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33090753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PPTX 页数:99 大小:306.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导导 论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在马克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任何产生的呢?政治经济学是任何产生的呢?一一经济的最初含义经济的最初含义 汉语中汉语中“经济经济”的含义:的含义:“经邦济国、经世济经邦济国、经世济民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西方语言中西方语言中“经济经济”的含义:家庭管理。的含义:家庭管理。二二经济学的出现经济学的出现 据考证,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据考证,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色洛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色洛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虽然经济学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论济学。虽然经济学在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有过论述,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述,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因素,也就是说,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1615年,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出版,蒙克莱田以政治经济学为书名,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早已超出家庭经济或家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以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采用,表明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的研究从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的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从从17世纪中叶开始,工场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世纪中叶开始,工场手工业先后在英、法等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封建制度,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但封建制度,比重很大的受商人资本控制的小生产,严重妨碍大比重很大的受商人资本控制的小生产,严重妨碍大工业的发展和产业资本全面统治的建立,新兴资产工业的发展和产业资本全面统治的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反映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反映在思想理论上,是资产阶级急切要求冲破封建思想在思想理论上,是资产阶级急切要求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兴起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于是代表文化的束缚,兴起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于是代表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应运产业资本家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而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这对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19世纪30年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来代替科学的探讨,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产生了,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因为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的总和。关于这一研究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四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五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辨证方法,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本质。二科学的抽象法 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借鉴 四、教学要求 第一章第一章 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行的一般规律 一、商品和商品经济 当今世界,无论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商品都是财富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社会财富都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经济运行都是以商品关系或市场关系为基础,因此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经济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的研究,都应当以对商品关系这个现代经济社会最一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的把握为前提。商品是什么?商品就是为他人而生产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使有用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关键条件是交换。交换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既是这种经济关系的产物,又是这种经济关系的体现。如果这种商品关系是某个社会里人们发生经济关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形式,这个社会的经济就可以归入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存在小商品经济或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以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一般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由于商品交换是在市场中发生的,因而商品交换是与市场共生共存的,市场的原本意义为交换的场所,但商品经济发展了以后,商品交换并不一定都通过一个市场,除交换场所外,一切商品交换的渠道和纽带,也都是市场,当市场发展到能起资源配置作用的时候就成为市场经济,因此,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呢?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就弄清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商品关系是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我们通过对商品关系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简略回顾,说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产生或每一步进展,都是以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为条件的,在生产技术进步推动下发生的社会分工,使不同产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成为必要。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在提高人类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又导致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三、商品的二因素 对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什么是商品这个问题的认识,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而作为交换对象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所以研究商品关系时必须涉及使用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市场交换,就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或者说,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所以能够按照一定数量比例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的产品中耗费的劳动量是相等的,或者说,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而不同的交换价值,即一种一定数量的商品与相应数量的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不过是同一劳动量或同一价值量的表现形式。四、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什么关系?同一劳动过程为什么能够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又创造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并不是说物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凭空创造出来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也就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因此,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与其他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其他劳动相同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不同因而在数量上不可比,而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在质上没有区别,只有数量上的差别,因而使用价值不可比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是可比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首创的这一理论弥补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缺陷,科学地证明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这个理论还是我们理解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钥匙。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问题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行的分析是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剩余价值理论又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对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提出来的,在当时,劳动价值论既有科学的内容,也存在不科学的成分。马克思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发展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列宁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尤其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时代在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必须发展。而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研究的出发点有变化。揭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2、经济环境的变化。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有公有制,又有其他的经济成分。3、生产力基础的变化。较低的生产社会化水平和较低的劳动分工 生产高度社会化和高水平的社会分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点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当今生产发展的基本状况是由许多劳动者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生产过程。这样,在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是由“总体工人”来完成的。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总体工人”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从“总体工人”的角度来认识价值创造的问题,即是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日益多样化,从而价值存在的形式当然也呈现多样化。不能再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必须把非物质生产领域中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看作创造价值的劳动。这也就是要求我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三是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仅是物质上,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服务。这样,人类的劳动就有更大的部分投入于为劳动力提供各种服务,这部分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和再生产出符合现代要求的劳动力要素,因而这种劳动应纳入创造价值的范围。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人类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从事劳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物质生产领域里直接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占社会总劳动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非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总劳动的比重将不断提高。从物质生产领域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只是局限于直接生产人员向“总体工人”扩展;从整个社会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从只是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向非物质生产领域扩展。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重要内容。五、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货币形式最初采取金条银块的形式,后来发展成铸币形式,到我国宋朝和欧美近代出现了纸币,并相继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有价证券,例如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其中银行券是主要形式。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有:1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发行;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和黄金准备没有联系;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各国都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现代货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就是纸币,又称现金,支票存款又叫存款货币,是指存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第二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二)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1)制造2双皮鞋消耗的生产资料(包括皮革等原材料、能源、机器折旧等的价值)是24元,劳动力的日价值是3元。(2)工人一天劳动12小时,制成2双皮鞋,工人劳动1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为05元,一天劳动12小时,创造新价值为6元。(3)2双皮鞋的价值为30元即旧价值24元加新价值6元,这样,卖唱出2双皮鞋后,可收回货币30元,但投入的货币只有27元(即购买生产资料计24元加购买工人1天劳动力商品的价值3元)。27元变成了30元,资本价值增殖了,剩余价值为3元。全部过程用图式表述如下:G(27元)W(27元)P W(30元)G (30元)(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资本的不同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根据这种不同,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其物质形式发生了变化,其价值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但在价值量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称为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是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的,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被使用时能够产生价值增殖,使价值量发生变化,因此这部分被称为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商品的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W=c+v +m m =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四)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由于各个企业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引起的。超额剩余价值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水社会价值而获得的剩余价值。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但个别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不稳定的。当某个企业率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行业的其他企业也会竞相效仿,进而引起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当全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时,商品的社会价值就会降低,最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的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会消失。谁要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再率先采用更先进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正是由于各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及竞争的强制,导致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劳动力价值日益下降,相对剩余价值不断增加。(五)社会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社会再生产指的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剩余价值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剩余价值被分为积累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两个部分。因而资本积累量的多少就取决于剩余价值总量和积累量占剩余价值总量的比例即积累率的大小。因此凡是能影响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数量,具体来说: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价值就会下降,这就会影响到资本积累的规模。(1)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等量的追加资本可以购买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既提高了剩余价值量,也可使资本积累的规模扩大。(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会使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资本家可以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资本积累的数量。(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更新生产资料时,旧的生产资料就会为效率更高、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所代替,从而可以扩大生产能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剩余价值,使资本量增加。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所用资本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全部劳动资料的价值,所费资本是指每次生产过程中耗费掉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资料的价值。二者之间差额表明,劳动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它的价值的一部分虽已转移,但它的使用价值仍然作为一个完整的 劳动资料发挥作用,这样,劳动资料的一部分为代价地为生产服务,同时,每年可以把转移的劳动资料价值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出来,并把它用作资本积累,因此,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对资本积累越有利。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预付资本总量越大,可变资本量也相应越大,可以雇佣更多的工人,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六)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1、资本积聚。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从而引起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积聚,这就叫资本积聚。它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则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资本积聚有两个特征:(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2)社会资本是由许多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的单个资本组成的,因此,资本的积聚是分散在许多点上的,并随着许多单个资本的分裂而进一步分散。通过资本积聚的方式,单个资本增大的速度是缓慢的。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这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资本总额不断扩大,资本的构成也在发生变化。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从资本的物质形态来看,每个资本都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资本的价值形式来看,资本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在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则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就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可以用公式c:v 或 c/v来表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直接结果,形成了相对人口过剩。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加,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起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口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以下各种形式:(1)流动的过剩人口,经常处于就业和失业之间交替的流动状态。(2)潜在的的过剩人口,指农村的过剩人口,随时准备转入城市,补充城市的工人队伍。(3)停滞的过剩人口,没有固定职业,靠打短工维持生活。(4)结构性的过剩人口,即由于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一些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化而不能适应新技术、新工种的要求并失去工作的人口。这是目前资本主义国家中普遍存在的过剩人口形式。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失业问题,我们过去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社会主义不应该也不会存在失业。其理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劳动者被排斥在社会再生产之外的必然性。同时,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一阶段),它是不存在相对过剩人口的。但是,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生产资料实行全社会统一占有,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此社会可以按照统一的计划来安排劳动者就业。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如我国,则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也不完善,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不可能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完全消灭失业人口。就业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之一,失业和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就业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这一社会现象。我国的失业问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凸现出来的,造成我国失业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1、人口总量相对过多,生产力不够发达。就业问题的产生表现为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在我国首先是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 扰着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首要障碍。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的计算,我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 85%的知识技术资源(指个人电脑数、互联网主机数、本国居民申请专利数、科学论文发表数和研究与开发支出,按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 83%的国际资源(指出口货物和服务总额、进口货物和服务总额、版权和专利收入、版权和专利支 出)来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2、产业结构变化引发的失业。(1)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技术进步使得吸纳劳动力相对减少,从长远看,技术进步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会对劳动产生替代作用,先进技术的推广或应用,先进的设备代替落后的设备,机器代替了人更多的职能,节省了人力。当技术替代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超过技术进步创造新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 时,必然产生失业。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能力的减缓,加大了就业压力。3、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由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隐藏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失业问题逐步暴露出来。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的失业有两种:一是下岗型失业,二是破产型失业。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个问题已经告诉我们,剩余价值的创造在生产过程,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生产过程就可以了。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流通过程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剩余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资本家在赚钱,也有一些资本家在赔钱,但总的说来是要赚钱。就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本身来看,有时繁荣高涨,有时又很萧条甚至严重衰退,这其中的具体原因是很复杂的,但绝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现在,我们就是要从比较抽象的角度来考察一下,假定生产过程本身可以顺利地进行(在现实中并非总是如此),个别资本家及整个资本家阶级要实现价值增殖的目的,从运动的角度来看至少还需要哪些最基本的条件,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资本家的资本是怎样在运动过程中实现价值增殖的。由于单个资本的运动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考察单个资本的运动过程,再分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还必须指出,无论是对单个资本还是对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过程的分析,都是以产业资本作为代表形态和直接对象的,因为在各种资本形式中,只有产业资本才具有生产过程和生产职能,它对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一)资本循环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是指投入物质生产部门(例如工业、矿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要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与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相适应,资本还要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在的资本,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一种职能形式,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创造条件,它是产业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资本,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第二种职能形式,资本家把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保存和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的全部职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中采取的第三种职能形式,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把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出售,转化为货币,收回预付的资本价值,并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循环即产业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使自身价值增殖的运动,资本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无止境的运动。2、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P86 3、流通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保管费用、运输费用)(二)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这就是说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就是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是有联系的,两者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但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所揭示的问题有所不同,资本循环理论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是怎样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发生和实现的,而资本周转理论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三)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交错形成的,是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1、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2、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它即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由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部分组成,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来看由三个部分组成:C、V、M。这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只有弄清了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的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3、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问题,实现问题,就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面收回。所谓实物补偿是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资本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人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从何处取得。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4、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通过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各个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要使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都能顺利实现,这就要求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掉自己所需的以外,正好适应第 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 部类所生产的消费品除本身所需要的之外,正好适应第I部类对消费品的需求,这就是说,要使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的进行,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5、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但简单再生产包含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般规定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因此,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必须从简单再生产开始。为了便于分析,必须撇开一些非本质的次要因素,先作几点假定:(1)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性质,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阶级;(2)所有商品都按价值出售,没有价值和价格的背离;(3)生产周期为1年,全部资本都在一个生产周期内消耗掉;(4)没有对外贸易。例如: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为4000,可变资本为1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为2000,可变资本为500,两部类剩余价值率均为100%。6、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必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必须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例如:第一部类的不变资本为4000,可变资本为1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为1500,可变资本为750,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均为100%。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中,资本存在着多种具体形态,例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等,与不同的资本形态相适应,剩余价值也分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以及资本主义地租等多种具体形式。(一)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W(价值)=c+v+m =k+m =k+p 生产价格=k+p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成本价格是企业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而当人们在观念上把剩余价值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的时候,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是部门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竞争的根本原因,是平均利润率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这是因为,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当某一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较高时,资本会由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向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转移,由于资本纷纷转向该部门,导致该部门产量增加,供给超过需求,价格下降,而利润率随之下降。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持续到不同部门的价格 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平均,所有的生产部门都获得大体相当的利润率,即形成平均利润率时,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各个不同生产部门相互竞争的结果。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得各部门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不一定相等。从整个社会和从长时期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仍然是相等的。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在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商品的市场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就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时生产价格取代了价值成为市场价格变动的中心。(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产业资本家由于商业资本家给他销售商品,而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转让给他的。产业资本家用低于生产价格的出厂价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则按生产价格在市场上零售;商业利润就是这样通过进货和零售差价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商业利润实质上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瓜分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商业资本参与利润的平均化,商品的生产价格便等于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加商业利润,即:=k+p+h(三)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就是将资本的使用权让渡给职能资本家,经过一定时间收回本息。它的特点有:1、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借贷资本家将货币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他所让渡的是资本的使用价值,即一种生产利润的能力,所以说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2、借贷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3、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GG。好象货币本身能够生产出更多的货币来,深化了资本拜物教观念。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四)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五)地租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和特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有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等资本家集团外,还存在着土地所有者。不论经营农业或其他行业的资本家,要使用土地,除了购买以外,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租用土地,土地所有者则凭借土地所有权收取地租。任何地租都是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不同性质的地租,取决于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此,要了解资本主义地租,必须首先了解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及其形成和特点。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同封建土地所有权的根本区别是:土地所有权同劳动者依附于土地的关系相分离,并且同土地的经营权相分离,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场中发展的结果而形成的。在封建社会末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小商品者的分化,在农业中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工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农业中也逐渐占据统治地位。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道路:在英国,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主要是通过1618世纪的圈地运动,依靠暴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的土地剥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即列宁提出的普鲁士道路和美国式的道路。普鲁士式的道路,即通过改良的办法,使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同时保存了一部分小土地所有制,这是一条逐渐资产阶级化,逐渐用资本主义制度来代替封建农奴制度的道路。当时如德国、沙皇俄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的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走的就是这条道路。美国式的道路,就是用革命手段摧毁农奴制的地地产,使小农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随后由于小农经济的两极分化,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逐渐被资本主义的大土地所有制代替,同时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农场经营主和农业雇佣劳动者。除美国外,还有法国走的也是这条道路。虽然各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不尽相同,具体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别,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形成了资本主义所有权。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农业生产日益现代化的同时,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方面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主要是:(1)、土地租佃范围不断缩小,农业中的阶级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资本垄断与土地所有权垄断相互融合,一方面,金融资本通过持股、优惠贷款等方式控制农业;另一方面,大农场也购置了工业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等的股份。(3)、国家实施各种支持和干预农业经济的政策。(4)、大农场排挤小农场。以上这些,反映着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经营状况的新变化,这会影响资本主义农业中地租的形成机制。2、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1)、级差地租。不同土地等级、交纳不同级差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这里假设租劣等地的不交级差地租。级差地租有第一、第二两种形态。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形成级差地租第一形态。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引起生产率的提高而带来的超额利润,就是级差地租第二形态。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指的是现代集约化经营,大都用于改进技术设备,改良土地,使用良种和高效化肥、精耕细作等方面的费用;自然会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仍按劣等地的决定,所以追加投资提高生产率得到的产量,只要比劣等地的产量多,就有超额利润,它就是级差地租第二形态。(2)绝对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土地私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第三章、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竟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竟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在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或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社会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在深度和广度上向国际范围扩展。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P72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垄断条件下,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战后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由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化形成的资本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要求,因而国家垄断资本这种社会化程度更高的资本形成获得了发展。主要表现在:1、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2、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3、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4、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综上所述,正是国家垄断资本具有“理想的总资本家”、资本实力雄厚、社会化程度最高等重要特点,部分地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私人垄断资本不相适应的矛盾,这样就使得国家和垄断资本的结合日益密切,使得国家垄断资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和加强。(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特点 1、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国有经济的形成。途径主要有:实行国有化、继承传统的国有企业、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国私合办股份制企业。(2)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国家独资经济,是资本归政府所有,并由政府直接经营的国有经济。非竞争性的行业,或者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或者投资大、风险高、利润率低的一般由国家独资经营。国有租让经济,国家以租赁的方式将原来的国营企业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私人垄断组织以低租金获得经营权,同时获得国家其他方面的优惠待遇,通过生产经营,获得大量垄断利润。国私合营经济,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的联合所有制经济。这类经济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联合经营的股份公司。(3)国有经济的作用。国有经济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供物质保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除了由国家的政治权力决定以外,还必须由国家的经济力量来决定。国家对经济调控力度的大小,主要有由国有经济的实力大小决定的。国有经济为私人垄断资本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国有经济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利润增长。国有经济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各种优惠,支持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国有经济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的优惠,主要是价格优惠、市场优惠和资本优惠。国有经济通过“国有化”和“私有化”,给私人垄断资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2、国家干预经济,是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计划、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经济理论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宏观经济理论,当时的主导经济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价格的波动调节着各种比例关系,使一切生产要素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只要提供几个最低限度的职能(如法律、国防),整个经济系统就可以在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均衡和谐地发展,即充分的市场机制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能使经济运行自动趋向合理化。然而,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30年代的大危机,暴露出许多宏观经济的失调现象,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失衡、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国际经济关系不协调等,暴露出市场机制之不足。随之在罗斯福“新政”的实践基础上,产生了以凯恩斯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理论。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很快,并有较多流派,为宏观经济调节提供了理论基础。(2)国家干预经济的目标和机制。关于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的目标,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有三个:维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维持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稳定。其中第一条是首要的、基本的。宏观经济管理和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调节机制来实现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国家调节和企业行为的结合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比较成熟和完善,它主要是由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四大市场组成。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主要通过这四大市场的总额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主要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汇率政策进行干预,以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和适度经济增长。物价涨跌率反映商品市场的供求状况,利息率的变动反映资本市场的均衡情况,失业率和工资率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汇率的波动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状况。这些指标再加上经济增长指数(一般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指数),是国家垄断资本宏观经济调节的“指示器”,也是“控制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总量失衡或结构失衡所引起的价格、利息率、失业率和汇率的变动。因此,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和汇率等杠杆,对以上四大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其中财政和货币金融是实现经济调控的最重要的杠杆和手段。(3)、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