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密 级 公 开 学 号201120101137 衡水学院毕业论文唐僧形象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论文作者:李京华指导教师:李琳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11级提交日期:2013年5月20日答辩日期:2013年6月5日毕业论文学术承诺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存在抄袭情况,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他人或其他教学机构取得的研究成果。作者签名: 日 期: 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了解并遵守衡水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或向有关部门送交毕业论文的原件或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开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及相关资料。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唐僧形象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摘 要: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作品一直是我国影视创作和改编的一个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西游记被搬上荧屏的过程中,唐僧这个人物形象也经历了角色经典化、角色解构、角色重建的三个发展阶段。唐僧形象在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既受一定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也反映了社会发展中人们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唐僧;西游记;影视作品;角色解构;角色重构IIIMONK IMAGE IN CONTEMPORARY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Abstract: Journey to the West as the mythical fiction works have been typical of video creation and adaptation of a hot spo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peoples thinking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in order to cater to the crowd, Journey to the West onto the screen in the process, the monk characters also experienced this role Classics, role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role the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Monk image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s well received by certain cultural trends of the tim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ideas and aesthetic changes.Keywords: Monk; Journey to the West;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Role Reconstruction; Role Deconstruction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一、经典阶段:神圣的唐僧1(一)圣僧形象的表现1(二)圣僧形象的形成2二、解构阶段:“无厘头”的唐僧3(一)唐僧的“无厘头”表现3(二)后现代思潮与“无厘头”唐僧的形成4三、重建阶段:人性的唐僧5四、唐僧形象发展变化的反思5注 释7参考文献8致 谢9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和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从未间断过。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有日益增强之势。作为我国神魔小说中的经典,西游记凭借其魔幻传奇的故事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广泛喜爱,成为影视编导们争相改编的“宠儿”,故西游故事在荧屏上的传播势头越来越盛。央视耗时六年制作、1986年出版的西游记实现了西游记文本与影视艺术地结合,使文学名著得以走进千家万户,从这以后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作品不断产生,如西游记续集、大话西游、齐天大圣孙悟空、春光灿烂猪八戒、情癫大圣、西游降魔篇等,不胜枚举。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了经典,但在演绎的过程中,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西游记的认知和理解,影视作品对西游记中人物的诠释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其中多样变化、甚至被彻底颠覆的唐僧形象,引发了普通大众空前的关注和议论。影视作品中唐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以86年央视版的西游记为代表的经典阶段,这时期唐僧的形象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以周星驰版的大话西游为代表的解构阶段,此时唐僧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变成了笑料;以情癫大圣为代表的重建阶段,唐僧形象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但具有了娱乐的味道,还多了那么一点人情味。一、经典阶段:神圣的唐僧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影视领域,除了电视剧的制作可以隐隐约约地窥见市场的“影子”以外,其他行业基本上都处在国家计划经体制之中。央视耗时六年制作的1986年版西游记不以市场效益为目标,而将重心放在了剧本的二度创作和艺术的层面,从而成为了我国电视剧作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一直热播,并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与喜爱。86版电视剧将西游记的全部内容以完整的影视剧作呈现给观众,用特技制造了很多“神话境界”,在“忠于原著,慎于改编”的宗旨下,“着意于突现小说中不畏权势的抗争精神和不避艰险的进取精神。对原作中夹杂的某些因果报应、封建迷信等消极内容加以淘汰1。与其彰显的主题相对应,该剧对唐僧形象的塑造可用“神圣化”来形容。(一)圣僧形象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86版西游记的态度严谨,许多的对话和场景尽量尊重了原作。但这部剧作主要侧重于刻画一代圣僧庄严肃穆的形象,为此电视剧主创做了以下工作:首先,突出唐僧的正面性格,在情节上删掉了原著中唐僧那些窝囊、滑稽和迂腐的言行。关于西游记小说中窝囊的唐僧形象,胡光舟先生曾在其论文吴承恩和西游记说:“他(唐僧)懦弱无能,胆小如鼠,听信谗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优柔寡断,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在取经集团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实际的战斗者,竟是一个百分之一百的累赘, 至于他在取经事业中的作用,说得不客气些,应当是个负数,他的眼泪多于行动,没有白龙马就寸步难行,没有孙悟空将万劫不复。如果一定要说唐僧也有作用,那么,他的作用是一个傀儡、一尊偶像、一块招牌,只因他是如来的犯错误的大弟子金蝉子转世,要靠他这块招牌才能取到经。”2而电视剧中,迟重瑞所饰演的唐僧遇到妖怪时,不再哭叫连天,更多的是听天由命,最多不过是受到些惊吓罢了,再也不会出现有损形象的举动。为了更接近于原著,影片中也还表现出了他身为凡人应有的弱点。例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表现出了他的肉眼凡胎、偏执顽固和人妖不分的弱点;在女儿国这段故事里还表现出了他面对美色诱惑时的内心的矛盾等等。但电视剧始终在向观众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唐僧他是一个凡人,再加上敬佛为善的心理,所以他常常为妖怪所迷惑,是在所难免的。此外剧中的唐僧还成为了这个取经集团的精神领袖,时不时地指点着三个出问题的徒弟,教导他们要以“慈悲为怀”。比如,在第10集中,孙悟空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之后,唐僧就不顾师徒情面,将悟空逐回了老家。虽然,此番驱逐是由唐僧肉眼凡胎,未识其中真伪所导致,但唐僧确实是将“慈悲为怀”的原则贯彻到底了。其次,打造唐僧端庄的外在形象。西游记原著中对于唐僧形象有如下描写:“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3剧片中迟重瑞所饰演的唐僧白皙、圆润、宽广的脸庞符合很多观众对于原著中唐僧的理解。他平时身着普通袈裟,持九龙锡杖,遇佛时穿锦斓袈裟,头戴五佛冠(五佛冠中央为大日如来,其四方安置四佛分别为: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佛)。五佛冠是藏密上师在修法时,戴着的像征着五智如来的宝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从此佛冠的含义不难看出,唐僧是一位得道高僧。另外,声音是影视作品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声音与画面的结合给影视剧作带来了无限的表现空间与真实的环境感,也给影视作品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只有看到了、听到了,你才会相信它的存在。唐僧温润、祥和的声音对于塑造一代圣僧的形象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二)圣僧形象的形成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个时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变革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的大发展,需要一大批任劳任怨、努力执着的奋斗者。中国的精英群体是启迪国民的文化英雄。他们提出要用西方的自由主义来启迪中国的民众,并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掀起了一股“文化浪潮”。在思想解放的大背景下,移植式的改编影视剧在这个时候悄悄地冒出了头。所谓移植式的影视剧改编,原则上要求忠于原著,要求影视作品在人际关系、结构方式、故事情节和主题内涵等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从原著中“移植”而来。86版西游记从客观效果上看对名著的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宣扬起到了积极能动的作用,在观众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主旨方面讲,归避了原著中对宗教教义的宣传,反而将宗教教化转变成了对世俗民众的道德修养的规劝,进而促进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潜在地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建立。这一时期唐僧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当然,观众在看影视剧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他们在观看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影视艺术带来的视觉快感,还有就是对唐僧的努力执着、敬业奉献、无畏无惧的的敬仰。二、解构阶段:“无厘头”的唐僧九十年代,电视剧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起来,成了大众传媒不能小看的一股力量。相比之下,“文学、电影的影响力日渐消退,逐渐退入了小圈子里,成为了小众传媒” 4,虽然整体影响不占优势,但一部叫做大话西游的电影却以其特有的风格吸引了大批观众,引领了“无厘头”文化的风行,由罗家英塑造的“无厘头”唐僧更是对经典的唐僧形象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一)唐僧的“无厘头”表现无厘头即“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的组合串联或歪曲,以此达到搞笑或讽刺的目的方式。无厘头是粤方言,源于无来头,指一个人的言行毫无意义,莫名其妙。”因此,“无厘头”至少要包含三重含义:夸张、讽刺和自嘲。毫无疑问,大话西游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影片中的唐僧形象也可以用“无厘头”一词来形容。其“无厘头”形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夸张的语言。大话西游中,夸张是最为外显的特征,而且这种夸张超过了影视本身的限度。罗家英饰演的唐僧胆小怕事和婆婆妈妈的缺点被刻意放大,变成了一个无比啰嗦、令人厌烦、让人喷饭的喜剧形象,唱着“ONLY YOU”,说着“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啰嗦得让孙悟空和观世音想要杀他,牛魔王的手下拔刀自杀等等。他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人物,一个从未脚踏实地的思考问题的人。大话西游作为一部无厘头剧作,不仅把这个“精神世界”演绎到了极致,而且还取得了一种让观众觉得讨厌但又想要怜悯的效果。到了故事最后,也比较具有戏剧性,唐僧变得非常爽快了,说话时一字一词的往外蹦。第二,讽刺的情节。大话西游强化了原著中唐僧的弱点,使之成了被嘲讽的对象。影片中,唐僧不仅是被极力否定和讽刺的对象,也是影片的笑料之一。影片中唐僧的身世就出乎了常人的意料一代圣僧竟然成了妖怪之子,唐僧被设定成了荒诞与非理性相结合的人物形象。在黑风老妖出场的那一幕中,唐僧和至尊宝看到了睡梦中的人们被黑山老妖吸走阳气死去,两人为了保命刻意装睡,然而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唐僧将至尊宝的脸转向黑山老妖。最后,黑山老妖追着唐僧跑的时候,唐僧从容地送给黑山老妖了一枚燃弹,黑山老妖避之不及,被炸得直冒黑烟。没想到唐僧又跑回来对黑山老妖说:“我叫你不要玩火了嘛。”明明是唐僧自己给黑山老妖的,却说出了这样的话,确实是充满了讽刺味道。第三,自嘲的智慧。自嘲指扭曲自己,夸张自己和讽刺自己,是内心的解释与剖白。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婆婆妈妈,说话不着边际,就好像他的思维神游于太虚之外,滑稽搞笑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纯粹的四大皆空,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脱离世俗的困扰,用旁观者的眼光洞察世事最真实的一面,他用激将法,对孙悟空婆婆妈妈、叽叽歪歪,这种无始无终的说教就是要把孙悟空逼上绝路,要他把天性中的叛逆和狂妄的兽性全部逼出来,然后让他去承担最坏的后果。在关键时刻,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孙悟空的性命,与黑山老妖出场的那一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承担所有的惩罚的过程中,让孙悟空自己去分辨善与恶、慈与悲、高尚与自私,在大彻大悟之后,孙悟空才能真正斩断尘缘,皈依佛门。(二)后现代思潮与“无厘头”唐僧的形成大话西游中“无厘头”和“后现代化”的语言全面颠覆了我们的习惯,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而无厘头文化之所以流行起来,与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幻象一书这样解释“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同时是一种文化,一种理论,一种普遍敏感性和一个历史时期。它远比现代主义更加愿意接受流行的、商业的、民主的和大众消费的市场。它的典型文化风格是游戏的、自我戏仿的、混合的、兼收并蓄的和反讽的。”5 后现代主义自8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90年代其发展与影响与日俱增。而90年代中国影视剧市场也正在经历着市场化转型。改编剧姹紫嫣红,姿态各异,体现了社会上各种思潮的相互交织与交融,特别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此起彼伏。后现代思想在中国的落地生根是与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与之而来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相应的。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生活节奏却愈益加快,竞争也随之加剧,他们力图摆脱历经战争与贫穷的上一辈的沉重感,追求轻松和自由,并且更加注重自身。青年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潇洒” (钱不一定多,工作和责任也很少,相对地比较自由自在,我行我素,不被义务所累)代替了“活得太累”(为了事业、责任、成功等“身外之物”而劳累了自己)成了新的风尚正在成为流行时尚。而“无厘头”文化以拒绝严肃与高尚、提倡轻松和自由为核心要义,它对传统文化中遥不可及的英雄形象的解构和嘲讽,对于平民英雄的推崇和对小人物心理的关注,恰好契合了当代人们的口味与审美需求。除大话西游外,令如TVB版西游记对原著进行游戏式的改编,同样映射出了在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的时代,当代人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的快速性。三、重建阶段:人性的唐僧进入二十一世纪,影视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人们重新解读西游记,进行影视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唐僧这个形象越来越有人情味儿了。所谓人者,指人人,众人,人与人;情着,指人与人联系中的本能感觉。人与情的结合,就叫作人情,亦可称为“人味儿”。又因为是人构成了人世社会,所以人情也叫世情。唐僧慈悲为怀,有普度众生之情,然而这里所讲的“人情”是指唐僧作为一名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感。情癫大圣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在这部影片中,唐僧的神圣化和无厘头化相互交织,人情化的表现更是前所未有。影片中谢霆锋扮演的唐僧不仅青春无敌、帅气逼人,穿着时髦、打扮入流,而且具备了七情六欲,谈起了轰轰烈烈的恋爱。其实对西游记中的师徒进行世俗情感的描写并不是情癫大圣的独创。早在大话西游中,孙悟空与紫霞仙子和白晶晶的情感纠葛就是影片的线索之一。之后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中,唐僧师徒的爱情故事更是贯穿故事始终,唐僧从黑风老妖手中救素素时,悟空等人无法破鬼阵,他为了救素素割脉放血。血魔在唐僧取经路上截击师徒四人,悟空等人苦战受伤,素素为救唐僧挺身而出。作为大话西游的终结篇,情癫大圣不仅颠覆了原著西游记,而且更加的“彻底”,在此片中,一代圣僧唐僧也品尝了爱情之果,谈起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恋爱。在开拍之初,这部电影并不叫情颠大圣,而是叫情天大圣。为什么会改名呢?导演刘镇伟道出了其中的原因,粤语管“爱得痴狂”称作“颠”。在情颠大圣中,主角唐三藏与蜥蜴精美艳爱得痴狂。唐三藏为了解救所爱之人,竟然手持金箍棒,冲上天庭与天兵天将大打出手,不惜大开杀戒!并最终触犯了天条敢于为心爱的女子牺牲一切,一“颠”字可谓切中要害。唐僧不再是那个超脱凡尘,六根清净一心向佛的唐僧了。而唐僧的人性回归,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情感需求。在这个迅猛发展的社会,科技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更高质量的生活,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忙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淡薄、漠然,人们感觉到了那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情感在一点点流失,为了唤醒人们心中沉睡的真善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达大家内心最深处的声音,相应的艺术作品也应运而生。四、唐僧形象发展变化的反思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纯真和美好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金钱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为了生活东奔西走的人们需要“调味儿剂”。影视创作的本身就是一种受到意识形态领域制约的文化选择,承担着在想象的世界中舒缓压力、释放心情的作用。在重新解读西游记进行影视改编创作、重新了解唐僧形象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影视剧制作其实一直在以一种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出者自己的声音,许许多多具有中国意识的“唐僧”也正在逐步加入到我国的影视产业链条中,以中国声音塑造着代表我国自己品牌的产品,进而创造出中国影视产业的辉煌。诚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塑造经典形象就中国影视的发展而言,想法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影视剧在进行文学著作的改编时出现了一些的问题。首先,当某个文本成为典型时,人们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往往会采取跟风创作的策略,复制出一批相似的文本。故而有学者对西游系列的风靡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胡和平老师指出:“如此之多的以统一文本衍生创作的电视剧长时间、高密度地占据电视屏幕,在很大程度上占领了观众的文化生活空间,形成了一种强势的阶段性产品文化,即一个范本的成功往往会带来一些列高同质化的衍生产品,而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媒介市场环境下,高同质化必然意味着求新求变而对原始文本进行的刻意的、为迎合流行文化的歪曲创作。”6其次,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不能体现原著精髓,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就改编者而言,由于名著本身所蕴含的信息量大,对其潜在的人文价值的挖掘,不同时代的人的解读能力有不同的深度;二是就受众而言,每一个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特征、理想情怀、价值取向、审美水平等,对于同部作品的理解认识随着影视制作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而出现了新的审美期待。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我们一定要谨记两个原则。第一,一定要坚守最起码的道德担当与责任传承,他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历经岁月沉淀的,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遗产。第二,忠于原著,慎于改编。对于文学作品胡乱的改编会造成观众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内容情节的错误认识,最后可能年幼的孩子都不知道哪个版本的才是真正的唐僧了。2012年春晚黄宏的小品荆轲刺秦中所说的一样:“盒饭吃不好,顶多闹几天肚子,你们这玩意整不好,坑害的是几代人”。因此,将名著改成影视作品时一定要忠于原著的真实性,不能胡编乱改。对于文学作品的认知和对真理的追求是一样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这些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影视改编就是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充分认知的基础上的一种“诠释”。重拍是建立在继承与汲取精华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颠覆、排斥原有的创作。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诠释西游记。只不过它是借助视听手段来改变叙述的途径,具有具象化和直观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忠于原著,慎于改编”,时代创新也要尊重历史的积淀。注 释1 张钢.新老西游记行家说得失J.文萃精华,2009,(04).2 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4. 3 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585.4 鞠斐.喧哗与嬗变-世纪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 5 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2.6 胡和平.中国当下影视文化的解构与重构-兼论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大话西游、走西口及其他J.电视研究,2009,(04):34.第 9页 共9页参考文献1 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 田卉群.探寻:中国电影的本土化和类型化之路M.北京:北京电影出版社,2010.3 姚晓鸥.中国古典名著的改编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 李安纲.西游记主旨辨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5,(04).5 李国玉.唐僧人物形象再分析J.青海师专学报,2005,(04)6 张仁峰.换个角度看唐僧J.运城学院学报,2011,(01)7 李志梅.西游记中的唐僧一个“鸡肋”人物的在剖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3,(02)8 李伟实.唐僧形象简析J.零陵师专学报,1988,(01)9 孙书磊.经典结构:从西游记到西游补、大话西游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10 齐学东.西游记改编和新编的动画片研究J.文化与文学研究,2012,(01)11 李中胜.中国国代文人的形象对唐僧形象的几点看法J.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03)12 蔡铁鹰. 整合的历程: 论唐僧形象的演变兼及中国小说演变过程的理论J.汉中师院学报,1989,(03)13 陈弦章.宗教情怀的形象倾诉西游记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新论J.龙岩学院学报,2008,(04)14 张锦池.论唐僧形象的演化J.学习与探索,1995,(05)15 周艳.西游记影视改编民族性的缺失J.艺苑,2012,(01)16 李婧.浅析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发展变化J.现代语文,2010,(01).17 肖良.浅议唐僧形象的演变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18 左亚男.西游记动画改编中孙悟空形象的变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2,(03)19 郑艳玲.影像对文字的多面解读关于西游记影视改编的思考J.电影评价, 2008,(03)20 Andrew H.PlaksThe Four Master works of the Ming Novel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7致 谢我的大学生活在这个季节里将要画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一段崭新的人生之旅即将开始了。几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老师。非常感谢李琳老师在我大学的最后学习阶段毕业设计阶给我的指导,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她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她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她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几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我还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也许你看不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