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X X 大学毕业论文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及其成长困境研究姓 名:_2014年6月25日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及其成长困境研究 论文关键词: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成长差异;困境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从金融市场组织成长角度入手,深入刹析西部金融市场组织结构特征,揭示影响西部金融市场组织成长的因素,从而探索加快发展西部金融市场的有效途径,为西部地区走出经济发展与金融成长的恶件循环怪圈提供一种分析思路。 一、区域金融组织成长差异与西部金融组织内生成长的困境 1.区域金融资产结构对比分析 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首先表现在金融资产结构的差异上在东部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高,金融结构较为合理,区域金融市场较为发达,企业居民的投资意识较强,金融内生性的基础完备,而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则截然相反:其差距主要体现在存贷款、股票和企业债券等金融资产指标上: (1)各地区存、贷款余额全国占比比较 存、贷款是金融市场组织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最屯要的来源和方式一般认为,金融市场组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积聚存款、投放贷款,以优化资金配置:,积极动员各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存款积聚不足即为资本供给不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障碍;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还须以储蓄能够充分有效地转化成投资为前提 统汁结果显示,东西部地区存贷款资金量的差异非常大.西部地区的存、贷款量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从1996年和2002年的数据对比来着,两地区的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从统计资料看,约占全国面积14%、人口41.62%的东部地区,1996年拥有金融机构存款的62.4%、贷款的54. 7 % ,到2002年存、贷款分别增加为64. 45%和62. 72%;中部地区占全国面积30%、人口占35. 42% 。1996年拥有全国金融机构23%的存款和27. 6%的贷款,2002年存、贷款占全国比分别降为20. 81%和21.9%;而西部地区拥有全国56 5的土地面积和22. 96%的人口 , 1996年却只占有14. 6%的存款和17. 7%的贷款, .2002年为14. 74%、 l5. 38%进一步从横向比较来看.2002年,东部地区存款余额65656. 67亿元.中部21198. 86亿元。西部仅15016. 87亿元东部地区存款是西部地区的4. 37倍.贷款方面.东部地区46463. 8亿元,中部地区为16219. 98亿元。西部仪11394. 36亿元,东部地区贷款是西部地仄的4. 08倍。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东部和西部无论是在存款还是贷款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部地区传统的金融市场组织(银行)融通资金能力较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小,同时也说明西部经济增长面临着严重的资金支持短缺问题。 (2)各地区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比较 作为金融市场组织的重要有机部分的证券市场,是社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区域结构极不平衡。 截止2003年底,沪深1340家上市公司中,东部地区有834家,占总数的63 %;中部地区有2%家,占总数的21%;西部仅有220家,占总数的16%。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额统计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差距也非常之大。截止2002年,东部地区上市公司发行募集资金额为22143. 9亿元,占总数的76%;中部地区为4424. 5亿元,占总数的15%;西部地区为2688. 7亿元,发行募集资金占全国比仅仅为9%。东部地区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募集到的资金是西部地区同期的8. 44倍。从上市公司流通市值我们也能够发现东西部的差距。截止至2003年12月31日,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为7979. 23亿元,西部地区为1570. 91亿元,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4. 08倍。虽然西部地区有很多资金密集且适宜上市的资源型企业,但是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额仍远小于东部地区。这也充分说明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组织竞争力较弱,甚至与中部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3)各地区企业债券发行量比较 债券也是我国实施产业政策和企业直接融资的手段之一,它主要分为国家债券和企业债券,我国的企业债券发行额也呈明显的区域差异。 1997年企业债券发行额东部地区为5665155万元,占全国的48. 59%,中部地区企业债券发行额为4980604万元,占全国的36. 39%,而西部地区的企业债券发行额为205575万元,仅占全国的15. 02% ,东部地区企业债券的发行额是西部的3. 2倍。 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金融资产差异较大,中西部的直接、间接融资能力都明显落后于东部。 2,地区间金融相关率比较 在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时,通常用金融增长作为替代。所谓的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民财富的比例。国际上通常采用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和麦金农的货币化程度来衡量金融增长。但是,在进行地区间的金融发展比较时,由于中国银行体制的独特性造成金融资产无法按地区统计以及M2数据未能按各省份统计,所以,无法直接用戈氏和麦氏的指标来衡量各地金融增长的差异。由于中国的主要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也是存款和贷款,所以,利用地区间各银行的存贷款数据与各地GDP的比率,基本上可以揭示出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周立,胡鞍钢2002)。据周立和胡鞍钢的研究,1978年以前,国有银行在各地区的存贷款占各地GDP的比率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初期,金融初始条件差异不大。甚至西部的金融相关比率还略高于东中部地区(1978年东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为98%,中部为87%,西部为100%)。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的金融相关比率都在逐步上升,但地区间的不平衡状态迅速显现。1998各省平均金融相关比率达到了204%,东部地区金融深化最快,中部为151%,西部为201 %。 但是,若加上非国有银行的存贷资产,地区差距则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东部地区从90年代开始,通过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建立,开始从市场中对金融资源进行争夺,并且取得了明显的优势,从全部金融相关比率(含国有和非国有金融资产)看,到1998年,东部地区全部金融相关比率与国有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已占全部金融相关比率近30%,中部约为20%,而西部仅为10%。东部地区的北京、深圳、上海、海南、广东五省市的金融相关比率在1999年都高于300 %。较高的金融相关比率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发展水平相匹配,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差距的拉大与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是同步的。 3.区域金融市场组织机构分布比较 从金融市场组织的数量分布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很明显。本文主要从银行机构、证券机构以及期货机构的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 2001年全国共有各类金融市场组织数150323个,其中东部地区69242个,占总数的46%;中部地区48942个,占总数的33%;西部地区32139个,占总数的21%。东部地区各类金融市场组织是西部的2. 2倍。然而,进一步分析市场化改革后出现的非银行类金融市场组织时,包括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外资金融机构,我们发现东西部的差距更大。如上述右图所示,非银行类金融市场组织东部是西部地区的14. 5倍。这还不包括西部根本就不存在的基金组织(因为基金只存在于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故不存在区域可比性),否则差距更大。中央银行的九大分行也只有西安、成都两个分行是位于西部地区。从每万人拥有金融市场组织数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2001年,全国平均为1. 17783个/万人,东部地区为1. 29298/万人,西部地区仅为1. 0977/万人,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0. 19528个万分点。这些差距非常值得关注,因为这说明西部地区极度缺乏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组织。 4.区域金融市场组织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比较 金融工具的创新与运用是地区金融市场组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组织多以传统业务为主,金融产品的种类和业务手段都大大少于东部地区。这里我们用中国工商银行的信用卡发行量和交易量作为研究的对象。 2002年,该行共计发行信用卡73,768,383张,其中东部地区发行量为44,503,396张,约占发行总量的60%;中部地区发行量为14, 714, 234,约占发行总量的20%;西部地区发行量为14, 550, 753张,约占发行总量的20%。西部是东部地区的33%。从交易量上更能看出两者的差距,同期西部地区通过信用卡实现的交易量为11,223,695万元,约占全部交易量的12%;东部地区为61,912,498万元,约占全部交易量的67%。就交易量而言,西部仅是东部地区的18. 13%。西部地区通过信用卡所实现的交易量在全国的占比低于发卡量的占比,说明西部信用卡的活跃度也偏低,甚至有些卡可能长期处于沉寂状态。 综上所述,可以进一步看到,东部地区金融市场组织结构较为发达,金融工具的规模大且种类多。金融市场组织与金融工具的高度匹配意味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多,交易者资产形成选择的范围大,这就有助于积极有效地动员更多的储蓄,并快捷高效地配置到各个投资项目上。而至于西部地区,数据显示其金融市场组织结构是低级化的。金融工具单调(且主要是以存单与贷款合约的形式),即便金融市场组织总数占到全国的21%,但主要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其份额是65.8%,这也是传统金融市场组织分布均齐化的结果),而非银行金融市场组织(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外资银行)仅仅约为全国总数的6%。总之,一方面,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组织结构不均衡,另一方面金融工具与金融市场组织的弱匹配。低级化的金融市场组织结构必然有碍于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5.地区间金融成长环境的差异 地区间金融发展差距除上述表现外,金融发展环境的差距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视角。由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所以,伴随着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拉大,金融发展的经济环境的差距也在拉大。 首先,按照内生增长理论的观点,一个地区的金融成长,应当是区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在各种内生因素中,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是金融成长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指标落后的话,区域金融成长的基础就非常薄弱。从下图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在金融成长环境方面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东中西部地区GDP的总量增速上看到三者的差距。从1992到2002年间,东部12省区的GDP总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增长曲线较为陡峭;而同期,西部10省区的GDP总量增加较为缓慢,曲线较为平缓。同时,从东中西部地区GDP在全国的占比构成图也能看出三者的差距。西部地区GDP占比近几年一直处于增长缓慢的状态,而东部地区在全国GDP份额的占比有明显的增加。 从人均收入角度看,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拉大趋势。东部地区的人均总收人比西部地区人均高出2743. 72元,人均可支配收人要高出2512. 39元。所以,从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看,西部地区不但没有改善,而是在竞争中更处于劣势状态。 其次,从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看,一个地区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越高,市场化配置资源(尤其是资金资源)的效率就高,从而越有利于适应市场机制的经济组织(尤其是金融组织)的成长。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在内生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下,西部金融组织无疑陷人到了成长困境之中。 二、区域金融组织成长差异的解释及其效应分析 1.国家金融政策对区域金融组织成长的影响分析 西部经济发展与现行融资体制之间的矛盾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国家统一融资制度安排和财政货币政策统一运作之间的矛盾。全国统一制式的金融体制难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向高层次、高效率方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全社会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采取了一个非弹性方式,其比率长期不动,且不同地区实施同一比率。也就是说,它充分体现了集中资金的功能,而不重视调节货币总量的功能。中央银行扩大(缩小)准备金率,通过货币乘数(货币乘数=m(法定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的作用,使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减少(增加)。由于法定准备金率全国是统一的,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信用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因而其现金漏损率较高,再加上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资金回流(资金漏出),这使西部地区货币乘数低于东部地区,西部金融组织的可控资金就少于东部地区,金融组织资金支配能力的下降致使西部地区支持经济发展的资金远远少于东部地区,这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利率管制使得东部享受“优惠”利率。在一个完全由市场决定利率的条件下,利率高低首先受当地资金运用所能带来的利润率的影响。如果我们用资金边际利润率来表达,则边际利润率越高,对资金的吸引力越大,由此造成资金的供给需求应该使利率处于高点均衡状态。我国西部地区资金的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但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客观上造成了东部在享受“优惠”利率,而西部金融组织的业务灵活性差(金融结构低级化的结果),中间业务又没有成长起来,对“刚性”利率形成“刚性”依赖,其政策后果就使得西部地区的资金流向东部。 (3)西部经济规模小,商品交易量不多,可贴现的商业票据数量少,贴现融资也就不多,实行统一的贴现和再贴现率,使西部的银行通过再贴现这条途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资金数量偏少,而东部的银行情况正好相反。 (4)商业银行布局的区域差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全国性的大银行,均采用总分行制,其分支机构布局仍体现行政区域的特点。上文数据比较也能有力的证明这一点。总行出于资金效益最大化的考虑,必然会统一调度其各分支机构的资金,经济发达的东部贷款收益比西部高,因而西部资金会从国有银行渠道流向东部。西部地区存款的一部分通过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放贷到东部地区,剩下不多的业务量受到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在丧失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丧失了区域经济效益。 (5)金融组织结构与寻租能力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出现的新兴的金融组织极为有限,设置在西部地区的国有银行又是整个国家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公有金融产权的安排相当于中央政府提供租金,改革过程中各地区之所以竞相扩大本地区金融组织规模,无非是为了争夺由中央政府创造的那一笔数目可观的租金。在整个寻租过程中,非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对重新分配金融租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西部地区的国有银行很难适应这种市场化的寻租活动,加之西部地区银行竞争能力弱,金融工具创新意识落后,所以很难取得其支配金融资产的应得份额。同时,非国有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近乎无从存在,所以,在争夺全国金融资产的租金中,西部地区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6)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对西部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沿海优先发展战略,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拉大起到了激化作用。东西部经济差异形成之后,金融市场成长的内生环境也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东部由于收人和财富达到了一定水平之后,优化了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在利益上形成了对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激励机制,这样,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就优先于西部地区。反过来,促使东部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又大大强化了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这样,我国东部地区便处在高效益一高投资引诱一资金需求剧增和高收人一高储蓄一高投资及资金供应充足的良性循环中;而西部地区却处在“低收人一低储蓄一低投人一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中,其自身积累严重不足,产业基础差,输人资金也难以吸纳。由此可见,东部金融组织的利益驱动性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导致西部地区在金融资源的争夺中越来越处于劣势。 2.西部地区商业文化及经济结构的差异对区域金融组织成长的影响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文冲动力较强,而商业冲动力较弱,因而西部地区的市场根基较弱(冯涛,1995)。另外,西部地区深处内陆,土地辽阔,人口密度低,交通体系不发达,与外界交易程度较低,自给自足的需求观在西部地区比较根深蒂固。在改革开放初期西部人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在以后的改革进程中转变较慢。尤其是在现代金融领域,西部的金融意识、金融知识及金融人才结构都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社会中的许多潜规则自然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的健康发育。 从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看,也带有明显的外生性特征。西部的现代工业企业大多是“一五”和“三线”时期建成的,带有国家计划下的典型植人特征,在结构上,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其比例为64. 7:35. 3,在重工业中,军工、“三线”、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而深加工业比重小,这一产业结构现状违背了由农业到轻工业再到重工业的正常产业更替升级的序列。另外,由于西部现代工业企业的外生发育及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形成了西部地区现代工业与自然经济两极化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这一特征导致西部地区的现代工业长期以来几乎和地方经济的联系相隔绝,对西部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比较有限。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包袱重,所需要的资本投人中央财政再难以为继,这样,导致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组织迅速衰弱;而在新兴的工商企业成长方面,由于地缘因素和改革环境的变化,西部地区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经济结构的逆向变化,自然也抑制了西部金融组织的成长。 3.区域金融差异效应分析 区域金融级差效应首先表现在地区间资金存量、流量规模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上。区域金融的内生成长机制的基本功能在于动员区域经济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参与贡献,有效利用国民储蓄,提高投资效率。储蓄不足即资本供给不足,被视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储蓄充足时,要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以储蓄能够充分转化为投资为前提。一方面,西部地区的投资者对潜在投资机会缺乏足够响应,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能力差,资本再生和形成能力差。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盈利能力低,对资本缺乏有效的需求,同时也缺乏有效率的市场组织为胶资者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因而储蓄不能充分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经济落后一资金缺乏,资本形成和资本再生能力差一低水平投资一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放慢,产出水平相对衰减。资本形成更加不足。经济更加落后。东西部经济差距更大。显然,这种恶性循环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东西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只能进一步拉大。 另外,由于东部地区金融结构较为完善,金融工具的规模大种类多,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高度匹配(强匹配)意味着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多,交易者资产形成选择的范围大,这就有助于积极有效地动员更多的储蓄,并快捷地配置到各个投资项目上,收效显著。这样,在市场机制的自然作用下,对西部资金流向会形成强烈的低洼效应。 三、西部金融组织成长模式选择 上述分析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甚或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怪圈,依靠西部地区自身的经济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借助于外部力量,通过外生性发展模式来推动西部金融组织成长。西部地区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必须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寻求新的发展视角。我们的逻辑是:只有利用我国加人WTO后的开放环境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抓住西部地区产业调整的机会,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人西部地区,以“介人式”的方式或外生性的成长模式,来促进西部金融组织成长,并带动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快速发育。有了竞争力的金融组织,西部才有可能支配更多的金融资源,从而才有可能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才能改善西部金融成长的内生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金融成长环境的逆向恶化得以遏制后,西部经济增长与金融成长才能进人到内生性成长阶段。所以,西部经济发展想要步人快车道,就必须把金融组织培育与成长放在首位来考虑。为此,提出如下几项政策建议: 1.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实行金融发展的倾斜政策,在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变动幅度上实行地区差别政策;对金融组织进人西部地区实行特种津贴,或予以相关税费抵免等等;鼓励地方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包括:优惠提供地方基础设施的各项服务,抵免地方性的各项税费,对吸纳区外、境外储蓄的金融市场组织予以奖励,帮助新金融产品的宣传、推广,鼓励可交易金融产品的打造设计,以培育地方性的金融市场等等。 2.在西部地区应加大金融开放力度,以资源性、生态性的开发项目为依托,吸引国际财团或金融机构在西部设立分支机构,在西部形成金融寡头主导下的金融发展极。同时,结合西部自然经济结构偏重的特点,大力鼓励发展中小银行,以较低的金融组织成本,填补偏远地区的金融市场空白。在西部地区形成这种大和小两极并存的金融市场结构是符合西部发展实际的。 3.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争取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和西部开发基金;另外,积极鼓励投资银行类型的金融中介组织在西部发展,形成结构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