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1 新人教版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30989961 上传时间:2022-08-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1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1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期末复习1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1.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A. 30万-20万年B. 70万-20万年C. 170万-100万年D. 130万-70万年2.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发展,半坡人主要种植()A. 粟B. 黍C. 菽D. 水稻3.三皇五帝传说时期,传说治水有功的是()A. 黄帝B. 炎帝C. 禹D. 蚩尤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于()A. 约公元前2070年B. 约公元前1600年C. 约公元前1046年D. 约公元前771年5.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下列文字属于“会意”字的是()A. 日B. 田C. 明D. 正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中,其统治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地区的是()A. 晋文公B. 楚庄王C. 秦穆公D. 齐桓公7.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等。废井田后,农民得到的土地性质属于()A. 国家公有B. 诸侯所有C. 村庄集体所有D. 农民私有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核心思想是()A. 仁B. 义C. 礼D. 信9.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攻势,先后灭掉了东方六国,秦国灭掉的最后一个诸侯国是()A. 赵国B. 魏国C. 燕国D. 齐国10.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在()A. 渔阳B. 函谷关C. 荥阳D. 大泽乡11.文景之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政策,这一时期田赋降到了()A. 十五税一B. 二十税一C. 二十五税一D. 三十税一12.颁布“推恩令”的皇帝是()A. 汉文帝B. 汉景帝C. 汉武帝D. 汉桓帝13.东汉的首都是()A. 西安B. 咸阳C. 洛阳D. 北京14.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是()A. 张骞B. 董仲舒C. 主父偃D. 司马迁15.造纸术的改进,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汉改进造纸术的是()A. 蔡伦B. 张仲景C. 华佗D. 张角16.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上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A. 袁绍B. 袁术C. 曹操D. 刘备1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 东汉末年B. 三国时期C. 西晋D. 西汉18.“闻鸡起舞”的成语来源于东晋北伐英雄()A. 祖逖B. 温峤C. 庾亮D. 嵇康19.“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A. 长平之战B. 赤壁之战C. 城濮之战D. 淝水之战20.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是()A. 祖冲之B. 贾思勰C. 顾恺之D. 胡昭二、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2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墨、法、道家的代表人物。22.列举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23.材料一: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澄曰:“伊路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迁都的路线。材料二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成立?当时迁都还有哪些客观原因?迁都建议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对此孝文帝采取了什么对策?迁都有何意义?1.【答案】B【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故选:B。本题考查北京人,知道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本题以北京人为依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状况、距今时间、生产和生活状况等。2.【答案】A【解析】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故选:A。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知道半坡人主要种植粟。本题考查半坡的原始农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答案】C【解析】大禹治水非常专心,据说他在外治水13年,三次经过自己家的大门,也顾不上回家看看。这反映了大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大禹治水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禹的功绩。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禹的功绩的有关内容。4.【答案】A【解析】舜年老时,采用禅让制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选:A。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夏商周更替的相关历史史实。5.【答案】C【解析】会意字,是指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所组合成的一个新汉字,这种造字法就叫作会意,C项明是会意字。故选:C。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注意识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及其历史地位。6.【答案】D【解析】春秋时期,由于周室衰微,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乘机争霸,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其中从地理方位上来看,齐国处在东方,所以其统治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地区的是齐桓公。故选:D。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中,其统治的诸侯国位于今山东地区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相关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春秋五霸的地理位置。7.【答案】D【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等。废井田后,农民得到的土地性质属于农民私有。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故选:D。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8.【答案】A【解析】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到汉武帝时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故选:A。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的核心思想”为切入点,考查了孔子思想主张。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相关思想家的主张。9.【答案】D【解析】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D。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秦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D【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以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描述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11.【答案】D【解析】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增加。文景之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政策,这一时期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掌握汉武帝的推恩令。解题的关键是对推恩令实行的时间的识记。本题考查对推恩令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3.【答案】C【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的首都是洛阳。故选:C。本题考查了东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史称东汉。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14.【答案】A【解析】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三十年,使东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继续和发展,捍卫了“丝绸之路”,巩固了我国西部边疆,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A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以汉武帝时出使西域为依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主要史实。15.【答案】A【解析】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故选:A。本题以东汉改进造纸术的人物为切入点,考查纸的发明和改进。本题以纸的发明和改进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6.【答案】C【解析】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政治上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曹操。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选:C。本题考查了曹操。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17.【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匈奴等乘汉族统治集团内乱之际起兵,西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C。本题以人口南迁的潮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有关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知识点。18.【答案】A【解析】“闻鸡起舞”的成语来源于东晋北伐英雄祖逖。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故选:A。本题考查了祖逖,注意识记人物事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闻鸡起舞”的成语来源于东晋北伐英雄祖逖。19.【答案】D【解析】“草木皆兵”的成语源于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故选:D。本题考查了淝水之战。前秦在南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淝水之战的相关成语典故。20.【答案】A【解析】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21.【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派就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自然资源得以持续利用,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他批评孔子在鲁国想要恢复西周制度的做法,就是陆地上推船,劳而无功。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符合今天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答案为: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庄子)。【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代表人物及主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主张。22.【答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统一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在经济上铸造了秦半两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并且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他统一了六国文字,以小篆为官方文字;思想上,他推崇法家,推行思想专制,下令“焚书坑儒”命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后来又修建长城故答案为: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驰道,开凿灵渠,修长城【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修驰道,开凿灵渠,修长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历来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同学们要注意加强掌握23.【答案】【小题1】(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都到洛阳。(2)根据材料“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表明北魏虽然实现了统一(局部),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迁都客观原因有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3)迁都建议遭到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此孝文帝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4)迁都洛阳,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故答案为:(1)从平城到洛阳。(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小题2】【小题3】【小题4】【解析】本题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依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需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来解答。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