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28499480 上传时间:2022-08-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征与政策选择及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走势特性与政策选择及评价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营的干预、调节与控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宏观经济管理应当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变革与完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国内宏观经济进行了多次调节,在此基本上研究宏观经济管理变革的基本经验, 摸索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对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的发展自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经济保持了37年的高速增长势头, 改革开放以来的37年,是国内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7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7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档收入国家跨越的37年。这37年中国经济保持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1,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国内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发明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颖迹2。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的67.67万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超过10万亿元大关,-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已达到52万亿元,达到67.67万亿元1。具体可见下图:由图可见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的2倍,发达国家的4倍。换言之,发展中国家走一步,我们走两步;发达国家每走一步,我们就走四步3。世界银行对中国这样近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获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种世纪才干获得的成就。”2.1978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准时间顺序排列,重要涉及如下几种时期: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背景1978-1986行政和筹划整顿经济货币超量供应通货膨胀1987-1991紧缩紧缩1992-1997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积极稳健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稳健稳健美国次贷危机-扩张适度宽松-积极稳健-至今积极稳健2.1行政和筹划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阶段(1978年1986年)这一阶段,“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内百业待兴,正处在短缺经济状态。但随着筹划控制的松动和价格改革的推动,本来隐藏的隐性通货膨胀压力逐渐释放出来。对此,国内政府采用的重要是行政和筹划调控手段,涉及行政性财政政策和行政性货币政策。表目前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引导上,就是对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国有公司,停止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对落后的中小公司进行强制性整顿和关停并转等。由于调控手段较为单一,在复杂的经济运营过程中,往往使得政策变化过快、调节过于频繁,缺少必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4。2.2尝试性引入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阶段(1987年1991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政府开始引进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并尝试性地进行财政、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来调控经济,但由于缺少市场经济调控机制可应用的经验,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很少用财政和金融等中间变量来间接影响经济主体。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模式下手段多样的宏观调控阶段(1992年1997年)这一阶段,国内经济的市场化限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限度也在提高,国内已开始辞别短缺经济时代。但同步,在有效供应局限性的大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此时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逐渐建立过程中,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并重的手段来治理通货膨胀5。政府开始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等间接手段来管理经济活动,注重不同政策间的配合使用,并注意保持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但同步却又缺少必要的应变性、灵活性,在亚洲金融危机这样重大的外部意外事件冲击面前,就显得无所适从。2.4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浮现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开始,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启动国内需求。针对具体经济形势,政府灵活调节既定政策,并注重运用多种可以运用的手段形成合力,但政策搭配之间的矛盾却又削弱了合力,例如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侧重于增发国债与增长支出,在税收方面执行的事实上却是一种增税政策,这对经济具有潜在的长期慢性紧缩影响6,与扩大内需的目的相矛盾,从而削弱了政策组合使用的预期效果。2.5财政、货币政策“双稳健”的宏观调控阶段()以来,在国内外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国内经济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后不久,又浮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以及外资流入偏多等“局部过热”的苗头。对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节,在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态势的同步,政府在宣布财政政策实行以“控制赤字、调节构造、推动改革、增收节支”为特性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从而实行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直至虽小有变动,但仍处在双稳健阶段。2.6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拟定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目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节,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这也成为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明显的经济变量。与此同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构造、发展中小城乡和转变发展方式,货币政策要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等调节措施,被各界广泛认同。因此决定在继续延续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7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开始国内又一次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解决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节经济构造、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动经济构造战略性调节,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2.8改革大幕下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至今)此处从起划分为另一种阶段,是由于从起,改革的大幕正式拉起,一方面,GDP增速等宏观参数在外需疲软、内需持续回落、房地产周期性调节等力量的作用下持续回落;另一方面,经济构造在消费升级、不平衡逆转以及政策调节的作用下浮现较大幅度的调节,构造参数的良性调节、总体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以及就业状况的持续稳定,给的宏观经济增长了亮色。而将是中国大改革与大调节全面展开的一年,它将延续中国宏观经济运营的逻辑,但在改革力度全面提高、房地产周期调节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面临更大挑战和变化,这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在全面推动改革与调节的同步,加大底线管理的力度。3.有关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方面采用的某些重要调控措施获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实践演变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81991年是对老式筹划经济旧体制的改革阶段,中国处在短缺经济状态,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重要任务是治理通货膨胀,虽然采用的重要是行政手段和筹划调控,但逐渐引入财政、货币政策的概念和做法。1992年至今,国内政府开始从以行政干预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较多地使用财政、货币、金融、法律、规划和信息引导等间接调控手段进行调控,对于保证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平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运营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越来越多地采用经济手段,逐渐实行了真正的一般意义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并将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型宏观调控体系,即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财政、货币政策将与产业、贸易、收入分派、土地、节能环保政策密切配合,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将呈现良性互动7。应当看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迫切而繁重。我们既要充足发挥市场的缺陷,也要防备其也许引起的经济大波动,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决定了国家在增进经济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更积极、更积极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的市场经济,必须深刻明确这一点,并且还要结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参照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记录局.中国记录年鉴M.北京:中国记录出版社,.2万勇.30年来国内宏观调控:经验、趋势与完善途径J.南京财经大学报,4:152-153.3陈端计.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回忆与展望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5:16-20.4钟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节的实践演变C.北京:现代中国出版社,:248-256.5Ren W. H. van der Linden. Chinas Controlled Potential Property Bubble and Its Economic Slowdown: Overview of Causes and Policy Options J.Bank Performance, Risk and Securitization,(84):266299.6Chi Lo. Policy Vision and Inspirations J.Understanding Chinas Growth,(29):177203.7吴敬琏.“十二五中国宏观经济态势和展望J.摸索与争鸣,7: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