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动物的眼睛教案活动目标:1、能积极开动脑筋,找出问题,有对科学事物询问、探索、求知的兴趣。2、喜欢当个小问号,会用“为什么”、“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提出问题。3、会运用已有的经验解答问题,体验一问一答的乐趣。活动准备:1、认知准备:了解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及一休的提问;认识“?”符号。2、物质准备:布置科学宫场景(动脑筋爷爷画像,有关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科学图片、卡片、图书、实物,地球仪、小实验操作用具,及时贴问号符号,小问号娃娃胸饰);有关神秘的地球录像资料,聪明的一休音乐磁带、录音机、白磁带。活动过程:一、激发求知兴趣,争当小问号娃娃1、介绍动脑筋爷爷和科学宫。小朋友看,这里是科学官,动脑筋爷爷是最有学问的人了,今天,他要请我们大班的小朋友到科学宫来玩,你们高兴吗?动脑筋爷爷说来这里玩的小朋友发现不懂的总会提出许多的问题,你们如果发现有不懂的该怎么办呢?2、幼儿争当小问号娃娃,自己佩带小问号胸饰。动脑筋爷爷叫爱提问题的小朋友是小问号,你们谁愿意当小问号?以前,总是老师提问题,今天,是小问号来提问题了。请你们赶快戴上小问号娃娃的标志,自己去看一看,你有什么问题。3、幼儿自由观察图片、实物,找出问题。二、讲解提问方法,学习提出问题1、引出地球仪,观察其名称及外形特征,学习用表示疑问的词提出问题。提问:(指出地球仪)你们认识它吗?不知道它的名字该怎样提出问题?2、幼儿观察周围不认识的事物,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对不认识的事物或它的外形特征,就要用“什么”、“为什么”等表示疑问的词提出问题。3、观察地球的作用及与人们的关系,学习对不懂的或不明白的该怎样提出问题。三、寻找多种途径,共同解答问题(1)看录像和翻阅有关地球的资料,引导幼儿思考问题,大胆发表已有的经验,展开对问题的讨论,求得问题的解答。(2)以动脑筋爷爷的口吻帮助幼儿解答一些不懂的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小结:只要你肯动脑筋,多提问题,向周围的人请教或看书、看电视,就能知道许多不懂的事情和知识,明白许多道理。四、认真观察思考,大胆提出问题1、自由观察图片和操作实物,对提出的问题贴上问号。科学宫里还有许多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和许多不明白的事物,你们再去看一看,找一找,动手试一试,不懂的就贴上一个问号,再来给动脑筋爷爷提出问题。2、幼儿对“动脑筋爷爷”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对有疑问的就在相应的地方贴上一个问号,并依次在录音机前说出自己的问题。3、互相探讨问题,已求得解答。小问号提了这么多的问题,请小朋友动脑筋想想有没有我们自己能回答的问题,能回答的就请你告诉大家。五、游戏:“提问回答”2.动物的耳朵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体验,理解儿歌内容。 2、学习仿编儿歌。 3、学习朗诵儿歌。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今天老师想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地方,想知道是什么地方吗,看这是什么地方,没错了,就是动物园。想知道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动物吗,那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可是在看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希望小朋友们能边听儿歌边看,不要把小动物们吓跑了,好吗,。 二、演示动物园里的动物,听儿歌谁的耳朵边观看画面。 三、逐一演示画面里出现过的动物,并引导说出这些动物耳朵的特征。 师:好,小朋友们刚刚都很认真地边听儿歌边看画面,那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刚刚你看到了什么动物, 请学生说出这是什么,让学生观察驴的耳朵有什么特征。 以同样的方式,逐一演示图片马、象、猴、猫和狗,请学生分别观察并说说它们耳朵的特征。马的耳朵、象的耳朵、猴的耳朵、猫的耳朵、狗的耳朵。 四、学习儿歌谁的耳朵。 师:刚刚你们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听到的儿歌内容。 以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逐一演示儿歌内容,并教学生读一遍。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儿歌。 五、学习仿编儿歌。 师:小朋友,刚刚我们学习了儿歌谁的耳朵,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动动脑筋想想,我们还能从动物的哪个部位的特征来仿编一首儿歌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好,那我们就以动物尾巴的特征来编一首儿歌吧。演示P7,请学生观察并说说画面上的动物的尾巴的特征。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演示P8与学生一同读出仿编后的儿歌谁的尾巴。 六、教师小结并组织学生跟动物们说再见,结束课程,离开场地。 谁的耳朵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耳朵的外形特性,并熟记儿歌。 2、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收集相关信息感兴趣。 精品文档 活动准备: 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师:东一片,西一片,隔着山头不见面,猜不着,听几遍。 师:小朋友们,你们的耳朵在那里啊, 师:小动物也有耳朵,你见过哪些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长什么样, 师:那今天呀,它们吵着闹着,这些小动物都来到了我们的班级,这是怎么回事呢, 2、教师设计故事情景 老师:有一天,森林里的老虎大王让所有的小动物都带上自己的耳朵来参加大会,可是,老虎都分不出个上下来, 说要让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当一当评委。 3、教师逐一出示动物图片,并让小朋友依次向动物问好。 4、依次提问,引出儿歌。 老师: 谁的耳朵长, 谁的耳朵短, 谁的耳朵遮着脸, 谁的耳朵尖, 谁的耳朵圆, 谁的耳朵听得远, 5、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竞赛。 6,教师引导学生想象。 教师:还有谁长着与别人不一样的耳朵呢,例如:小鱼小鸡的耳朵看不见。 活动延伸:自己的耳朵是怎样的,像什么,小朋友如何应该保护自己的小耳朵。 小班语言教案:耳朵 小班语言教案:耳朵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并说出动物耳朵的不同特征。 2、理解感受故事中叠词的巧妙运用,能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活动准备: 1、小书 2、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是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动物耳朵的不同特征。 师:变、变、变变变,变出一对长耳朵,长长的耳朵会像谁, 提问:为什么会像小兔, ? 小结:小动物的耳朵是不一样的,有的圆圆的,有的尖尖的,有的长长的,有的大大的,有的弯弯的。 二、看小书,学习用恰当的叠词讲述图书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关于小动物耳朵的图画书,名字叫耳朵。 师:第一页,小朋友扮演的是哪个小动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二页,小朋友扮演的是哪个小动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第三页,谁能用前面的方法来说说这个小朋友扮演的哪个小动物, ? 第六页,这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她的手在摸什么,那的耳朵像什么, 三、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故事中叠词的趣味性。 学生自取小书跟读。 要求:学生能跟随故事情节逐页翻阅。 能积极地参与朗读。 四、师:原来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同形状,还有许多小动物的耳朵,它们会是什么样的,那们到阅读区里的动物书籍里再去找找看,还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找看哦,明天让们一起来猜猜你找的小动物是谁。 3动物的鼻子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鼻子的特点,能举例说出动物是如何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2.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观察到的动物鼻子特点。 3.在好奇心驱使下,能对多种动物鼻子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4.懂得要珍爱生命,爱护动物。一、 导人新课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的相关视频,在播放过程中截取警犬搜救、缉毒的视频段,让学生描述狗的鼻子在相应的场景下发挥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 探究活动 狗靠鼻子闻气味,可以做哪些事情? 1.教师出示多幅不同小狗鼻子的图片,引导学学生观察并思考:狗的鼻子在什么位置?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教师带领学生交流:小狗的鼻子都长在了什么位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狗鼻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狗鼻子的共同点:鼻头圆圆的,湿润,冰凉等。 4.学生讨论教科书出示的儿幅情景图,教师提问:“观察狗在做什么?狗靠鼻子除了可以闻气味,还可以做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展示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继续了解狗的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够感知环境。 6.其他动物是怎样用鼻子感知环境的? 1.教师出示沙漠和绿洲场景图及相应环境下骆驼鼻孔特写图,引导学生察、思考骆驼鼻孔的形态在不同环境中有什么不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后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 3.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小结:骆驼的鼻孔在沙漠中是微微闭合的,在绿洲地区中是张开的。骆驼根据呼吸时体内水分的散失多少来调节鼻孔开闭的大小,此外骆驼在沙漠地区关闭鼻孔可以帮助其抵挡风沙。 4.教师提问:“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鼻子的特点?它们的鼻子的位置特点和本领分别是什么?”随后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引导学生观察鸭子、食蚁兽、大象鲨鱼4种动物。 5.师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许多动物能够通过嗅觉器官感知环境。 三、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蜜蜂采蜜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蜜蜂是靠什么寻找蜜源的?”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频总结出蜜蜂确定蜜源的方法,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相应活动。4、观察蜗牛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知识与技能: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二、教学重难点:能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准备:(1)学生课前捉到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3)供学生实验用的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特制的纸盒(里边涂黑,盖子上开个长条孔)等。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平时大家都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让大家猜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板书:蜗牛)2、检查学生捉到的蜗牛。说说你在哪里捉到的蜗牛?二、观察蜗牛1、发给学生放大镜,谈话:同学们,这是什么?(放大镜)你能用它来干什么?(观察蜗牛)(板书:观察)2、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蜗牛,并把它画下来,你可以给你的蜗牛起个名字。3、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画的蜗牛。三、研究蜗牛1、你还想了解蜗牛的哪些方面?2、找到和你研究同样问题的伙伴,与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你们准备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研究你们想了解的问题?需要哪些实验用品?3、根据各小组所研究的问题,分别给学生提供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啤酒、醋、干布、湿布(或干纸、湿纸)等实验用品。4、提出实验要求: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实验前能不能给你们的实验结果先做一个预测?各小组的记录员要做好实验研究记录。5、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研究。(教师巡视,根据出现的情况进行点拨)6、汇报交流研究成果: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与你们预测的结果一致吗?四、拓展今天我们通过对蜗牛的研究,对蜗牛的各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能不能根据你对蜗牛的了解,给你捉到的蜗牛设计一个家,饲养它,让它成为你的好朋友呢?5、太阳的光和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观察、测量阴影下、阳光下、不同面镜子反射光和凸透镜聚光等多种阳光的强度和温度,对比探究光与热的关系。3、整理获得的信息,根据实验的数据绘制出柱状图。4、能够对实验结果和假设进行对比。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2、认识到认真观察、实验;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数据的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材料准备1、每小组两支温度计、实验记录单、一个放大镜、五面小镜子2、演示用60瓦白炽灯及灯座插头两套、温度计、凹面镜和凸透镜3、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光与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光与热)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一)初步感知白炽灯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师:老师也有这样的一盏白炽灯,大家想看吗?你想摸一下吗?有什么感觉?大家还想弄明白什么?师:好,我们现在点亮它,看看会有什么变化?(发光、可能会说到会发热)师:它发光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想现场体会一下吗?请学生用手感知灯泡发光时周围的温度,由远及近的感知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灯泡发光时也在发热,离灯泡越近温度越高,碰到白炽灯可能还会烫伤人)师:现在老师在旁边再点亮两只同样的白炽灯,这两组灯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两只灯的光线更强、周围的温度更高)师:光线一看确实更亮更强了,温度是不是也更高呢,有办法知道吗?(学生说方法后再请学生用手直接感知)(二)实验探究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师:光线的强弱跟温度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到阳光下用实验来探究其中的规律。不过去实验之前,请小组议一议,我们有什么办法创设强弱不同的太阳光吗?并用什么方法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的关系?1、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交流实验设想各小组试验设想预设:a、我们组准备选取阳光下是强光组,阴影下是弱光组,分别用温度计测出温度;b、我们组准备用放大镜聚光得到强光,不用放大镜是弱光组;c、我们组准备用若干面镜子反光聚于一点分别得到强弱不同的阳光。2、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学生讲到放大镜时老师借机给学生介绍放大镜和凹面镜(课件动画演示,配音):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能将阳光折射汇聚于一点,这一点光很强,温度很高。凹面镜也能汇聚阳光,阳光照到凹面镜上,经弯曲的镜面反射后,汇聚到一点产生强光高温。强调:如果用温度计去测试这一点的温度,要注意安全,看温度急剧上升就不能再测啦,但是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验证是否高温。3、温馨提示:(课件出示、配音)温馨提示:(1)实验之前先进行合理分工,讲究合作,确保实验有序地进行。(2)实验过程要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结果。想想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准确些,比如,每组测温的时间控制相同,阳光要反射或汇聚到温度计的液泡处等。(3)注意安全,不能把光折射到眼睛,以免损伤眼睛并注意防晒。4、引导他们到户外进行实验。A、学生进行实验分工并开始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附后)B、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C、学生实验后填写记录单(指导学生绘制柱状图)5、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有不少的发现与收获,哪一组下面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各组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交流、解决实验中产生的问题,比较、共享各组好的实验方法,肯定各小组团结协作、认真观察实验的表现,表扬他们在不断对比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探究精神等。6、观察比较,总结实验结论。实验记录单还未贴到黑板上的小组请汇报员把记录单都贴到黑板上。师: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三)回忆日全食现象,验证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规律(视频)看后引导学生回忆出现日食时天色变暗,阳光变弱,气温降低。明白夜晚温度下降也是因为阳光更弱的缘故。三、拓展应用,尝试创新师:人们正是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以及凸透镜、凹面镜的聚光原理,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比如,人们很早就会用凹面镜来取火、北京奥运会的圣火也是用凹面镜取火采集的,你能说说这是利用什么原理吗?课前我们看到孵化室使用白炽灯,又是利用什么原理呢?(引导学生呼应课前孵化小鸡时使用电灯的目的。)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或者说说你还能利用这些原理做些什么吗?学生可能说到例子和创意预设:便携、折叠式太阳灶,普里斯特列用凸透镜制得氧气,利用凸透镜取火,冬天用白炽灯既能照明又能取暖,提醒人们不要把白炽灯碰到墙壁上小心着火,不能用放大镜看太阳小心灼伤眼睛,夏天阳光强烈时人们要把花卉搬到阴处,人们在阳光下活动要注意遮阳防晒等。四、交流收获,拓展延伸1、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谈话:那么在今后的生活中,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健康的生活,科学利用光和热。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到网络上搜索阅读“阿基米德用千面镜子引火烧退敌军的故事”等,学习科学家的智慧,从小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6、太阳与生活教学目标 1、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能通过观察、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得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依据。3、了解人类利用太阳能发光发热的特点让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使生活更加美好。 重点难点1、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难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教学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队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二、教学活动: (一)活动一:同学们看书P15的图中,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 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活动。活动二:探究与发现 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太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大家在一起找找看,太阳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有那些影响?说一说太阳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治疗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 提示:工人叔叔、 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 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那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吧! 二、应用拓展: 大家看一下书中P16的两幅图片,“路灯发光”说明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给人们带来光明。“打伞防晒”说明太阳的光太 强啦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打伞遮光,可以防止晒伤。引导学生,太阳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三、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五、拓展:关于太阳,你还想研究什么? 提示:太阳是不是只 有好的影响? 凡事都有利有弊。7、石头教学目标:1、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种感官、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4、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质地坚硬,不同石头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和表面纹理不同。初步了解石头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石头的特点。教学准备:材料的实物照片。教学过程:一、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1、教师课件展示:以石头作为材料的制成的物品图片。2、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教师引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有关石头的知识。二、观察石头,有什么发现?(一)认识石头是一种常见的材料。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以石头作为材料制成的物品。2、教师出示典型的塑料物品,如石头雕塑、石头台阶等。3、师生归纳总结:石头可以作为材料被广泛使用。(二)观察石头,认识石头的特点。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主要探究石头的坚硬程度、表面纹理、光滑程度、软硬程度等。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3、学生分组探究。4、师生交流探究发现,得出结论:我们刚才通过研究知道了石头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三、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1、提出活动指向:这块石头可以用来做什么?2、学生分组交流。3、师生交流。4、总结:石头更多的特点和用途。板书设计:1、石头石头是一种常见材料。石头的特点:质地坚硬,不同种类石头的表面纹理、光滑程度和软硬程度不同。8、布料教学目标:1、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2、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3、愿意倾听,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4、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柔软、有弹性、能透水等特点。初步了解布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能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布料的特点。教学准备:丝绸、棉布、化纤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用课件展示布料制品的图片。2、教师提出问题: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布料制成的。二、活动过程。(一)知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1、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布料制品。2、教师出示典型的布料制品:布娃娃、布包、棉手套等。3、师生归纳总结:布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生活中较多的物品使用布料制成的。(二)观察布料,认识布料的特点。1、师生交流,明确探究的方向:布料的软硬程度、透水性、弹性等特点。2、教师提出探究思路。3、学生分组探究。4、师生交流探究的发现,得出结论:布料具有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特点。三、拓展活动。1、活动指向: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到了布料。2、学生分组交流。3、师生交流。4、师生总结:布料的用途非常广泛。板书设计:布料布料是一种常见材料。布料的特点:柔软、能透水、有弹性等。9、塑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塑料的优缺点。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比较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3、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当爱护环境小标兵。教学准备: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纸袋、塑料袋;塑料盆、陶瓷盆;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分别出示塑料袋、塑料杯,提问: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制成的?2、再出示小尺提问:它呢?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3、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下,我们周围有哪些物品是塑料组成的?4、谈话:对,塑料也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研究塑料的一些性质。(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一)、比较塑料和其他材料,找出其优点。1、观察塑料尺、木尺;塑料杯、玻璃杯;木板凳、塑料板凳;塑料盆、陶瓷盆;纸袋、塑料袋,比较一下,看看塑料有哪些优点。2、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3、学生汇报本组的比较结果。4、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 (1)和木尺比,塑料尺具有透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2)和纸袋比,塑料袋具有相对牢固,不怕水的优点;(3)和玻璃杯比,塑料杯具有不易碎、不烫手、重量轻的优点;(4)和陶瓷盆比,塑料盆具有不易碎、轻便、弹性好的优点;(5)和木椅比,塑料椅具有轻便,易叠放,不占地方的优点。(二)、讨论总结塑料的优点。1、讲述: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塑料的许多优点,同学们分组总结一下塑料的优点有哪些?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3、教师总结塑料的优点:轻便可塑、牢固有弹性、透明隔热、色彩鲜艳、价格便宜、经久耐用。(三)、塑料的缺点及治理方案。1、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塑料的优点,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有优点必然有缺点。那你们知道塑料有什么缺点吗?2、学生讨论、回答。3、讲述:塑料有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大缺点:它们不易分解(腐烂),埋在土里几百年也不会发生变化,这对环境是极为有害的。4、提问:不易腐烂的塑料,对环境有什么不好的影响?5、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四)、教师总结,增强环保意识。三、拓展应用:1、提问:怎样分辨有毒和无毒塑料袋?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3、总结10、 金属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教学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二,新授课 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世界上金属产量第二位铝(一)、金属1、金属 纯金属(90多种)合金 (几千种)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二)、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三),课堂小结11、看一看教学目标:1、 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2、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3、 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4、 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讲授新课:一、 看一看我们的眼睛。1、 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2、 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二、 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三、 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3、 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四、 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1、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预设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预设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2、 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五、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1、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2、 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六、 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七、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12、听一听教学目标: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3、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二、 教学过程:1、 观察我们的耳朵。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2、 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3、 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4、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三、 拓展活动四、 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五、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四、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题:摸一摸教学目标:1、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2、 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3、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4、 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二、 活动探究(一) 观察我们的皮肤。1、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2、 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三、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 作业布置: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13、闻一闻、尝一尝教学目标:1、 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2、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3、 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4、 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教学过程:一、 视频导入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二、 活动探究(一) 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1、 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2、 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3、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1、闻苹果的气味。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3、 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三、 总结本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