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31212287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论文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 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 业:经济管理 姓 名:摘 要新农村建设运动正在进行,可在部分农村却出现了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低,劳动力补给匮乏等问题。留守在农村的人因其“老”“弱”“病”“残”等特点被冠以“38+60部队”的称号。而真正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的青壮年,知识青年却正在参与农民工大潮,受着城市“三等人”待遇。谁来建设新农村,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黄牡花村为例,对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现状进行调查,查找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AbstractThe campaig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under waying, whil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labor force in rural area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labor,the lower cultural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skills,as well as less supplies.The people staying rural area is titled 38 +60 force because of the old weak disease disabled and other features.At the same time,the labors with skill and knowleage,who should be the main building force of New rural,insteadly ,involved in the famers worker and treated as a third class in city. Who should be constructing force of New rural,it is a issue worth considering for us. The article take Huangmuhua countryside for example,analyze the reason that lead to aboving problem. On the basis of surveying population and labor force of the countryside,and then brings up corresponding solutions.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补给 留守人口 劳动力转移Keywords : Labor force of rural area Rural labor supply Rear population Labor immigration目 录引 言11黄牡花村劳动力现状11.1劳动力数量2 1.1.1劳动力与总人口缺口大,实际务农人员少2 1.1.2在籍总人口变化小,务农人口迅速减少21.2劳动力结构21.2.1 年龄结构上,4060岁占到近一半比例31.2.2性别结构,男女比例总体比较合理31.2.3 文化结构方面,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31.3转移形式及转移主体41.3.1青壮年、高素质人是转移主体41.3.2大多通过进城务工、毕业分配转移出去42黄牡花村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52.1常年务农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紧缺5 2.1.1劳动者数量减少,劳动力劳动强度加大5 2.1.2劳动力紧缺,老年人也成为建设主力52.2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提出挑战52.2.1青壮年成为转移主体,“新农村”只有“老弱病残”52.2.2文化素质高的人群转移,现有劳动力难以承建新农村52.3劳动力年龄偏大,补给匮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持续性62.3.1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接近国家离退休年龄 62.3.2青壮年补给匮乏,新农村将无人去建设62.4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差,难以培育成“新型农民” 62.5综合型带头人少,新农村建设“群龙无首” 63导致黄牡花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73.1 城乡收入差异,高素质人进城追求高工资73.2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吸引力降低73.3 农村产业不兴,非农产业少,导致农村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73.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人以跳出农门为荣74 解决劳动力短缺、补给不足的对策及建议74.1发展当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容纳劳动力能 力7 4.1.1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8 4.1.2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84.2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缓减当前劳动力紧张84.3 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吸引力84.4 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服务家乡85结论9致 谢10参考文献11引 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决策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伟大的、有历史意义的决策,它的实施对于遏制当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于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可以夯实农业经济的基础,优化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推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社会和谐。 但是,由于近年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对劳动力需求加强,以及政策号召等原因,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迁出,向农业外转移。目前,在我国西北部分村子出现劳动力缺乏,劳动力年龄偏大,青壮年劳动力补给匮乏等现象,甚至一些地区出现了“无人村”。新农村建设应该怎样建设,为谁建设,靠谁来建设,成为好多人关注的话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关键就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白雪秋,2007),“中国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厉以宁,2006)。而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政协代表梁俭提出“农村不能有村无农”的议案,再次掀起关于新农村建设主力的讨论。黄牡花村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蓿亥图乡东部,全村辖6个生产村,该村以种植玉米、籽瓜、红葱等为主,同时绒山羊的养殖也形成规模。几年来随着大量劳动力外迁,留守在村中务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紧缺现象严重。而且留守人口中多以“老”“弱”“病”为主,近几年很少有青壮年劳动力的补给。农村劳动力问题相当突出,本文作者带着这一问题,对该村当前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现状展开了调查。1 黄牡花村劳动力现状:劳动力现状是指劳动力存量、流量、组成结构等基本情况,本文既对黄牡花村的总人口数量、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又对现有务农人口、留守人口的结构等进行分析,并且对比总人口和留守人口、常年务农人口的数量、结构,从中了解该村人口现状、转移人口的主体。根据论文的实际需求,在对劳动力现状的分析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1劳动力数量文中提到总人口、留守人口、常年务农人口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首先对这几个词做个区别。总人口,也就是指黄牡花村在籍总人口,当地向外迁徙、输出,但是仍保留户籍在该村的人口总和;留守人口,即常年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包括农村务农人口,在当地上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以及在村养老的老年人口;常年务农人口也就是该村劳动力,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1.1.1劳动力与总人口缺口大,实际务农人员少表1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劳动力数量 单位:人黄牡花刀劳社刘家社乔家社大海子沙井总计总 人 口1179715212011876680留守人口634872655835341常年务农人口453450443925237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06年底,黄牡花村在籍总人口有680人,留守人口341人,常年务农人口237人,留守人口占总人口的50.2%,务农人口占总人口34.9%,务农人口占留守人口的69.5%。1.1.2在籍总人口变化小,务农人口迅速减少图表1 黄牡花村劳动力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通过图表1可知:从1998年到2006年,全村总人口由701人减少到680人,减少21人,常年务农人口有352减少到237人,减少115人,约占1998年总人口的16%。 1.2劳动力结构 是指组成所有劳动力中的各要素所占的比例。本次调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牡花村劳动力进行分析:1.2.1 年龄结构上,4060岁占到近一半比例在本次调查中,把所有人口划分4组,分别以16岁以下,1640岁,40-60岁,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来分析,主要划分依据是16岁以下属于未成年人,大多在上学时期,不具备劳动能力、劳动时间(个别辍学学生、利用节假日劳动的除外);16-40岁是青壮年,该年龄段人口在生理上处于旺盛时期,适应高强度劳动,该年龄段人对新的事物容易接受;40-60岁是中年,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在工作上比较稳定,在思想上成形,对新事物不太容易接受;男16 -60岁和女16-55岁是国家法律中劳动力定义的年龄段,本文受资料来源的统计口径限制,笼统地按照60岁作为划分标准。基本情况见下表:表2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年龄结构表 单位:人总数16岁以下比例16 -40岁比例40 -60岁比例60岁以上比例总人口6809413.8%38556.6%12418.2%7711.3%务农人口23731.3%6226.2%11648.9%5623.6%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通过表2可知,在总人口中,16岁以下人口约占13.8%,16-40岁人口占56.6%,40-60岁人占18.2%,60岁以上人口占11.3%;在务农人口中,16岁以下人口约占1.3%,16-40岁人口占26.2%,40-60岁人占48.9%,60岁以上人口占23.6% 。1.2.2性别结构,男女比例总体比较合理通过对性别结构调查可以反映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别比例是否合理,当一个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例区域一致时,可以使当地人口相对稳定。目前反映农村的一个主要意图是通过观察性别比例来看一个地区农民工外流现状的一个标准,一般我国现在的流动劳动力主要以中年及以上以男性为主,农民工输出地区出现务农男性比例严重低于女性比例的情况。表3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性别结构表 单位:人总数男女男:女总人口6803443361.02:1务农人口2371181190.99:1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从表3看出,黄牡花村总人口中男:女为1.02:1,务农人口中男:女为0.99:1,而在2004年底,西部十二省市区的男女比为: 1.14: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年),男女比例在西部属于结构合理的范围。1.2.3 文化结构方面, 绝大多数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文化结构是指劳动力当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所占的比例。本调查针对当地农村现状,把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小学及小学以下,初中,高中(中专),高中(中专)以上。表4 黄牡花村2006年总人口、务农人口文化结构表 单位:人总数小学及小学以下比例初中比例高中(中专)比例高中(中专)以上比例总人口68023334.3%32547.8%7911.6%436.3%务农人口23711749.4%10745.1%125%10.4%资料来源于黄牡花村委会档案通过表4发现,在总人口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水平的占比34.3%,而在务农人口中,该文化程度的人口却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反映出目前务农劳动力总体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高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在总人口中占到17.9%,而在务农人口中仅占到5.4%的比例,反映出该村劳动力中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员比较少。1.3 转移形式及转移主体1.3.1青壮年、高素质人是转移主体 通过对比黄牡花村总人口和务农人口的文化结构、年龄结构可以发现:在385个16-40岁的人中,务农的仅为62人,占比为16.1%,大部分不参加农业生产,在调查中发现,该年龄段人口是该村的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同时,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22人中,务农的就有13人,其余的均转移到城市中去了。以上两个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重叠的,尤其是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大多处于16-40岁这个年龄段。1.3.2大多通过进城务工、毕业分配转移出去通过在黄牡花村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劳动力主要以以下两种形式转移出农村:一,到城市中从事服务业或者交通运输业。从调查中发现,转移出去的16-40岁人口中,文化水平在初中的多从事服务业和运输业,其中男的多以餐饮、装潢、运输为主,女的以理发、服装销售等职业为主。二、毕业后在城市中找到了工作。在调查中发现,16-40岁年龄段的人文化水平较高的,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门的职业教育,有相对比较高的劳动技能,他们大多在学校毕业后直接在城市中找到了工作。2黄牡花村劳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2.1常年务农人口锐减,农村劳动力紧缺。2.1.1劳动者数量减少,劳动力劳动强度加大。通过图表1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6年底,黄牡花村务农人口由352人减少到237人,减少人数约占1998年的16%。在实地调查中作者发现,黄牡花村的实际耕地面积并没有因为劳动力减少而减少,在种植方面,劳动总量没有太大的变化,黄牡花村的总的劳动量在增加,因而单位劳动者承担的劳动量在增加。另外,近年来该村养殖数量较前几年有很大的增加,并且受禁牧政策的影响,改变了原来合群放牧的方式,放牧占用劳动力增加很多。因而,近年来,黄牡花村劳动力特别紧缺,平分在每个劳动力的实际劳动量增加,劳动强度加大。2.1.2劳动力紧缺,老年人也成为建设主力。由于近年黄牡花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老年人务农现象非常普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老年人在常年务农劳动力中的比例高。通过表2发现,在务农人口中,60岁以上的人占有23.6%的比例,这个比例在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除了农村长期的生产习惯外,还与农村养老体系的薄弱有关,最重要的是受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二、老年务农劳动力在老年人中的比例高。通过纵向对比表2,还可以发现,该村现有60岁以上人口77人,成为务农人口的就有56人,约占72.7%,呈现出非常高的比例,也反映出老年人劳动的普遍性。2.2劳动力转移结构不合理,对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提出挑战。2.2.1青壮年成为转移主体,“新农村”只有“老弱病残”。通过表2 以及1.3.1对黄牡花村劳动力年龄结构的介绍得知:在385个16-40岁的人中,务农的仅为62人,占比为16.1%,大部分不参加农业生产,成为黄牡花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主体。而在现有劳动力中,40-60岁年龄段的人口占48.9%,60岁以上人口23.6%。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常年劳动强度大,以及农村医疗设施落后等原因,40岁以上的人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病痛,其中胃病、腰腿疼、关节炎等疾病较为普遍,并且由于这些病属于慢性病,大多数劳动者都没有采取积极治疗。2.2.2文化素质高的人群转移,现有劳动力难以承建新农村。通过表4的介绍可以发现:文化层次越高,务农人口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越多,也就是说,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就有更高的转移机率。在所有的劳动者当中,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现在总务农人口的5.4%,而这一文化程度的人在2005年底的内蒙古乡村人口中是13.4%的比例(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2006)。可见,与内蒙古乡村人口整体文化对比,黄牡花村的高素质人员还是比较少的。现有劳动力由于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的原因,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比较差,而且大龄劳动者都有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靠现有劳动力建设新农村,困难重重。2.3劳动力年龄偏大,补给匮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持续性。2.3.1劳动力整体年龄偏大,接近国家离退休年龄 。 利用加权平均法对黄牡花村劳动力求平均年龄得出该村的务农人口的平均年龄为:50.88岁 根据公式:平均劳动力年龄= 全村务农人口各年龄之和/全村务农人口=(3*15+62*35+116*53+56*66)/237=50.88岁本次求平均年龄采用取众数法,即取各年龄段中年龄最多的那个年龄为该年龄段的年龄。在16岁以下年龄段中的众数年龄为15岁,16-40岁年龄段为35岁,40-60岁年龄段中取53岁,60岁以上年龄段取66岁。,这个年龄很接近我国劳动年龄的上限。在我国劳动者的法定年龄中规定:男59周岁,女54周岁为劳动力年龄上限(刘艾玉,2004)。可是在黄牡花村,这个年龄的人口还是劳动主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还压在他们的肩膀上。2.3.2青壮年补给匮乏,新农村将没人去建。通过表2知道,16-40岁年龄段,这是传统上对青壮年的划分年龄,在黄牡花村的务农人口中占有26%的比例,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在这个群体中,30岁以上的要占到这个群体的83%左右。青壮年是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不断有青壮的补充,才能保证劳动者年龄结构的合理,才能保证新农村的持续建设,而现在农村劳动的补给匮乏,直接导致几年后,新农村将无人去建。2.4现有劳动力整体素质差,难以培育成“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关键就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白雪秋在他的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培育中一文中这样写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是新型农民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对农业生产者提出的要求和农业生产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是现这样的目标,培养出这样的新人,必须有这样的候选人,但是现在的文化青壮年都不愿回农村,农村现有劳动力又因为“老”“弱”“病”“残”,很难培育成这样的新农民。2.5综合型带头人少,新农村建设“群龙无首”。综观近几年农村建设比较好的村子,象南街村、华西村、小岗村、三元朱村,他们的村子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是因为他们的发展中有一个很强势的带头人,他们不仅熟悉农村生产情况,还熟悉当地的发展的优势、劣势,更能把握政策中的有利因素,而且这些人还在村子中比较有经济实力或者权利,有人把这些人称为“农村经济精英”,他们还在村子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执行落实中能够力排众意,在发展遇到困难时掌好舵。而在黄牡花村中,目前尚未有这样的人选,因此在整个农村建设中显的无的放失,群龙无首。3导致黄牡花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3.1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农村吸引力降低。农村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物品贫乏,导致上学难、就医难、挣钱难、消费难、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这些问题既是导致农村贫穷的原因,也是直接导致农村人口外流的原因。黄牡花村原有小学一所,在1996年已经倒闭,现在村中所有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要到15公里左右的原来乡政府所在地的一所中心小学上学,平时住校,周五回家,周日返校,年龄小的孩子几乎不能照顾自己,引发了不少问题。于是有条件的家庭为了方便孩子上学,直接搬家到城镇教育条件好的地方住。而就医难、消费难、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等原因也导致农村的吸引力下降,使好多农民宁愿在外面过“三等人”的城市生活,也不愿在农村作个“主人翁”。3.2 城乡收入差异,高素质人进城追求高工资。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的能源优势迎来了城市的大发展,周边的旗县城镇建设速度非常快,一方面,城镇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补充,另一方面,因工矿业、能源业发展所创造的岗位,工资水平比较高,比如煤矿的矿工工资水平是1800-3000元左右,而在目前该村年人均收入仅为4580元,工矿业的收入远远的超过了农民的收入,这些岗位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这些行业的转移。另外,农村的工作因其脏累等原因,受人鄙视,有文化的青年大都不愿意回村干这些活。3.3 农村产业不兴,非农产业少,导致农村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高素质、懂技术的人才外流,使当地农业近年来发展很缓慢,农业产业不振。而农业产业化低,又使农业对人才的需求降低,且以低水平劳动力为主,这个原因是一些青年不甘于现状,纷纷转移到城市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很少,农村的总体储存人才的能力再下降,使得农村青年觉得呆在农村无用武之地。3.4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人以跳出农门为荣。中国农民的地位低,导致农民卑贱的观念深入各阶层人心,也深深的深入农村人的心中,农村孩子在学校勤奋学习,就是盼望有一天能够跳出农门,在城市找个好工作。农村人中只要走出去的,要是再返回农村,人们会认为他在城市中不能立足。农村的学生要是上学后仍然回到农村,乡亲们会说他白上了学,这些原因都使真心返乡的人必须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4 解决劳动力短缺、补给不足的对策及建议4.1发展当地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农村容纳劳动力的能力。零散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经营形式,市场经济化程度不高,使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在农村没有用武之地,也是农村人外流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规划农村产业,促进产业化建设,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化,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既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可以给人才发挥的舞台,提高农村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和储存能力。4.1.1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针对目前黄牡花村农业尚未形成产业化,农业经营以家庭经营、零散经营为主,建议发展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通过产业化经营,并且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控制,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例如,黄牡花村养殖基础好,可以加强对饲料的统一采购,加强绒毛的销售渠道建设,增加农民在养殖方面的收入。4.1.2发展农村服务业,提高农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服务业,不仅可以完善农村社会功能、方便农村居民生活、活跃农村社会经济、促进农村消费,还可以吸纳众多劳动力。通过发展黄牡花村服务业,比如理发、餐饮、农资等服务,加强劳动力就业,提升就业层次,改变现有服务匮乏的格局。4.2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缓减当前劳动力紧张。根据目前黄牡花村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即有事实,为了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使当地生产生活顺利进行,一定要加大农民间的互助合作。事实上,劳动力短缺已经使农民开始走上了初步合作的道路,比如:每年秋天收获籽瓜,由于需要集中的使用劳动力,村民们自发组成小组,按照一定顺序合作来完成这个工作。随着农机具的引进,一些需要人作补充的工作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集中工作,比如用农用拖拉机挖土豆,就要求至少在3人以上的小组,才能保证有足够劳动力在拖拉机翻耕一个来回的时间中把土豆选出。劳动力的短缺、农机具的使用,是目前该村村民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动,组成的小组也比较灵活。4.3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吸引力。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是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又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通过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包括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供水、供电、治安等方面的投入,丰富和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产业环境、社会服务体系,使农村的社会功能加强,可以使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对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就会下降,外流因素可以得到改善。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运转也需要一定的劳动力,这也为农村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可以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又不使农村服务设施荒弃。4.4 吸引本土人才返乡服务家乡。外出人口一般的素质比在村农民的素质来说,相对较高,是农村中先进分子,同时外出工作使他们受到城市工作的影响,培养了他们对新事物的高接受程度和对信息相对敏感度,同时他们的视野也相对开阔。他们又熟悉农村情况,是最可能把新事物引进来的群体。因此,基于目前黄牡花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素质低的现状,加强对返乡农民的政策支持、技术帮助、资金资助的,加强农村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吸引力,邀请他们回乡创业,返乡回报乡亲。5 结论象黄牡花村这样的农村呈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劳动力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补给匮乏等现象,不仅是农村的问题,还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为城市和农村在劳动力存在着竞争城乡,竞争的结果与二者的实力有关。当城市实力大于农村实力的时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出现象文中反映的问题;当农村实力超过城市时,劳动力留在农村(或流向农村),造成城市劳动力短缺、服务业划分不细等现象。政府,作为一个中间的调控机构,就应该根据二者的实力对劳动力进行调节,使劳动力资源能够最优配置。具体到本文,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青壮年劳动力补给匮乏;城市劳动力不能够充分就业;城市无业人员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大学生不能够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政府进行调节。比如,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扶持鼓励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有人把这称为“新知青上山下乡”;一些劳务输出大省提出的“鼓励农村劳动力走出去,更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总之,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稀缺性,使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以达到效益最优这一问题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政府作为能够承担劳动力调节的唯一角色,应该最优的发挥这一作用。致 谢自确定标题以来,老师就对作者十分关注、悉心指导,给本文提出许多指导性意见,为本文的成功完稿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在此,对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黄牡花村村委会、村民在为本文的资料搜集方面也给于相当大的支持与配合,在此,也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作者的室友、同学也在整理资料及其他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对他们也真心致谢。参 考 文 献1 陈成鑫等.依据成因做好农村社会风险预警情报工作.前沿,2007年,(4)2 赵长保等.对农民职业分化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4,(3)3 王阿娜.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0(2):25-294 赵宇等.基于农民视角的主要农村公共品供给情况.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5):52-62页5白雪秋.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农民培育.农业经济,2007年,(3):43-445 于秀芝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 北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83页6 刘艾玉著. 劳动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447页7 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经济社会调查年鉴.呼和浩特.2006年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年9 Shand RT,ed.Off-Farm Employ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sia.Canberra:ANU.National centre for development stuies,198610 Islan R,ed. Rural Industrialisation and Employment in Asia .New Delhi:ILOARTEP,19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