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30159355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摘 要: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着重阐述了儿童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过度追求理性文化,过分追求技术,体现于课程之中,人们过分强调课程的科学价值,而忽视其文化功能。然而,从教育产生之日起,课程就担负了继承与传播文化的作用,作为对幼儿启蒙性、教育性的经验,幼儿园课程更应向幼儿传递文化,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人不应忽视幼儿的发展需求,单纯地将幼儿看成掌握知识、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工具。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文化,唤醒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识,体现其文化价值。因此,本研究将着重阐述儿童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建议。 综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儿童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儿童精神和儿童人文哲学层面来讲,儿童文化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其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具有游戏性、诗性、童话性、梦想性、好奇性、探索性等特点;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角度来讲,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不应对立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成人文化应尊重儿童文化,既能认识其共性,更应认识到两者的差异,对儿童世界及内在逻辑应给予充分尊重。然而,目前儿童文化在成人文化的控制、渗透下面临危机,亟待社会关注与保护。下面笔者将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角度阐述幼儿园课程如何回归儿童文化,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课程目标应回归儿童需要,适宜儿童发展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首要环节,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因此,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切身需要,摈弃过分追求知识增长,回归儿童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推动儿童幸福成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让儿童发展成“完整的人” 幼儿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具有自主性和整体性。儿童的世界是主客一致的整体混沌的世界,其感知是情感与动作的结合,其需要五彩斑斓而又丰富多彩,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促进幼儿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种幼儿发展观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防止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应全面考虑各领域下儿童经验的掌握,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增强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灵活性 不论是泰勒的课程目标评价模式还是斯克里文的课程目标游离评价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较为理想的课程评价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因此,幼儿园课程目标不仅要注重预期目标,还应强调生成的目标,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才能展示儿童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这就要求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标时,能够给教师、幼儿广阔自由的发挥空间,具体表现为:教师应具备教育机智,能够很好地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实现灵活的教学目标;幼儿丰富多彩的需要应受到尊重,适当得得到满足。 二、课程内容应满足儿童兴趣,立足其生活经验 内容是课程的中心和载体,回归儿童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立足儿童的生活经验,又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这也就意味着幼儿园教育应强调儿童生活的过程,强调儿童每日在生活过程中获取直接经验,重视其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感知与体验,重视其无拘无束、自由想象、自主探索的生活状态。课程内容选择除了关注儿童生活外,还应立足儿童兴趣。 2.课程内容的组织 儿童文化的感性思维和诗性逻辑决定了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必须具有开放性,具体体现为两方面:(1)组织空间具有开放性,这也就意味着在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时应整合各领域的知识成为整体以符合儿童接受知识的特点,同时,还应为儿童提供自由活动、发挥想象的空间。(2)组织主体具有开放性,这意味着课程内容的组织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和课程编写者,儿童也应参与到课程的组织中来,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文化需求。 三、课程实施应注重情境创设、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回归儿童文化的课程实施应关注儿童文化特征,重视儿童情感体验,尊重儿童成长需要和认知特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改变教师权威主导的角色,增加师生之间科学的互动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和儿童进行平等地对话。理解儿童,就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审视儿童、评价儿童,认识到儿童的童趣、活泼和好奇;尊重儿童,要做到尊重其个体的独特性和其文化的独特性,要看到儿童无意识插嘴背后的认真思考,要看到儿童天马行空背后的丰富多彩,要看到儿童口无遮拦背后的烂漫本真;和儿童平等对话,要做到摆脱自身成人文化的优越感,给儿童感官切身体会的机会,给儿童情感自由表达的平台。 2.为儿童创设直观具体的活动情境 儿童是自然的、生活的个体,但其不可能时时都能够在大自然当中无限制地自由活动,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学能够为其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笔者认为,这种活动情境应具备三个特征:活动情境的素材必须是真实的;活动情境的氛围必须是愉悦的;活动情境的呈现必须是艺术的。 3.寓教学于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寓知识教学于游戏,方能回归幼儿本真,游戏的方式不仅可提高幼儿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还能够增加儿童行动体验的机会,使其感受快乐、体验快乐。 四、课程评价应多元化,贴近儿童心灵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的总结与价值判断,回归儿童文化的课程评价应努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以儿童为中心 体现为两个方面:重视对儿童的发展评价,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经验的增长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应重视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时刻追随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再具体的情境下观察儿童是否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2.课程评价多元化 具体体现为:(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课程外,还应让儿童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实现儿童对教师、对同伴、对自身的评价。(2)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要关注成人文化价值立场中的知识与技能,更应关注儿童文化立场中的自主参与、快乐满足以及情感与态度的变化。(3)评价标准多元化,这要求教师不仅能了解不同个体生活的经历和经验,还应把握好不同个体的特长与短板,制定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对不同个体有差异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边霞.论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0(01). 2陈榕.从儿童文化反思幼儿园课程J.广西教育,2009(12). 项目名称: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中的文化适宜性研究。项目编号:2016QN-206。项目类别:青年项目。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望欢,女,出生于1989年,河南洛阳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编辑 韩 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