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上)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理念:九年级化学侧重于感性认识,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规律和原理,重在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即“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仍然以感性认识和经验性的抽象思维占优势,根据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生成性教学的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认知是根本,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认识规律。二、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的课题2分子和原子,本课题共需两课时,该设计为第一课时,包含的主要内容有:分子的特性、分子的概念、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的变化。分子和原子是九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学生将从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化学学习也转向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认识微观世界,形成抽象、微观想象能力是很重要的,是以后继续探索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阐释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对学生的微观世界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培养。三、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 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对物质构成的探究欲,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培养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观性的观点五、教学方法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想结合六、教学准备:教师教学用品:多媒体演示仪、品红溶液、烧杯、蒸馏水、浓氨水、酚酞试液、玻璃管、酒精、硫酸铜溶液。学生实验用品:品红溶液、烧杯、蒸馏水、浓氨水、酚酞试液、20mL医用注射器2个。七、教学过程设计: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标创设情景【创设情景】PPT播放1、 动漫小狗闻到肉的香味时的表情;2、卡通人物经过花园旁边时闻到花香时陶醉的表情。【思考】肉的香味和花的香味是怎样分别进入到狗和人的鼻腔,而让它(他)觉察到香味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探究一一、探究微粒存在的真实性【提出问题】怎样能证明物质是有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呢?【指导实验】向大烧杯的水中滴加23滴品红溶液,并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实验探究】利用老师所给用品进行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回答】: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而且温度越高扩散速度 越快通过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疑【思考问题】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思考】品红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讲述【讲述】很久以前一些学者就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产生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倾听】了解化学史,加深学习化学的欲望多媒体演示【幻灯片展示】【讲述】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观看】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了微粒是确实客观存在的通过实验和幻灯片认识到物质确实是由微粒构成的,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问题思考二、 分子的特性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问题思考】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为什么能看见水却看不见水分子呢? 【思考】为什么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单个的水分子呢?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积极性多媒体演示【动漫演示】白胡子老爷爷的描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在每一滴水中水分子大约有1.67 1023个。水分子这么小,当然我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想像、理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有多么的小运用具体的数字,通过想象,理解物质的化学本质,深刻地认识微观粒子的性状设问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问题思考】1、 湿衣服为什么能晒干?2、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思考回答】略借助生活现象,诱使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注意观察生产、生活实际现象。指导阅读【阅读自学】阅读P50的“活动与探究”内容【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探究二【指导实验】1、 浓氨水滴加到酚酞试液中;2、 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试液变红;【提问】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分组实验】利用所给用品,根据课本指导进行实验【观察思考】烧杯A中的液体变红,而烧杯B中液体不变色使“分子存在、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印象,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幻灯片播放】【实验现象】1、 现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红色 结论:氨水能使无色的酚酞变红色2、烧杯A烧杯B现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红色液体颜色不变结论烧杯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形成氨水,使酚酞变红烧杯C中的氨分子没有运动到烧杯B中【提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结并描述】描述实验现象,并寻找合适的理由解释现象:烧杯C中的氨分子以肉眼看不见的形式“跑”到烧杯A中,而不能“跑”到大烧杯外的烧杯B中【思考】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不断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和逻辑总结能力运用【提问】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湿衣服能晒干,小狗能闻到肉香的原因了吗?【回答】略在运用中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特性的认识设疑多媒体展示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幻灯片展示】【回答】等于40使学生从客观事实和宏观角度深入认识物质的微观性。实验探究三【设疑】上式在化学中也成立吗?【演示实验】20mL的酒精与20mL的硫酸铜溶液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提问】总体积比40mL如何呢?【讲述】分子间有间隔,两者混合时,分子运动使有些间隙被挤占了,宏观现象上表现为混合后的体积比混合前二者的体积之和要小【现象】混合后的玻璃管中的空间增大了【结论】小于40mL实验探究四【引导实验】同学们可以用自带的医用注射器分别压缩等体积的空气和水,体验一下感觉。【设问】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分组实验】用自带的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结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具备创新的科学素养。运用【分析】物体为何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回答】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研究学习,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分子有哪些特性呢?【小结】分子的特性有:1、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 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的3、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让学生学会及时总结知识,加深对分子特性的认识。从分子角度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三、分子的概念【课件展示】展示水的蒸发过程和水的电解过程【观看思考】注意比较两个变化过程中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在以有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从理性方面认识微观世界【设问】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引导分析】水的蒸发仅是水分子运动而不断扩散到空气中,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是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就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生成了其他物质,是化学变化。【分析归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改变的是分子的运动速率和分子间的间隔;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幻灯片展示】【讨论】图311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观看分析讨论】反应前分子中有氢原子和氯原子,反应后分子中仍有氢原子和氯原子,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在该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进行了重新结合,生成了新物质的分子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问题探究【问题思考】由图311可知,氯化氢分子能否保持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分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氯气是由氯分子构成的,氯分子能保持氯气的化学性质,而氯化氢分子只能保持氯化氢的化学性质【小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阅读、讨论】氢气具有可燃性,氯气具有助燃性,而它们反应后生成的氯化氢则既没有可燃性也没有助燃性【理解】分子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布置作业1、 课堂作业:课后习题P54第3题2、 课后作业: 一、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尝试解释你在生活、生产中接触的下列现象:(1)香水、汽油保存时为什么要密封?(2)为防止“非典”(SARS)病毒,教师喷洒了过氧乙酸溶液后,室内充满过氧乙酸的气味(3)液化石油气罐受热后容易爆炸。二、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课时1)一、 分子的特征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着的3、分子间有间隔二、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八、课后反思: 根据本节课特点,针对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结合实验和实际经验,有效地展开课堂教学。 成功之处:将将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印象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促使学习难度降低了一个台阶,有利于学生在欢愉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不足之处:在本节课中也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不够注意,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事例,还不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对于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学生是很容易糊涂的,为什么有的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有的还要先构成分子再构成物质?这需要在课时2中强调“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将对学生以后认识“原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多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去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