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成因解析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31005814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焦虑症成因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焦虑症成因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焦虑症成因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焦虑症”成因的多方解析从精神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观点出发焦虑是一种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 现象,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然而,如同许多生理心理反应一样,如果反应过度,便是不正 常了。当焦虑的严重程度和客观事件或处境明显不符,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就变成了病理 性焦虑,称为焦虑症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的话,就会诊断为“焦虑症”也称为“焦虑障 碍”焦虑症包括几种具体形式,其中主要有泛虑症、恐惧症和强迫症。下面,我将从精神 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主流观点出发简要解析这三种焦虑症的成因。一泛虑症泛虑症,又称“广泛性焦虑障碍”或“慢性焦虑”,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它是 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过分担忧 或烦恼为特征。其紧张不安、担忧或烦恼与现实很不相称。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运动 性紧张和过分警惕,如颤抖,胸部紧压等局部不适感及心慌、呼吸加快、面色苍白、出汗 尿频、尿急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在慢性焦虑症的基础上可有惊恐发作。广泛性焦虑发 作持续较久,且焦虑程度时有波动,病人终日紧张敏感、心烦意乱、坐立不安、容易激惹。成因:1. 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认为,自我与本能冲动之间无意识的矛盾冲突是泛虑症的根源。本我中性或 攻击的欲望力求在自我中表现出来,而自我因为无意识地害怕被惩罚,不允许这些冲动表现 出来,从而导致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焦虑或无名焦虑。其与恐惧症的不同在于,恐惧症成功运 用了防御机制,以某些外在对象代替了焦虑;而泛虑症患者没有形成合适的防御机制,无法 成功应付自己的焦虑,未能是指被某些外在对象代替,从而使得焦虑几乎持续存在。由于这 种焦虑的根源是无意识的,因而患者意识不到焦虑的真正原因。精神分析论特别强调童年期的心理体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成年后一旦因特殊境遇或压 力激发,便成为意识层面的焦虑。在泛虑症中,自我易于被压制是由于幼年成长的失败使其 受到削弱。别离和丧失可能是这种失败的重要原因,因为童年早期的焦虑是与同母亲别离相 连的。儿童通常是通过与父母间的安全关系来克服这种焦虑的,如果他们得不到这种安全感, 在成年后体验别离时就容易出现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在童年后期,焦虑与同父亲的竞争有关, 他使用了术语“阉割焦虑”,并将竞争描述为奥狄浦斯冲突。未能成功的渡过这一发育阶段 也被认为是成年后易于出现焦虑的另一个原因。2. 行为论行为论认为,泛虑症的形成与恐怖症类似,也是经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只是条件刺激的 范围更加广泛而已。然而,纯粹的行为观点难以全面解释泛虑症的演化过程。因为目前人们 认为泛虑症的本质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的担忧,而不是行为主义观点所认为的对已 存在的内外刺激的忧虑。3. 认知论认知论认为,泛虑症的产生是由于对问题不必要地忧虑和对潜在的威胁环境过分关注所 致。此理论的观点主要表达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泛虑症患者易于对应激事件感到不可控性或不可预测性,不可控的知觉是焦虑的 核心特征,而这种思维倾向的形成与患者在过去生活中经历了假设干不可控的重要事件有 关。第二,如果人们对危险做出过度评价,焦虑反应与客观情景不对称,则将形成病理性的 焦虑反应人们之所以产生对“危险”的过渡评价,其深层的原因主要在于早年经验形成的功 能失调性假设或图式,使人们倾向于以功能失调的方式过度消极的评价内外信息,形成以“不 好”为主题的负性自动化想法,如“别人会嘲笑我”等,从而激活“焦虑程序”。第三,研究发现,泛虑症患者在加工混合有危险的外界信息时,倾向于把注意力自动投 向于环境中具有威胁含义的信息,并且要比正常人更容易对模糊的信息以一种危险的方式作 出评价。这一认知模式必然加重患者当时的情绪反应,假设患者当时已经处于焦虑状态,那 么他的焦虑就会更加严重。二恐惧症恐惧症,又称“恐惧性焦虑障碍”或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强烈 的恐惧情绪。它具有与泛虑症相同的核心症状,但这些症状仅见于特殊的情境之中。在某些 恐惧障碍中,这些场景很少出现,因此患者大多时间都没有焦虑。而另一些恐惧障碍中,则 有许多情境都可引起焦虑,结果是焦虑的出现次数较多,但即使这样也还有一些不引起焦虑 的情境。恐惧障碍还有两个特征:患者回避引起焦虑的情境,以及当将要遭遇这些情境时体 验到的预期焦虑。引起焦虑的情境包括环境如拥挤的地方、物体如蜘蛛和自然现象 如打雷。患者知道自己的害怕是过分的、不应该或不合理的,但这种认知并不能影响到 恐惧症的发生。成因:1. 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认为,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性反应,而焦虑的根源在于童年期发生的 心灵创伤和冲突被压抑进了潜意识层面。由于害怕被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便通过 置换的防御机制将其附于外界物体或情景上。这些外界物体或情景同样具有引起冲动、诱发 焦虑的作用,然而他们通常是能够远离的,通过附加的回避机制,患者便能防止严重的焦虑。事实上,虽然此理论可以解释一部分病例,但无法对所有恐惧症做出合理解释,且许多 学者也不认同这一观点。2. 行为论行为论认为,特定恐惧是由相关的学习引起的。少数特定恐惧症似乎是在成人期以这种 方式而起病的,即与高度的应激体验有关,例如对马的恐惧可能来自曾遭遇脱缰之马的危险。 有些特定恐惧症可能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如儿童可能通过观察母亲或其他亲人对某种物体 和情境的恐惧反应而形成特定恐惧症。认知因素包括对恐惧场景的预期焦虑,以及对恐惧刺 激物的选择性注意。3. 认知论认知论认为,恐惧症患者总是高估害怕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忧某一消极事物将 会发生。这一原理对社交恐惧症能做出很好的解释。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社交行为在客观上完全可以是恰当的,但他们往往做出不恰当的评 价,如“我总是说不好话”等。在社交过程中,患者的自我贬低起了重要作用。不少患者本 来就是缺乏自信或倾向于自卑的人;还有一些患者对自己要求过高,希望以超群的口才和举 止得到所有人的称赞和喜欢,这就不可防止的反复造成自我挫败,终于见人就紧张害怕。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缺乏社交技巧和不合适的行为是社交恐惧的原因。为更多人接受的观 点是把社交技巧和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强调认知和行为的相互作用。三强迫症强迫症,又称“强迫-冲动性障碍”,突出症状是一种主观的强迫行为感觉而这必须被 抵抗,如做某些事情、反复考虑一种想法、回忆一种体验或思考一个抽象的主题。不情愿 的思维包括词汇或观念的强迫、思维的反复或思绪不断,患者知道这是不恰当或无意义的。 患者意识到强迫的冲动或意念与人格相异,但又来自于自身。强迫动作可能为相似的仪式动 作用来减轻焦虑,如用洗手来对付被污染。患者努力驱散不受欢送的思维或冲动,因而可引 起严重的内心冲突,伴有严重的焦虑。成因:1. 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论认为,强迫症患者之所以会顽固地重复强迫行为,是因为一种防御机制:引 起强迫行为的思想有时候极为可怕,如杀人、自杀、性强暴等,一旦付诸行动,后果不堪设 想,为此,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这类思想感到恐惧、焦虑,而逃避恐惧和焦虑的唯一途径就 是反复进行某一行为,以提防自己将可怕的思想付诸行动。这个观点切合于许多有攻击和性 梦想的强迫症患者,他们压制自己的攻击和性冲动。有观点认为,为了回避与生殖器和恋母 阶段有关的冲动而退化到发育的肛门期,就可能出现强迫症状。这种观点表达在强迫患者常 过分关注排泄功能和脏物。尽管此观点使人们关注此障碍的某些方面而非仅仅是那些明显的症状,然而,作为对强 迫障碍的一种解释它仅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是令人信服的。2. 行为论行为论认为,两阶段学习理论能解释该症状发生和持续的机制。强迫观念是焦虑刺激和 该观念之间建立了条件联系的结果,这是第一阶段。如果患者能够发现某一行为能缓解这种 焦虑,则在第二阶段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该行为强化,从而反复出现,形成了强迫行为 或仪式性动作。但临床上发现,并非所有强迫行为都能减轻焦虑,因此,这一解释也仅适用于一部分患 者。3. 认知论认知论认为,患者对强迫思维的反应好似是他们要对不能接受的某种想法的后果负责, 例如伤害别人的结果。可能是这种责任感导致通过强迫行为、回避和寻求反复保证,这些过 度的努力来防止可能的结果。这个理论还没有被证实,但它有助于引人关注此障碍除了强迫 思维和强迫行为的其它方面。另有观点认为,强迫症患者认知加工机制存在偏差,即患者对危险事件作过度的负性认 知或错误推理,这会阻碍他们对信息的正确加工。如果情景缺乏安全的信息,即便此情景并 不危险,也会导致患者感到危险。结果是,重复那些安全的仪式化行为来减少焦虑。另一项研究说明,当一些正常被试者被要求压制不必要的想法时,他们反而在随后更关 注这些想法。更进一步的研究说明,在消极情绪下压制某些想法,可能导致想法与消极情绪 产生某种关联,即当消极情绪出现时,就会出现某种想法,而这种想法出现时,就会导致消 极情绪的出现。当试图压制某种强烈的情绪时,可能导致某种想法出现,并伴随负性情绪的 加强,最终导致焦虑加重。而正常人与强迫症患者的区别在于,强迫症患者有更强烈的对抗 念头或不能接受某种想法。总结在以精神分析论、行为论、认知论三个不同的观点分析了几种典型焦虑症的成因后,我 感到三种理论体系各有特色精神分析论基于本能冲动和欲望作为人心理动力的作用,善 于用“防御机制”解释病态行为;行为论使用客观实证方法研究心理过程,强调变态心理的 习得性;而认知论则强调认知改变在心理障碍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这三种理论在解释各自的病例时都能很好地自圆其说,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涵盖所 有病症的成因。这反映了每种理论都有各自不可防止的局限性,也表达出人心理疾病成因的 复杂性。由此可见,我们在分析某种心理现象时,要学会从不同的观点出发,利用各种理论 体系的长处,尽可能全面分析问题。感想其实我初三开始就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学说非常感兴趣,稍许读了一些弗洛伊德 的著作和大学的变态心理学教材,立志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医生。然而由于父母的反对和国内 大环境的影响,我最终进入了临床医学专业,努力当上一名生理上的医生。在繁忙的医学课 程之余,选修课无疑是我弥补未进入心理系学习这一遗憾的最好途径。这门课程使我意识到,之前崇拜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原来有这么多局限性,而现 在心理学流派已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了;且心理学这一领域涉及范围之广,与生活结合之紧 密,远远超出我之前所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的范畴。另外,我感到没有选择心理专业并不会影响心理学原理对我日常生活的帮助:比方认识 记忆的规律可以帮助我制定更好的复习计划,应对厚厚的医学书籍。而且医学本身与心理学 关系极为密切,人作为一个思想和肉体的结合体,不可能只关注其器质上的病变,而无视其 心理体验。学习心理学对医学生来说,不但能培养辩证思维,能在诊断疾病时更全面地考虑 致病心理因素的可能性,还有助于和患者更好地交流与相处,从个体层面缓解如今被推上风 口浪尖的医患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