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3295833 上传时间:2020-06-1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然地理学 期末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 论1名词:自然地理学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3自然地理环境包含哪几个要素?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的形态和外貌。地貌是转化后的太阳能以外力形式与地球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地貌的特征、成因、分布及演变规律均受外力和内力的制约,同时地貌的差异也必然引起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相应变化。气候:包括大气平均状态和极端状态的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气候是最活跃的自然要素之一。影响地表热平衡、海陆循环、陆地水文网和生物的分布、风化壳和土壤的形成。水文:指地理环境中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运动变化、时空分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陆地水文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经常起纽带作用。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及真菌等。具有促进太阳能的转化、改变大气和水的组成、参与风化作用、形成新的土壤圈、改造地貌、建造岩石等作用。土壤:土壤是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联系的纽带。自然土壤中生长发育的绿色植物以其光合作用改造地理环境,创造和积累了大量有机物质。农业土壤则保证作物的收成。 4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哪些?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自然地理学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融合的特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及多要素构成的特征,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自然地理学是地质科学、生物科学、大气科学、水文科学、土壤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区域性 :是地理学的本质特性,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性质。 可以说,地理学就是研究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区域特征、区域联系与区域分异规律的学科。环境性:人类目前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人类生存环境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内容。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但是从一定角度上说,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环境性便成了地理学的另一个性质。系统性:系统科学是研究物与物之间联系的科学。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多要素组成的地球表层环境,因此需要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弄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与内在联系。实际上,地球表层环境就是一个系统,可以称之为地球表层系统。因此,地理学研究必须树立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结构功能性的观点。第一章1.宇宙中有哪些类型的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2.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意义?(P21、23)地球的巨大质量,使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和水,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从而使生命存在成为可能。地球距离太阳1.5x10的8次方km,这样的距离不近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刚好适合地表生物生长。地球为以不规则旋转椭球体,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的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P25、26)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不同地方产生不同的地方时、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导致政务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昼夜长短变化、导致五带形成、形成四季更替5地球内部和外部各有哪些圈层?(P34、 35)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全部地球第二章名词解释:矿物:是单个元素活若干个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沉积岩: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变质岩: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质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2.岩浆岩按矿物组成可分为哪几类?(P47)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3.沉积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50)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4.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基本形式分别有哪些?(P54,55)特点:普遍性,永恒性,方向性,肥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的运动。垂直方向:块体的升降运动5.地址构造类型有哪些?(p5662)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是?论点:岩石圈由几大板块构成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各板块之间的接合部才是活动带。第三章第一节1 概念: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的每分钟接受太阳辐射,平均为1361w/m平方直接辐射:以平行光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气温低的现象。2 组成大气的三种物质成分分别是?(P8285)干洁空气:主要成分:主要由氧气(O2)、氮气(N2)两种气体组成,还有能引起气温明显增高的微量气体二氧化碳(CO2)、臭氧(O3)两种气体。水汽:来源海洋、江、河、湖泊等各种水体、土壤和潮湿物体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主要特点:有三相变化,是天气变化中成云致雨的主要因素。 能吸收、放射长波辐射增暖气温。固态、液态颗粒:1) 固态微粒:主要来源海浪、风沙、植物及生活生产垃圾。最大特点:充当水汽的凝结核。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表放热,减小气温变化幅度2) 液态粒子: 来源地表各种水体等。 主要特点:常聚集成云、雾,降低大气能见度。减弱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影响低层大气温度。 3大气垂直分层中每层的基本特征是?(P8890)对流层: 范围: H 011 km,但因各纬度地表热量(气温)分布不同而厚度不均。 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其厚度范围不一。特征: 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温、湿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平流层: 范围:对流层顶55 km特点:平流层气温受地面影响很小,呈等温或逆温分布。水汽含量少,气流十分平稳。平流层由此得名,是飞机飞行的理想层次。中间层: 范围: 5585 km特点: 空气上下垂直对流旺盛,被称作高空对流层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层次。暖层: 范围: 85800 km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明显,温度梯度较大。 空气(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散逸层: 范围: 800 km,为离地表最远的大气层。特点:几乎不受地球引力场作用影响,大气质点常能自由散逸到星际空间4 大气获得的能量由哪几部分组成?大气获得热能多少取决于地表。大气的最直接热源为地球表面。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主要吸收物质为臭氧、水汽和液态水。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地表吸收热能,温度升高,再以大于3 m 的长波向外辐射。这种辐射能量的7595被大气吸收。因此,地面是大气的第二热源。能量几乎全被4050m厚的大气层吸收,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潜热输送。陆面和水面的蒸发以及水汽的凝结释放潜热。4)感热输送。因温度差而进行的热量输送。保温: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的辐射。大气逆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的大气辐射。特点对地表失去的热量(能)起补偿作用。5 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特点?(1)由于太阳辐射量随纬度的变化,等温线分布的总趋势大致与纬圈平行。北半球1月等温线比7月等温线密集,表明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温差小。南半球也有冬夏气温差别,但季节与北半球相反。(2)同纬度夏季海面气温低于陆面,冬季海面气温高于陆地,等温线发生弯曲。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大,等温线较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等温线走向曲折,甚至变为封闭曲线,形成温暖或寒冷中心,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上表现最清楚。(3)洋流对海面气温的分布有很大影响。(4)近赤道地区有一个高温带,月平均温度冬、夏均高于24 ,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510N。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则北移到20N左右。(5)南半球无论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最低温度夏季出现在极地,冬季出现在高纬大陆。6.产生逆温的原因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形成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层。(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地面或气层之上,其下层受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3)下沉逆温:常发生在山地。山坡上的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又称为地形逆温。逆温的存在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坏,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废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宜建在闭塞的山谷,以免地形逆温引起大气污染事故。第二节1、 名词:饱和空气:温度一定时,单位体积空气中容纳的水汽量有一定的程度,达到这个程度,空气呈饱和状态,称为饱和空气露点:当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且气压一定时,气温降低到使空气刚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单位: K雾: 悬浮于近地表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称为雾。降水变率:(P114)2、影响蒸发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蒸发的温度蒸发的温度愈高,蒸发愈快,相反愈慢。蒸发的性质同温度时,水面蒸发快于冰面、淡水快于海水。空气湿度和风空气湿度大时的蒸发速度小于空气干燥时,有风时大于无风。 上述影响因素中,起决定作用,其次为风。2、 四种空气冷却方式? 绝热冷却热空气作绝热上升运动,是大气中云形成的主要方式。如:山地降温等辐射冷却晴朗无风夜晚,地面辐射冷却至 td以下。 如:辐射雾平流冷却暖空气平流到冷却地表上混合冷却接近饱和的两个温差较大气块(团)发生水平混合3、 五种雾?(P107)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空气冷却过程。一般为5种(辐射雾、平流雾、蒸汽雾、上坡雾、锋面雾),其中前2种为最常见。5、三种云系和三个云量带?云是空中凝结物。不同高度、不同形态的云是水圈水分循环的必经之路。主要由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三类组成。(1) 积状云:形成方式由热力对流、冷锋面对流、地形抬升等形成。 特征云块孤立分散,呈白色菜花状。一般,淡积云出现在晴好天气,积雨云出现在雷阵雨或冰雹天气。(2)层状云:形成方式因暖空气(空气密度小)势力大于冷空气而向冷空气(空气密度大)一侧移动,并稳定滑行在冷空气上方绝热冷却形成。一般层状云出现预示着35天的系统性降水天气即将来临。特征云系移动速度很慢(1m/s0.1m/s),持续时间长,云层覆盖面广。(3)波状云:形成方式上升气流区形成云,下沉气流区无云,而形成波状云。天气它的出现预示天气现象稳定少变(或晴天不变,或阴雨天大风不变)。特征云块类似瓦块状、鱼鳞状,云的厚度不大(一般几十米几百米,有时也达10002000米)。三个云量带:赤道多云带:赤道地区气温高、水汽来源充沛,全年以上升气流为主,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约为6。纬度20-30少云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下沉绝热增温、十分干燥,是全球天空相对明净的少云带,平均云量4左右,荒漠地带不足2。中纬度多云带:该带内气团活动频繁,冷暖空气常在此形成锋面,是全球的高云量带,平均云量为6.5-7。6、四种降水类型和全球降水分布的四个带?主要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和台风雨四种。地形雨:暖湿气流运行中,遇山地阻挡在迎风坡(雨坡)凝结高度以上形成的降水。分布地区世界上多雨地区基本均与地形有关(例:印度乞拉齐朋、台湾山地、黄山、庐山)对流雨(热雷雨):近地空气强烈受热上升,绝热冷却时形成的降水。特征:时间短并伴有雷电、冰雹的暴雨。夏季午后最易发生。赤道带全年均为对流雨。锋面雨:冷、暖空气块(团)相遇时产生的降水。锋面雨是中、高纬区的重要降水形式台风雨:由台风中的大量暖湿空气上升产生的强度极大的降水。特征:与对流雨的性质接近,但对流雨普遍且强度一般较弱,范围较小;而台风雨扰动剧烈且范围很大。产生时间:仅限于夏、秋季。全球降水分布大致呈4个基本带。(1)赤道多雨带受赤道热带气团控制,全年多雨,年降水量15003000mm,个别30004000mm。(2)1530少雨带受副高控制, 年降水量500mm,但受季风、台风和地形因素影响,少数地区降水丰富(乞拉齐朋、福建、广东)(3)中纬度多雨带受锋面影响,年降水量5001000mm。尤其大陆沿岸受季风影响降水十分丰富。(4)高纬度少雨带受极地高压影响,气温低、蒸发弱,年降水量300mm。第三节1、 名词:大气环流:指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动的综合现象。季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作用造成气压场的季节变化或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作用或高大地形作用三种情况下形成的区域性、季节性大气运动,被称作季风环流(或季风)。影响大陆沿海带或某区域。焚风: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滑形成的干热风。2、作用于空气的四种力的概念以及对空气运动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作用力。此力虽小,但持续的加速度作用,足以使空气从静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是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由于地平面转动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起到限制风无限增大的作用。作用: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改变速率(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惯性离心力:空气作圆周运动时,为保持沿惯性方向运动产生的力。作用: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摩擦力:两个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在相互接触的界面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有外摩擦力、内摩擦力之分)。作用:因方向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使空气运动速度减小,地转偏向力也相应减小。从而气流运动方向与等压线成一定的交角。陆地上约为2535,海洋上约为1020。 外摩擦力概念地表阻碍与之接触的近地表空气运动的力。内摩擦力概念空气运动速度不同或运动方向不同导致两个相互接触的气层(团)间产生的摩擦力(相互牵制的力)。2、 地球自转作用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北半球空气向右偏,南半球空气向左偏。 地转偏向力作用,使直接热力环流圈中自极地高压带地表流向赤道低压带的干冷空气不能直抵赤道,而在60 纬度地表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并偏转成东风(称极地东风),补偿极地上空流走空气而形成极地环流。 自赤道高空高压带流向极地高空低压带的暖湿气流,受随纬度增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不能直抵极地,而在30 纬度地带高空堆积下沉并形成地表的副热带高压带(动力高压带,也叫回归高压带)。 地表副热带高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下,分南北两支气流分别补偿副极地和赤道地表流走的空气质量。3、 全球大气环流的特点?1) 赤道和两极间的温度差(热力因素),是形成和维持全球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2)地转偏向力(动力因素)使赤道和两极间由T差形成的单圈环流转成三圈环流。3)地表性质均一条件下,南北半球近地表大气层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3个环流圈。4)地表性质非均一作用形成高低压中心。 4、 季风环流的三种形式以及东亚季风的气候特征?海陆热力差异作用东亚季风 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西南季风地形作用高原季风东亚季风气候特征:1)冬季风盛行时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盛行时高温、湿润、多雨2) 夏季风有迟早,降水变化大,不稳定。3) 3)冬季风比夏季风强5、 海陆风的概念和特点?由于滨海区域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地方性风。海陆风特点:白天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上午陆风转为海风(1315时最强),阴天海风则推迟在中午出现。日落后海风转为陆风。第四节名词解释:天气:是某个地区瞬时成一定时段内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候要素的综合状况气候:是天气的平均状况,也是某个地区一定时期的天气现象要素的统计平均值2.气候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P142 143)大气圈、海洋、冰冻圈、陆面、生物圈3.气候系统的特征(P141)热力特征、运动特征、含水特征、静力特征4.建议分析各天气形成因子的影响机制(不全)1)太阳辐射:太阳光照时间,太阳高度角日照时间长短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热能的影响小太阳高度叫大小决定着地表获得太阳热多少大气环流 调整了全球地气系统的热量和水分分布区域性和地方性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海陆:热量 、水分、洋流(海洋是巨大热能储存器,又是温度调节器,冬冷夏暖,海洋冬暖夏凉陆地 地形因素5. 掌握课本气候分类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名词(154160)第4章 海洋与陆地水第1节 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思考题1、 名词 水圈:由地球表面各类水体各地水域共同组成,抽象为覆盖地球表面的水层,实际上是不连续的,上下高程相差很大的自在水体水域的总称。 水循环: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重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称为水循环。2、水循环机理特点 (1)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 (2)水循环的基本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 (3)水循环涉及整个水圈,并深入大气圈、岩石圈及生物圈,同时通过无数条路线实现循环和相变。 (4)从全球看,水循环是个闭合系统,但从局部地区看水循环却是开放系统。 (5)地球上的水在循环过程中,总携带着一些物质一起运动。3、水循环的意义 (1)水循环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等四大圈层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2)地球上的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能量再分配)过程,是具有全球意义的能量传输过程。 (3)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5)水循环使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水循环的强弱和时空变化,是制约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平衡和失调的关键。4、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5、海的分类(1)内海(或称地中海):四周几乎被陆地包围只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与洋或邻海相通。(2)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隔,但直接受洋流或潮汐的影响。(3)外海:位于大陆边缘,与洋有广阔联系的海。(4)岛间海:由一系列岛屿环绕形成的海。第3节 海水的运动思考题1、 名词: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2、 大洋环流模式p190p1923、 有哪些主要的大洋洋流p192海洋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海水的运动不仅仅发生在表层,而且直到近底层的深处。海水的运动不仅输送水量,而且输送物质和能量,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影响着全球的天气和气候。海水运动的原因:天体引力、太阳辐射作用、气压梯度等。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一)波浪可以引起海岸的侵蚀、后退和海湾的堆积、淤进。(二)潮汐潮汐是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地球海水面的周期性升降运动。潮汐现象对一些河流和海港的航运具有重要意义。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潮汐也可以用来发电。(三)洋流1.洋流及其分类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向另一个海区的大规模非周期性运动。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 密度流: 补偿流:洋流按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指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寒流则相反。第6节 河流思考题1、 名词: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表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或周期性地沿洼地流动称为河流。水系:河流的支流形成干网系统称水系。3、流域流域:河流和水系的集水区域。流域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1)流域面积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一般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 2)流域形状对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圆形或卵形流域,降水易向干流集中,易形成洪峰。狭长形流域,洪水宣泄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峰。二、河流的水情要素 1、水位:河流中某一标准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程。 2、流速 3、流量 4、水温与冰情河川径流(一)径流的形成过程 1、停蓄阶段:指雨水被植被截留、土壤下渗、填洼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增加雨水对地下水补给和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2、漫流阶段:植被截留和填洼达到饱和,降水量超过下渗量,地表开始出现沿天然坡向流动的阶段。 3、河槽集流阶段:坡面漫流水进入河道中,沿河网向下游流动的阶段。(二)径流的变化 1、年内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指河流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河流分为汛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冻期等。原因:河流集水区气候条件的周期性变化。 2、年际变化主要指径流多年的变化。用径流的离差系数表示,长江以南河流一般为0.3以下,淮河0.60,海河0.70,我国的河流从南向北径流的离差系数递增。原因: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往往由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引起的。四、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1、降水补给是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特点:降水补给的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此类河流较多。特点: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和水量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3、地下水补给河流一般都有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量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1530%。特点:地下水补给的河流流量比较稳定和均匀。 4、湖泊和沼泽补给湖泊和沼泽补给量取决于湖泊和沼泽的蓄水量,特点: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包括跨流域调水、排放废水等。特点:受人为因素的控制。6、湖泊的成因类型繁多,概括地分成天然湖和人工湖两大类。天然湖泊具有以下成因:(1)构造断陷湖,如贝加尔湖;(2)火山口湖,如长白山天池;(3)岩溶湖,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地区;(4)牛轭湖;(5)泻湖,如我国的太湖;(6)冰川湖,如北美五大湖区、芬兰的多数湖泊(7)风成湖,风蚀形成湖盆;(8)堰塞湖,如著名的镜泊湖。按湖水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湖和淡水湖。二、沼泽(一)沼泽:较平坦或稍低洼而过度潮湿的地面。沼泽物质中水占8595%,干物质(主要是泥炭)只占510%。(二)沼泽的成因 1、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1)森林沼泽化(2)草甸沼泽化第五章 地貌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思考题:1 试分析每一种地貌成因的影响机制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构造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分三种尺度:宏观尺度对全球地貌格局起控制作用中观尺度不同构造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小观尺度小范围内形成地表高度差异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气候水热组合便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组合。岩性:不同岩石因岩性(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与产状等导致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人类活动: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间接干预】2)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2 有哪些地貌类型山地概念:是山岭、山间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地壳上升背景下由外力切割形成。山岭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山顶形态分类: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山坡分类:直形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丘陵山地与平原之间的过渡性地貌类型。平原平原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分类:1)依海拔高度:低平原(75 2.3形成的地貌:泥石流沟谷和泥石流扇沟谷上段为松散物质区;中段为通过区;下段为山口堆积区。3 边滩与心滩的共同特点。边滩是凸岸的堆积心滩是展宽段河床中的堆积。1)在成因方面都与水面展宽或横向环流有关;2)在存在状态方面:整个心滩或边滩都可能存在平面形状与平面位置的变化、3)在内部的结构构造方面。在垂直方向上有沉积粒度的递减,底部为槽底粗颗粒蚀余堆积,中上部为河床沙质沉积。在边缘部位发育自然堤或称滨河床沙堤(沙坝)。 在滩面不断淤高过程中发育水平层理,在向岸一侧增长过程中发育斜层理构造。4 河漫滩的特点。河漫滩是边滩心滩被多次洪水淹没、细颗粒沉积淤高,因而越来越少被洪水淹没的河床堆积地貌类型。在垂直方向上,发育下粗上细的双层结构,称为二元结构。在水平方向上,通常是近河滨一侧稍高而内侧稍低,堆积颗粒也较细。发生裁弯取直之后的废弃弯道,逐渐被自然堤封口而成为牛轭湖(月亮湖,河迹湖),并发育细颗粒堆积和泥炭等称牛轭湖相堆积。在与洪水的关系方面,河漫滩越来越少被洪水淹没。河漫滩相沉积层的正常厚度应小于洪水位与枯水位的高度差。河漫滩上喜湿生物繁盛,多已开辟为农田,成为富丽的水乡。流水地貌下1.名词:三角洲阶地?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洲的堆积体。2.三角洲的沉积分带?示意图P.268A.三角洲平原分流沼泽B.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和席状沙C.前三角洲粘土3.三角洲的分类?P.268-269A.鸟足状三角洲 B.尖头状三角洲C.扇形三角洲D.多岛型三角洲4.阶地要素?图P271河流阶地: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由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不再被洪水淹没的拾地。阶地由界面与阶坡组成 要素:1.阶地面2.阶地坡3.阶地前缘4.阶地后缘5.阶地高度5.阶地各类型的特征?1.侵蚀阶地。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2.堆积阶地。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击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3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相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击层而进入基岩。因此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第五节 喀斯特地貌1.名词: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我国称之为岩溶地貌。2.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分别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A.石芽与溶沟 B.喀斯特漏斗 C.落水洞D.溶蚀洼地 E.喀斯特盆地与喀斯特平原 F.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喀斯特地貌:A.溶洞与地下河 B.暗湖3.简述其发育过程?P.277-P.2794.不同气候条件下发育特点?P.279第六章土壤圈第一节土壤的物质组成及特性概念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土壤肥力:指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度等。土壤剖面:指自地表向下直到土壤母质的垂直切面。土壤质地: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次生矿物:指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humus)等。矿质化过程:指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指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即腐殖质)的过程。土壤胶体:指土壤中高度分散,粒径在1-100nm之间的固相物质。土壤缓冲性:指当加酸或碱于土壤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能力。肥力高的土壤的性质答:肥力高的土壤能“稳、匀、足、适”地供应和协调作物对水、肥、气、热的需要。稳能把水分和养分源源不断地供应给植物;匀土壤随时均匀地供应水分和养分;足土壤能足够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适土壤供应的量适当。稳和适是根本;匀和足是保证条件。强调动态观点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答:1)土壤是各圈层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汇处;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枢纽和中心环节;环境影响土壤,土壤也影响环境;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自然土壤剖面和耕作土壤剖面的土壤层次P316-317答:自然土壤剖面:从上往下;森林凋落物层草毡层(O)、泥炭层(H)、(前两个课件上统称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此外,凡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称为过渡层,如AE、BE、EB、BC等。 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生土层)、底土层(死土层)土壤的一般形态特征P317-318答:土壤形态特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状况、干湿度、新生体及侵入体等。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表特征之一,可据以判断和研究其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变的依据之一。土壤颜色也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土壤颜色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化学组成与矿物组成,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物质有腐殖质、矿物质、水分、质地和生物活动等。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胶结的状况,有片状结构、柱状结构、棱柱状结构、角块状结构、核状结构、团粒状结构等。松紧度指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常分为很松、疏松、稍紧实、紧实、坚实等等级。孔隙指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土壤干湿度指土壤干湿程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野外考察时常将土壤分干、润、潮、湿等级别。土壤新生体特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土壤物质淋溶淀积和集聚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可以判断土壤类型、起源及其发育过程。土壤侵入体特指土壤中出现的不是由成土过程所产生的某些物质。如软体动物的贝壳、动物骨骼、漂砾与卵石、煤块煤渣与灰烬、瓦片及陶瓷片等。土壤水分类型的吸湿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的特征P321答:吸湿水指由土壤颗粒的表面张力所吸附的水汽的分子。没有自由水的性质,不能迁移和运输营养物质。当土壤空气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土壤吸湿水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称最大吸湿量。毛管水指毛管孔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毛管水是自由液态水,可移动。毛管水可由毛管力小处向毛管力大处运动,从粗毛管向细毛管移动,从溶质浓度低处向浓度高处移动。毛管水依其水分来源,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指地下水位较高时,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毛管悬着水指毛管水与地下水无联系而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水。主要由降水、灌溉、融雪等产生的重力水向下运动而成。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重力水:当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水分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土壤中的非毛管孔隙向下渗透,如果没有不透水层的阻隔,它可以一直渗透到地下水中去。这称自由重力水。如果有不透水层阻隔,它可以在不透水层之上潴积下来,即成支持重力水或叫上层滞水。当土壤孔隙全部充满水分时,即为重力水所饱和时的含水量,称为全蓄水量或饱和持水量,饱和系数。重力水在土壤中的停留时间短,植物难利用。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异同P322答:土壤空气是指土壤孔隙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混合物。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和大气的相同之处是主要成分相同,有N2、O2、CO2;差异是CO2比大气中含量高,而O2含量比大气的低。大气中CO2含量为0.03%,而土壤空气含CO2为大气的十倍至数百倍。 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远比大气为高,土壤空气湿度一般接近100%。在土壤中由于有机质的嫌气分解,还可能产生CH4、碳化氢、氢等气体。土壤空气中还经常有NH3存在,但数量不多。 三种土壤质地的优缺点(P326,描述有小小的出入,大意相同)答:砂质土:砂粒占优势,土壤大孔隙多,毛管孔隙少,为暖性土。优点:砂土的通气、透水性强,易耕作,适耕期长,供肥快。缺点:有机质分解彻底,因此保肥力弱,漏水漏肥。保水和蓄水性能弱,热容量小,温度变化剧烈,易受干旱威胁。黏质土:土粒细小,毛管孔隙多,毛管作用力强,为冷性土。优点:蓄水保水性能强,保肥性能好,有机质分解缓慢易于积累,养分含量丰富。缺点:透水、通气性差;粘重,作物根系不易伸展,不易耕作,适耕期短。壤质土:砂粒、粉粒和粘粒含量比较适中。具有一定数量的非毛管孔隙,又有适量的毛管孔隙,故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良好,而且蓄水、保肥与供肥性能强,温度稳定,耕作性能好。土壤胶体的性质P327答: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胶体越细小,单体数越多,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高,蓄水保墒也越强。 2) 带电性;大部分带负电荷,少部分带正电荷或两性胶体。可吸收离子状态的养分,供植物利用。3)分散和凝聚性;土壤胶体呈溶胶和凝胶两种形态存在,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由溶胶转为凝胶称凝聚作用,由凝胶分散为溶胶称消散作用。离子价数越高,凝聚能力越强。胶体的凝聚作用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一般一价阳离子引起的凝聚可逆。土壤溶液的组成P327答:1)无机胶体:铁、铝氧化物等;2)无机盐类:如碳酸盐、重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磷酸盐等;3)有机化合物类:如腐殖酸、有机酸等;4)络合物类:如铁、铝的有机络合物;5)溶解性气体:如O2、CO2和N2等。第二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分析各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P330-337答: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方向及自然肥力)母岩:与土壤形成有关的块状岩体。母质:与土壤有直接发生联系的母岩风化物。母质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a.物理性质的影响:指颜色、质地、孔隙度等。如紫色土对颜色的继承(第三系紫红色页岩)。母质的机械组成会影响到土壤的机械组成。b.化学性质的影响:母质的化学组成对土壤的形成、性状和肥力有显著的影响。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所以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a.影响土壤矿物的风化强度:低纬地区风化壳厚,土层厚;中高纬地区风化壳薄,土层薄。b.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降水量增加,土壤粘粒含量增多,温度不同,则可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粘土矿物。c.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累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干旱和高温则易于有机质的分解。例如:冷湿地区的黑土腐殖质含量高,而干旱地区的栗钙土,腐殖质含量低。d.影响土壤物质的淋溶和迁移:土壤物质的淋溶和迁移能力随着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大。e.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即不同的气候带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类型。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最活跃的因素,也经常是主导因素)a.植物的作用:表现在影响有机质的来源、数量和土壤结构。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累积方式不同。如木本和草本的差别。b.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固定大气中的N,合成N的化合物:转化矿质养分,使P、S、K等矿质元素为植物吸收利用。c.土壤动物的作用:影响有机质的来源及疏松土壤。动物的挖掘活动,影响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紧实度。各类植物以及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类动物和微生物与土壤之间处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之中,从而改变了成土母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使“死”的母质转变为“活”的土壤,并成为“土壤生态系统”。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地形不会直接与土壤进行物质能量交换,而是通过影响其他成土因素而影响成土过程的)a.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再分配热量方面: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以及地面辐射是不同的。水分方面:地形支配地表径流,土壤水分状况存在差异。b.地形影响母质:不同的地形部位分布不同的母质。c.地形发育影响土壤发育(从动态看影响)。例子: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水成土 半水成土 地带性土。d.地形对土壤发育有影响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强度因子)土壤年龄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绝对年龄为开始形成土壤至今的时段。相对年龄为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一般以土壤剖面分异程度加以确定。土壤剖面发生层次明显和层次厚度较大的则发育程度较高,反之则程度较低。6)人类生产活动(人为因素)具有社会性,有意识性和目的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各因素并不是孤立地对土壤起作用,因素与因素之间也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对土壤形成发育起作用。简述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概念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P337答:生物小循环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性吸收所需养分并存贮于活的有机体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该过程所需时间为一个生态周期,包括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时间相对较短(几个月、几年、几十年)。地质大循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再经地壳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的过程。其周期需要成千上万年。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二者物质流通的方式、方向、速率和周转期都不同。方式:前者通过风化、剥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进行;后者通过吸收、归还、分解而进行;方向:前者造成土壤系统中养分的流失与分散;而后者有利于土壤系统中养分的保存与集中;大循环速率慢,周期长;小循环速率快,周期短。联系:1)共同作用于成土过程中; 2)小循环只是大循环中的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3)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和背景上发展起来的。 因此,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土壤形成时间比地质大循环周期短,比生物小循环周期长。识记13种主要成土过程P328-339答:1)原始成土过程,指原始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其中低等植物起着巨大的作用,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条件。原始土土层浅薄,腐殖质积累量少,无明显的腐殖质层。2)灰化过程,指在土体表层(或亚表层)形成灰化层的过程,发生在寒冷、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特点,灰化层为灰白色淋溶层,SiO2残留,R2O3和腐殖质遭强烈淋失。3)粘化过程,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发生在温带和暖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特点,在土体心部(2050cm)粘粒有明显的聚积,形成相对粘重的粘化层。4)富铝化过程,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发生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特点,形成的土层矿质养分贫乏,呈酸性,代换量低。5)腐殖化过程,指腐殖质的积累过程,发生在草原和草甸植被条件下。具体分解为四个过程:腐烂过程、有机质分解、生物化学合成和腐殖质积累。6)泥炭化过程,指土体中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发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特点: 形成了泥炭层。7)钙化过程,指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条件下。特点:在土体的中下部钙镁淀积形成钙积层。如黑钙土、栗钙土等。8)盐化过程,指易溶性盐类在土体上部的聚积过程,发生在滨海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带以及高山寒漠带,尤其是暖温带荒漠。特点:在蒸发作用下,盐分向土体表层聚积形成盐化层。盐土:含盐量0.2。分滨海盐土和内陆盐土。9)碱化过程,指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的30以上),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土壤性质恶化的碱化层。特点:呈柱状结构,干时结成硬块。其pH值可高达9.0以上,对作物有害。10)潜育化过程,指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的还原过程。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有机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还原物质,形成颜色呈蓝灰或者青灰的还原层。(青泥层) 11)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土壤中的渍水经常处于移动状态,在干湿交替下,土体中形成的一个有锈纹锈点、黑色铁锰结核的土层,称潴育层。(在水稻土中多见) 12)白浆化过程,指土壤表层由于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发生在较冷凉的湿润地区。特点:在腐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