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4359341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屈原:楚辞天问师问 学生为什么上课发呆?学生为什么不肯完成作业?学生为什么上自习说话、做小动作?学生为什么逃学?学生为什么对老师不肯讲真话?学生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学生为什么打架甚至打群架?学生为什么痴迷网络?学生为什么小小年纪谈恋爱?学生为什么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爱与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库伯尔斯密特,1990;莫尔森,1991)。“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他缺乏自尊时,他就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弗兰克 戈布尔 期别年龄 心理危机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0-1岁 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1-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青年期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角色混乱 6、7、8、小学低段:1、入学适应性问题;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3、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小学中段 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埃里克森在谈到小学阶段学生个体面临的发展危机时,还特别指出了三个问题:1、“家庭生活可能没有为他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学校生活也可能不支持先前几个阶段所做出的允诺,因为直到目前他所学会的一切,在他的同伴和教师看来似乎毫无可取之处。此时他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潜力可挖而脱颖而出,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诱发,也可能发展很晚或者根本得不到发展。”2、“教师的选择和训练,对于防止本阶段儿童可能发生的危险是至关紧要的。教师可以把自卑感的发展、一个人自觉毫不足取的感情这种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他知道强调儿童能做些什么,他能看出精神病问题的征兆。”换句话说,埃里克森想要暗示的是,教师的选配不当或训练不足,可能成为这个阶段儿童发展的重大障碍,因为由此可以引发许多“师源性”的心理问题。3、“还有一种或许是最普遍的危险,即儿童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从来没有获得过工作的快乐或者至少因某件成功的事情而感到过自豪。”埃里克森 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内心积极体验极为重要。无数事实说明:青年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源于个体没有度过一个真正成熟的少年阶段。初一1、要关注初一学生入学后的入学适应性问题。目的:主动构建具有建设性的课堂环境2、要关注由于自我中心意识迅速发展引起的人际关系问题。(1)要注意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女生应对“传闲话”的技巧 男生的化解矛盾的技巧(2)要预防打群架、“单挑”等引发的校园危事件。初二 1、学业分化问题(带来三个逃避)(1)要给学习困难生以具体的帮助 (2)要关注后进生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3)要关注受处分学生的内心感受。2、青春期恋情问题(略)基本策略:不反对,不支持,先理解,后引导 3。初三 1、学习压力和学习挫折 (1)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引导学生讲效率,不要拼时间。(2)要保证学生倾诉渠道的畅通 例:一个泪如雨下的女生 2、中考指导和考前心理调节 (1)如何帮学生合理定位?(2)要注意对焦虑情绪和抑郁障碍的早期发现和干预。例:他从抑郁到精神分裂高一年级 1、高中入学适应性问题;案例1 案例2 2、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成为新的成长危机。高三年级 1、人生理想、目标及生涯规划走向成熟的关键期;2、人生挫折的敏感期(赵大伟案)。整个中小学阶段,均可以视为是一个重重危机的发展历程。这就像“新手上路”、驾驶汽车初次行经长途的经验一样,途程中可能遭遇到何种坎坷险阻,是无法事先完全防范的。而每一处的“误入歧途”,都会使个体的人生道路发生曲折甚至是根本的改变。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当今被使用和接受的最广泛的理论,该理论的每一个阶段都代表着个体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挑战。尤其是埃里克森对个体发展前五个时期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关观点,具有重大的教育心理学意义,对于我们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用发展的、动态的眼光来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的成因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至少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1)发展危机是现代社会中小学生人格成长阶段的普遍现象。在个体成长的前五个时期的发展危机中,无一不与认知学习(包括婴幼儿的认知学习)时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快乐或痛苦经验有关。所以,当前社会、学校、家庭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造成不少学生失败经验过多的事实,可以说是现行教育体制中最大的败笔,也是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问题行为防不胜防的主要成因。(2)教育是发展的助力,也可能是发展的阻力。适当的教育环境固然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适应能力,并帮助他们化解其面对的危机;而不适当的教育环境则可能因未能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甚至养成了不良习惯,而造成其更多的发展危机。因此,在分析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成因时,要特别注意他们曾经直接接触过的教育者的教育方式给他们心理发展留下的印迹。个体自出生后即生长在成人的社会里,其生活由成人照顾,其行为受成人约束。所以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包括进入青春期后出现“青春恋”,都不可能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顺其自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个体,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家庭的或是社会的需要,均不容许其顺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否则势必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的极大困境。因此,“就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两个层面合在一起看,个体在自我成长历程中,因自我需求与社会限制两方面调和不易,而使其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在于成人限制的方法、时机和分寸。逆反理论认为:“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实验表明,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常常会导致反从众和一种称作回飞镖的效应”。埃里克森也指出:“青年强烈地反对对自己的自我意象施加一切腐儒般的限制”,“如果年轻人觉得环境设法对他剥夺得太多,不许他有任何表达形式,从而不能使他发展到下一阶段并加以整合,他就会像困兽般地被迫奋力反抗”。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我”。如果“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愈接近,或是“理想自我”是由“真实自我”为基础发展而得者,则个人的适应将更为良好,生活也愈为幸福。如果“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自我价值定位过高,因而导致现实中“真实自我”的价值不能得到承认,这样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中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正在中学就读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如果这些“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过大,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成为焦虑的来源。最后的沉沦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1987年提交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1、提高对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计划的支持;2、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小学和初中的心理咨询计划上面,防止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3、促使家长更多地卷入到学校心理咨询计划当中。2、3、“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4、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建议1: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建议2 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班主任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班主任应该与心理辅导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介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去接受辅导。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辅导需要严格为当事人保密,班主任对此应予以理解。2、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3、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不是简单的说教。例:朱SW 辅导记录 4、辅导不是越俎代庖,辅导需要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包括提供来访学生的详细背景资料,及时与辅导教师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5、辅导不是万能的,辅导教师离不开当事人、班主任、家长的密切配合,四个要素中只要缺少一个要素的积极参与,辅导就会劳而无功。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