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2.标志:1978年12月,中共_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3.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_、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_”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_为中心。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_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解放思想,左,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知识点二经济体制改革,村民委员会,生产和分配,城市经济体制,企业活力,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社会生产力,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_,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东欧剧变,2.过程,南方谈话,1992,商品市场体系,3.意义(1)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_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小康,【图示巧记】伟大的历史转折,【历史纵横】(教材第54页)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出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这次讲话为指导思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图示巧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纵横】(教材第56页)本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国有企业失去了活力。在这种形势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图示巧记】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转变,主题,1.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史料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公社,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公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史料探究,注:“上万户”体现了其规模。“助长”体现了其分配方面的弊端。“割掉了”反映了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打击。思考依据史料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弊端。提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弊端: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分配方式的弊端:平均主义。危害:挫伤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联产承包责任制采用了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共中央一号文件(1983年),注:分散经营体现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到发挥”、“打破了”、“转化”反映了其作用。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哪些调整?有何作用?提示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注:图片中三类企业的比重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变化和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思考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史论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特点(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2)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意义:经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拓展延伸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主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史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注:“资本主义也有”和“社会主义也有”反映了其观点。思考依据史料说明邓小平的观点。提示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史料探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史料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注:的比重体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说明了其意义。思考(1)依据史料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和谐并存,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史料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思考(2)依据史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史料,注: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和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物质生活状况。思考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提示现象:由60年代物质匮乏到90年代物质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史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拓展延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的经济成分之间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名家论史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观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导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最后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学思之窗(教材P55)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提示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二、本课测评(教材P57)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提示(1)方面: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2)内容: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主要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在所有制上,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3)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企业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三、学习延伸(教材P57)请分析,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结合今日农村的变化,试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提示(1)原因: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问题紧张,有几亿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粮食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农村不改革已经没有了出路。(2)成就及问题:可通过调查你所在的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具体分析当今农村经济的新成就及存在的具体问题。,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