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二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34126156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语法二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古代汉语语法二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古代汉语语法二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语法(10周,30学时)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古今汉语语法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掌握古汉语中的特殊语法现象,从而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教学重点:一、理解词类活用的特点,并能区别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掌握宾语前置的重要格式,能对的辨认;三、理解判断句古今的不同,掌握其特性和格式;四、理解被动句的类型和具体句式;五、理解各类虚词的分类、特点和用法。教学难点:一、能精确地辨认具体语境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二、纯熟掌握宾语前置的规律;三、对的辨认判断句;四、纯熟掌握被动句的不同格式;五、重点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教学措施:知识教学与文选教学穿插进行,讲练结合,注重实践。作业布置:一、每部分知识点讲完后有随堂练习,当堂解决;二、分两周布置一篇白话文的标点、翻译练习;三、继续整顿常用词;四、教材上第二第六单元的练习;五、以上练习不定期抽查5次作为平时成绩。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快的,而语音变化得慢某些,语法则最具有稳固性。如古人说:“饭蔬食”,今人说:“吃粗粮”。通过几千年,虽然所用的词语都变了,但动宾关系的语法构造并没有变化。有关语法的系统知识:语言单位、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子的构造分析、复句等,我们在现代汉语课里已系统地学习了,古代汉语课没有必要去反复。古汉语的语法部分要讲的,重要是古今差别较大的语法现象:实词的活用、宾语前置、古汉语的被动表达法、古汉语的判断句、古汉语虚词等。古汉语语法的学习,规定人们死记某些规则,同步记某些例子,做到不加思考、脱口而出。同步注意活学活用,在阅读文选时能精确地辨认出特殊的语法现象。第一节 词类活用(2周,6学时)一、什么是词类活用汉语中,一种词一般地都固定地归属在某个词类中,并具有此类词的语法特点和作用,如“运气”是一种名词,因此,它在句中常作主语、宾语,并且可以受数量短语修饰。但是,有时,有些词可以临时变化自己本来的词性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的活用。如:老栓,就是运气了你。(鲁迅药)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鲁迅友邦惊诧论)这人太军阀了。其中的“运气”、“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军阀”却是名词活用作形容词。一种词本来常常只有甲类词的语法特点,只是在某种状况下,偶尔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这就叫词类的活用。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中有,古代汉语中更常用: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二、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区别兼类: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言=说的话,名词 广故数言欲亡。 言=说,动词活用: 微禹,吾其鱼乎? 鱼,名词,这里用作谓语。前面受语调副词修饰,活用作动词。1、词的兼类是指一种词常常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词类的语法特点,而词类活用是偶尔用作她类词。2、词类活用所属的几种词类有主次之分,而词的兼类所属的词类无主次之分。三、词类活用的称说和翻译称说:“用作”、“用如”翻译: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状语+中心语 动词+宾语 动词+补语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类活用现象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共安排了如下某些问题: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用作为动等。但严格说起来,名词用作状语时不属词类活用,因其并未用作她类词,词性未变,但因此用法现代汉语不常用,故在此列出。动词用作使动和用作为动也不是真正的词类活用,它也未变化词性,只是变化了用法。为了教学的以便,一般习惯把这几种实词的特殊用法放在一起来讲。(一)名词用作一般动词1、一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什么时候名词是用作动词了呢?要根据它与前后词语的关系以及它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代词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和限制,且代词常作宾语,句中又无其她动词,因此,是该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公子怒,欲鞭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鞭:用鞭子抽打。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蹄:踢。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履:给我穿上鞋。农人曰:“.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中山狼传) 囊:用口袋装。从左右,皆肘之。(鞌之战)肘:用肘顶。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副词和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副词不能修饰限制名词。但却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因此,副词后边的名词常用作动词。能愿动词也是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不能用在名词的前边,因此,能愿动词后边的名词也是用作动词了。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四年) 君:不行君道,不象国君。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妻:可以嫁女儿给她。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汇河。( )水:会游泳。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蔺列传) 刃: 杀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度:不合乎法度名词前边没有动词,并且后边或前边是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时,该名词用作动词。介词短语或处所名词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用在其后作补语,因此,这种语境中的名词常活用作动词。狄伐咎如,得二女,以长女妻重耳.以少女妻赵衰,生盾。(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狄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以叔隗妻赵衰。”)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史记留侯世家) 鹪鹩巢于深林。(庄子逍遥游) 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吕代春秋上农) 沛公军霸上。(史项羽本记) 两个名词连用,之间又无并列、偏正、同位关系,那么有一种名词活用为动词。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列子说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由于连词“而”用在联合构造里,只能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且前后两项的词性一定相似。因此,“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中,如果有一项是动词,另一项是名词,该名词活用作动词。不耕而食,不蚕而衣。(盐铁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 齐策)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聊斋志异 红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否则。(郑伯克段于鄢)“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所”是一种辅助性代词,它可以附着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构成“所”字短语。“所”用来指代动作行为波及的对象。因此,“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 陈涉世家)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辅助性代词“者”前的名词用作动词“者”可以附着在动词性词语的后边构成“者”字短语,“者”用来指代动作的积极者,因此,“者”前的名词常用作动词。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方位名词用作动词 方位名词在句中如果具有了以上七种条件,也同样可以活用作动词。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史记 留侯世家) 三子者出,曾皙后。(论语侍坐章)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史记项羽本纪) 方位名词单独成句时,一般也用作动词:项王渡淮,至阴陵,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史记 项羽本纪) 3、数词、代词、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数词、代词活用为动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女也不爽,土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 氓)先王之制,大都但是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隐公元年)夫金鼓旌旗者,因此一民之耳目也。(孙子兵法军争)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已。(郑伯克段于鄢)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 或尔汝之。(北史陈奇传)四人者年老矣.然上高此四人。(史记留侯世家)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令尹子兰闻之,大怒,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贱段而甚郑伯也。(谷梁传 郑伯克段于鄢)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论语 颜渊季路侍)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 显学)既壮,群牛曰以老惫,凡事我都之。(马中锡中山狼传) 思考和练习一:下列各句中有无用如动词的名词,你是根据什么理由拟定的?它们用如动词后当什么讲?充当什么句子成分?(考试时只让指出加点词的用法:1、什么词用作什么词;2、怎么译;3、充当何种句子成分。)、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2、明日果火,延烧数家。3、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4、诸侯伐郑,师于汜。5、夫鼠,昼伏夜动,石穴于寝庙,畏人故也。6、境内之民,莫敢不臣。7、(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狼不敢前,耽耽相向。10、语曰:“日中则移,日满则亏。”11、再火,令药熔。12、勇士入其大门,则无人门焉。13、局限性生于不农。14、孤山有陈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15、请句贱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16、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二)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一般名词不能作状语,只有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才可以作状语。而古代汉语中,一般名词作状语的状况非常普遍,这是古今汉语语法很不相似的一点。嫂蛇行匐伏。(战国策 秦策)失期,法皆斩。(史记 陈涉起义) 1、一般名词用作状语表达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用作状语的名词所示的事物常有某种行为特性,以这种行为特性来比方描写被修饰的动词的行为状态。如上例:嫂蛇行匐伏。(战国策 秦策)可译作:主语+像+名词状语+同样+动词(形容词)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有狼当道,儿立而啼。(中山狼传)(王生)兽伏而出。(聊斋志异画皮)妻扶视之,额头上坟起如区卵焉。(杀狗劝夫)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这种用法还大量地保存在成语里,如:土崩崩溃、龙飞凤舞、狼吞虎咽、星罗棋布。表达看待人的态度常常是表达主语看待宾语的态度,即主语把宾语所指称的人或物当作名词状语所指称的人或物来看待。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 项羽本纪) 可译为:主语+像+看待+名词状语+同样+动词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三国志 蜀志)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 赵策) 范睢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今而后知君犬马畜伋也。(孟子 万章下) 表达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译为:主语+介词+名词状语+动词(王生)蹑足而窗窥之。(聊斋志异画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辞)高祖以亭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之。(汉书 高帝纪) 出邑门,道飞其鹄。(史记 滑稽列传) 良久,召唐让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闻处乎?(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 表达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根据、因素等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 译为:主语+介词+名词+动词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丈人)乃厉声曰:“狼,速去!否则,将杖杀汝。”(中山狼传)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 魏公子列传) (张)苍任人为中侯,大为奸利;上以之让苍,苍遂病免。 孝文时,(窦)婴为吴相,病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名词用作状语与名词作主语的辨别:第一、从形式上辨别完全句中当动词前几种名词连用,她们之间又无偏正、并列等关系的,紧靠动词的名词用作状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君君臣臣(后无动词)乡民蚁拥蜂攒。 无主句或省略句中动词前边的名词用作状语(东郭先生)肩举驴上 第二、从意义上辨别看动词前边的名词与否是该动作的施事者,如是,它是主语;如不是,它用作状语。2、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作状语大多表达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作“在.时候”,如: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早出晚归这些与现代汉语用法大体相似,需特别注意的是“日、月、岁”的用法。 日、月、岁用在具有行动性的动词前,是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岁岁(每年)之意,表达动作行为的常常发生。汉皆已入彭城.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日”字用在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前,表达动作行为的渐进性,可译为“一每天地”、“一天比一天”。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孔雀东南飞) 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日”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表追溯往事,具有“往日、从前、过去”的意思。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左传)日吾先君共王引领北望,日月以冀,传序相授,于今四王矣。 (左传昭公七年) 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左传 昭公七年) “时”用在主语前或动词前,表达“及时、准时、当时”的意思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汉纪) 谨食之,时而献焉。(柳宗元捕蛇者说)3、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达动作行为的趋向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战国策 齐策) 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史记 项羽本纪) 时墨者东郭先生正北适中山以干仕(求职)、致仕(退休)。 表达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处欺于张仪。 食不饱,力局限性,才美不外见。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家) 思考和练习二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用作状语的名词,并阐明其所示的意义。1、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2、其后秦稍蚕食魏。3、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4、夫山居而谷汲者,而相遗以水。5、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6、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二、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闲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晏子春秋 内篇谏上)译文:景公在位的时候,下了三天雪还不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的白毛皮做的皮衣,坐在殿堂一侧的台阶上。晏子进去谒见。晏子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天却不寒冷!”晏子说:“天气不寒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据说:古代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懂得别人在挨饿;自己穿暖了,却懂得别人在受冻;自己安逸了,却懂得别人在辛苦。目前您却不懂得啊。”景公说:“好!我领教了。”于是下令:拿出皮衣,给那些受冻的人;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的人。三、指出下列成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词语,并阐明它们分别属于哪类名词状语口诛笔伐、日积月累、风餐露宿、虎视眈眈、字斟句酌、星罗棋布、颐指气使、刀耕火种、土崩崩溃。(三)动词、名词、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动,即谓语所示的动作行为、形状不是主语发出或具有的,而是在主语的指使下,由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来实行的,它是用一种动宾构造体现了现代汉语兼语构造的内容。如:饲养员饮牛。= 饲养员使牛饮水饲养员饮茶。一般动宾关系需注意:第一、使动用法中的谓语有的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二、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动,因此,但凡使动用法必须有宾语,虽然省略宾语,也是能明确补出的。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之也。(资治通鑑)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之也。(论语季氏)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蚌。(战国策燕策二)1、动词用作使动所谓动词用作使动,是指主语使宾语发出谓语动词所示的动作行为。项伯杀之,臣活之。翻译格式:主语+使+宾语+动用作使动用法的动词既可以是不及物动词,也可以是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较常用,也较容易判断。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不及物动词本来不能带宾语,它背面带有宾语时,就是用作使动了。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汉书 朱买臣传)殷勤郑重,欲必觉悟陛下。(三国志 魏志 高堂隆传)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 先进)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状况比较少见,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那么它与宾语的关系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还是使动关系,形式上不易辨别,需从意义上辨别:动词表达的动作行为是主语发出的,这是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动词表达的动作行为是在主语的指使下由宾语发出的,是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史记 项羽本纪)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左传宣公二年)(郑伐宋,宋元帅华元,使士食羊。不与其御羊斟。 羊斟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华元被俘。逃归,见叔牂(羊斟字)曰:“子之马然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即合而来奔。)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2、形容词用作使动形容词用作使动是指在主语的指使下,使宾语表达的人或事物具有了这个形容词谓语所示的性状。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可译为:主语使宾语形容词君子正其衣冠。礼仪觉得纪,以正君臣,以笃 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礼记 礼运)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有许多成语中还保存了此种用法:丰衣足食、正本清源、富国强兵、美容、瘦身3、名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使动是指主语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示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主语+使+宾语+成为(做)+名词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魏置相,相田文。(资治通鉴 周纪一) 怀王与诸侯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史记 项羽本纪) 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荀子 王制) 方位名词也可以用作使动。这种使动是使其宾语所示的事物按照方位名词所示的方位行动。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史记 苏秦列传 )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 敬志序)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楚辞 离骚)四、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1、形容词用作意动定义形容词用作意动是指主语从主观意念上觉得宾语具有充当谓语的形容词所示的性质状态。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庄子 天运) 翻译格式:主语+觉得+宾语+形容词 主语+把+宾语+当作+形容词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韩非子 难二) 信数与肖何语,何奇之。(史记 淮阴侯列传) 丞相岂少我哉?(史记李斯列传) 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汉书 朱买臣传) 她如: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用作使动和用作意动的区别第一步,先拟定这个形容词与否用作动词(后有名词、代词,但又不是偏正关系的,形容词用作动词)第二步,在此基本上拟定用如使动还是用如意动,如果一种句子是主语觉得宾语怎么样,是用如意动;如果一种句子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用如使动。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 尽心上)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晁错论贵粟疏)2、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意动是指主语在主观意念上把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当成谓语名词所示的人或事物。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翻译格式: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孟子尽心下)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名词用作意动和使动的辨别与形容词同样:先看这一名词与否活用作动词了;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分析它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示的人或事物,还是当事人主观上把宾语当作是这个名词所示的人或事物。如果是行动上的问题,就是用作使动;如果是结识上的问题,就是用作意动。(五)动词用作为动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主语为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为动的“为”有三个意思:一是当“替、给”讲,表对象,如“为人民服务”;二是当“为了”讲,表目的,如“为四化建设而努力学习”;三是当“对着”、“向着”讲,也是表对象。这就是为动用法的三种状况:1、主语替宾语实行某种动作这种用法中,宾语是主语的服务对象,宾语大多指人文赢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韩非子 难二) 叟乃酌客。(聊斋志异青凤) 她如:夫人将启之,邴夏御齐侯。2、主语(为了、由于)宾语而施行某种动作这种用法中,宾语是主语的目的、因素对象,宾语大多指物。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 骈拇) 贪夫殉财。(柳宗元辨冠子)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韩非子和氏)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3、表达主语对宾语或向宾语施行某种动作行为,宾语一般是指人的。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关羽、张飞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孟子 齐人有一妻一妾)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 4、为动双宾语构造为动双宾语构造是指用如为动的动词后边带有两个宾语,一般来讲,远宾语与动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近宾语与动词间是为动用法。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尚书泰誓) 诸吕举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汉书 高五王传) 叔孙为孟孙钟。(左传昭公四年)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觉得之椁。(论语先进)(陈平)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汉书郦陆朱娄叔孙传)在为动双宾语构造中,最常用的动词是“为”,它意义宽泛,在不同的上下文里有不同的含义,可随文释义。除动词外,其她类词有时也可用作为动: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语,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辨认一种动词与否用如为动,也要看具体的上下文,如果动宾之间不能用动词的一般用法或使动用法解释,就可以考虑与否是为动。思考和练习三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阐明其意义。1、日思高其位,大其禄。2、吴村卫氏女,年十八矣,高其价,故未售也。3、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4、太后岂以臣为有爱,不相魏其。5、是以君子远庖厨也。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7、焉用亡郑以陪邻?8、故天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二、指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名词、形容词,并阐明其用法。1、且庸人尚羞之,况与将相乎?2、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3、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4、禹舜当乎世,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5、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客之。6、(项)梁以此奇籍。7、滕公奇其言,壮其貌。8、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9、(王生)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三、指出下面句子中用如为动的词,并阐明其用法。1、灌夫非有大恶,争杯酒,局限性引她过而诛也。2、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3、父曰:“履我!”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5、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6、秦不哀吴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四、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 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 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 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厚赐之财倍鹄在也。五、指出下列成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兴风作浪 打草惊蛇 坚壁清野 草菅人命 罄竹难书 厚古薄今 自惭形秽 幕天席地君子死义 小人死利第二节古代汉语的词序(1周,3学时)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词的形态变化很少。因此词语的语法功能重要靠词序和虚词来体现。词序又叫语序,是指词语在句子中先后排列的顺序。词序是汉语很重要的一种语法手段。人民爱总理。总理爱人民。两个句子的词语完全相似,但因排列顺序的不同,它们在不同的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同,两个句子的意义也完全不同。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一致的: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定语、状语在中心之前,补语在中心语之后等等。这是汉语语法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和继承性的体现。语言又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古今汉语语法也有诸多不一致的地方。体目前词序上,重要是宾语前置的问题,也有数词和定语的词序问题。一、宾语前置汉语中,宾语正常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后,表达动作行为所支配、波及的对象,古今汉语是相似的。但在古代汉语中,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这就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今汉语语法很不相似的地方,也是古汉语语法的一种特点之一。宾语前置的条件有如下几种条件:(一)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易”、“恶”、“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军)例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例3、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战国策齐策)例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例5、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例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晏子春秋)例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例8、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这一语法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格的,很少例外。这种例外只有:第一,个别用“为”的句子中,疑问代词宾语有不前置的例9、 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第二,“如何、若何、奈何”等固定格式中“何”可此前置。例10、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伐柯)例11、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例1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由于“如何、“若何”、“奈何”是由“如何”、“若何”、“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作谓语,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例1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例14、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汉代后来,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慢地消失了。例15、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汉乐府涉江采芙蓉)但是汉代后来写古文的人还始终遵守着这一规则。例1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例1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二)否认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两个条件:必须与否认句(谓语动词前有否认副词) 宾语必须是代词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例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例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例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例5、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例6、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有关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有如下几点需注意:第一,如果动词前边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的话,那么,这个前置的宾语既可以放在能愿动词或副词前边,也可以放在其后。例7、是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令国家百姓之局限性也,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墨子节葬)例8、民局限性而可用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第二,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则在先秦就不很严格,虽此前置为主,但也有后置的。大体说来,否认词是“莫、未、毋(无)”,代词是“吾、余、汝(女)、尔”时,代词宾语前置的较多。(参看周光午先生先秦否认句中代词宾语问题载中国语文19 年第 期)例9、今我留,匈奴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例10、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诗经魏风园有桃)例11、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例12、胶鬲曰:“西伯侯将何之?无欺我也。”(吕氏春秋贵因)第三 ,到了汉代后来,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逐渐占优势,但某些古文作家仍多用前置形式。例1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宾语后边再用代词复指一下。这种宾语前置的句子与一般的主谓宾句式相比,语调要强得多,宾语前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宾语,宾语之后往往还要用代词复指一下。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例2、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例3、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用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孟子 上)例4、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例5、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幽风七月)例6、赫赫南仲,猃狁于襄。(诗经小雅出车)例7、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此类宾语前置的句子中,前置宾语大多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代词,代词宾语前置时,用来复指的代词一般用“之”。例8、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例9、吾闻之:“禹称善人,不善人远。”此之谓也夫。(左传宣公十六年)例10、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用“是、之”来复指的宾语前置句,还可以在前置宾语的前边加上“唯(维、惟)”对宾语在范畴上加以限制,构成“唯(维、惟)是(之)”的固定句式。这种句式不仅突出了宾语,并且还表达动作行为对象的排她性,单一性,语调更加强烈。例1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例12、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例1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例14、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例15、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这种格式以成语的形式仍保存在现代汉语里,如“惟利是图,唯命是从”等。这种格式有时还可以省略“是(之)”。例16、唯秦所命从也。(国语晋语四)还可省略为“唯.”的格式例17、佗邑唯命。(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前置却无任何标志或条件限制:例1、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寡人是微。(左传齐桓公伐楚)例2、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例3、墓门有棘,斧以斯之。例4、是以肠一日而九迴。例5、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例6、(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左传庄公十年)例7、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孟子滕文公上)例8、君若以力,楚国方城觉得城,汉水觉得池,虽众,无所用之。(左传齐桓公伐楚)二、数量词的位置古汉语中表达数量时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有如下的几点:(一)物量表达法物量词产生很早,甲骨文中已有:鬯二升,鬯三卣,贝十朋(五贝为串,两串为朋)但古代汉语中表达物量时,以不用量词为常用格式。古代汉语的物量表达法重要有如下四种:1、不用物量词,数词直接放在名词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2、不用物量词,数词放在名词后吏二缚一人诣王。牛一,羊一,豕一。3、数量短语放在名词的后边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4、数量短语放在名词的前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从时代上看:时代越早,数量词后置的越多,时代越晚,数量词前置的比例越高。到春秋战国时期,数词直接修饰名词时绝大多数已前置,后置的很少见了,数量短语修饰名词则仍然是后置的更常用。数量短语修饰名词前置的大概起于战国初期,到战国后期就比较常用了。(二)动量表达法汉语的动量词产生较晚。据初步考察,汉代后来才逐渐浮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逐之,三周华不注。2、数词放在动词后(较少见)距跃三百,曲踊三百。鞭师曹三百。也有的是“动词+者+数”的构造,此构造是把动词构造加“者”变成名词性的,来作全句主语,数词成了全句的谓语,起强调行为数量的作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柳宗元小石潭记)3、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几年今夕一番逢。4、数词加动量词放在动词后吏疑其伪,乃椎数十通。母乃杖祥脊及两脚百余下。吾于书读但是三遍,终身不忘。思考和练习四:一、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形?请试着从你以往学过的古代作品中举出某些这样的例子。二、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并阐明加点词的语序特点。1、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2、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 离娄下)3、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左传隐公三年)4、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5、豫州今欲何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9、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10、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论语宪问)11、(吾)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三、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来宾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待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从著所闻集论觉得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觉得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来宾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列传) 译文:当那个时候,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对士人谦下,爱慕来宾,来互相倾倒(倾轧)。吕不韦觉得秦国强大,对不如魏、楚、赵、齐四公子感到羞愧,就也招徕士人,用优厚的条件看待她们,食客来了(达到?)三千人。那个时候,诸侯有诸多辩士,如荀卿一类人,著作遍及天下。吕不韦就让自己的门客个个写出所见所闻,把人们的论著收集整顿出来,成了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觉得把天地万物古今事情论述的很完备,书名就叫吕氏春秋。陈列在咸阳市门,把千金悬挂在上面,延请各诸侯国的游士来宾,如果有人可以增长或减少一种字,就给她千金。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体词谓语句(一周,3学时)体词谓语句指的是名词、代词、数词、量词等体词或体词性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体词谓语句与一般所说的判断句不是一种概念,它涉及判断句,也涉及阐明、描写、列举和表达因素等体词做谓语的句子。古代汉语中不同类型的体词谓语句有某些不同的特点,重要是“也”的用与不用有差别,学习时要注意。一、表达判断(即判断句,可以在主语和谓语间加“是”来理解)句末一般要用“也”现代限于中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主语和宾语,判断主语等于什么(我是李润桃)或主语属于什么(我是教师,你们是学生)。否认判断则要在“是”前加“不”等副词来表达。(我不是学生)。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不同,它在先奉时期是不用判断动词的,而是直接用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不用判断词的判断句格式重要有如下几种:1、.者,.也(主语后边加“者”,谓语后边用“也”相呼应)陈胜者,阳城人也。史 陈涉世家2、.,.也。(主语后边没有者,谓语后边有“也”)都城过百 ,国之害也。郑伯克段于鄢3、.者,. 。(主语后边有“者”,谓语后没有“也”兵者,不祥之器。老子4、.,. 。(“者”、“也”都不用的判断句)这种判断句型是上很明显,易于其她句子构造相混,需注意辨别。荀卿,赵人。史 刘备,天下袅雄。资 汉纪5、在谓语前加否认副词“非(匪)”表达否认判断,加“即、乃、必”等加强肯定判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 秋水吾翁即若翁。史 项羽本纪吕公女乃吕后也。史 高祖本纪破赵军者,必括也。史 廉蔺列传6、在谓语前加语调词“唯(维、惟)、伊(繄)”等协助表达判断。厥土惟白壤。尚书 禹贡我马维骐。诗 小雅 皇皇者华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 僖五7、判断句的主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省略,这时句末一定要用语调词“也”。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问何故,对曰:“ 翳桑之饿人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种判断句多余目前对话中。判断动词“是”和“为”浮现的都比较早,“为”出目前论语“里”“是”出目前秦汉之际:子为谁? 为仲由。论 微子余为伯 ,余,而祖也。左 宣三韩是魏之县也。战 魏三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而杀之。谷梁传 桓六但汉代及此前的文献中,判断句仍以不用判断动词为常用格式。二、便是比况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如”“像”“好比是”等来理解。这种体词谓语句的句末可以有“也”也可以没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 颜渊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 商君列传三、表达阐明或列举可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数”、归、是、有”等来理解,句末一般不用“也”。德行:颜渊、闵子 、冉伯牛、仲方;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 先进(在德行方面要数.)牛羊父母,仓禀父母;干戈朕,琴朕, 朕。孟子 万章上 (牛羊归父母.)四、表达对主语所示的人或事物某种特性的描写。翻译时要加上合适的动词。句末不用“也”。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左 闵公二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 。史 高祖本纪五、表达数量(句末一般不用“也”(卫文公)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左 闵二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局限性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局限性以守宗庙之 籍。孟 下六、表达因素或条件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 梁上夫战,勇气也。左 庄十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 宪问第四节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达法(被动句)所谓被动句和积极句,是就动词谓语句中主语和谓语的施受关系而言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时,称为积极句(施事主语句)主语是谓语动词表达的动作行为的受事时,称为被动句(受事主语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同样,被动关系的表达法有两种:一、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法构造和积极句完全同样,没有明显的形式上的标志,我们只是从事理上懂得它是表达被动的,这就是意念被动句。1、鲁酒薄而邯郸围。2、蔓草狄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3、十三年,晋侯 。4、昔者龙逢斩,比法修列。5、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意念被动句,她们有的被动意义比较明显,易于辨认;有的要通过上下文分析才干精确理解:6、围者柑马而株之。7、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例6 的“围者”是指被围者。“柑”通“钳”,街文。被围者把饲料放在马口中,又使其街上木棍,显示其吃得很饱,以此来困惑敌人。例7 何休的公羊传解论前一句注为“伐人者为客”,后一句注为“见伐者为主”,可见后一句是被动句。如何判断意念被动句? 第一,谓语动词是表达人的动作行为的,但主语却是非指人名词者是被动句。例1、2 即是。第二,谓语是及物动词,但后边不带宾语的也也许是被动句,如例3、4。第三,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的。如例5二、有标志的被动句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重要是借助于某些虚词来表达被动的,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介词“于”构成的被动词在及物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的施事,句子的构造是:主语+ 谓语动词+ 介词“于”+名词例1、 克 伤于矢,流血及屡。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子刘氏者,何也?需注意:第一,介词“于”自身并不表达被动,它的作用只是引进动作的施事。句子的被动意义是由动词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出来的。第二,古汉语中有些于“于”字句可以省略“于”。纵有姊 ,以医幸王太后。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第三,介词“乎 ”与“于”的用法相称,也可用于被动词。(宋)万尝与床公战,获乎庄公。第四、介词“于”除引进动作的施事外,还可以引进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登,要注意辨别。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公与之战乘,战于长勺。(二)介词“为”构成的被动句“为”字句重要有如下几种构造1、主语后用介词“为”引进动作的施事主语+为+名词+谓语动词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多多益善,何觉得我禽?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已者用。2、介词“为”的作用本是引进动作的施事,但有时施事可以不浮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李广)宽缓不苟,士以此爱,乐为用。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 戮乎?3、主语后用“为”引出动作的施事,动词前用辅助性代词“所”加强被动意味。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 檀弓上) 范睢为须贾所馋。(论衡 变动) 太祖为流矢所中。(三国 武帝纪)、“为”“所”仅仅相连放在动词前表达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 项羽本纪)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 张中丞传后叔)5、动词谓语前用“为”表达被动,后用“于”引进施事。 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 吴世家) 暴王祭 幽厉.失其国家,身死为 于天下。(墨子 法仪)(三)“见”字构成的被动句1、及物动词前用“见”来表达被动 主+见+谓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 阳货)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 兼爱下)盆成括见杀。(孟子 尽心下)2、动词前用“见”表达被动,动词后用“于”引进动词的施事。 主+见+谓+于+名乐毅伸动于燕昭,而见疑于惠王。(盐铁论)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 老庄申韩)吴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四)介词“被”构成的被动句“被”本是一种名词,说文:“被,寝衣也。”引申而为动词:覆盖文,尧典:“光被四表。”虚化为介词或助动词:错萃以被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 屈贾列传)起初,“被”字直接附着在动词前表达被动,到了四、五世纪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进施事的句式就徐徐地多了起来:“被”字句后来成为现代汉语有特定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