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C卷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526201 上传时间:2020-06-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C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C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C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1. (18分) (2019高三上苏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解“执”余英时一谈到执,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固执”、“执迷不悟”等概念,于是我们对“执”字便有了恶感,以为“执”总是要不得的。尽管破“执”者如此之多,“执”在各方面之存在却依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世间万事万物之存在都有其存在之理由,“执”自然也不能例外。婴儿初出世时即有“猿握”的本能,而此种“猿握”也就是“执”的表现。如此说来,“执”倒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古代讲“执”字最为中肯者是儒家。中庸说“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故儒家是反对“执一无权”,孟子亦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这便是儒家反极端、反调和的中庸之道。关于这一点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持有同样的见解,亚氏的中庸说认为一切美德都是处于两极端之间。我们把儒家与亚氏的中庸理论比附而观之,可见他们都是不反对“执”的,问题乃在于所“执”者是否正当而已。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对“执”的种种看法可以加以澄清了。首先,我认为绝对地破“执”是不可能的,即便超脱如佛家,也还要另悬一涅槃的境界,终还是有“执”,算不得真解脱。禅宗说佛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把极端的“执”改变为中庸的“执”,依然承认了“执”的存在价值。哲学地说,“执”是有,极端地破“执”是无;欲以无来代替有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感受了苦痛,转而向宗教领域中去求得精神上的抚慰,并不等于说人们已从“执”走向了“无执”,而是人们的物质之“执”转化成精神之“执”,而其为“执”则根本无殊。其次,“执”的本身却无好坏之分,但视所执者的性质而定。我们不又常听到所谓“择善固执”的成语吗?可见即使是固执也还不打紧,如果它真的是择善的话,问题亦在于标准如何。据我的看法,中庸仍然是其中的重要关键,固执极端总是要不得的事。我们平常做人喜讲“有所不为”,“有所不为”也正是“有所固执”,如果一个人毫无个性,没有一点固执之处,即便是孔子所说的乡愿了。大凡能坚持真理到底的人都是最固执的人,但因为他所坚持的是真理,所以固执不仅不足为他诟病,倒反而增加了他的伟大。同时,真能择善固执的人是最不固执的人他的良知不允许他做违反真理的事,故发现自己错误之后,便会毅然悔改。最后,“执”的本身容易引起冲突多方面的冲突。善恶之“执”固然要发生抵触,同是善之“执”或恶之“执”,也一样会造成龃龉。因此,“执”须有容忍来协调之,即人人都有所“执”而同时也承认他人之执。只愿坚持自己的理想或权利,而忽视甚至妨害他人的理想或权利,即使所“执”者是真理也是一种不可饶恕的错误。在今天这个世界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错误的“执”,于是有心的人不免要想用破“执”的方法以救“偏执”或“执一”之弊,殊不知问题并不起于“执”的本身,而是源于所“执”者非善,以及“执”之权利仅存在于极少数人之手。如果人人都能“择善固执”并各有所“执”,那正是人间天堂的到来、人类理想世界的实现,“执”之罪恶果何在乎?因噎废食毕竟是世间最愚蠢的事哩!(有删改)(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B . 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C . 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D . 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婴儿初生即有“猿握”的本领,说明“执”与生俱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B . 在谈到择善的标准时,作者既主张中庸之道,又赞同“有所固执”,这二者是不矛盾的。C . 个人之“执”只要承认且宽容他人之“执”就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D . 作者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执善固执”并各有所“执”,就能实现人类理想世界。(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B . 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C . 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D . 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由人们对“执”这一概念的偏见谈起,引出关于“执”的话题。B . 作者认为儒家和古希腊哲学家的中庸之道可以化解偏执之弊。C . 作者举宗教的例子来论述“破执”无法实现,并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物质之“执”即使转化为精神之“执”,其根本没有变。D . 人们之所以对“执”有恶感,是源于所“执”者非善。(5) 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6) 请简要概括第四段中“择善固执”的内涵。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2. (10分) (2017高二下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二)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庄子知北游)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庄子大宗师(1)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道家不同的生死观。(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儒家生死观或道家生死观的现实意义。3. (7分) (2019高三上鹤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香附子”,可入药。(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B .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C . 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D . 诗歌运用虛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2)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 (4分) (2017高二下浦东期中) 补写句子 (1) 劝学一文,主要是劝勉人们努力学习以成为有德有识的君子。在作者看来,君子与普通人的异同在于“_,_”。(2) 过秦论揭示秦国灭亡根本原因的句子:_。(3) 古代人们常以籍贯、郡望来称谓人,所以唐代韩愈常被世人称为_。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5分)5. (15分) (2019高二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十年前不用猜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起来会更有意思些。题目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个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老师笑了笑,点点头。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同学们一阵大笑。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站起来,略显得意地说:“你们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伺机抢东西。”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同学们哄堂大笑 , 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太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这时,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到:“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教室里一片大乱 , 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三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那时候,每个人都是活雷锋。”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1) 这篇小小说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故事的结局如何? (2) 对于“答案”,为什么说“三十年前不用猜”?它反映了30年前后怎样不同的社会现实? (3) 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几个画线句的意思。这些句子在内容上起到怎样的作用?从“教室里一片大乱”中,你窥测到“同学们”怎样的心理?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36分)6. (36分) (2019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柳已青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林徽因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一书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B .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C . 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D . 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E .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F . 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B . 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这些称谓使林徽因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C . 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D . 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作为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E .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F . 本文结构得体,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3)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 (4)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林徽因的传奇色彩? (5) 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6) 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的具体表现。 (7)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8) 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五、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7. (2分) (2017高二下南部月考) 在阅读中国古代典籍时,我们常常能从中学到古人的智慧。汉书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故事来源。那么与上文故事“曲突徙薪”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 . 如履薄冰B . 厝火积薪C . 防患未然D . 盲人瞎马8.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她在上届奥运会上获得了乒乓球女子单打金牌,在本届奥运会上再次蝉联这个项目的冠军。B . 看着新买的29英寸的大彩电,老朱不由感慨万分,十几年前,买一台小小的12英寸彩电也要1 800元,而且还凭票供应,排队购买。C . 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D . 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9. (2分) 阅读下文,根据文中的情境,选出依序最合适填入甲、乙的选项( )清光四射,天空皎洁,甲 , 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乙 , 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梁实秋雅舍)A . 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地上阴影斑斓B .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地上浮光跃金C . 竹枝戏蝶,小扇扑萤/树下芳草鲜美D . 风云开阖,山岳潜形/树下灯焰幢幢10. (3分) (2017高二下定州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抑郁症并非伤春悲秋者的专利,它是_ , 不分男女老幼,不管地位高低。目前,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的成因并无定论,一般人都觉得抑郁症只是心理原因造成的,哈佛医学专家则认为_ , 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和药物使用问题等。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抑郁症不单纯是_ , 还和某些人体器官、组织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有关。11. (5分) (2017高一下福建月考) 下图是一次班会的主题图案,请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图案的内容,并概括其寓意。六、 写作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6高一下大名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1-1、1-2、1-3、1-4、1-5、1-6、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3题;共21分)2-1、答案:略2-2、答案:略3-1、3-2、4-1、答案:略4-2、答案:略4-3、答案:略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15分)5-1、答案:略5-2、5-3、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共1题;共36分)6-1、答案:略6-2、答案:略6-3、答案:略6-4、答案:略6-5、答案:略6-6、答案:略6-7、答案:略6-8、答案:略五、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4分)7-1、8-1、9-1、答案:略10-1、11-1、六、 写作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