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33410425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三理解性默写(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预初语文 古诗文复习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点出登台的感想,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忧伤;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既描绘了所见的黄鹤楼远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3、送友人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文中运用比喻,写出了友人即将远行他乡,漂泊不定的未来生活让诗人无比担忧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对偶句,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分别在即,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两句写最后分别的场景,诗人没有直抒胸臆,既委婉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含蓄而深沉。4、月下独酌中诗人“举杯邀明月”的原因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明月、影子无法与诗人进行真正的交流,但“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劝慰,要抓住眼前的时光,及时享受。“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运用了对偶句,写出了诗人和月、影共欢乐的情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忘却世情,情愿孤独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情感。二、文言文(一)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1、上文出自吕氏春秋,该著作又名吕览,是杂家的代表作,由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过(经过、路过 ) 方( 正在、正要 )引( 牵、拉 )欲( 想要 )故(原因/缘故) 善(善于/擅长 ) 虽( 即使 ) 岂( 难道 ) 任( 处理 ) 悖( 荒谬 )3、翻译句子(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去。(2)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这个人(过江的人)问他原因,(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即使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用这样的方法(思路)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了!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故事引婴投江,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看问题不能看主观,要实事求是,当对象发现变化时,方法、手段也要改变,否则会犯大错误。(二)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涉( 渡 ) 坠( 掉落 ) 遽( 急忙、快 ) 契( 用刀刻 ) 求( 寻找 ) 亦( 也 ) 惑( 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用刀刻他的船,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像这样地寻找剑,不也是糊涂的吗?(不也很糊涂吗?)3、故事中的涉江者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知变通,不善于随机应变,是个因循守旧的人。4、这则寓言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给你什么启示?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情况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只会失败。(三)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上文选自孟子,该著作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这位思想家名轲,字子舆,历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人称亚圣。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民为本。2、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充完成句子。3、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地利( 比不上 ) 2)七里之郭( 外城 )3)夫环而攻之( 包围 ) 4)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 )5)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6)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7)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 ) 8)委而去之(放弃、抛弃 )( 离开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 )( 划定的边疆界限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用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 12)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得民心 )13)寡助之至(少 )( 达到极点 ) 14)亲戚畔之( 亲属 )(同“叛”,背叛 )15)天下顺之( 服从) 16)以天下之所顺( 用 )4、翻译:1)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获得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储存的)粮食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的人弃城而离开,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限制(管理)老百姓不必用划定的疆域的界线,巩固国防不必凭借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必凭借武力的强大。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不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优势,去攻打那些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的时候,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5、回答1)文中用了哪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作者的观点?“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域民”、“固国”、“威天下”?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3)本文的中心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四)论语八则1、文化常识1)论语首创了语录体,是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其核心思想是仁。2、解释下列加点字1)学而时习之( 按时 )( 温习、复习 ) 2)不亦说乎?(同“悦”,喜悦、高兴 ) 3)有朋自远方来( 从 ) 4)人不知而不愠(怨恨、生气 ) 5)知之为知之( 知道 ) 6)是知也( 同“智”,聪明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喜好、爱好 )( 以(之)为快乐 ) 8)温故而知新( 旧的知识 ) 9)择其善者而从之( 选择 )( 优点 )( 跟从,引申为学习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走 )( 取法 ) 11)可以为师矣( 可以凭着 )( 做 )12)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样以后 )( 凋零 ) 13)欲速,则不达( 想要)( 到达 )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曾经)( 整夜 )( 睡觉 ) 15)以思,无益( 用来 )( 好处 ) 三、名著常识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余的三部著作分别是: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 朝代 明;三国演义作者 罗贯中 朝代 明; 红楼梦作者 曹雪芹 朝代 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