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98646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民间文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民间文学练习测试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1、创作 流传2、口头性3、变异性4、穆天子传5、邯郸淳 笑林6、西洲曲7、民间文学8、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9、田野作业10、全面搜集 加强研究11、民间文学 通俗文学12、干宝 拾遗记 搜神后记13、民间史诗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14、农 儒 道 佛15、刘向 说苑善说16、燕乐17、口头文学18、群体传承人 个体传承人19、口头性 变异性20、燕乐21、五运历年记。22、民间词23、酉阳杂俎 叶限24、秧歌戏系统、花鼓戏系统或滩荒系统、落子系统等。 25、玄奘 大唐西域记26、古今风谣27、1984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 28、梅葛、创世纪、苗族古歌29、中山大学 顾颉刚 钟敬文30、挂枝儿 山歌31、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柯尔克孜族32、汤姆斯33、魏晋南北朝、搜神后记34、文艺35、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36、民间故事类型37、郭沫若38、 王贵与李香香39、白毛女40、英国41、创世纪、瑶族的布洛陀;彝族42、爬山歌43、说故事44、阿凡提、徐文长或其他地方有名的汉族机智人物45、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46、喜剧47、干宝 任肪 搜神后记48、诗经 楚辞49、歌谣学运动 周作人 刘半农50、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 51、白蛇传 牛郎织女 孟姜女 梁山伯与竹英台二、名词解释1、传说核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如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就是围绕名为神女峰的巨石创作的故事。2、史诗史诗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长诗,它一般采用韵文或韵散结合的说唱体形式,它的主题严肃、题材重大,结构宏伟、格调庄严。史诗有的记叙一个民族在其原始发展阶段,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所作的种种解释;有的则唱叙某个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部族迁徙,征战融合等重大事件。3、再生态民间文学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为广泛。4、全面搜集全面搜集就是要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地各种体裁、内容、形式和风格的民间文学作品都搜集起来,为整理写定、推广和研究提供充足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全面搜集具体表现为: a对各种体裁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都应搜集;b从内容上,优劣兼收; c从时代上,新旧俱收;d对同一类型作品得众多异文,应尽力搜集;e从流传形式上,口头与书面作品均应搜集;f对与作品相关的其它材料也要注意搜集。5、集体性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是指: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集体的智慧,融汇着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民间文学的创作活动(包括流传中的再创作)是在集体中进行的。民间文学的创作与流传具有一体化的特点,多数作品一经创作便进入流传状态,它们的流传过程,同时也是广大民众参与作品再创作的过程。每一个传播者都自觉不自觉地对原作进行着某种程度的加工。从这一角度讲,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创作者。6、歌谣学运动“五四”前后,我国文化界兴起了一个采集、整理、研究人民口头创作的诗歌、故事、谚语的新科学运动,即歌谣学运动。这个一开头就带有科学、学术性的活动,既是我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开始,又是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发端。1918年北京大学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了征集歌谣的简章,开始了歌谣征集运动,当时,北京大学的校长是具有民主思想和科学态度的蔡元培先生,他提倡自由的学术运动,在学校里创造了一种自由、民主的学术气氛。在他的积极赞助下,任教于北大的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主持了这项工作。同年5月,他们在北大日刊开辟专栏,每期登载歌谣一首,称之为歌谣选,由刘半农主编。1920年冬,北大文科教师们进一步组成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成立。歌谣研究会归入国学门。同年12月17日,由蔡元培发起,刘半农、沈尹默编辑,开始印刷歌谣周刊。在歌谣周刊的发刊词里,明确提出了搜集歌谣的目的:本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歌谣是民俗学上的一种重要资料,我们把它辑录起来,以备专门研究:这是第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希望投稿者不必自己先加甄别,尽量的录寄,因为学术上是无所谓卑猥或粗鄙的。从这学术的资料之中,再由文艺批评的眼光加以选择,编成一部国民心声的选集。意大利的卫太尔曾说“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割据在人民的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所以这种工作不仅是在表彰现在隐藏着的光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第二个目的。仅从以上的发刊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次歌谣学运动的学术性和科学性了。歌谣周刊每期大都登载有一篇以上的理论文字。1923年,国学门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成立以后,歌谣周刊又扩大了征集范围,“一切歌谣、故事、神话、风俗的材料,俱在搜集之列”。并且从63期开始,改进了征集方法,随时印发专刊。歌周学刊1925年6月停刊,并入北大研究所同年10月创刊的国学门周刊,共出96期。国学门周刊到1926年8月止,共出26期,实际上是歌谣周刊的扩大。96期歌谣周刊,从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首歌谣中,选刊了近二千首,发表了歌谣和其它民间文学的有关论文近三百篇。此外,歌谣研究会还编印了吴歌甲集、吴歌乙集等8种丛书。“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了现代科学的要求和倾向。虽然“五四”前后的歌谣学,“在种种方面仍然有着极大的限制,但是,从学术性格上说,它大体已经进入了现代的科学的境界了”,毫无疑问 ,这次歌谣学运动当视为我国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民间文艺学的开端。7、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高原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在当地汉族、回族、土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和藏族等民族中流传,基本上用汉语演唱。花儿多唱情歌,以花卉作比兴的叫多。当地人人会唱,象满山遍野的山花处处开放。其中每年夏季的莲花山花儿会是他们演唱花儿最为隆重的时节。花儿主要有两大流派:河湟花儿:基本形式是四句一首,在整体上前两句和后两句相对称而成扇面对形式,显得整齐协调,每句七至十一个字,如白牡丹令: 远看黄河一条线,近看黄河是海边。 远看尕妹黄金莲,近看尕妹是牡丹。洮泯花儿:,一般是三句一首,每句七言,多为三顿,称为“单套子”,也可以由两个“单套子”组成“双套子”,如: 你象园里大丽花, 折到我的柜上插, 看见花儿忘不了下。8、民间歌谣 是人民创作的短小、抒情性的作品。它可以歌唱,可以吟诵。民歌和民谣的区别。9、民间笑话具有强烈喜剧性的故事。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喜剧性,即通过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荒谬对立,来激起人民的笑声,显示出创作者的批判精神。10、创世史诗创世史诗,人民又称之为原始性史诗或神话史诗,它是一个民族早期集体创作的长篇讲唱作品,它们都与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关,是人们在幼年时期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它显示民族早期的艺术才华和智慧。在我国的纳西族、瑶族、白族都流传有创世纪。11、民间传说民间传说应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在民间传说的创作中,客观实在物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人们又将它称之为“传说核”(词语解释:),“传说核”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如巫山神女峰的传说就是围绕名为神女峰的巨石创作的故事(图像资料:)。12、民俗周刊1926年至1927年,北大一些教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民间文学的新风也随之从北方吹到了南方。1927年冬,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成立了“民俗学会”,归属于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27年11月,学会创办了民间文艺周刊,由董作宾和钟敬文编辑,共出12期;1928年3月将该刊改为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编辑,到1933年6月停刊共出到132期(含前12期),发表故事近400篇,研究文章300多篇,出版丛书及专号60多种,其中歌谣16种,故事传说11种,谜语5中,风俗和信仰12种,少数民族8种,民俗研究9种。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周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帐一文中,认为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以前的民俗工作中,最富于成绩的是故事、歌谣和民间谚语;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则侧重于“信仰和行动”及“习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民俗。民俗周刊在发行123期停刊后,又于1936年复刊,成为民俗季刊,因战事只出了8期。在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影响下,厦门、福州、杭州等地区也成立了响应的学会。以中山大学民俗学会为基础的三十年代民俗学运动,把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13、神话神话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雄的传说和故事”。英语中的“Myth”意为想象的或虚构的故事。作为一个学科术语,人们对它的解释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定论,在西方神话的定义多达百余种,这主要是研究神话的学者来自不同的领域:神学家认为神话是对宗教真理的神秘解释;历史学家认为神话是虚构的或诗化了的历史;人类学家认为神话是未开化的人类的原始信仰的残留物,是早期人类心 理状态的反映;语言学家认为是原始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歧义与解释,是后人把古时遗留下来的名词用混乱了,误解了而造成的。因此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提出对神话定义的解释,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显示了远古神话不朽的艺术魅力。但是若以神话学家的眼光来看神话就未免显得偏颇。虽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多少学者研究这个问题就有多少个定义,但是总的来看,不外乎两种解释,即狭义的神话观和广义的神话观。 狭义神话:该神话的定义以马克思为代表,他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段论述神话的语言,即“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广义神话: 随着二十世纪世界学术思想的不断发展,学术研究视野和学术研究方法的更新,狭义神话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一部分人认为,神话没有消失的时候,今天也有新神话产生。如大英百科全书“神话”条云:假若有人已决定把神话看作一个已经结束的过去时期的产物,那么在确定这个过去时期的历史时间问题上,就会出现难以逾越的困难。要精确地说出某一神话主题何时起不再创作神话,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国学者中持广义神话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神话学家袁珂先生。他认为神话不仅指远古的神灵故事,它也包括后世出现的具有神话因素的历史与历史化了的神话,具有民间传说的依凭的仙话,比较有意义的怪异,源于佛经的神话人物与神话故事等等。在我国绝大部分学者赞成马克思的狭义神话观,并且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定义,即神话是“通过他们的原始思维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14、信天游信天游又称顺天游,是流传于陕北、宁夏的一种民间歌谣形式,一般是两句为一节,每句字数不固定。在韵律上一般是两句一韵,长歌可达数十段。有一百多种曲调。手法上多用叠音字和比兴,如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应的彩,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时的爱死人。传统信天游多为情歌和苦歌。革命战争年代,在陕甘宁边区产生了大量的歌颂党和新生活的信天游。15、英雄史诗以早期人类的部落征战和英雄斗争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口头讲唱作品就是英雄史诗。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亚美尼亚的沙逊的大卫和我国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氏族、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还有与之相联系的部族大迁徙。因此英雄史诗反映的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整个部族人民的意志和思想。可以说史诗中的英雄都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比如格萨尔、江格尔等身上所闪现的民族精神之光不断地激励着民族奋发前进。三、简答题1、试论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民间文学又通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特征。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的方式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社会历史的因素和口头语言本身的因素。前者促使了劳动人民与口头创作的结合,后者则是口头性存在的决定性因素。从文学发展史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是伴随着口语而不是伴随着文字产生的。在尚无文章出现的远古社会,口头创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唯一形式。当文字出现后,在旧时代,它被统治阶级所把持、垄断着,广大社会地位低下的劳动群众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使用文字的权利。他们难以欣赏书面文学作品,更难以参与书面创作。所以,对广大民众来讲,口头语言仍然是他们从事文学活动的唯一方式。在人民大众成为社会主人的新时代,由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偏远、落后、文化教育不普及地区和尚无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仍然只能以口头方式来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学。在文化教育普及的地方,人们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既可以用书面语言的方式来从事文学活动。他们中间的少数人也确实由口头创作走上了书面创作之路,成为著名的作家,而大多数人依然离不开口头语言艺术。口头文学的这种渗透到民众之中并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优点是书面文学乃至现代视听文学(广播、电视)所不能完全取代的。加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民大众与口头语言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他们将口头语言艺术运用到极为纯熟的程度,另一方面,口头语言艺术也造就了他们特殊的艺术审美情趣。因此,在人民大众能够享受文化教育、能够欣赏和参与书面创作的社会条件下,口头文学仍然活跃在民间,继续发挥它的特殊作用。可以预料,只要人类一天不离开活生生的口语,人民的口语创作就一天也不会停止。2、在民间文学的采录过程中如何才能保持记录的忠实性?忠实记录是采录民间文学作品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记录稿应保持讲唱者讲唱内容的本来面目,不允许随意增减加工。这因为民间文学在人民的生活中并不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文学现象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综合体出现的,它除了具有一般文学欣赏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忠实记录不仅为整理写定提供了可信蓝本,还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忠实记录简单说来就是讲唱什么就记什么,怎样讲唱就怎样记,不加入自己的任何补充和删改。忠实记录除忠于原讲唱作品的内容之外,最重要的要忠于讲唱人的语言。语言是构成作品的首要因素,民间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是通过朴实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有些初学采录民间故事的人,往往只注意记录故事的情节,没有下工夫记录原讲述者的语言,最后在整理写定时,语言中充满了知识分子腔调,以致使作品失去了它原有的无数光彩。钟敬文先生在关于故事记录整理的忠实性问题一文中特地指出:作为多种人文科学研究材料的民间故事、传说的记录,必须是按照民众的口头讲述忠实地记录下来,并且不加任何改变地提供出去。即使原讲述中有残缺或含有显然错误的内容等,也不要随意加以删除或改动。最好把对它判断和弃取之权留给它的各种研究者。记录民间文学作品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录音机、摄象机等现代技术设备。但耳听手记仍是目前民间文学采录工作通常使用的方法,也是民间文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其方法要点为: 1聚精会神,手脑并用。2逐字逐句,全面准确。3音形俱录,保持鲜活。不仅要记录语言,还应尽可能将讲唱者的声调、表情、动作以及讲唱气氛、听众反应记录描述下来,以便保持作品的鲜活形态,也就是一些学者所讲的立体性.4背景资料,记录完备。对于讲述者、采录者、采录时间、采录地点等背景资料要记录完备。如果是出设的故事讲述家和歌手,除记录一般情外,还应包括其简历、作品数量、类别、来源、讲唱特点及其他特殊情况。这些对整理写定作品或作研究都是大有好处的。总之,要做到讲(唱)活,听清,记全,然后才能进行整理写定。3、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的主要区别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形式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二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4、如何理解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的这段话较为科学地概括了神话艺术的本质。神话是充满幻想的神奇艺术,这些丰富的想象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方面的内容,即自然界、人与自然的斗争、社会生活。神话就是对这三方面内容的一种概括、一种艺术加工。这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表现为当时的人们对种种神奇的幻想信以为真,并且认为它们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原始人看来,神话中展现的种种自然力和社会现象的人格化,他们并不认为这是什么幻想,或是一种“加工”,他们十分虔诚地相信世界本来就是神话中描绘的那个样子。他们把幻想当作现实,对幻想的一切都确信无疑,将幻想和现实划上等号。在他们眼里神并不是幻想的东西,“而是一种用某种工具武装着的十分现实的人物,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民的教师和同事。”受当时思维发展程度的限制,原始人不能将自然和自我区别开来,认为所有的自然界同人一样具有生命情感以及意志的力量,他们将自然人格化和神化了,于是在神话艺术中,他们往往将客观事物本身和关于这些事物的幼稚观念完全等同起来,视为一体。5、简析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征。传承性又称“传统性”。在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一方面在不断变化,一方面又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经千百万民众世代传袭下来,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传统,这种存在于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稳定的特征就叫传承性。民间文学的传承性既表现在作品的内容上,也表现在作品的形式上,同时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传承上。从内容上看,颂扬民族始祖和创世英雄的创业功勋、赞美劳动人民朴实善良的美德、宣扬勤劳致富的幸福观、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这些都是民间文学经世不衰的主题。一些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是非观、道德观以及许多传统心理反映到民间文学的内容上,形成一些固定的内容情节,如好心人因祸得福、穷光棍巧遇仙女喜结良缘、动物报恩、勤劳者挖宝致富等故事,都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同情弱者、扬善惩恶、追求幸福的理想和愿望,它们不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间文学作品中重复出现。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代代相袭的成分就更多了。从散文体作品看,故事有头有尾,顺序展开,很少有违反常规的现象。中间有固定的结构,通常有“对称式”、“三叠式”、“连锁式”。结尾总要是大团圆的结局,以寄托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韵文体的作品则多有像“四季歌”、“五更调”、“十锈”、“十唱”、“十二月调”这类固定的格式,和“信天游”、“爬山调”、“五句子”、“欢”、“谐”、“花儿”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歌体。比兴、夸张、谐音、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更是从古到今沿用不衰。6、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首先民间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客观实在物为中心构建的民间传说,寄寓着民众对各类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是他们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人们常将民间传说称作“口传的历史”。从民间传说的实际内容来看,它的历史真实性很不一致,它表现为纯属虚构的传说,如牛郎织女的传说等;虚实结合的传说,如孟姜女的传说等。那么民间传说中真真假假的历史我们有如何去评价呢?从中国民间传说总的情况看,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体现在民间传说可以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这一点在原始社会和当今无文字的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无文字社会的历史保存方式之一就是以口耳代代相传,象我国上古时期的尧舜禹、黄帝、炎帝等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尽管他们的具体生活时代、生活轨迹带有浓厚的神性色彩而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历史学家们仍然将他们当作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可以纠正历史记录的谬误。历代史官站在统治阶级对立面的农民起义领袖在历史上的功绩常常进行歪曲的记录,比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黄巢污蔑为“盗贼”、“匪寇”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而在民间流传大量的黄巢传说就纠正了历史记录的谬误;当然我们不能把民间传说当成历史,民间传说是采用艺术手法,将民众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爱憎编织成具有传奇性的作品,因此民间传说的历史真实性,不在于历史记录的准确,而在于真实记录和反映民众的历史情感,是民众精神史、心灵史的真实记录。7、简述史诗的主要特点。(1)史诗是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史诗的这一特点,首先是史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绝大部分是人类生活的早期:史诗中记载着早期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解释;同时也记载着氏族社会末期,即“军事民主制”时代才有的生活图景。其次,史诗创作的思维机制主要受原始思维的制约,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史诗存在的历史条件时指出的那样:“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时,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种“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指的是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而单独地从事创作的那个时代,也就是野蛮时代行将过去之时。,具体是指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这个阶段,比如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便是出现在这个时期。我国藏族的格萨尔也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当然史诗的流传情况十分复杂,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世代传唱,往往融进许多后代的东西,但是从从史诗记录事实的核心内容来看,它的最早源头应该出现在原始的艺术不发达阶段。(2)史诗是特定民族的知识总汇。史诗是某个民族集体思维长期积累的结果,它不是一个时代或某个人创造出来的。一部史诗有时要经历几个世纪、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史诗继承了歌谣、神话、民间传说等艺术表现手法,更为重要的是史诗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化,它所形成壮阔宏伟的艺术结构,显示了古代人民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智能和经验,在史诗中记录了大量的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诸如征战、赛马、摔跤、比箭、抢婚以及服饰、饮食、丧葬、祭祀等内容,从史诗中我们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到远古历史、地理、军事、天文体育、音乐等,可见史诗是人类祖先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是各民族人民早期生活的百科全书。(3)史诗具有庄严的讲唱风格。史诗是规模宏伟的作品,它在产生之初,常常作为该民族祭祀大典的内容之一,它所叙述的民族历史,被认为是宗族的历史和祖先的遗训。因此史诗经常在重大的活动和一些隆重的仪式上演唱,这就决定了它的叙述风格和演唱形式庄重而严肃。这种庄重严肃性显现最为突出的是史诗中包含了祖先信仰,也包含了原始的宗教和神话等因素。特别是那些英雄史诗中,作品不仅赋予主人公以神圣的民族精神,使他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责任,同时它也借神话与宗教观念,加重史诗严肃庄重的风格。8、民间文学的实用性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A、提高生产效率、减轻疲劳。 B、抒发情怀的工具。 C、斗争的武器。 D、社交娱乐的手段。9、如何理解民间故事的幻想性? A、借助魔法达到幻想。 B、通过拟人手法达到幻想。 C、对某种神力进行夸张。 D、立足现实的虚拟和变形。10、简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 A、变异性的定义。 B、变异性的表现。 C、变异性对民间文学的影响。11、为什么说神话是严肃神奇的语言艺术?神话具有严肃、神圣的叙事风格。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它是伴随原始宗教而产生的,基于此带来了神话在叙事风格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神话的叙事主角中的神常常与宗教混溶,他们活动在原始的神秘神奇氛围之中;并且原始人常常将神话作为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去虔诚膜拜,相信神话叙述语言的魔力;更为重要的是神话中的神往往与宗教中的神灵合二为一或者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这种情形必然导致神话叙事的神圣和神秘。其次神话于原始人来说不仅仅是艺术形式,他们更多的是将神话看作一种制度、一种规范,乃至一种原始的法律,因此神话中展示的种种神奇现象在他们那里是真实可信的,他们认为神话中出现的一切是真实存在与世界和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这就必然导致神话叙述的权威性。再次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叙事,一些部落往往将神话作为维系内部团结和认同归属的重要方法,因此它在传承过程中显示出与其它民间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神话的传承具有较为固定的范围;部落神话的主要传承者具有特定的人选,他们常常是大巫师或部落首领(原始时代,二者经常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讲唱神话时往往要举行庄严隆重的宗教仪式,询问神灵,能否讲唱他们的故事。比如拉祜族的牡帕密帕等。综上所言,神话的叙事风格决定了神话的变异较其它民间文学体裁要小得多。12、试举例说明民间抒情长诗与民间叙事长诗的区别?同民间叙事长诗一样,民间抒情长诗也主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而且,优秀的民间抒情长诗与出色的民间叙事长诗可谓异曲同工,各有特色。它们的区别在于,民间叙事长诗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致力于刻画人物形象;而民间抒情长诗则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一定集中刻画人物形象,更不用说塑造典型人物了。民间抒情诗,主要抒唱人民群众关于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浓厚的思想感情,直接表现他们的看法和愿望,往往以持续浓烈的情感和叠现生动的画面吸引着人们。13、简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民间文艺学运动。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民间文艺活动,对中国当代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深入生活,改变立足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态度,提出要重视和学习民间“萌芽状态的文艺”。当时的鲁迅艺术学院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由何其芳讲民歌。在讲话的号召下,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发动群众,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文学作品。鲁艺师生在陕北采风,所采集的民歌由何其芳、张松如、毛星等加以整理,编成陕北民歌选一书。1945年后,在晋绥地区采集民间故事活动的基础上,陆续出版了水推长城、天下第一家、地主与长工三个故事集。讲话还提出,创造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文艺,必须“用工农兵自己所需要的、所便于接受的东西”来向他们普及。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吸取民间文学滋养,创造了为许多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文艺作品。如李季学习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出了长诗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以民间传说“白毛仙姑”为素材,创作了新歌剧白毛女;赵树理用讲说故事的形式写出了李有才板话等小说。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民间文艺工作具有以下鲜明特点:a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来观察民间文艺,对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和尊重;b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将搜集整理的民间文艺想群众推广,用于教育群众,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c倡导作家从学习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角度来学习研究民间文艺,以便创作出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革命文艺作品,也就是说主要从文艺目的出发来学习利用民间文艺。14、简述神话与民间传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两种体裁的部分作品所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因此它们既可以作神话,也可以作民间传说来看待,也就是说民间传说与神话之间具有模糊地带。有不少的民间传说来自神话,这就免不了民间传说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同时神话和民间传说都具有解释的叙事功能。当然这两种体裁从创作到流传的诸多环节上的区别是明显的: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神话是原始人经过不自觉原始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民间传说则是民众自觉艺术思维的结果。二者主人公属性不同:神话的主角是神,这类神具有超人或超自然的力量,他往往是将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力量人格化而形成的,因此神话可以说是以人拟神;民间传说所叙述的不是神而是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他是历史人物的艺术化和传奇化的结果,因此民间传说是以神拟人。二者作用不同:在原始初民那里,神话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在部落遇到血亲复仇,领地纷争时,神话可以起到调解的作用;民间传说则依托着真实的存在而富于遐想,它更多表现出的是文学的审美愉悦性。15、如何理解民间歌谣的真实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民间歌谣是人民真情实感的流露,直率坦白,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古人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风出谣口,真诗乃在民间”。民间歌谣的创作者和传承者对民间歌谣的真情、真意更是作了形象的概括: 歌一声来妹一声,好比先生教学生。 先生教学还有本,山歌无本句句真。(苗族) 山曲儿好比没梁子斗,甚会儿想唱甚会儿有。 心里有甚就唱甚,山曲儿句句都是真。(内蒙)民间歌谣的真,主要是因为它是广大民众抒发情怀的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民间歌谣产生的动力,不在什么创作愿望,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抒发欲求“我口唱我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比如对于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广大民众敢爱敢追,一首歌唱道:“生爱郎来死爱郎,哪怕家中八大王,砍了头颅还有颈,挖了心肝还有肠。”民间歌谣的率真具有天然的韵味。活生生的语言,直率纯真的表白,朴素动人的形象,未经雕琢而浑然天成,质朴可爱。 想你想你真想你,请个画匠来画你, 把你画在眼珠上,看在那里都有你。由此可见,民间歌谣唱的是真情,表达的是真意,它不虚情矫饰,不无病申吟,这是民间歌谣得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四、利用民间文学基本理论分析下面作品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