攻击。当尺蛾的幼虫尺蠖遇到危险时,便用腹足和臀足抓牢所在的树枝,身体的前部和中部抬起来,胸足全部向前伸直并紧贴在胸部腹面。此时,外形和体色酷似树枝的尺蠖,在静止不动的情况下,是很难被发现的,于是它借此常可获得逃生的机会,这是一种很成功的拟态。资料9 昆虫的化学防御有些昆虫当受到惊扰或遇到天敌伤害时,就放出气体或臭味使天敌避开,或者用毒针螯刺天敌。下面就举几个例子。放屁虫 步甲步甲(步行虫)在紧急情况下从肛门连续发射炮弹多种化学物质:过氧化氢、醌、酶等反应产生的高温液态毒液,把强大的敌人轰的屁滚尿流。也许爱玩虫的人们都领教过它的厉害,因而给它起了个绰号,叫放屁虫。 资料10 捅马蜂窝的后果俗话说:“捅了马蜂窝,定要挨蜂蜇”。马蜂蛰人,名不虚传。即使是一些不知名的马蜂,自卫的本能和警惕性也很高,只要侵犯了它们的生存利益,担任警戒任务的马蜂,会立即向你袭来。一旦被一只马蜂蜇了,就会很快遭到成群马蜂的围攻。这是因为马蜂蜇人时,蜇针与报警信息素会同时留在人的皮肤里。人被蜇后的最初反应是捕打,信息素的气味便借助打蜂时的挥舞动作扩散到空气中,其他马蜂闻到这种气味后,即刻处于激怒的骚动状态,并能迅速而有效地组织攻击。 通过对马蜂释放的报警信息素的提取化验,已知道其主要成分属于醋酸戊脂,有香蕉油气味。因此,一旦被马蜂蜇后,可用5的氨水或含碱性物质擦洗,有止痛消肿的作用,这是使酸碱中和的结果。资料11 节律性行为动物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称为节律性行为,或叫生物节律。例如很多脊椎动物的取食行为和睡眠行为在一天之内很有规律地发生;温带地区的动物大都每年在一定的季节繁殖一次,甚至在原生动物中的一些种类,它们的游动,或从水域上层到下层也表现出某种节律性。因此节律性行为是普遍存在的,是动物适应环境节律的结果。节律性行为约可分为四类:潮汐节律涨潮落潮,是由月球的引力作用于地球的海洋所引起的。这样生活在潮间带(就是涨潮时为海水淹没,潮落时又露出的海滩)的许多动物的活动,也跟着产生节律性的变化。例如涨潮时,潮水带来了许多食物,牡蛎将壳打开,进行取食活动。退潮时将壳紧闭。许多蟹类,在涨潮时,躲进洞穴或岩缝,因为它不像牡蛎那样固着在礁石上,就有冲走的危险,落潮后,即出来在沙滩上积极觅食。月节律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例如银汉鱼的产卵,总是在大潮时到沙滩产卵,大潮应是月圆之夜。人类的女性排卵,也以月为周期,所以有28日为周期的月经来潮。但这和月亮的圆缺没有关系。可是还有了一个“潮”字,如月经来“潮”、初“潮”(女孩子第一次的月经)等,可见国人很早把这种月规律性,比喻为潮起潮落了。日节律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的交替相关。有些动物白昼活动,称为昼行性;有些动物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还有些在早晨、黄昏活动,称为晓暮行性。但由于昼夜24小时又受季节的变化而有昼夜平分之时(春分、秋分季节),昼长夜短或夜长昼短之时,而且不同纬度情况不一样,因此,这种习性,也是变化的。在春末和整个夏季,许多鸟类喜晨昏活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但到了冬日却变成昼行性了,因为晨昏温度太低的缘故。年节律节律周期为一年。例如很多鸟类、哺乳类一年只繁殖一次,多选在温度适宜、食料丰富、适于幼仔生活的时期,这是进化中形成的适应。昆虫会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一些种类的哺乳动物以冬眠数月度过寒冷,两栖类、爬行类是变温动物,更需冬眠了。鸟类则发生迁徙,每年随季节的变化在繁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居,称为候鸟。在我国,春夏季节飞来繁殖,秋冬南去越冬的鸟,称为夏候鸟,如家燕、黄鹂等。秋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称为冬候鸟,如大雁、野鸭、天鹅等。还有些鸟,繁殖区和越冬区都不在我国境内,但南来北往经过我国休息、觅食,称为候鸟中的旅鸟或过路鸟。侯鸟迁徙的旅程一般都很长,有几百、几千公里的,还有上万公里的,如北极燕鸥(Sterna poradisaea),每年迁徙飞行4万公里以上。由于这些节律行为,使人们想起动物体内是否有个生物钟?生物钟是确实存在的,但不是墙上挂的钟也不是手上戴的表,而是决定生物时间节律的生物化学机制。是由生物世世代代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个体和种群生存发展的内部调节活动。例如激素的有规律的分泌活动,以及世代形成的条件反射,变成了本能传递了下来,才表现出节律性活动。例如,周期性的繁殖活动,通常都和光照强度,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异性个体的吸引等因素引起的性激素分泌水平相联系。冬眠显然和食物的匮乏,温度的过低引起的生理活动水平的减低有关,进而又作为本能遗传下来。鸟类的迁徙,更为复杂,日照长短、食物状况,可能是直接的动因,引起激素活动的变化,而作为一种本能,它还和历史上冰河期,冰河的南侵,而后又缓缓退去,鸟类随着躲避而又一步步回归的历史过程联系在一起。多少世代过去了,还在重复着祖先经历过的旅程。当然也不是不可改变,由于地表环境的变迁,迁飞的路线、停留地点也会有所改变。天鹅、野鸭等水禽,在南飞越冬或北返繁殖的途中,如遇适宜的水面,食物丰富,也会中途留下,不“思”归去。例如北京近年来常见到天鹅野鸭驻留,令人高兴。这说明我们的环境质量在提高。资料12 取食行为民以食为天,动物也不例外。蜜蜂以花蜜为主食,采蜜的时候,蜜蜂后足上的花粉篮往往也沾上花粉,蜜蜂在花间穿梭扮演为花授粉的角色,回到蜂房用身上的梳子将花粉篮的花粉梳下,储藏起来,作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蜻蜓看似优雅,却是肉食性昆虫,它们捕食其它的昆虫,是空中之狼。不过,蜻蜓也逃脱不了被捕食的命运,例如青蛙会吃它们,而青蛙又被蛇给吃了,透过动物的取食行为便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食物链。以体型很大的狐蝠为例,它们专吃热带果树的水果。食果的狐蝠飞翔范围广阔,它也有边飞边排泄的习惯,因此囫囵吞下的大型种子乃得以散布到远方了,蒲公英之类的种子很轻,可以随风飘散,重而大的种子则须靠大型的鸟类或哺乳类传播,这些动物一旦消失,必须依靠它们传播种子的植物,势必也得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动物与植物间密切的互动关系。以上所谈的都是主动取食,相对于主动取食的行为,是一些被动的取食行为。比方说大部分的蜘蛛都是被动取食的,它们不主动出击,宁可花许多精力和时间结张网,然后在网上或网旁守株待兔,等候猎物自动上门。我们从蜘蛛网所在之处,就可以知道那儿小虫出现的机率必然不低,否则蜘蛛会活不下去,蜘蛛网也将结在他处。资料13 生殖行为动物的求偶行为也让人津津乐道。动物求偶的方式很多,孔雀开屏是最有名的例子。雄孔雀尽情地张开牠炫丽的尾羽,还不断地抖动,尾羽上彷佛有几十只眼睛眨呀眨的,这技俩说穿了,就是千方百计诱引异性。军舰鸟到了繁殖季节,雄鸟的胸部膨大,羽毛转变成极其鲜艳的红色;另一种莺的雄鸟在求偶期会高唱一曲情歌,在开唱前牠还仔细地把一切可能干扰牠求偶的东西(比方说一些枯枝落叶)统统衔走,平时平顺的白色胸毛,在求偶歌唱时,也变得十分蓬松,这些动作都在引起异性的注意,是求偶的重要过程。但对许多捕食性的动物而言,求偶竟也成了玩命的游戏。前来求偶的雄性和一般的猎物没有两样,所以求偶的雄性必须小心翼翼,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被雌性当做猎物,命丧黄泉。遇到这种状况该怎么办才好呢?解决的办法之一是在求偶时献上礼物,转移对方的注意力,或是趁雌性享受贡物的时候与牠交配。蝎蛉的妙招就是先去捉一只苍蝇,送给雌蝎蛉,以换取交配的机会。在求偶的过程中,雄性间的竞争也十分常见。雄性会花费很大的能量驱逐对手,彼此竞争的方式从展示、威吓到缠斗,不一而足。从这里可以导入一个攻击性(aggression)的概念。其实,攻击性不只出现在求偶的雄性身上,它潜藏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就人类而言,打斗、战争都是攻击性的表现。海葵看似和平,但当一只海葵进入另一只海葵的领域时,也有打斗的行为,相对地,有毒的响尾蛇在彼此相争时,并不互咬对方,而是将身子一直向上伸直,比较谁撑得高。凶残的狼也出人意料,从不残杀同类,他们似乎有一套节制攻击性的能力。求偶之后交配,交配之后生产。生产的方式繁多,基本上分为卵生、胎生和卵胎生。例如一些毒蛇的卵一直怀在妈妈的肚里,小蛇在母亲的腹中孵化后才产出,由于小蛇的营养来自于卵而非来自于胎盘,所以称之为卵胎生。一般而言,生产都是雌性的天职,不过也有少数例外,海马就是其中之一。海马是一种奇妙的鱼类,但却不怎么像鱼。此外,雌海马会将卵放在雄海马身上的孵卵器上由雄海马负责怀孕的工作,因此小海马是从爸爸肚中生出来的。资料14 亲代照顾与社会行为许多动物花费大量的能量和时间照顾子代,例如蝗虫为后代寻找一个较适合他们生长的环境。亲代的照顾又进而形成社会行为,例如猕猴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整个家族住在一起。在家族中,个体间有频繁的互动,彼此互通声气,还能进行社会学习。日本有一群猕猴,其中一只母猴吃东西前,会到水边清洗,几年后,这个吃东西前必先清洗的行为就传遍了整个猴群。在社会动物中,亲子间有紧密的互动。中国人常说:有奶便是娘,这句话似乎并不正确。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让一只没有母亲的小猴,在硬梆梆但有奶瓶的模型和有绒毛但却没有奶瓶的模型间做选择的话,小猴子会选择有绒毛但却没有奶瓶的模型。实验显示,与绒毛接触带来的安全感比食物更重要,小猴在有了充分的安全感后才会逐渐探索,寻找食物。研究告诉我们,小猴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母猴的陪伴,长大后,攻击性比较高,日后的和其它个体间的互动不良,求偶行为也不完整。这和人类社会的状况都很相似。除猕猴外,蜜蜂与白蚁也属社会性动物,这些昆虫除了具有严密的社会组织之外,同时有能力使蜂巢或蚁窝内的环境保持恒定,幼虫的发育也因此得以同步。社会昆虫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利他行为一直是行为学家探究的焦点。最极端的例子要属澳洲一种会采蜜的蚂蚁了,蚂蚁采完了蜜得找个地方放,但放哪儿呢?信不信由你,采到的蜜就往一些蚂蚁肚里放,因此这些蚂蚁就成了活蜜罐,成天挂在那里,为整个蚂蚁社会储蜜便是它的天职。动物行为可以给人类带来许多启示,但是盲目地把动物行为套用在人类行为上却是极大的错误。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一个内在的心灵,能够抽象思考、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我们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其它的动物具有这样的能力。动物似乎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即便有一些证据显示部分动物或能预知行为的结果,动物在这方面的能力仍是薄弱的。动物也不能和人一样,思考生死的问题,考虑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索。如果你愿意就此开始探索,这个生命科学的课程就更具意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