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二思想品德《剖析从众》教学反思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28794285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初二思想品德《剖析从众》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科版初二思想品德《剖析从众》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科版初二思想品德《剖析从众》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剖析从众教学反思欧东鹏通过教学的过程,自己感触良多,有一些收获,反思如下: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自己把趣味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置身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 另外,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调查等多种探究活动,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构建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整合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还能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 2、关注时政热点、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成长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把在现实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要与中考关联,有大中考意识。在课堂练习的设计中,自己根据中考的题型设计题目,难度也是根据中考题的难度设计,并且查资料和在网上查找典型的题目,使学生做起题目来新颖而有趣,快速而有效。本节课上完之后,有如下感受: 第一,对教材要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基础也是前提。我认为,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表面上对教材内容熟悉、掌握。例如,我在讲述本课时,课本上主要讲述的是“从众现象”的定义及理解。而在教参及目标检测上,还提及了“从众”的定义,两者略有区别但不能混淆。 其次,对于教材的理解要有深度。在本次讲课的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关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要有深度、厚度,不能给人轻浮、浅薄的感觉。例如,在讲授从众的积极作用时,我应该从小处到大处,逐渐分析上升引导,这样才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对教材的驾驭,才能体现一节课的高度、深度,不止于觉得浅薄,不能触及人的心灵。受益匪浅。 再次,这也体现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对教材内容掌握之后,就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同时,在试讲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在实践中新的感受。因此,这时如何更好的更流畅的讲述本课,就成了一个问题。现行思品教材,存在知识点散、不条理的特点,因此,在讲授的过程那个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思品课本身讲授的内容即说理、教育,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教育效果不好,同时,如果在一课中形式单一就会让学生、让老师感到疲劳,不易于教学效果。因此,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采用了:游戏、录像、漫画等活动形式,应该说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第三,选材用材恰到好处。形式应该为内容服务,不能空有其表,要把材料本身用透彻。 第四,关注学生本身,设置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课程应该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例如:本课设计了让学生寻找自己身上的从众行为的小活动,设计了让学生参与其中的闻气味的小游戏,编辑了来源于学生生活的四幅小漫画,展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图片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学生喜欢,老师也用的舒服,课上的畅快。 第五,问题及追问的设置是门学问。在历次的参加教研活动、展示观摩课的过程中,我学会了“追问”。这大概就是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自然得出结论的一种巧妙的方式。不要想通过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而且切忌设置问题过大、过空,这不符合初一、初二学生的思维方式。 第六,教师的素质要求。这包括点评到位,有针对性,包括教学机智以及语言功底的锤炼等等。一堂令人满意的课,一节符合情景导学思路的课,必应有很多的要求,具备很高的标准,但我执着的认为一堂课只要有一个亮点,它就会“令人满意”!就会给人留下印象!从我们德育教育来讲,就会起到一定的效果,就有助于我们达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因此,努力制造亮点将是我在下学期工作中努力探索的方向。在本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一些知识点的细节问题,处理不细致,过于笼统,不利于学生学会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梳理。基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牢固的掌握;要让他们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2、讲得过多,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在一些问题的设置上存在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突出问题设计的探究度。 首先,要把握好问题设计的难易度,做到难易适中。若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出结论,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积极性;若问题的设计过于艰深或严重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无从探究,就会挫伤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问题的设问要难易适中。 其次,要把握设问跨度,调动学生思维。从纵向上说,问题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难度,那么,从横向上看,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