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329671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课程试题库上册一、单项选择题1、丁村人文化是( )时代的代表性文化。A 新石器 B 旧石器 C 细石器 D 青铜2、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晚期智人遗迹是( )。A丁村人 B马坝人 C长阳人 D麒麟山人3、下列遗址中,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 B屈家岭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4、下列遗址中,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是( )。A良渚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马家浜文化 D磁山文化5、夏王朝建立之初,定都于( )A咸阳 B商丘 C阳城 D西亳6、商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达到了后期的极盛时期是在( )。A太甲时期 B武丁时期 C祖甲时期 D帝辛时期 7、为挽救政治危机,缓和阶级矛盾,将都城迁于殷的商王是( )。A太甲 B仲丁 C盘庚 D祖乙8、.西周时期的“宗周”是指( )。A 镐京 B 洛邑 C 临淄 D 朝歌9、周初大分封中,成王同母弟叔虞在唐国的故地建立的是( )。A鲁国 B晋国 C齐国 D宋国10、西周时期被国人流放到外地的国君是 ( )。A 宣王 B厉王 C )幽王 D 夷王11、公元前841年发生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群众暴动,是在( )。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12、关于井田制,被认为最具权威的追述者是( )。A 孔子 B 韩非子 C 子产 D 孟子13、春秋时期,把田地赏赐给人民,名曰“作爰田”的是( )。A鲁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14、公元前594年,颁布“初税亩”法令的是( )。A齐国 B鲁国 C晋国 D郑国15、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是( )。A 孔子 B 庄子 C 墨子 D 老子16、战国时期,楚悼王任命( )为令尹,主持变法。A 李悝 B 吴起 C 孙膑 D 管仲17、战国初,李悝在魏国变法,收集各国法律,编成(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典。A 论衡 B 国语 C 新书 D 法经18、长平之战中,秦将( )率兵击败赵军,夺得胜利。A 白起 B 蒙恬 C 郑安平 D 章邯19、战国时期秦实施“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提出此一策略的人是( ) A张仪 B苏秦 C范睢 D白起20、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等思想的是( )。A 老子 B 庄子 C 墨子 D 公孙龙21、在先秦时期的众多思想家和学者中,( )提出了人性恶的学说。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荀子22、战国时期五德终始说的创立者是( )A 惠施 B 吕不韦 C 申不害 D 邹衍23、秦王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央政府中设立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官员是(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少府 D丞相24、汉高祖是刘邦的( )。A 尊号 B 谥号 C 庙号 D 别号25、汉文帝时,梁王太傅( )上书治安策,建言抑制诸侯势力。A 晁错 B 陈平 C 刘濞 D 贾谊26、汉景帝开始削夺王国的土地时,于公元前154年爆发了(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甘露之变 D河阴之变27、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分全国为十三部,每部派一名( ),巡行郡国。A 御史 B 长史 C 刺史 D 太守 28、汉武帝改革币制,规定由上林三官专门负责铸造( )。A 五铢钱 B 半两钱 C 三铢钱 D 上林通宝29、汉武帝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的措施是( )。A算缗 B五均六莞 C盐铁官营 D均输平准30、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采纳( )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A晁错 B桑弘羊 C董仲舒 D东方朔31、下列各项中,属于王莽改制内容的是( )。A改革币制 B均输平准 C盐铁官营 D建立军功爵制32、“退功臣进文吏”的汉代皇帝是( )。A 刘邦 B 刘秀 C 刘盈 D 刘彻33、东汉以“柔道”治国的皇帝是( )A 汉光武帝 B 汉明帝 C 汉章帝 D 汉和帝34、刘秀建立政权后,采取的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有( ) A释放奴隶和囚徒 B统一度量衡 C盐铁专卖 D实行“平籴法”35、公元73年,东汉为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而派( )出使西域。A班固 B班超 C张骞 D甘英36、崔实所写反映地主田庄经营情况的著作是( )。A四民月令 B上林赋 C.潜夫论 D山居赋37、张角发动农民起义所利用的宗教是( )A 五斗米道 B 摩尼教 C太平道 D 佛教38、公元222年,刘备与孙权之间的( )之战以刘备军队溃败告终。A 桂陵 B 马陵 C 长陵 D 夷陵39、 三国时期,台湾称为( )。A 流求 B 琉球 C 夷洲 D 澎湖40、265年,( )废曹奂自立,是为晋武帝。A 司马昭 B 司马炎 C 司马懿 D 曹髦41、西晋时期,短暂的( )繁荣局面有如昙花一现。A 元嘉之治 B 太康之治 C 永明之世 D 永嘉之治42、西晋惠帝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 )。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 C侯景之乱 D河阴之变43、东晋时,自中国西去求法的著名僧人是( )。A 法海 B 鸠摩罗什 C 玄奘 D 法显44、晋十六国时,曾三次率兵北伐的东晋将领是( )。A庚亮 B殷浩 C祖逖 D桓温45、前秦是( )苻氏建立的政权 A匈奴族 B鲜卑族 C 羯族 D 氐族46、符坚在汉人( )的帮助下,改革内政,使前秦强大起来。A 王戎 B 王导 C 王猛 D 崔浩47、在中国北方,对道教进一步改造的是北魏的( )。A 张鲁 B 葛洪 C 陶弘景 D 寇谦之48、486年孝文帝接受陇西汉族大族李冲的意见,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 )A、三长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府兵制49、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A、实行三长制 B、推行均田制 C、实行定额租调制 D、创立府兵制50、“元嘉之治”出现于( )A 西晋初年 B东晋初年 C南朝刘宋时期 D 北魏时期51、.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力提倡废止佛教。A 梁武帝 B 周武帝 C 晋武帝 D 魏武帝52、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正始年间的( )A何晏 B郭象 C阮籍 D裴危53、神灭论的作者是( )。A 张衡 B 王充 C 范缜 D 鲍敬言54、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是( )。A洛阳伽蓝记 B水经注 C元和郡县图志 D华阳国志55、我国至今保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A 农书 B 四民月令 C 齐民要术 D 农政全书二、名词解释题1、山顶洞人2、仰韶文化 3、龙山文化 4、甲骨文 5、金文6、青铜时代7、分封制8、宗法制 9、国人暴动 10、共和行政11、井田制12、诗经13、春秋五霸14、弭兵之盟15、初税亩16、三家分晋17、田氏代齐18、战国七雄 19、合纵连横20、远交近攻21、孔子22、百家争鸣23、秦始皇24、焚书坑儒25、文景之治26、汉武帝27、张骞28、丝绸之路29、董仲舒30、史记31、王莽32、光武中兴33、党锢之祸34、汉书35、赤壁之战36、九品中正制37、八王之乱38、淝水之战39、侨置郡县40、土断41、宗主督护制42、三长制43、均田制44、魏晋玄学45、齐民要术三、简答题1、试比较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的异同。2、“禹传子”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3、二里头遗址反映了夏代有哪些物质文化4、简述西周井田制度的主要内容。5、简要说明西周在宗教与哲学的成就。6、简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7、老子的思想主张8、法家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9、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10、简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13、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4、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15、西汉前期“休养生息”的基本情况怎样?16、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17、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及内容。18、简述汉武帝时应对财政危机的主要措施。19、试述张骞通西域的伟大历史意义。20、“昭君出塞”有什么历史意义?21、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22、简述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23、略述班超经营西域的重大历史意义。24、试述黄巾大起义的历史意义?25、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26、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7、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意义。28、略述“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意义。29、简述孙恩、卢循领导反晋起义的历史意义。30、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四、史料释读1、 阅读下列文字,解释“黄老术”的含义,并说明曹参以此为治国之要旨的时代背景与实施效果。(曹)參之相齊,齊七十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如齊故諸儒以百數,言人人殊,參未知所定。聞膠西有蓋公,善治黃老言,使人厚幣請之。旣見蓋公,蓋公爲言治道貴淸靜而民自定,推此類具言之。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代何爲漢相國,擧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百姓歌之曰:“蕭何爲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淸淨,民以寧一。”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2、阅读下列史料, 并回答问题。史料一:及高祖欲迁都,临太极殿,引见留守之官大议。(穆)罢曰:“臣闻黄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圣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摘自魏书卷十四史料二:(太子)恂不好书学,体貌肥大,深忌河洛暑热,意每追乐北方。高祖幸嵩岳,恂轻骑奔代。议废之。高祖曰:“今恂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此小儿今日不灭,乃国家之大祸。脱待我亡后,恐有永嘉之乱。”乃废为庶人史料三:高祖下诏:“断诸此语,一从正音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摘自魏书卷二十一史料四:(公元530年南朝大臣陈庆之自北魏回到南方后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摘自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五十三请回答(1)、材料一的君臣对话说明什么问题?(2)、材料二中对太子恂处置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3)、材料三高祖做了什么规定?说明什么问题?(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3、阅读下列史料, 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不待贾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及孙恩寇乱,歼亡事极,自此以至大明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四十五问题一: (1)上述两段材料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时期南方什么地区的社会景象?问题二:(2)材料二 反映的情况和材料一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陆贾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卿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摘自史记陆贾列传 材料2:(贾宜说):“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3:(董仲舒)说:“圣王之治天下也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余年,此亦教化渐之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回答: ()材料1与材料2对夺取天下和守卫天下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材料3的立法思想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上述三段材料立法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对当时与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上述三段材料能否说明西汉是一个法治社会?为什么?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梁武帝)自天监中用释氏(释迦牟尼)法,长斋断鱼肉,日止一食,惟菜羹、粗饭而已,或遇事繁,日移中则嗽口以过。身衣布衣,木棉帐,冠二载,衾(被子)二年,后宫贵妃以下,衣不曳地。性不饮酒,非宗庙祭祀,大食宴及诸法事,未尝作乐。 摘自资治通鉴梁纪材料(2)周武帝以齐承光二年东平高氏帝行谑三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既克齐境,还准毁之。尔时魏、齐、东川(指黄河下游地区)佛法崇盛,(周武帝令)融刮佛像,焚烧经教,三宝福财,簿录入官,登即赏赐,分散荡尽。摘自广弘明集卷10材料(3)(范缜曰)浮屠害政,桑门蠧俗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府,粟罄与堕游,货殫于泥木。摘自梁书卷48范缜传(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梁武帝和周武帝对待佛教的态度如何?(2)根据材料3谈谈范缜是怎样批判佛教的?6、阅读材料(1)长信少府(夏侯)胜曰:武帝虽有攘夷狄,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求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蓄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摘自前汉书卷75夏胜侯传材料(2)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曰:孝武皇帝愍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谴大将军,骠骑(将军)非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至今,累世赖之。材料(3)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定,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摘自前汉书武帝纪根据以上材料试对汉武帝的功过进行评价。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方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徒以凭藉世资,用相凌驾。刘敬所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者也。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引自宋书 材料(2):“六朝最重世族。 其时有所谓旧门、次门、勋门、役门之类。以士庶之别,为贵贱之分。积习相沿,遂成定制。”“梁朝全盛之时,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重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吸高齿履。坐棋于方褥,凭斑丝囊,列器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求之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指丧失了外皮,露出了腐朽本质)”引自颜氏家训劝学篇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兴衰的状况如何?(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制度的特点、影响。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夫作业而失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引自汉书卷24上食货志请回答(1)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经济情况?(2)当朝统治者针对这种经济情况,采取了什么政策?(3)当朝统治者将田租减到何程度?效果如何?9、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贱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摘自三国志卷一请回答(1)推测上文是谁发布的关于什么的政令?(2)发布政令者为什么要颁布这一政令,后果如何?(3)此后魏晋南北朝推行的是什么样的官吏选拔制度?有何影响?五、综合分析题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时确立的历史必然性;试结合史实概述其发展历程并指出伴随这一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这一制度的特点和历史影响如何?2、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重农抑商政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你同意哪种观点?试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3、改革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恩格斯说:“如果政治权力的行动违反了经济的发展,在大多数的场合,政治权力总要为经济的发展所击败。”结合秦汉时期的几次改革分析其成败得失并总结经验教训。4、能否将汉初的“郡国并行”视为历史的倒退?为什么?5、结合史实分析秦汉时期统治政策从采用法家学说到独尊儒术变化的原因及对历史的影响。6、结合史实试述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大趋势。7、结合史实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试述南方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及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8、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主流,即使是在封建国家分裂阶段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种因素的积聚又为统一创造了必要条件。试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加以论证。9、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中国传统史学往往把它看作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中衰阶段,是历史的大倒退时期;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过去那种看法是片面的,不能反映历史的真正面目。你的看法如何?结合史实阐明理由。10、结合史实分析36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呈现的经济特点及成因,并指出其历史发展趋势。下册 一、 填空题:1、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主要的起义队伍有、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2、 唐朝官制基本上继承隋制,但名称稍有变化,唐代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部和工部。3、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和宗。4、 北宋时期,印刷业十分发达,国子监刻印的书被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则被称为“”。5、 辽统治者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统治政策,以“”统治汉人及渤海人,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6、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集注等著作中,“四书”是指 、孟子、大学和中庸。7、 从朝开始,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8、 明初,大力推行屯田政策,屯田主要有民屯、军屯和_屯。9、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把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来。10、 清代剧作中最负盛名的是桃花扇,它的作者是。11、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其标志是等科的设立。12、 唐朝官营手工业作坊中的劳动者,既有奴婢和刑徒,也有政府出资招募的匠人,这种由政府出资招募的匠人叫。13、 唐朝对外贸易十分活跃,广州、和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外贸港口。14、 年,辽军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双方议和,订立澶渊之盟。15、 宋代出现了多部大型类书,其中以和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最高。16、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周5个小朝代,史称“五代”。17、 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四个等级。18、 明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三司,三司是指、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19、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两个,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20、小说创作在清代取得了突出成就,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代表作品。一、21、隋朝统治者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三省是指、门下省和内史省。22、 唐朝前期的军事制度是。23、 产生于唐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制度。24、 “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品,其中的“三别”是指新婚别、垂老别和。25、 1226年,金兵南下进攻北宋首都汴梁,掳掠大量财物和钦、徽二帝北还,北宋灭亡,史称“”。26、 通过多次开凿和疏浚,元代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北起、南至杭州的南北水运交通大动脉。27、 元代,戏剧艺术十分繁荣,元杂剧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南方则流行“南戏”,“南戏”亦称“”。28、 宦官专权是有明一代的主要政治弊端之一,天启时期的更是权倾内外,人称“九千岁”。29、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对外进行殖民活动,1626年,西班牙占领台湾的基隆和淡水;1642年,殖民者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30、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向中国介绍欧洲的数学知识。31、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其标志是等科的设立。32、宦官专权是唐后期的主要政治弊端之一,官僚集团的反宦官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最著名是发生在顺宗时期的革新。33、 唐代的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泉州和明州(今宁波)是著名的外贸港口。34、 唐朝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主要有、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号称“初唐四大家”。35、 北宋时期,印刷业十分发达,国子监刻印的书被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则称为“”。36、 辽统治者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统治政策,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37、 蒙古贵族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建立了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汗国和伊利汗国。38、 早在“一条鞭法”实行之前,明朝统治者已在部分地区进行赋税改革,将江南各地“田赋折征银两”,称为“”。39、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把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来。40、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两个,分驻前后藏,以监督西藏地方事务,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进一步加强。41、经过多次开凿和疏浚,隋代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北起、南至杭州的南北水运大动脉。42、 唐代官制基本上沿袭隋代旧制,但名称稍有变化,唐代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部和工部。43、 唐朝官手工业作坊中的劳动者既有奴婢和刑徒,也有政府出资招募的匠人,这种由政府出资招募的匠人叫作。44、 北宋时期,印刷业十分发达,国子监刻印的书被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则称为“”。45、 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进攻宋朝,宋辽双方议和,订立之盟。46、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的风俗画,作者是。47、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48、 元代戏剧艺术十分繁荣,元杂剧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南方则流行南戏,南戏亦称。49、 明初统治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设立三司,三司是指、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50、乾嘉考据学派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的代表人物是苏州元和人惠栋,皖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安徽休宁人。二、判断并改错题:1、 产生于宋代的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2、 唐人刘知几撰写的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著作。3、 北宋初期,中原周边地区民族政权林立,其中主要有蒙古族建立的辽政权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4、 11世纪中期,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反宋战争,建立“大顺国”。5、 蒙古贵族先后发动三次西征,建立了四大汗国,其中的窝阔台汗国和伊利汗国最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6、 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划分的唯一标准是民族成份。7、 “三言”、“两拍”是明代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三言”的作者是凌蒙初。8、 1661年,郑成功打败英国殖民者,收复了台湾。9、 17世纪后期-18世纪前期,清政府与沙俄曾就领土边界问题签订了3个条约,这3个条约分别是1689年的北京条约、1727年的布连斯奇条约和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10、 乾嘉考据学派分为吴、皖两派,吴派以苏州元和人惠栋为代表,皖派则以安徽休宁人顾炎武为首。11、 隋朝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是指秘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12、 禅宗是唐代最有影响的宗教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玄奘。13、 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史通典的作者是唐代的刘知几。14、 两宋之际,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军民英勇抗击辽的侵略。15、 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在广东地区出现的“交子”。16、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活字印刷和火药三项都是在宋代完成的。17、 元代,大量信奉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来到中国,被称为“回回”,他们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叫色目人。18、 14世纪末,八思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了格鲁派。19、 明朝嘉靖年间,张居正改革赋税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20、 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指黄宗羲、顾炎武和王阳明。21、 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主要的起义队伍有红巾军、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22、 唐人杜佑编撰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23、 唐朝灭亡以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齐5个小朝代,史称“五代”。24、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集注等著作中,“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诗经。25、 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回回人。26、 14世纪末,青海潢中藏族僧侣八思巴实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27、 宋应星是明后期杰出的科学家,他总结了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写成了农政全书。28、 中国中央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立的最早的正式行政机构是设于元朝的台湾府。29、 明初,为了征收赋税,对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和人口进行调查登记,编印成册,当时的人口登记册叫“鱼鳞图册”。30、 乾隆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31、 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府兵制度。32、 经过多次开凿和疏浚,元代的大运河已经成为北起开封、南至杭州的水运大动脉。33、 产生于宋代的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汇兑制度。34、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是“三吏”、“三别”。35、 五代十国时期,统治今两广地区的地方政权是刘氏建立的南唐。36、 北宋初期,中原地区周围民族政权林立,其中较著名的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以回族为主体的大理政权。37、 元朝统治者极力拉拢西藏上层宗教人士,封喇嘛教首领宗喀巴为“国师”。38、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各国纷纷对外进行殖民活动,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基隆和淡水;1642年,英国殖民者打败西班牙,独占台湾。39、 乾嘉考据学派分为吴派和皖派,吴派的代表人物是苏州元和人惠栋,皖派的代表人物则是安徽休宁人顾炎武。40、 建于隋代的永定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孔石桥。41、 隋朝统治者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三省六部,三省是指秘书省、门下省和内史省。42、 禅宗是唐代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玄奘。43、 唐人刘知几撰写的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44、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纸币是宋代产生于广东地区的“交子”。45、 北宋初期,中原周边地区民族政权林立,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以回族为主体的大理政权。46、 蒙古贵族通过发动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建立了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突厥汗国和伊利汗国。47、 为了征收赋税,明初对全国土地和人口进行调查登记,编印成册,当时的人口登记册叫鱼鳞图册。48、 17世纪后期-18世纪前期,清政府与沙俄就领土边界问题签定过三个条约,这三个条约是指1689年的北京条约、1727年的布连斯奇条约和1728年的恰克图条约。49、 小说创作在清代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作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官场现形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50、三、 名词解释题:1、 安史之乱2、成吉思汗3、澶渊之盟4、行省制度5、两税法6、牛李党争7、资治通鉴8、猛安谋克制度9、永乐大典10、郑成功11、通典12、王安石变法13、耶律楚材14、郑和下西洋15、四库全书16、天工开物17、王阳明18、贞观之治19、大运河20、隋炀帝21、魏徵22、王安石23、唐宋八大家24、辛弃疾25、澶渊之盟26、关汉卿27、周世宗改革28、八旗制度29、武则天29、会昌灭佛30、沈括31、宣政院32、卫所制度33、藩镇割据 34、朱熹35、古文运动36、黄道婆37、军机处38、松赞干布39、文成公主40、金瓶掣签制度四、 简答题:1、 唐朝佛教的发展情况。2、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3、 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4、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5、 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及其影响。7、分析唐朝民族融合局面形成的原因和主要表现。8、如何评价成吉思汗。9、明代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0、安史之乱的主要经过及其影响。11、如何评价成吉思汗。12、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3、隋初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14、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15、试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经过和影响。16、宋代理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17、明代与蒙古族的关系。18、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19、明代内阁制度的演变。20、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和主要表现。21、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22、元明清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措施及其成效。23、清代考据学的主要成就。24、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历史功过。25、唐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成绩。 五、综合分析题: 1、 试对唐朝、明朝、清朝的赋税制度进行比较分析。2、 清代文化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3、 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理措施及其成效。4、 如何评价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5、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6、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7、明代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其特点。8、试述清代前期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及其成效。9、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10、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条件和主要表现。11、分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和表现。 12、用历史事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3、元代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14、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有何成效? 15、明代海外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其影响。六、史料分析:1、阅读下面史料,分别说明“恩荫”和“祠禄”两个概念的含义,并分析史料反映了北宋王安石变法前的什么问题。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5宋冗官冗费)2、阅读下述史料,分析唐太宗对发展农业有何具体主张。贞观君臣论政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於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政要务农)3、根据以下史料,对明代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二 4、阅读下面的史料,请对史料中“才、学、识”进行分析。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柟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五十七5、阅读下列史料,分析明代黄册制度的主要内容。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为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十甲后,为畸零。僧道给度牒,有田者编册如民科,无田者亦为畸零。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明史食货志6、阅读下面的史料,对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炀帝登基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余万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 通典卷7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7、阅读明代永乐年间的徽州府祁门县李氏黄册底单,分析其中包含的史料价值。永乐徽州府祁门县李务本户黄册抄底永乐元年 一户李务本承故父李舒户 旧管 事产民田壹拾捌亩伍分贰厘伍毛 民瓦房贰间 新收 人口男子不成丁壹口本身系洪武贰拾柒年生 事产民田贰拾叁亩叁分贰厘叁毛 一田壹拾亩肆分叁厘系买到谢尹护户下田 开除 人口正除男子成丁壹口父舒洪武叁拾壹年病故 事产民田肆亩柒厘玖分系卖与本图谢天锡为业永乐拾年 一户李景祥承故兄李务本户 新收 人口肆人 正收妇女小贰口姐贞奴永乐肆年生。 转收男子贰口成丁壹口义父胡为胜招赘到拾肆都壹图 不成丁本身景祥系?到本图李胜舟男 开除 人口正除男子成丁贰口。 事产转除民田叁拾岂亩柒分陆厘玖毛。 实在 人口肆口 男子不成丁壹口本身年贰岁 妇女叁口大壹口母谢氏年叁拾玖岁。 事产无8、阅读下述史料,对明代军事制度进行简要分析。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为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其军皆世籍。此其大略也。 明史兵志二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