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工程》PPT课件.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3348495 上传时间:2020-06-16 格式:PPT 页数:241 大小:8.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反应工程》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1页
《化学反应工程》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1页
《化学反应工程》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与化工是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化学(Chemistry)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与工艺(Chemic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学科,化工是运用化学原理和机械原理,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成目标产品的过程工程学科,化工学科的特点,FromChemicalEngineeringtoProcessEngineering,专业任务,工程工业规模(工程)的设计、操作运行、改进(最优化)问题。(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电气工程等)化学工程与工艺研究工业规模化工过程的规律,开发和改进化工生产过程。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改进:对已有过程和产品进行改造,以求最优化。第一层次:资源、能量消耗第二层次:环境影响第三层次;安全卫生舒适,Contents,第一章绪论Chapter1OverviewofChemicalReactionEngineering第二章均相反应动力学Chapter2KineticsofHomogenousReaction第三章均相反应器(等温、变温过程)Chapter3IdealReactorsforHomogenousReactions,Contents,第四章非理想流动Chapter4Non-IdealFlow第五章非均相反应动力学Chapter5ReactionCatalyzedbySolids第六章非均相流固催化反应器Chapter6ThePackedBedCatalyticReactor第七章气液两相反应器Chapter7Fluid-FluidReactors,Theobjectofthecourse,课程目标:反应器分析与设计并重,结合实际、结合工艺。授课方法:讲课与讨论相结合。考试方式:考试与/或作业结合平时成绩,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ReactionEngineering),主要参考书化学反应工程,陈甘棠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反应工程,朱炳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ChemicalReactionEngineering,byLevenspielO.ElementsofChemicalReactionEngineeringbyScottFogler,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1.3化学反应过程的分类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1.5化学反应工程的研究方法1.6化学反应工程所需基本知识,第一章绪论,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1.1.1化学工程的发展史,化学工程发展史及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形成第一阶段:古代的化学生产(17世纪以前)这一时期经历了实用化学、炼丹和炼金、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等时期。早期化学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同时在人类对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构成的探索中,诞生了古代朴素的元素观。古代化学具有实用和经验的特点,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是化学的萌芽时期;另一方面,尚未形成有规模的化学加工实践。,第一章绪论,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第二阶段:近代化学工业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以硫酸,硝酸,纯碱的工业规模的生产过程为开端,至20世纪初,出现了载入化工发展史册的合成氨的工业生产。20世纪初,英国的Davis,美Walker,Lewis等提出了“化学工程”的概念,发展成为以“单元操作”(unitoperations)为基本研究内容的化学工程学。第一次综合。规模的扩大要求人们对生产过程的规律有更为透彻的了解需要既懂工程又熟悉化学知识促使工程与化学相结合,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第三阶段:现代化学工业(二战前后),在原料路线,技术和设备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在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化学工业中,各种催化反应被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在反应技术和反应器设计方面作出重大努力。尤其是在生产规模日益大型化的趋势下,其影响就更大了,促使化学工程学科形成了第二次理论综合:即,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的角度深入研究化工生产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及从“化学反应工程”的角度来研究化工生产的化学过程。从而使化学工程学科上升为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全面学科。三传一反。,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美国Bird等编写了传递现象这部历史性的著作TransportPhenomenaALandmarkinChemicalEngineeringEducation,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1.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发展史,30年代,石油化学工业刚刚兴起。提出了“单元操作”和“单元过程”等概念。单元操作流体输送,蒸馏,干燥等专管物理工序。单元过程磺化,水解,加氢等专管化学反应工序。1937年,丹克莱尔较系统的阐述了“扩散,流体流动和传热对化学反应收率的影响”,为化学反应工程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被认为是化学动力学发展到“工程技术”阶段的标志。),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三个重要的过程开发研究工作:流化床催化裂化-汽油丁苯橡胶乳液聚合-(汽车)轮胎曼哈顿计划-原子弹(气体扩散提炼浓缩铀U238)1947年,出版了两本书:霍根(Hougen)和华生(waston)-化学过程原理法兰克-卡明涅斯基-化学动力学中的扩散与传热总结了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反应器设计问题。为学科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50年代,石油化工迅猛发展,反应器规模不断扩大。对反应器的放大问题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在工业规模反应器中进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三传现象,必须将化学反应与三传同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和分析。另外,又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如返混,反应器稳定性,微观混合,伴有化学反应的传质等。推动了学科的发展。1957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了第一次欧洲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了化学反应工程学的概念。,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1960年,召开了第二次欧洲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从那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1970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化学反应工程讨论会,以后每两年举行一次。70年代中期,反应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关于g-l、g-l-s反应器、生化反应工程等方面的专著。1979年,我国派代表参加了国际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以张有衡为团长)。80年代以后,反应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已日臻完善与丰富。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如微电子器件的加工、光导纤维的生产、新材料与生物技术等,向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使反应工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学科历史,第一章绪论,我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发展中里程碑,1935年8月我国化工的先驱吴蕴初先生建成上海天利氮气厂生产出液氨,吴先生还创办了天厨味精厂(1923),天原电化厂(1929)和天盛陶器厂(1934),以及范旭东在天津创办的永利碱厂,这些化工原料的生产推动了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合成氨工业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化学工业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工作,如化工热力学、化学工艺学、工业催化等。氨合成催化剂的研究与改进已经尝试10万多个配方,至今仍是催化界研究的方向。,1.2.1化学反应工程学的定义,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第一章绪论,化学方法加工,进行化学反应,反应产物的分离与提纯,进行化学反应,原料的预处理,典型化工过程(Typicalchemicalpocess),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第一章绪论,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简称反应工程。化学反应工程,顾名思义,是一门研究化学反应的工程问题的学科。即:研究化学反应如何在工业上实现的科学。,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第一章绪论,1.2.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内容,2、流体流动、传递过程对反应的影响,影响,反应器内浓度和温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影响,反应结果,反应工程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研究,动力学方程,反应器设计、分析的基础。,1、化学反应动力学特性的研究,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第一章绪论,3、反应器设计计算、过程分析和最佳化,数学建模,结合,计算机模拟,数据,反应器,修改模型,1.2.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研究内容,1.2化学反应工程学的范畴和任务,第一章绪论,建立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和传质模型;选择反应器型式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反应特点和传质要求;计算反应器大小,以满足一定的产量和转化率的要求;确定反应器的最佳操作条件,提高反应过程的经济效益;研究反应器的动态特点,保证操作稳定和开、停车的顺利。,1.2.3化学反应工程学的任务,1.3化学反应过程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3.1按操作方式分类,间歇,连续,半连续,1.3化学反应过程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3.2按反应物相所涉及的相态分类,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特征:长度管径。内部是空的,不设置任何构件。多用于均相反应。如裂解炉。,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4.1管式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环管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4.2釜式反应器,又称反应釜,搅拌反应器,特征:反应器高度与直径相当或稍高。釜内设有搅拌装置和挡板。常带夹套或釜内放置蛇管,传热以维持釜内所需温度。适用于液相均相反应、气液反应、液液反应、液固反应、气液固三相反应。,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釜式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釜式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各种搅拌桨的形式,釜式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搅拌釜的各种换热形式,釜式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4.3塔式反应器,特征:反应器高度为直径的数倍以至十几倍。内部常设置能增加两相接触的构件,如填料,筛板等。适用于两种流体相反应的过程。如气液反应、液液反应。,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4.4固定床反应器,特征:反应器内填充有固定不动的固体颗粒。可以是催化剂,也可以是固体反应物。适用于气固催化反应,固相加工反应,应用非常广泛。,根据换热方式不同,可分为三种型式:(1)换热式固定床反应器结构型式类似于列管式换热器。管内装填催化剂,反应物料自上而下通过床层;管间为载热体,与管内物料进行换热,以维持所需的温度条件。,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2)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床层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适用热效应不大或催化剂对温度要求不高的反应。重要过程: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乙炔HCl制氯乙烯乙烯环氧化制环氧乙烷烃类加氢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煤气化,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3)自热式固定床反应器以冷的原料作为载热体,使冷原料本身预热到反应所需的温度,然后进入床层进行反应。使用前提:放热反应,热量大致平衡。,自热式固定床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3.5流化床反应器,特征:反应器内固体粒子可以象流体一样被流化起来。适用于气固,液固,气液固反应。如:催化剂快速失活需立即再生的:催化裂化装置强放热反应:丙烯氨氧化,萘氧化,丁烯氧化脱氢固相加工反应:黄铁矿,闪锌矿的焙烧,石灰石的煅烧等,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流化床反应器,1.4工业反应器的分类,第一章绪论,1.5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一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描述反应器内的反应过程,如反应状态、特性及变化规律的一组数学方程。为什么叫“模型”?建立方程式时,往往要加一些假设把问题简化,故称之为“模型”。对同一个反应,由于简化条件不同,可有不同的模型提出。,二、数学模型中的数学方程,1.5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方法,第一章绪论,物料衡算式热量衡算式动量衡算式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要求实用)热力学计算式(焓、平衡常数、反应热)参数计算式(传递参数、物性参数),三种衡算式,依据各自的守恒定律,其模式为:输入=输出+消耗+累积,1.6所需基础知识,第一章绪论,物理化学知识: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工原理:三传基本理论单元操作应用数学:微分方程、微积分运算数值方法,1.6所需基础知识,第一章绪论,必须熟练的数学基础知识,2、均相反应动力学,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正确掌握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基本表示方式,反应速率方程的变换与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2)反应速率议程的变换与积分;(3)复合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学时分配:9学时,Outlines,2.1基本概念和术语,2.2等温恒容过程,2.3等温变容过程,2.2.1单一反应动力学,2.2.2复合反应动力学,参予反应的各物质均在同一相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如:烃类的高温气相裂解反应,一般的酯化、皂化反应,氢气燃烧、酸碱反应等。,一.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均相反应动力学:,研究各种因素如温度、催化剂、反应物组成和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反应产物分布的影响,并确定表达这些影响因素与反应速率之间定量关系的速率方程。,2.1基本概念和术语,二.化学计量方程,定义: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量的变化关系的方程。,N2+3H2=2NH32NH3-N2-3H20(一般化形式),对于一个由n个物相参与的反应体系,其计量方程可写为:,式中:1、2、n为计量系数,反应物为“负”,生成物为“正”,特点:(1)计量方程仅表示反应过程中参与反应的各组分间量的变化关系,与反应的历程无关;(2)将计量方程乘以非0常数,可得这并不改变组分之间量的变化关系:为了消除计量系数在数值上的这种不确定性,规定在计量方程的计量系数之间不应含有除1之外的任何公因子。,例:,链引发,M代表器壁或其它第三体分子,不参与反应,只具有传递能量的作用。,链传递过程,自由基与饱和分子生成新的自由基和饱和分子。,链终止,当自由基被消除时,链反应被终止。,非基元反应:若一个化学反应,总是经过若干个简单反应步骤,最后才能转化为产物分子。,基元反应:分子经一次碰撞后,在一次化学行为中就能完成的反应。若参加反应的分子数或离子数是一个,为单分子反应,两个为双分子反应。,三.转化率,定义:关键组分A反应掉的物质的量-nA与其初态的物质的量nA0之比,用xA表示。,xA100%66.7%,注:若原始物料中各组分含量比不同于其计量系数之比,各组分转化率是不相同的。,当反应过程恒容时:,例:,四.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单位反应混合物体积中反应物的反应量或产物的生成量(物质的量)。,若选反应物A为着眼组分:,若选产物R为着眼组分:,若反应过程为恒容:,2、反应速率和计量系数的关系,反应:,3、用xA表示(-rA),dnA=-nA0dxA,由:,nA=nA0(1-xA),所以:,对于恒容过程:,对于理想气体:,dcA=dpA/(RT),所以:,五.反应速率方程,在溶剂及催化剂和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定量描述反应速率与温度及反应物系组成的关系式。(-rA)=f(c,T),1、定义:,由所假定的反应机理推导而得,依据质量作用定律,双曲线型:,幂函数型:,对于基元反应,其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的乘积成正比,其中浓度的幂的指数就是反应式中各反应物的计量系数的绝对值。,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等于其各自计量系数,非基元反应:,由实验数据确定,2、各动力学参数的物理意义,(1)反应级数、,注意:,反应级数不能独立的表示反应速率的大小,只是表明反应速率对各组分的浓度的敏感程度,反应级数越大,反应速率对浓度的敏感程度就越大。,反应级数由试验获得,它与反应机理无直接的关系,也不等于各组分的计量系数。对于基元反应,反应级数与计量系数会相等。,反应级数是由试验获得的经验值,只能在获得其值的试验条件范围内加以应用,反应级数在数值上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负数,但总反应级数一般不可能超过3。,(2)速率常数k,所有反应组分的浓度均为1时的反应速率。,意义:,量纲:,浓度1-n时间-1n为总反应级数,根据k的单位判断反应级数,例如:某反应,已知k=0.15s-1,判断该反应为几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压力、催化剂及其浓度、溶剂等有关,在催化剂、溶剂等影响因素固定时,k=f(T)。即:,式中:k0指前因子或频率因子,反应了反应中分子碰撞几率大小,与分子热运动有关。,E活化能,物理意义:把反应分子激发到可进行反应的活化状态时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E越大,所需的反应温度就越高。,说明:,Arrhenius方程的对数型式:,活化能E的大小反映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程度。E越大,k对T就越敏感。其敏感程度还与反应温度的水平有关;温度越低,温度的影响也越大,例:(1)现有某反应,其E=100KJ/mol,试估算(a)温度由300K上升10K;(b)温度由400K上升10K,其速率常数k各增大多少倍?(2)若反应活化能为150KJ/mol,再比较两种情况下,速率常数各增大多少倍?,3、幂函数型速率方程的表达方式,(1)以浓度表示的速率方程,(2)以分压表示的速率方程,kp量纲为浓度时间-1压力-n,(3)kc与kp的关系,2.2等温恒容过程,等温恒容过程,一、单一反应动力学方程,用一个化学反应式和一个动力学方程便能表示的反应,分为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1、动力学方程基本特征,对一不可逆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式中t为组分A浓度达到cA时所需要的反应时间,故只要知道反应动力学方程,就能进行反应时间的计算。,(1)零级反应(n=0),将上式积分可得:,(2)一级反应(n=1),将上式积分可得:,(3)二级反应(n=2),.,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若cA0=cB0,则cA=cB,所以:,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若cA0cB0,设=cB0/cA0,将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其中:,结论:,(1)当初始条件和反应结果不变时,k和t成反比,当k以任何倍数增加,将导致反应时间t以同样倍数下降。,(2)对一级反应,t=f(xA),而与cA0无关。以对t作图,为一直线,斜率为k。反之,也成立。,(3)对二级反应,t=f(xA,cA0)。以对t作图,为一直线,斜率分别为k和kcA0。反之,也成立。,对某可逆反应:,(正、逆反应均是一级反应),任一时刻:,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净反应速率为正、逆反应速率之差,若cp0=0,则:,若令K=k1/k2,则对上式分离变量积分得:,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即:,代入动力学方程,得:,以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斜率为,再结合即可求得k1,k2,从而得出其动力学方程。,2、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基础,试验数据,FROM,(1)固定T,测定各时刻浓度,得到ci=f(t),确定反应级数和这个温度下的速率常数;,(2)变化T,确定不同温度下的k,得到k=f(T);,(3)得到活化能E和指前因子k0。,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有:积分法和微分法。,(1)积分法,推测,动力学方程形式,根据反应机理,运算,C-t关系并作图,线性关系否?,与实验数据c-t一致否?,正确的动力学方程,举例:,步骤:,假设反应级数n=1;,将实验中测定的各时刻t的物料浓度代入得到各t下的f(cA);,以t为横坐标,f(cA)为纵坐标,将t-f(cA)做图,若得到过原点的直线,则表明所假设的反应级数是正确的,其斜率为反应速率常数k,否则重新假设反应级数,并重得上述步骤。,活化能E的求取:,选若干温度T,作同样的实验,通过其数据求出其相应温度下该反应的速率常数k值;,由Arrhenius方程的对数型式:,由斜率即可求得活化能E,(2)微分法,某反应,两边取对数,整理得:,微分法是根据不同实验条件下在间歇反应器中测得的数据cA-t直接进行处理得到动力学关系的方法。,步骤:,在等温下实验,得到反应器中不同时间反应物浓度的数据。将这组数据以时间t为横坐标,反应物浓度cA为纵坐标直接作图。,在各浓度点测量曲线切线的斜率,由此可得到各浓度下的反应速率(-rA)。,以lg(-rA)对lgcA作图,所得直线斜率即为反应级数n,截矩为lgk。,斜率=n,二、复合反应动力学方程,复合反应:,在同一反应物系中同时进行若干个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数目与独立的计量方程数相同。,(1)如果几个反应都是从相同的反应物按各自的计量关系同时地发生反应,称为平行反应。,(2)如果几个反应是依次发生,反应产物能进一步反应生成其它副产物的过程,称为串联反应。,1、几个术语,(1)收率p:,生成的目的产物p的摩尔数与反应掉的着眼组分A的摩尔数之比。,瞬时收率:,某一微元时间内生成的目的产物p的摩尔数与反应掉的着眼组分A的摩尔数之比。,每消耗1mol着眼组分A生成的目的产物的物质的量。,物理意义:,(2)得率XP:,生成的目的产物P的摩尔数与着眼组分A的起始摩尔数之比。,得率、收率、转化率之间的关系为:,当xA=1时,,(3)选择性SP:,生成目的产物P的摩尔数与生成某副产物S的摩尔数之比,瞬时选择性sp:,某一生成的目的产物P的速率与生成副产物S的速率之比。,2、平行反应,对于等温、恒容下的反应:,(1)平行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特性,三个组分的变化速率为:,对于一级反应,n1=n2=1,且cP0=cS0=0,积分可得:,(2-32),平行反应选择性讨论,当n1=n2时,,若E1E2,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目的产物的收率。,若E1n2,维持CA浓度较高,可以获得较高的Sp值。,若n1k1时:,当k2x0,且n为偶数。则计算定积分近似值的辛普森公式为:,注:n越大,结果越精确,n值大小取决于最终结果的允许精度。,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2)图解积分法,以x为横坐标,f(x)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出平滑曲线,如图所示:,在横坐标上标出积分上下限x0、xn,曲线上相应两点Ax0,f(x0)与Bxn,f(xn),并将AB两点连接成直线。,求出积分上下限x0、xn的中间值,由横坐标向上做垂线,分别与曲线和直线AB交于D、C两点。,将CD线三等分,曲线上D点向上1/3处为E点,由E点向y轴作水平线,交纵轴于F点,该F点距离原点为,最后求得积分值为:,注:如果曲线向下弯曲,仍然是CD线上由曲线出发,取1/2处为E点。,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2.3全混流反应器(ContinuousStirredTankReactor,CSTR),1.特点,(1)反应器内物料参数处处相等,且等于出口处的物料参数。,(2)反应器内返混,即不同停留时间的粒子在反应器内进行充分混合。,(3)连续定常态操作,反应器内物料参数不随时间改变。,(4)多用于均相液相反应,且反应物浓度要求维持在较低的情况下。,2.CSTR设计方程,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衡算对象:关键组分A衡算范围:整个反应器容积VR。,流入量=流出量+反应量+累积量,FA0,FA,(-rA)VR,0,恒容过程:,(3-11),(3-12),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xA,式3-11,式3-12,式3-10,式3-8,例3:条件同例1的醇酸树脂生产,若采用CSTR反应器,求己二酸转化率分别80、90时,所需反应器的体积。,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解:由式3-11得:,当xA=0.9时:,不同反应器结果比较:,3.2简单反应器,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2.4连续理想反应器推动力比较,设有一反应体系,cA0、cAf分别为反应物A在反应器进、出口的浓度,cA为反应物A的平衡浓度。则反应器中任一位置处的浓度推动力为cA-cAdcA,整个反应器中反应推动力即为任一位置处推动力的积分,即:,根据积分的物理意义,各浓度推动力即为阴影部分的面积,在相同的生产任务下,PFR推动力大于CSTR。,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3.3.1平推流反应器的串、并联(学生自学)3.3.2多级全混釜的串联及优化,1.结构及操作,VR1,cAN,VRm,VR2,VRi,VRi-1,cA0,v0,v0,v0,v0,v0,v0,cAi,cAi-1,cA2,cA1,(1)每一个釜都满足全混流假设;(2)釜与釜之间为管道连接,可认为不存在返混,相当于活塞流。,特点:,cA1,cA2,cAi-1,cAi,cAN,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2.基础设计方程,对第i釜作物料衡算:,流入量=流出量+反应量+累积量,FAi-1,FAi,(-rAi)VRi,0,(3-14),对于N釜串联操作的系统,总空间时间,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3.多釜串联反应器的计算,(1)解析法,一级恒容不可逆反应,第1个釜:,第2个釜:,第3个釜:,第N个釜:,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若各釜的温度与体积均相等,即:,由以上可知,给定各釜体积VRi,即可算出达到一定转化率所需串联的釜数N,也可确定各釜的出口转化率。式(3-15)只可用于一级不可逆反应,在均相、等温恒容条件下,在N个有效容积相同的多釜串联反应器的釜数及转化率XAN的计算。,思考:若反应为二级不可逆反应,给定各釜体积VRi,如何求cAN?,(3-15),例如:有两只不同体积的CSTR,按均相一级反应生产产物。为获得最大转化率,反应器应当怎样联结?,cA1,cA2,cAN,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2)图解法,原理:,由式(3-14)得:,此关系式在(-rAi)cAi坐标图上应该为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i。另外,(-rAi)cAi也满足其动力学方程(-rAi)=kcAin。若将这两个方程同时绘于坐标图上,则两条线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所求的cAi值。,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步骤:,若各级CSTR体积、温度相同,在(-rAi)cAi坐标图上标出动力学曲线OM,如图:,以初始浓度cA0为起点,过cA0作斜率为-1/i的直线,且与OM线交于1,其横坐标为cA1.,过cA1作cA0A1的平行线与OM线交于A2点,其横坐标为cA2,即第2级反应釜的出口浓度。,如此下去,当最终浓度等于或略小于规定出口浓度时,所作平行线的数目就是反应釜串联的个数。,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若各级CSTR体积相同,温度不同,若各级CSTR温度相同,体积不同?,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例:应用串联全混釜进行某一级不可逆液相反应,假定各釜的容积和操作温度相同,已知k=0.92h-1,v0=10m3/h,xAf=0.9,试计算当串联的釜数N分别为1,2,3,4,5,10,50和100时的反应釜总有效容积。如果将此反应用PFR操作,所需反应器体积为多少?,对于多釜串联,联的釜数N越多,所需反应器的总容积就越小,而当N50时,已接近于PFR所需的容积。,当N5时,效果不太明显。,结论:,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4.多釜串联优化计算,对于第i个反应器,有:,反应流体在N个串联全混流反应器的总的空时:,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上述微分方程共有N-1个,可求解出xA1,xA2,xAN-1,从而整个体系可确定。,以一级不逆反应为例:,对于恒容一级不可逆反应,当各釜体积相等时,总反应体积最小.,例:在两级串联全混釜中操作某一级不可逆液相反应,xAf=0.9,k=1h-1,若使总体积最小,第一个釜出口转化率应为多少?各反应器空时为多少?,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思考:在两级串联全混釜中操作某二级不可逆液相反应,k=0.92(m3Kmol-1h-1),cA0=2.30Kmolm-3,v0=10m3h-1,xAf=0.9,试求该操作最优容积比(V1/V2)和反应容积。,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3.3.4循环操作的平推流反应器,假设:反应器内为平推流流动;循环管线内不发生化学反应;整个体系处于定常态操作。,应用:自催化反应、生化反应、某些自热反应。,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1.循环比,2.设计方程,FA0:反应器入口处以无产物基计的着眼组分A的摩尔流率,包括入口处未转换的A和已转换的A。,对整个反应体系而言:,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对M点作物料衡算:,由xA定义式:,将上述各项代入设计方程:,或者,(3-32),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3组合反应器,这一结果与PFR设计式完全相同,即相当于平推流。,可以认为,(-rA)为一定值,为出口转化率xA2下的反应速率。,这一结果与CSTR设计式完全相同,即相当于全混流。,(3)当0N-CSTRPFR,且随着xAf及反应级数n的增大,此趋势愈加明显。如图3-22所示:,BR:产量较小、品种较多的产品生产,染料、制药等。PFR:大批量生产,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2.随xA单调递减(对于一切nN-CSTRCSTR,且随着xAf的增大及反应级数n的减小,此趋势愈加明显。,3.5.2复合反应,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其经济性的主要因素在于主产物的收率或选择性,因此优化目标主要在于主产物的收率。,1.平行反应,(1)对反应:,瞬时选择性:,.温度,可见,当E1E2时,随温度上升,exp-(E1-E2)/RT值上升,sP值增大;反之亦然。因此,提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浓度,当a1a2时,随浓度提高,瞬时选择性上升,因此,宜选择平推流反应器;反之,宜选择全混釜。可见,反应物浓度高,有利于反应级数高的反应。,(2)对反应:,提高温度,有利于活化能高的反应。,.温度,瞬时选择性:,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间歇操作,a1a2,b1b2CA,CB都高,a1a2,b1b2CA高,CB低,a1b2CA,CB都高,a1a2,b1a2,b1b2CA高,CB低,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Flash演示,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2.串联反应,(主、副反应均为一级反应),(1)在完全混合的间歇反应器中,由于平推流反应器和间歇式反应器中均不存在返混,流动状态对动力学方程没影响,其设计方程完全一致,以上两式对PFR完全适用。,(2)在全混釜中,对A衡算:,第三章均相反应过程,3.5反应器类型和操作方法的评选,对P衡算:,令:,可求得产物P浓度最大值cP,max,以及,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一、非理想流动,理想流动模式-平推流和全混流。,平推流:所有物料质点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都相同,无返混。,全混流:各物料颗粒在反应器内具有一定的停留时间分布,返混最大。,反应器内的返混程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浓度分布不同反应速率不同反应结果不同生产能力不同,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在实际的工业装置中由于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速率不均匀、或因内部构件的影响造成物料出现与主体流动方向相反的逆向流动、死角等都会导致偏离理想流动。,本章将利用停留时间分布定量地对非理想流动进行讨论,并考察这些非理想流动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实际的工业装置,对于所有偏离平推流和全混流的流动模式统称为非理想流动。,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二、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实验:在连续反应器内,如果在某一瞬间(t=0)极快地向入口物流中加入100个红色粒子,同时在系统的出口处记下不同时间间隔流出的红色粒子数,结果如下表。,以时间t为横坐标,出口流中红色粒子数为纵坐标,将上表作图如下:,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若以停留时间t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则每一个矩形的面积为N/N,表示停留时间为tt+t的物料占总进料的分率。,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如果假定红色粒子和主流体之间除了颜色的差别以外,其余所有性质都完全相同,那么就可以认为这100个粒子的停留时间分布就是主流体的停留时间分布。,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假如示踪剂改用红色流体,连续检测出口中红色流体的浓度,如果将观测的时间间隔缩到非常小,得到的将是一条连续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其停留时间介于tt+dt的那部分粒子dN占总粒子数N的分率记作:,E(t)被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1)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定义,dt,E(t)dt,以E(t)纵轴,t为横轴,作图,得到E(t)对t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如下图。,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2)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曲线,图中曲线下微小的矩形面积E(t)dt表示停留时间在t和t+dt之间的物料占t=0时进料的分率,E(t)dt=dN/N。曲线下图形面积为1,归一化质。曲线下0-t范围的图形面积为F(t)。,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3)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曲线的几何意义,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4)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t)性质E(t)0,是一个实数值,量纲时间-1。E(t)dt=dN/N是一个无因次的百分率。又称为E(t)函数的归一性,因为同时进入稳定流动容器的N个质点最终都会离开此容器,各个寿命段所占分率的总和必为1。,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定义: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同时进入反应器的N个流体粒子中,其停留时间小于t的那部分粒子占总粒子数N的分率记作:,F(t)被称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性质t=0时,F(t)=0;t=时,F(t)=1;(2)0F(t)1;(3)F(t)是一个单调不减函数;(4)dF(t)/dt=E(t),F(t)为一无因次数;,F(t),dF(t),dt,tt+dt,1.0,t,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E(t)函数和F(t)函数互为微分-积分关系,拐点,1.0,E(t),F(t),1.0,F(t),E(t),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实测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曲线形象和直观,但曲线难于进行定量比较,也难于把实验得到的曲线通过回归方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数学方程。用数值对流动状态和返混程度作定量描述。流体质点的停留时间是一个随机变量,大量质点的停留时间则有一个确定的分布,符合概率统计的规律,可以用概率特征的两个参数平均停留时间(即数学期望)和方差来描述之。,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二、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1.平均停留时间(数学期望),它是指整个物料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而不是个别质点的停留时间。所有质点停留时间的“加权平均值”,对于E(t)曲线,数学期望就是对于原点的一阶矩,即分布密度曲线下方这块面积的重心在横轴上的投影。,E(t)dt=dF(t)F(t):所有停留时间为0t的质点所占的分率F(t+dt):所有停留时间为0t+dt的质点所占的分率dF(t)=F(t+dt)-F(t)dF(t):所有停留时间为tt+dt的质点所占的分率,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对于离散型测定值,可以用加和代替积分值,在等时间间隔取样时:,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方差表示随机变量t对平均值的偏差程度(分散程度),描述停留时间围绕平均停留时间这个中心分布程度。方差是对平均值的二次矩,即:方差单位:时间2,2.方差(散度),因为:整理:即:,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离散型数据,则方差:时间间隔相同,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相同的数学期望而方差不同,则离散程度不同,表示的流动状态也不同。例如平均考试成绩同为79分,一种情况为9060;另一种的情况为7583,显然两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是不同的。,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3、对比时间表示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容器体积大小不同,流体流量不同,都会影响流体质点的停留时间。由于停留时间的平均值和方差的数值大小并不能反映出流体的返混程度大小,因此要引入对比时间的概念。,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1)对比时间又称无因次时间,记作,定义式为:(2)用和t来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积累函数,由于积分函数形式不变,即:所以:F()=F(t),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3)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可由F()=F(t)可推导得:dF()=dF(t)即:E()d=E(t)dt因=t/,d=dt/所以:E()=E(t),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4)无因次时间表示的停留时间分布平均值:(5)无因次时间表示的寿命分布的方差:(6)归一化性质:,4.1反应器中的返混现象与停留时间分布,第四章非理想流动,平推流,故t2=0,2=0。全混流,返混极大,(待后证明),故2=t2/2=1。非理想流动的返混程度介于平推流和全混流之间,故有021。2值的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