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公司质量管理评估【范文】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33446561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9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公司质量管理评估【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公司质量管理评估【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公司质量管理评估【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丁炔二醇合成催化剂公司质量管理评估目录一、 项目概况3二、 产业环境分析5三、 行业发展概况6四、 必要性分析7五、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8六、 质量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保障12七、 卓越绩效模式13八、 质量战略17九、 质量改进工具概述19十、 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22十一、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38十二、 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43十三、 服务接触系统47十四、 服务质量差距模型56十五、 服务质量要素62十六、 服务与服务业69十七、 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和改进79十八、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与试运行81十九、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84二十、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91二十一、 ISO9000族标准的作用94二十二、 ISO9000族标准的结构96二十三、 组织机构管理98劳动定员一览表98二十四、 项目风险分析100二十五、 项目风险对策103二十六、 发展规划105一、 项目概况(一)项目基本情况1、承办单位名称:xx有限公司2、项目性质:新建3、项目建设地点:xxx(待定)4、项目联系人:杨xx(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面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公司在企业法人治理机构、企业文化、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着力探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配合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同时,公司注重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践行“责任、人本、和谐、感恩”的核心价值观。多年来,公司一直坚持坚持以诚信经营来赢得信任。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公司不断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提升品牌管理能力,实现从产品服务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公司积极申报注册国家及本区域著名商标等,加强品牌策划与设计,丰富品牌内涵,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推进区域品牌建设,提高区域内企业影响力。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规模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x(待定),占地面积约1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052.76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185.0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83%;建设期利息56.8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3%;流动资金810.8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05%。(五)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5052.76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2731.05万元。(六)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321.71万元。(七)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9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7690.49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953.44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13.29%。5、全部投资回收期(Pt):6.58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4006.13万元(产值)。(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到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二、 产业环境分析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实施产业强县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率先发展。着力建设一流的经济开发区,打造现代制造业先进配套基地。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发展平台,以项目建设为发展支撑,深入推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率先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业主导的工业发展格局。到“十三五”末,力争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每年新增15家以上,达到22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9%以上。(一)着力推进园区率先发展以规划为引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招商引资进度,以“工业新城生态园区”为目标,助力产业转型发展、率先发展。(二)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配合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淘汰低端钢铁压延、低端零配件加工制造等技术含量低、高耗能低产出行业,实现传统特色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三)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大力培育壮大新能源车辆制造、汽车零部件生产、数控设备生产等新兴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力争到“十三五”末,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三、 行业发展概况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又不参与反应最终产物的材料。催化反应是许多化学反应特别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重要环节,而催化剂是催化反应的“心脏”和基础。催化剂对化学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有4.2万种原料和化学中间体是通过催化剂直接和间接合成的。一种新型催化材料或新型催化工艺的问世,往往会引发革命性的工业变革,并伴随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回顾催化研究以往取得的成就,推动煤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农药、颜料、染料、化工新材料、电子、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催化剂作为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媒介,在全球各行各业广泛使用,除传统的化工产品制造领域以外,已在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等多个新兴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四、 必要性分析1、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领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预计未来几年公司的销售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随着业务发展,公司现有厂房、设备资源已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强化管理等手段,不断挖掘产能潜力,但仍难以从根本上缓解产能不足问题。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公司将有效克服产能不足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把握市场机遇奠定基础。2、公司产品结构升级的需要随着制造业智能化、自动化产业升级,公司产品的性能也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公司只有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为驱动,不断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精密化程度,将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到同类产品的领先水准,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契合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的需求,才能在与国外企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保持公司在领域的国内领先地位。五、 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日本的质量管理权威石川馨先生曾说:“日本的许多工业产品能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能大量出口世界各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开展了质量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他们切身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市场,也就会失去生存条件。因而,提出“工业产品质量是日本民族的生命线”、“质量关系到国家和企业的生死存亡”等口号,把“以质量打开市场”、“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的战略理念落实到企业的经营中。使得日本产品质量在战后60年,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松下、索尼、丰田等企业的产品就意味着高质量,誉满全球。一个企业没有了质量,就没有优质的产品,就没有了市场,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的生命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1)质量是企业开拓市场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质量就是生命”等理念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企业,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地扩大市场的份额。扩大市场份额体现在产品能极大地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离不开产品的符合性质量、适用性质量的综合和统一;心理需求的满足离不开产品附加性质量、服务性质量的综合和统一。事实上,产品的质量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一个质量低劣的产品,在使用中,消费者自身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不能得到相应的满足,甚至产生受骗上当的感觉,那么再精心的包装和修饰,也很难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所以,对产品质量有发言权的是用户,用户更看重的是产品质量,并且宁愿花更多的钱获得更好的产品质量。在消费需求不断个性化的今天,质量稳定的高质量产品会比质量不稳定的低质量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人们常说,一个产品能拯救一个企业,能促进一个企业的发展。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一个富有竞争质量的产品才能引导一个企业驶向成功的彼岸,(2)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根本。企业要发展、取得经济效益,就必须出售自己的产品。产品是否卖得出去,能否将产品转化为货币,具有竞争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否则,企业的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甚至有可能破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如增加产量、提高价格、降低成本等。增加产量只是一项企业内部生产决策,如果不能扩大市场占有率,那么,增产就是滞销、积压,非但不能带来效益的增加,反而会引起效益的减少;提高价格虽然可以增加单位产品利润、但如提价不能被市场接受,则将使销售萎缩,市场份额缩小,甚至会失去市场;降低成本当然可以扩大产品降价空间,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但如果产品本身缺少市场吸引力,也难以因此而扩大销售,最终可能得不偿失。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并增加,不论通过何种途径,都必须以产品质量优势(含品种创新)为基础。企业产品质量上过硬、深受消费者喜爱,销售量上升,则增加产量也是必然的。同样,产品质量上过硬或市场份额足够大,适当地提价非但不会影响销售,反而有助于拉开和其他一般产品的档次,有利于形成品牌。至于成本,随着质量持续改善,不良品率的降低,成本的合理降低也是必然之事。所以,质量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石,“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潜力蕴藏在产品质量之中”。(3)质量是企业竞争力和经营素质的综合体现。优质产品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由于市场经济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正日益受到广泛的认同。事实上,在体现企业竞争力的五要素F,T、Q、C、S中,与质量直接有关的要素有两个:产品质量(Quality)要好,服务质量(Service)要优良。与质量间接有关的是产品价格或成本(Cost),质量越高,则成本也越高,质量越差,则成本也越低。适用的功能(Function)和产品品种是产品质量好坏的一种体现方式。交货期(TimetoMarket)是服务质量的体现形式。说到底,体现企业竞争力的五个要素均与质量有关。高质量的产品更具有合理的成本和富有竞争性的价格。离开了质量改进而单纯地降低成本并不能真正持久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相反,持续的质量改进却可以导致相对成本的合理下降。大量的事实证明,品牌的根基在于质量,高质量的产品在竞争中总能处于有利的地位。从产品质量的形成来看,质量和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制造或提供过程、销售和消费过程都有关。产品质量取决于过程质量,过程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最终取决于员工的素质。质量不仅仅是体现在作业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管理层、执行层。质量管理的强化、质量文化的营造、质量队伍的培育、质量制度的建设都将成为企业质量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质量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各类人员的素质是质量管理成功的基本保证。同时,成功的质量管理必定可以全面提高企业和职员的素质。六、 质量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稳定的保障质量为满足人类对产品、过程和经营等要求而产生,如果发生了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产品质量、过程质量和经营质量,还会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把质量形象地比拟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赖以生存的“质量大堤”概念,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将其安全、健康甚至日常的幸福都置于质量“堤坝”之下,例如药品、食品、飞机、汽车、电梯、隧道、桥梁等产品质量,以及电力、运输、通信、供水、垃圾清理等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安全和健康。“质量大堤”概念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只有努力地创造出质量,确保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在“质量大堤”下面享受质量。这个质量大堤一旦出现崩塌或决口,将给人类、企业和社会造成损失,甚至灾难。例如,由于产品质量造成的电器漏电、电视机爆炸、高层建筑电梯失灵等,由于工作质量造成的飞机失事、煤矿爆炸、火灾等,由于工程质量不佳造成的建筑物倒塌等,不仅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烦恼、经济损失和灾难,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现象。伴随着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产品,如手机、有线电视等,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这就意味着生活的质量只有在服务不中断的情况下才能有保障。然而,许多产品很容易发生故障,经常造成服务的中断。虽然大多数这类故障并不严重,但也有一些严重的,甚至相当可怕的故障,如食品、药品和医疗设备质量直接危害人类的安全和健康及其环境。因此,人类生活和社会稳定只有依托质量才能得以保障。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健康幸福地生活,就必须关注质量和提高质量,使质量大堤不断加高、加厚,牢不可破。七、 卓越绩效模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组织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德国严格推行了以标准化为主题的质量管理,美国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引导企业追求卓越,从而使它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质量强国和品牌大国。并建立质量奖励机制。各国的国家质量奖项比较著名的奖项有日本的戴明奖、美国的波多里奇奖、欧洲的质量奖,以指导各类组织的质量经营。实践证明,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各类组织的质量经营,为实现系统的改进、绩效的提升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有效方法和路径,这是不争的事实。国内外不少质量专家认为:全球的质量运动正经历一次新的演变;传统的观点正在和可持续发展的质量集成在一起,从而追求组织的卓越以提升竞争力。1987年美国国会立法设立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和其获奖单位是美国质量改进可以看得见的榜样,并且围绕着波多里奇奖和其标准,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全国范围内的质量活动。“比起其他的任何项目,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更加注重于把质量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最高优先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质量改进及绩效卓越的典范,传播他们的做法”。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项的目的是通过强化组织的顾客意识和创造性活动,通过评奖项目推广质量意识,表彰质量杰出卓著的美国组织,提供一个共享成功战略的载体来提升美国的竞争力。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评奖标准聚焦于结果和持续改进,这些评奖标准提供了一个设计、实施、评估管理整体业务运营流程的框架结构。波多里奇奖的1000分考核总分评价的核心价值观包括:有远见的、着眼于未来的领导人、顾客驱动的卓越绩效模式、全面的视野与管理创新、企业和员工的学习、注重雇员和合作伙伴、注重成果和创造价值、对市场的敏捷反应和社会责任。波多里奇奖是一个标杆,沙里淘金,每年只有35个企业获奖。波多里奇奖能够引导企业通过连续的质量改进和设定业绩的卓越标准而获得顾客满意。“质量”在波多里奇奖中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由于波多里奇奖是针对“管理质量”和“经营质量”而被称为“卓越绩效模式”。波多里奇奖评价标准在全美形成了全美国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活动,一项建设波多里奇:21世纪的美国质量和私人企业的竞争力的调查报告指出,与其他奖项相比,波多里奇奖对于提升全美质量意识,改进产品质量实践都有更重要的作用。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在运行了23年后,决定更名为“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奖”,“卓越绩效”强调了质量的范畴已经从关注产品、服务和顾客质量,扩展到对组织整体质量这一更广义概念的战略性关注。波多里奇奖项主任哈里赫兹说:“如今,将“卓越绩效”作为这一项目名称的核心部分,我们非常高兴。在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设立以来的20多年里,与被一些人称为“大质量”的组织整体卓越这一概念相一致,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准则一直在不断演进,以确保始终站在被证明有效的管理实践和需求的最前沿,因此新的项目名称强调卓越的概念也是恰当的”。卓越绩效模式是一种综合的组织绩效管理方式,它能为指导组织的计划工作提供一种框。架,它还能使组织认清现状、发现长处、找出不足,并做到知己知彼。卓越绩效模式是一套管理成熟度的标准。所谓绩效亦即产品、服务、过程或组织的输出结果。绩效可以表现为多个维度,如质量、成本、生产率、速度、顾客满意、社会责任等。卓越绩效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质量的提高,而是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系统并加以持续地改进来实现全面的绩效的提升,也就是要同时实现高质量、低成本、高的生产率、快的速度、良好的社会责任等。我国的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从指导思想到技术方法的变革与发展,是当今我国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最新总结,是我国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企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机会与挑战并存,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决定了这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生产体系;我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附加值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我国的对外开放的方式仍然是以初级产品的直接出口为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增长是有极限的。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新的思路才能突破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瓶颈,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充分理解、把握和应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当前挑战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可以引导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它为组织实现卓越绩效,对组织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提供了一套方法论。卓越绩效模式的标准提供了一个企业治理的文化。这里所说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表现在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据此他们为了达到企业目标所做各种工作的互动上;在企业外部表现在全体员工的素质和据此完成对社会、对环境、对资源所负责任的程度上。绩效正是这一企业文化的结果,卓越绩效需要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演进的,卓越是无止境的。八、 质量战略21世纪,正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新旧产品快速更选。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发展看重质量,竞争依赖质量,社会讲求质量,质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在这当中,质量内涵的丰富和向外延拓展,质量必然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是因为,从国家层面讲,“质量强国”的理念毋庸置疑,并体现在指导今后的国家发展规划当中;从企业层面讲,“质量强企”是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因此,无论是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质量战略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追求质量技术的创新、卓越绩效和质量文化的建设。为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质量战略已成为这些企业的当务之急。对于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而言,不能不把质量战略置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竞争力的最具威慑力和震撼力的要素,是克敌制胜的最强大武器;又因为当今时代,顾客对产品和服务追求的是一种多元化的价值,从而质量战略中关于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定乃至实施的各种活动,必须实现从企业内部向国际市场的跨越;实现企业当前利益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的跨越;实现企业质量管理模式从局部改进向整体变革的跨越;实现企业综合竞争力从部分提升到创新构建式的跨越。因此,质量战略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展示在世人面前,推进产品和服务质量,工作质量、质量体系的全面创新,以超越竞争对手的实际质量成果赢得市场、赢得消费者、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产品的研发、原材料及配件的选购和生产制造、销售及售后服务、消费者使用信息的反馈处理的整个过程分解为环环相扣的链节,并把某些链节的职能转移至能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短时间完成的外部企业及组织去完成,从而企业与外部组织间建立了具有相同利益及价值追求的共同体或合作伙伴。从其优化管理的视角审视,其发展前景应该是成为具有同一命运的“生态系统”,其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同一的利益基础。此时,质量管理的重要使命和职责将是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它的运作将对“生态系统”的设计构建质量和运作质量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和监控。这种活动,无论从何种角度审视,都将和传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同,是富有知识经济气息和经济全球化特征的新的质量管理体系。九、 质量改进工具概述所谓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就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用于收集和分析质量数据,分析和确定质量问题,控制和改进质量水平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不仅科学,而且实用,应该首先学习和掌握它们,并应用到实际中。有效质量改进活动会使质量成本得以改善。同时,质量改进活动并非企业内一个部门、一个人的工作,特别是企业推行系统的、自上而下的、高层次的质量改进即六西格玛管理,更需要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策划和各相关方的参与。通过防差系统的设计将会杜绝人为操作,使得无缺陷过程得以实现,最后,通过顾客满意度的调查,改进顾客关系,达到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的质量管理目的。质量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精心的策划、认真的实施和管理。实施质量改进必须以实际情况和数据分析为基础进行决策和策划并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成功。所以,正确、有效地应用各种有关的工具和统计方法是促进质量改进项目和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1、定量的方法与工具以统计的观点看待产品和过程质量则具有以下两方面的观念:产品和过程质量之所以存在变异性,是因为影响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诸因素均在无时无刻地变化着,因而造成产品和过程的变异性。即使完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所生产的若干产品,其质量特性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产品和过程质量的变异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数学规律,因此,质量改进的工作,应以掌握产品质量变异的规律性为前提。现代质量管理活动中,需要应用各种数理统计技术方法。为此,统计技术成为质量管理及质量改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可信性规范、寿命和耐用性预测、工序控制和工序能力的研究、确定抽样检验方案的质量水平、数据分析、过程改进及安全性评价等质量活动领域应制定并坚持实施统计技术方法,能查明质量指标与哪些因素相关,其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从而为优质生产获取最佳生产条件或最优参数组合。在质量改进活动过程中,利用数理统计技术与方法提高设计质量,开发优质产品,以及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2、定性的方法与工具在很多情况下影响产品和过程质量的人、机、料、法、环等诸因素难以取得量化的数字数据。此时,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大量定性的非数字数据的信息、意见,反映、设想、议题等,分析其原因,结果或目的之间的因果关系,以符合逻辑的定性方法,找出其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来阐明问题所在的方法称为定性的方法与工具。让参与人员在多次修改中,取得一致观念与认同,并转化成一种方式方法去实施,对解决问题有无限帮助。若运用得当,经过分类、分层、归纳、总结,获得有条理的思路,对质量改进活动的成功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3、品质管理(QC)七大方法与工具排列图、因果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调查表和分层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QC七种工具,重点在整理问题数值资料取得后的管理手法。关联图、系统图、亲和图(KJ法)、PDPC法(也称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矩阵图法、矩阵分割(矩阵数据分析法)被称为质量管理的QC新七种工具,将散漫无章的语言资料和不利因素,通过运用系统化的图形,呈现计划的全貌,防止错误或疏漏发生,重点在整理问题数值数据取得前的管理手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企业通过运用品质管理七大方法,收集工作现场的数据并进行分析,提升了日本产品的水平,是日本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70年代初,日本人大力推行QCC活动,除了重视现场的数据分析外,对工作现场伙伴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文字资料进行分析,并逐渐演绎成新的品质管理方法。1972年,日本科技联盟之QC方法开发委员会正式发表了“品质管理新七大方法”。区别:作为工具与方法是QC,而QCC是品管圈。经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当然不止新旧七种工具,常用的工具还有实验设计、分布图、推移图、水平对比、流程图、头脑风暴法等。十、 常用的质量改进工具1、调查表(1)调查表的含义。调查表是用于收集和记录统计数据的一种表格形式,以便于按统一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以获得对事实的明确认识的一种表格。调查表又称为检查表、分析表、核对表。调查表既适用于收集数字数据(定量分析),又适用于收集非数字数据(定性分析)。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的工作过程中普遍应用各种统计方法,以探索事物的规律性。统计的对象是数据,而所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将直接关系到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而且,数据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过时的数据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应用调查表就是为了能采用简便的方法,迅速收集到能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数据,这对于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信息源,可为原因分析和质量改进决策提供依据。(2)制作步骤。调查表具体的制作与操作步骤如下。确定对象。首先要明确调查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据此来确定具体的产品或零件作为调,查的主要对象。设计表格。根据调查对象和调查目的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调查表。记录汇总。确定调查周期,在规定期限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记录,最后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果。分析调查记录的结果,找出主要原因,制定改进措施。2、分层法(1)分层法的含义,所谓分层法,就是把收集来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便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分层法又称分类法,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中常用来分析影响质量因素的重要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影响质量变动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如果不把它们区分开来,就很难得出变化的规律。有些分布,从整体看好像不存在相关关系,但如果把其中的各个因素区别开来,则可以看出,其中的某些因素存在着相关关系;有些分布,从整体看似乎存在相关关系,但如果把其中的各个因素区分开来,则可以看出,不存在相关关系。可见用分层法,可使数据更真实地反映实施的性质,有利于找出主要问题,分清责任,及时加以解决。(2)分层法的依据和方法。根据分层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志加以区分,把性质相同、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集在一起。分层时,应使同一层的数据波动幅度尽可能小,而层间的差别尽可能大。按不同的操作者分。如按新、老工人,男、女不同工龄,操作技术水平高低进行分类。按机器设备分。如按不同型号、新旧程度进行分层。按原材料分。如按不同的供料单位、不同的进料时间、不同的生产环境等标志分层。按操作方法分。如按不同的切屑用量、温度、压力等工作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的时间分。如按不同的班次、不同的日期进行分层。按不同的检验手段分。如按不同的测量仪器、测量者进行分层。按生产废品的缺陷项目分。如按铸件的裂纹、气孔、缩孔、砂眼等缺陷项目分层。(3)制作步骤。分层法可以采用统计表形式,也可以用图形的形式。其步骤如下。确定分析研究的目的和对象。收集有关质量方面的数据。对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采用分层法分析,收集与此相关的数据,通常用的办法是抽样调查。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不同,选择分层的标志。按分层标志对数据资料进行分层。分层时注意使同一层内数据在性质上差异尽可能小,而不同层的数据间差异尽可能大,便于分析、找出原因。画出分层归类图(或表)。分析分层结果,找出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3、排列图(1)排列图的含义。排列图是为了对从最关键的到较次要的要素或项目依次进行排列而采用的简单的图示技术。排列图是用来描述项目重要度的工具。在任何工作中要想取得显著效果,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重点问题,排列图就是用来寻求主要矛盾的工具。在质量改进活动中,针对现场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可以应用排列图确定哪些是关键的项目;针对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多原因,可以应用排列图确定哪些是主要原因。(2)应用原理。排列图最早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着社会上的大量财富,而绝大多数人则处于贫苦的状态,而这少数人却左右着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动向的现象,即所谓“关键的少数和无关紧要的多数”的关系。后来,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把它应用于质量管理,ISO9000标准也将其作为质量统计常用工具。因此,排列图在质量管理中就成了改善质量活动,寻找影响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主要工具。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折线构成。左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数(出现次数或金额等),表示影响程度;右侧纵坐标表示不合格品出现的频率(百分比);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按影响大小顺序排列;直方形高度表示相应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即出现频率为多少);折线表示累计频率(也称帕洛特曲线)。应该注意,分类方法不同,所制作的排列图不同。应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把握住问题的实质,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以确定“关键的少数”,这也是排列图应用的目的。为了确认“关键的少数”,在排列图上通常按累积百分数分为三个区域:在080%间的项目为“A类项目”,即关键的少数;在80%90%间的项目为“B类项目”,即次要项目;在90%100%间的项目为“C类项目”,即一般项目。B类项目和C类项目的总和是次要的多数;若所取数据为“质量损失(金额)”,画排列图时应将质量损失在左纵坐标轴上表示出来。排列图分析时采用的是“二八原则”,但并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关键的少数。(3)制作步骤。确定排列项目,收集数据。存在的诸多质量问题或影响质量问题的诸多原因都可以成为排列项目,以便从中确定哪些项目为“关键的少数”。当排列项目较多时,应将含有最小项内的若干类别合并为“其他”项,以便简化分析过程,这一“其他”项的频数无论多大都应当排列在最后。选择度量单位,作成缺陷数统计表或频数分布表。在排列图中,排列项目的度量单位可以是频数、件数、成本等。但是,所有的排列项目的度量单位必须是相同的、等价的,否则将不具有可比性。作直方图。按频数大小从左到右用直方图表示,使图形呈逐个下降的趋势。描线。注明必要事项。分析关键的少数要因,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排列图的画法中大致有三种:朱兰画法;ISO9000标准画法;帕累托画法。4、因果围(1)因果图的含义。因果图又称鱼刺图、石川图,是日本质量管理先驱者石川馨所创,它是整理和分析质量问题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方法,运用因果图有利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来解决质量问题。因果图在使用时,因果分析图形象地表示了探讨问题的思维过程,利用因果分析图可以首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大原因,然后寻找到大原因背后的中原因,再从中原因找到小原因和更小的原因,最终查明主要的直接原因。这样有条理地逐层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原因一结果”“手段一目标”的关系,使问题的脉络完全显示出来,最终找出影响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尤其在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制作步骤。确定要分析的质量问题,画出主干线。找出影响结果的因素。采用“头脑风暴法”等方法,集思广益,尽可能地找出可能影响结果的所有因素。确定原因的类别,画出分支线。大原因数目一般不少于2个,不多于6个;然后分析寻找影响质量的中原因、小原因等,直至每个分支都找出了潜在的根本原因。检查每个因果链的逻辑合理性,画出因果分析图。制定解决的措施。找出主要原因后,应拟定适当的措施,到现场去解决问题。5、直方图(1)直方图的含义。直方图法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将从样本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从而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以便测量工序质量的好坏。直方图的应用主要显示数据的波动形态,即样本数据的分布。直观地传达有关过程的情况和信息。根据直方图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推算出数据分布的特征值、过程能力指数及过程的不合格品率等。这种推算一般要比控制图的推算更加准确,决定在何处集中力量进行改进,即为质量改进提供机会。(2)制作步骤。收集数据。数据个数一般为50个以上,最少不少于30个。求极差R。在原始数据中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两者的差就是极差。确定分组的组数和组距。一批数据究竟分多少组,通常根据数据个数的多少来定。确定各组界限。制作频数分布表,将测得的原始数据分别归入相应的组中,统计各组的数据个数,各组频数填好以后检查一下总数是否与数据总数相符,避免重复或遗漏。画直方图。以横坐标表示质量特性,纵坐标为频数,在横轴上标明各组组界,以组距为底,频数为高,画出一系列的直方柱,就成了直方图。在直方图的空白区域,记上有关数据的资料。如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等。(3)直方图的观察与分析。直方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出质量特性的分布形态,便于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以决定是否采取相应对策措施。直方图的观察主要是看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图形的形状,二是将直方图的位置和规格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直方图图形形状分析。一般情况下,作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工序质量的分布状况,判断工序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因此,在画出直方图后要进一步对其图形进行分析。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所得到的直方图如果不是标准形状的,就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正常型。又称对称型,特点是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基本对称,这是理想状态的图形,说明工序稳定。*平顶型。直方的高度差不多,频数分布详尽。这是由缓慢的因素起作用所造成的,如车辆老旧,保修质量下降,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等。*双峰型。直方图中出现两个高峰,这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混在一起造成的。如两种不同的车型混合抽样,或两种不同营运方式的车辆混合抽样所致。*锯齿型。直方参差不齐形如锯齿,可能是数据分组过多或计算有误,应重新分组计算。*偏向型。直方的顶峰不在中间位置,偏向一边,有时是数据分组不当所致,有时质量分布本身就是这种规律,如春节运输期间的日运量就是偏向型的分布。*孤岛型。在直方群以外又出现小的直方群,像孤岛一样。说明有异常质量波动,如原料发生变化、在短期内由不熟练工人替班、测量有错误等,都会造成孤岛型分布。此时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直方图数据范围与质量标准间的关系。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后,还需要进一步与质量标准(通常是公差T)进行比较,以判断工序能力能否满足质量标准的要求。公差通常是尺寸公差的简称,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代数差的绝对值。直方图数据范围与质量标准间的关系主要看直方图是否都在公差要求之内,其次还要分析在公差之内的位置如何,这种对比大体上有6种典型的情况。(B为直方图的数据分布范围,T为公差范围)*理想型。TB,且直方图数据平均值也正好与公差中心重合,两边有一定的余地,工序处于受控状态,产品全部合格,这样的工序质量状态比较理想。*能力富裕型。TB,它的分布中心基本上无偏移,且工序能力过大,虽然无产生废品之虞,但工艺过程的经济性较差。*能力不足型。BT,直方图数据范围分布范围太大,造成很多不合格品,应立即采取措施纠正。*无富余型。B=T,它的分布中心虽然无偏移,但完全没有余地,此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工序能力,必须缩小分布范围。*偏心型。B虽然在T内,但因偏向一边,其分布中心偏移,达到标准下限,工序极易产生不合格品,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偏移量。*能力严重不足型。BT,表明会产生大量的废品,这种工序的工序能力太差。应立即停产检查。6、流程图(1)流程图的含义。所谓流程图是表示工作步骤所遵循顺序的一种图形。它能使人们对整个工作过程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流程图使人们对整个过程十分了解,可透彻地理解、分析这个主过程。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流程图的分析,检查工作过程是否符合逻辑,能够充分识别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标明了改进的机会。通过对一个过程中各个步骤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实际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再将其结果与所预期的运作进行比较,人们便可以发现并推断造成问题的潜在原因,从而找出需要改进的关键环节。流程图一般可用来描述现有过程,也可以用来设计一个新过程。不论在解决问题的哪一个阶段,流程图都是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图示技术之一。(2)制作步骤。流程图由一系列容易识别的标志构成,用概圆或圆表示过程开始和结束用矩形或方形表示活动的说明、用菱形表示决策或选择、用箭头表示流向。一般流程图的具体制作步骤如下。界定过程的开始和结束。用流程图符号表示过程的第一步和最后一步,把第一步放在最上端或最左端,把最后一步结束放在底部或最右边。观察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规定在该过程中的步骤。包括有关的重要输入、导出重要的输出,过程中有哪些活动需要作出判断和决定。画出表示该过程的流程图草案。与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共同评审已完成的流程图,视其是否遗漏任何决策点、是否可能引起某些工作按另一个不同的过程运行的特殊情况。根据评审结果改进流程图草图。与实际过程比较,验证改进后的流程图。注明正式流程图形成的日期。以备将来使用和参考,既可用作过程实际运行的记录,也可用来判别质量改进的程度和时机。流程图有很多模式,首先应学会读懂流程图,根据节点和节点间的相互关系,还原业务流程。在绘制流程图时,注意完整性、简明性和便于计算机操作原则,学习利用流程图的标准图示,按照层次将流程描绘清晰。在确定最终流程之前,有必要反复试用,根据反馈及时修改和调整流程。7、系统图(1)系统图的含义。系统图就是为了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以目的一方法或结果一原因层层展开分析,以寻找最恰当的方法和最根本的原因。系统图在质量管理中主要用来针对企业目标、方针、实施措施手段而展开。用于新产品开发研制过程中设计质量的展开,用于解决企业产品质量、成本和测量标准等问题展开,也可作为因果图分析质量问题的展开。系统图目前在企业界被广泛应用。(2)系统图的模式。系统图可根据其使用目的分为对策型系统图和原因型系统图,前者是将目的、决策手段或措施手段展开,后者是将构成系统的原因层次展开,两者绘制手法基本相同。对策型系统图,以目的一方法方式展开,例如,问题是“如何提升品质”,则开始发问“如何达成此目的,方法有哪些?”,经研究发现有推行零缺点运动、推行品质绩效奖励制度等(以上为一次方法);“推行零缺点运动有哪些方法?”(二次方法);后续同样就每项二次方法转换成目的,展开成三次方法,最后建立对策系统图。原因型系统图:以结果一原因方式展开,例如,问题是“为何品质降低?”则开始发问“为何形成此结果,原因有哪些?”经研究发现原因是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等(以上为一次原因);接着以“人力不足、新进人员多”等为结果,分别追问“为何形成此结果,原因有哪些?”,其中“人力不足”的原因有招聘困难,人员素质不够等(二次原因);后续同样就每项二次原因展开成三次原因等,最后建立原因型系统图。(3)制作步骤。系统图一般是单一目标的,按自上而下或自左至右展开作图,可以把某个质量问题细分成符合逻辑关系、顺序关系、因果关系的许多要素。诸如可以将因果图、分层法等形成的内容转换成系统图,使之更有条理,逻辑性更强。其制作步骤如下。确定具体的目标或主题。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为什么要达到此目标、如何达到及应注意的事项。提出手段、措施和方法或确定该目的的主要层次。针对目标提出具体的方法,或针对每个主要层次确定其组成要素和子要素。进行评价和验证。对找出的措施和手段,评价或验证其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对找出的原因,应分析是否能有效解决。制作实施方法的评价表,经过全体人员讨论同意后,将最后一次展开的各种方法依其重要性、可行性、急迫性、经济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最好用分数表示。评审画出的系统图。对制作的系统图进行评审,以确保逻辑顺序上无差错。8、过程决策程序图法(1)过程决策程序图法的含义。过程决策程序图法又称过程决定计划图。所谓PDPC法是针对为了达成目标的计划,尽量导向预期理想状态的一种手法。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它必定有一个过程,有的过程简单,有的过程复杂,简单的过程较容易控制,但有些复杂的过程,如果采用PDPC法,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最后达成目标。一般情况下PDPC法可分为两种制作方法。依次展开型。即一边进行问题解决作业,一边收集信息,一旦遇上新情况或新作业,即刻标示于图表上。强制连接型。即在进行作业前,为达成目标,事先提出在所有过程中被认为有阻碍的因素,并且制定出对策或回避对策,将它标示于图表上。(2)PDPC法的应用。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高层管理干部,面对公司的复杂情况,往往理不清其过程关系,或事先未进行过程策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混乱。PDPC法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新产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对不利状况和结果,设法导向理想状态,防患于未然。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生不测应迅速修正计划,增加必要的措施保证目标达成。工厂的企划、研究开发、营业等工作,绝大部分都要预测未来并拟定对策,以及如何实施,此时可利用PDPC图进行过程进度管理,达成目标。因为PDPC法中使用了语言文字,而且其经过是依时间顺序加以标示的,故在实施对策时,只要检查PDPC图,就等于在进行过程管理。(3)制作步骤。应用PDPC法,可以从全局、整体掌握系统的状态,因而可作全局性判断;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情况;密切注意系统进程的动向,掌握系统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情报及时,计划措施可被不断补充、修订。具体的步骤如下。召集有关人员讨论所要解决的课题。从自由讨论中提出达到理想状态的手段、措施。对提出的措施,列举出预测的结果及遇到困难时应采取的措施和方案。将各研究措施按紧迫程度、所需工时、实施的可能性及难易程度予以分类。决定各项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并用箭线将理想状态方向连接起来。落实实施负责人及实施期限。不断修订PDPC图。十一、 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1、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Sigma)一个反映数据特征的希腊字母,从统计意义上讲,代表标准差,反映了一个过程的分布状态,是描述一组数据、一群项目或一个过程存在多少波动的统计量。正态分布曲线部分的面积,就是通常所说的合格率、落在此范围之外部分的面积就是缺陷率或不合格品率。用值来衡量质量要求(规格界限)或过程作业状况良好程度的话,值越高,则过程不良品率越低,过程状况越好。完成过程无缺陷作业的能力水平就越高。不考虑偏移时,以1为质量要求的合格率仅为68.27%,以3为质量要求的合格率为99.73%,而以六西格玛为质量要求的合格率高达99,9999998%,即每100万仅有0.002落入规格限以外(缺陷率或不合格率),由于种种随机因素的影响,任何过程在实际运行中都会产生偏离目标值或者偏离期望值的情况。美国学者本德和吉尔森研究了生产过程中的偏移,获得的结果是1.5个。因此在计算过程缺陷率时,一般将正态分布的中心向左或向右移动1.5o。通常所说的六西格玛质量水平是考虑了漂移的情况,也就是六西格玛,代表3.4X10-6(ppm)缺陷率,即在100万次产品缺陷的机会中,实际只有3.4次发生,六西格玛质量意味着管理过程的差错率为百万分之3.4(即3.4ppm)。根据美国学者Evans和Lindsay的统计,如果产品达到99.37%合格率,以下事件便会继续在美国发生:每年有超过15000名婴儿出生时会被抛落在地上;每年平均有9小时没有水、电、暖气供应;每小时有2000封信邮寄错误。这样的事情是顾客所无法容忍的。因此,六西格玛已从单纯的含义标准差,被赋予更新的内容。对于每年要生产数以千万件产品,或是提供上百万次服务的大企业来说,这样的合格率也不会让顾客和公司满意。作为一种衡量标准,的数量越多,质量就越好。由于企业的复杂性,过程问题往往与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混杂在一起,成为多元性问题。与解决问题相比,对问题的预防更为重要,“忙碌的经理人也许并不是好的经理人”,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预防问题上,就会提高“一次做好”的概率。与出厂合格率相比,过程合格率更为重要,因为它是累计的。美国的统计资料表明,一个执行3管理水平的公司直接由质量问题导致的质量成本占其销售收入的10%15%,而六西格玛管理水平的质量成本占其销售收入的1%。每个组织和企业都有成本核算,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想改进业绩,不断减少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率,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一个务实、有效的途径。因此,六西格玛质量从经济意义上讲,六西格玛管理是提高质量、稳定业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企业改进业绩的根本要素。2、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管理理念。六西格玛是以顾客为中心,关注顾客的需求。它的出发点就是研究客户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比如改进一辆载货车,可以让它的动力增大一倍,载重量增大一倍,这在技术上完全做得到,但这是不是顾客最需要的呢?因为这样做,成本就会增加,油耗就会增加,顾客就不一定想要,什么是顾客最需要的呢?这就需要去调查和分析。假如顾客买一辆摩托车要考虑30个因素,这就需要去分析这30个因素中哪一个最重要,通过计算,找到最佳组合。因此,六西格玛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来确定管理项目,将重点放在顾客最关心、对组织影响最大的方面。(2)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降低资源成本促使组织的业绩提升。六西格玛项目瞄准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提高顾客满意度来占领市场,开拓市场,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益;二是降低资源成本,通过降低资源成本,尤其是不良质量成本损失(COPQ).从而增加组织的收入。因此,实施6管理方法能给一个组织带来显著的业绩提升,这也是它受到众多组织青睐的主要原因。(3)注重数据和事实,使管理成为真正意义上数字科学。六西格玛管理方法是一种高度重视数据,依据数据进行决策的管理方法,强调“用数据说话”,“依据数据进行决策”,“改进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数据中”。另外,它通过定义“机会”与“缺陷”,通过计算DPO(每个机会中的缺陷数)、DPMO(每百万机会中的缺陷数),不但可以测量和评价产品质量,还可以把一些难以测量和评价的工作质量和过程质量,变得像产品质量一样可测量和用数据加以评价,从而有助于获得改进机会,达到消除或减少工作差错及产品缺陷的目的。因此,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广泛地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工具、使管理成为一种可测量、数字化的科学。(4)一种以项目为驱动力的管理方法,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实施是以项目为基本单元,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来实现。通常项目是以黑带为负责人,牵头组织项目团队通过项目成功完成来实现一次六西格玛改进。(5)实现对产品和流程的突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方案规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